当前位置:首页>话题>

孝道心得体会的作文(孝道心得400字5年级)

孝道心得体会的作文(孝道心得400字5年级)

更新时间:2022-08-09 01:15:30
孝道心得体会的作文(孝道心得400字5年级)

孝道心得体会的作文【一】

什么是孝?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小时候,不懂事的我总是埋怨爸爸妈妈不陪我玩,每天不听爸爸妈妈的话。后来,我去妈妈的公司里玩,看见妈妈搬那么重的货物,我才发现,原来爸爸妈妈每天都这么辛苦,于是,我下定决心,一定要多帮妈妈做一些事。

从那以后,我只要有空,总要帮妈妈做一些事。要吃饭的时候,帮妈妈拿碗筷、盛饭;在吃完饭的时候,收拾一下碗筷,洗洗碗;回家之后,扫扫地。但是,妈妈好像还是那么累,于是,我一直在思考妈妈为什么还会这么累,终于在妈妈给妹妹收拾衣服的时候,我忽然明白原来妈妈根本不需要我么们做什么,只要我们把自己的东西整理好,其实就可以减轻妈妈的很多负担。于是,我渐渐习惯了整理好自己的.书桌,起床之后整理一下床铺;这样,我就经常看到妈妈的笑容,我和妈妈就都会很高兴

其实这就是孝,这些对我们中学生来说,是很简单的事情,那为什么我们就不能替父母分担一下呢?许多学生拿着父母辛辛苦苦赚来的钱,去买零食买玩具;宁愿把时间花在打游戏上也不愿意去多看两本书,多写几个字。我记得我看过一期《变形记》,里面有一个15岁的初中生女孩,打架、斗殴、一晚上能进派出所3次,买一双鞋要几万元,伤透了父母的心。难道这样子就是孝了吗?不是的。

中华民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在远古时就有“礼仪之邦”之称。可见,孝顺长辈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绝不能丢掉祖先流传下来的良好品德。

朋友们,时光易逝,让我们珍惜现在的时光,来孝敬父母、长辈吧!

孝道心得体会的作文【二】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一首《清平乐》道出了农耕时代宁静而温情的生活场景——诗情画意而清新悦目。反观当下,又是另一副画面。团圆佳节,亲友欢聚,年轻人却一个个借口离席,整个宴会上只剩下几个老人,反反复复捞着那几件陈芝麻烂谷子的旧事……

本该其乐融融,一家人团坐话家常的家庭聚会上,儿女们却一个个远去。他们说:“他们有自己的苦衷。现代社会,工作压力也大,节假日只想好好的休息;对于这些繁琐无聊的家庭聚会,自己不感兴趣也懒得参加。”而我对此却不以为然。参加宴会不仅仅是心中怀孝,还是一种礼仪。礼仪是形式,但背后有重大的意义。它可以把本来单调的事情变得不一样,也可以把这一天变得和其他日子不同。所以,我们中国人向来都是孝顺而重礼仪的。我们要躬身实践,克己复礼为仁。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意即吾人行事应该处处约束自己使自己合于理法。尽孝道便是一种体现。我们要做到敬亲,即要对父母有发自内心的真挚与爱。而这种爱则是一次次的克服己欲、敬爱父母中休养出来的。它使我们不会因为个人感受而拒绝参加家庭宴会;它也使我们更贴近君子,变成了我们高尚品行的内在依据。这正如曾子所说:“民之本曰孝。夫仁者,仁此者也;义者,义此者也;礼者,礼此者也;强者,强此者也。”

所以,成为一个孝顺的人吧!

然而,如今有不少人认为,参加不参加是自己的意愿,我们不能因为他人的喜好而让自己劳神伤力。究其原因,是现代发达社会下,中西文化接触中产生的矛盾。矛盾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正确的处理矛盾。他们只效仿西方自由主义的思想毛皮,而不去真正理解西方礼仪的全部底蕴。所以,他们不会去参加父母的宴会,而会去要求父母参加自己的家宴,并且会去要求父母参加自己的重要聚会。他们忘记了中国其实是礼仪之邦,忘记了曾子交给我们的孝道。渐渐地,他们像邯郸学步那样,忘记了自己本来的走路方法。

既然无法像老子那样“骑着牛西行”,就学曾国藩“躬身入世”吧!成为一个孝顺的人,莫让孝道日渐冰冷。

孝道心得体会的作文【三】

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五千年历史文化的古老民族,“孝”做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深深影响着每一位炎黄子孙。

人们耳熟能详的《三字经》里有一句“香九龄,能温席”。说的是汉代因孝敬长辈而流传千古的小黄香。他九岁丧母,这使他更懂得了孝敬长辈。

夏季,他帮父亲把床席扇凉,赶走蚊子;冬季,他用自己的身体把父亲的床席睡暖,再让父亲睡到床上。小黄香学习刻苦勤奋,当有“天下无双,江夏黄童”的赞誉。

相传在汉代有一个叫郭巨的人,家里有一个九旬的母亲和一个刚出生的婴儿。由于家庭贫困,他只能选择赡养母亲或孩子。为了报答母亲的养育之恩,郭巨和他的妻子连夜将孩子抱到山里,埋于山中。

百善孝为先,历朝历代像小黄香和郭巨这样的孝子不计其数。我们对“孝”并不陌生,似乎从懂事起,我们就常听长辈们教育道:“要做一个孝敬长辈的孩子。”可事实并非如此。

上小学时,老师给学生布置了一个特殊的作业————帮父母洗脚。可现在的孩子多为家中的“小皇帝”,家长也不愿让孩子受累。只是在孩子的作业本上签个字应付作业罢了。

不仅是孩子,歌曲《常回家看看》更是体现了现在人们的生活特点。不停的找个种不回家的理由,空巢老人变得越来越多。老人们不图儿女回家做很多事,只希望儿女们回家看看。

前段时间电视上常播放这样一个广告:一位老母亲忙碌了一天,做了一桌饭菜,满心欢喜地等儿女回家吃饭。可她却陆续接到家儿女的电话,都说有事,不能回家吃饭。老人放下电话,独自一人坐在沙发上,直到深夜……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中华五千年的历史文化却渐渐被人们淡忘了。我不由得问:“这是怎么了?”

现在,我们不需要孩子像小黄香一样为父母温席,也不需要成年人像郭巨一样为母埋儿。那是不是说,我们可以把“孝”抛弃了?

不!不是的!孝不只表现在这两处。孩子听从父母,少让父母操心;大人在百忙中抽出时间,常回家陪伴父母……都是孝的表现。

为人父母更应该孝顺于自己的父母,不能总为自己找任何不回家的理由。都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赡养父母,常回家看看,不仅仅只是尽孝,更是给孩子做出榜样。

若连大人都不尽孝了,孩子念再多的“香九龄,能温席”也是无用的。因为他们并不知道怎样做才是孝敬父母。

“孝”在中华大地上存在了五千年,我们都应该发扬和传承下去,不能让“孝”消失在21世纪。

孝道心得体会的作文【四】

以易道文化为主体的国家民族文化教育,在汉代从系统型的道德根文化教育全面转向“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的孝道文化为主体,是慧性文明转向智性文明的必然性。因为当时的社会经历了将近六百年的战乱,历经秦朝短暂的过渡,迎来汉朝黄老学说治国的鼎盛时期,完成这一番治理以后,人类随着太阳系慧性宇宙能量的锐减,左脑的使用已经完全占据主导地位,所以在早期那种以右脑慧识教育为主体的教育方法已经无法正常进行,那么以孝道文化为主体进行全民“为大于其细”教育的出现,就成了一种历史必然。可以说,孝道教育的出现是慧性文明转向智性文明教育的一种必然教育模式。

到目前为止,孝道教育仍然在智能文明教育领域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我们不能轻率丢弃孝道教育。因为中国教育文化的传播,必须以孝道文化为主体进行展开,这是中国教育的重要文化特征,这是“教”字所存在的全部信息。我们通过“教育”这个“教”字里面的“孝”的成分,可以看到历史上的必然。人们智能意识全面离道失德,造成教育工作必须“为大于其细”,从家庭孝道这个“细”和“易”方面入手,才能呼唤道德的回归,使人们重新重视“尊道贵德”。孝道教育与道德教育的系统性与解析性,这个枝叶与根干的关系、树木与森林的关系,都应该将其确立起来,而不至于在某些研究过程失去了系统论,或者用西方的观念来解析中国传统文化。

认识道德根文化的系统以后,重新建立包括孝道文化教育为先导的立体型益智开慧教育,就显得极其重要。因为孝道是做人的基本素质,百善孝为先。“德”字里边含有十种善,古人却强调“百善孝为先”。任何一种善,首先要看这个“孝”是否在其中。如果说家庭无孝道,则所有的善都带有伪善的性质。

某地区当年选拔干部、提拔某人到重要部门工作时,常常需要进行一次家访,然后再决定是否起用此人。要通过家访看看此人是否胜任重要职务。为什么要通过家访看呢?一看其孝行,二看家里清洁、家庭管理情况。海外很多大企业家在选拔人才时,也会通过一次家访,全面去“为大于其细”,从“细”观察其是否具有优秀品质,考察是否足以担当重任,否则就不予起用。

孝道处处在。对父母、亲戚、朋友,方方面面都可衍射出孝道文化的影子和影响力。它是人们品质提升不可或缺的、最重要的基本原则。“培贤育圣”最基本的内容就是孝道。孝道体现了老子的思想,“孝”本身就是“老”“子”两个字的组合。我们从孝道上慈下孝这样一个辩证关系,可以窥测到中国古文化文明几千年以来构建的一个基本模式。尊老爱幼、上慈下孝等这些相互之间的关系,缘起于人类本性中的善。像羊羔有跪乳之心,羊羔一生下来,它跪下来吸取母乳。为什么呢?它都有一个善性的能量体支撑着基本的行为。

孝道心得体会的作文【五】

我国具有五千年文明历史,素有“礼仪之邦”的美称,中国人也以其彬彬有礼的风貌而着称于世。俗话说:“羊有跪乳之情,鸦有反乳之义”。而作为小学生,我们也要学传统,行孝道,知感恩。

以前寒假,老师要求我们背熟《弟子规》。到了开学,《弟子规》背熟是背熟了,里面每一句话的意思和意境却一窍不通。现在老师要求我们不仅要背熟《弟子规》,还要懂得《弟子规》里每一句的意思,还要多看看《弟子规》里的故事。《弟子规》里关于孝的故事也有很多如:郯子取鹿乳、黄香扇枕温衾、蔡顺采椹感化强盗、闵损芦衣顺母、汉文帝侍母、杜环代人养母等。

父母为子女撑起了一片爱的天空,当你伤心时,哭泣时,难过时,忧郁时,你可以随时回到这里,享受父母的爱。感恩父母,哪怕时一件微不足道的事都能让他们感到欣慰。

一天晚上,妈妈把洗干净的衣服放在沙发上,对我们说:“把自己的衣服叠了拿去自己房间。”说完便去忙自己的了。弟弟虽然不怎么愿意叠衣服,但还是去做了。看着这里,我的眼睛一亮,说:“等等,衣服都给我叠吧。”说完,我将衣服先分类了,再叠。看着那些洗得干干净净的衣服时,我就想起每次妈妈洗衣服前的场景。妈妈很细心。在洗衣服前会把所有要洗的衣服检查一遍,当找到哪里脏的时候她会在那挤一点用洗洁精,再用手把它搓干净了,才把衣服放进洗衣机里洗。有空时,妈妈会亲自洗衣服,不用洗衣机。不怎么爱干净的我却总把衣服弄得脏兮兮的,却不知背后母亲的心!这让我十分惭愧。睡觉前,妈妈说,明天有空整理自己房间和大厅,至于她房间谁想帮她打扫就谁负责。说了这话,我想:这个忙我帮了。

父爱如山,母爱深似海。让我们永远铭记父母的养育之恩,学会感激、感恩,让父母多一丝微笑,少一份忧愁;让父母越活越幸福,越活越快乐。

孝道心得体会的作文【六】

到目前为止,孝道教育仍然在智能文明教育领域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我们不能轻率丢弃孝道教育。因为中国教育文化的传播,必须以孝道文化为主体进行展开,这是中国教育的重要文化特征,这是“教”字所存在的全部信息。我们通过“教育”这个“教”字里面的“孝”的成分,可以看到历史上的必然。人们智能意识全面离道失德,造成教育工作必须“为大于其细”,从家庭孝道这个“细”和“易”方面入手,才能呼唤道德的回归,使人们重新重视“尊道贵德”。孝道教育与道德教育的系统性与解析性,这个枝叶与根干的关系、树木与森林的关系,都应该将其确立起来,而不至于在某些研究过程失去了系统论,或者用西方的观念来解析中国传统文化。

认识道德根文化的系统以后,重新建立包括孝道文化教育为先导的立体型益智开慧教育,就显得极其重要。因为孝道是做人的.基本素质,百善孝为先。“德”字里边含有十种善,古人却强调“百善孝为先”。任何一种善,首先要看这个“孝”是否在其中。如果说家庭无孝道,则所有的善都带有伪善的性质。

某地区当年选拔干部、提拔某人到重要部门工作时,常常需要进行一次家访,然后再决定是否起用此人。要通过家访看看此人是否胜任重要职务。为什么要通过家访看呢?一看其孝行,二看家里清洁、家庭管理情况。海外很多大企业家在选拔人才时,也会通过一次家访,全面去“为大于其细”,从“细”观察其是否具有优秀品质,考察是否足以担当重任,否则就不予起用。

孝道处处在。对父母、亲戚、朋友,方方面面都可衍射出孝道文化的影子和影响力。它是人们品质提升不可或缺的、最重要的基本原则。“培贤育圣”最基本的内容就是孝道。孝道体现了老子的思想,“孝”本身就是“老”“子”两个字的组合。我们从孝道上慈下孝这样一个辩证关系,可以窥测到中国古文化文明几千年以来构建的一个基本模式。尊老爱幼、上慈下孝等这些相互之间的关系,缘起于人类本性中的善。像羊羔有跪乳之心,羊羔一生下来,它跪下来吸取母乳。为什么呢?它都有一个善性的能量体支撑着基本的行为。

孝道心得体会的作文【七】

孟子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在我们中国的传统美德中,从道义上来说,我们不仅要孝敬自己的父母,还要学会尊敬别的老人,爱护年幼的孩子。只有这样做才能在全社会形成尊老爱幼的淳厚民风,才能在当今和谐社会中形成人与人的和谐发展。

我们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生活在这个世界,都源于自己的父母,是他们哺育着我们成长,是他们来成为我们生活之路上的护航者。然而,其实从我们呱呱坠地的那一刻起,就背上了孝敬父母的这个责任,怀着一颗感恩的心来孝敬父母。从古至今,人们都应该明白“百善孝为先”的道理,“子路借米救父母”,“朱德《回忆我的母亲》”“孔融让梨”这些故事都可以充分的证明了,孝敬父母在中国的传统的美德中占据首要位置,生儿育女循环理,世代相传自古今。

“慈孝之心,人皆有之”,我们应该感谢父母,是他们给我来到这个世界的权力。然而少年的时光充满着无限快乐,但是也伴随着求学的喜怒哀乐,其中也包含了父母的多少酸甜苦辣。父母为了我们的幸福生活,日夜操劳,任劳任怨。每当看到父母的黑发中增添的银丝,发亮的额头前留下岁月划过的痕迹,就会有一种力量在不断鞭策着我,让我们去认真的学习,用自己的成绩回报社会、回报父母,这也是一种行孝之策。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虽然我们现在还很年轻,有很多事情都还不能顺理成章的去完成,但是我们可以站在父母的角度上换位思考。我们每个人以后都将会成为孩子的父母,然而我们孝敬父母的方式也不只是你让他们过上幸福的生活,而是在父母停下来休息时你递上的那一杯凉茶,在他们辛勤劳动流下汗水时递上的那一块毛巾,在你学会第一次做饭时端上餐桌上的那一顿晚餐。父母喜欢的东西,子女要尽最大的努力去为他们准备,父母不喜欢的东西,要谨慎地为他们去掉,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报答父母对我们的养育之恩。

道不远人,父母面前能尽孝,才符合道义。哺育子女是动物也有的本能,孝敬父母才是人类的文化之举。如果我们不孝敬自己的父母,那就相当于一枝花插在花瓶中,虽然有色有香,却失去了原有的根。养育之恩须图报,望子成龙梦成真,孝顺家风世世传,绵延不绝代代兴。道也,非远人者,孝也,尊父母之所敬也。

92%的人还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