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话题>

民间艺术作文300字以上的(三年级作文民间艺术350字)

民间艺术作文300字以上的(三年级作文民间艺术350字)

更新时间:2023-12-17 22:05:37
民间艺术作文300字以上的(三年级作文民间艺术350字)

民间艺术作文300字以上的【一】

爱美大概也算是人的天性吧,宇宙间美的东西很多,音乐在其中占重要的地位。伟在的音乐家贝多芬说:“音乐是比一切智慧,哲学更高的启示。”

在六月5日那天,文化周末室内乐团在我们的学校大电教室举行一场音乐盛宴,乐团五人踏着艺术的长虹缓缓向我们走来。

“各位师生,各位来宾们,今天我们文化周末室内乐团为你们演奏‘欧洲古典音乐’‘中国民音’与‘动漫音乐’,让我一起被艺术熏陶,接受音乐的洗礼吧……”主持人热情洋溢的介绍结束后,团长颜乐紧接着一一介绍乐团的成员。

开始演奏了!第一板块是“欧美经典”。五位音乐家各自对视一眼,当团长颜乐一点头,五人同时一起演奏。四个琴各自被主人往肩上一搭,四根弓随后乖乖地躺在琴肚上,随着弓一放,《一步之遥》从琴里悠悠传来。时而涓涓细流,时而“飞流直下”,时而“黄河远上白云间”,时而“滚滚长江东逝水”……五位音乐家合上眼睛,摇头晃脑的,很享受的样子。大电教室显得异常肃穆,只有音符在跳动。同学们都沉浸在音乐之中。有的翘首凝视,有的吊梢眉头,有的碗口嘴,有的……无不是随乐而变,随心而动。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

一系列的音乐变化也勾出了我内心的一些记忆。那一天老师通知我要去参加机器人比赛。赛前,我默默地努力,加班加点坚持训练;赛时,我抱着必胜的信念,热沸腾;赛后,离成功只有一步之遥,万分沮丧。这一切的回忆都是源于眼前的音乐家,源于他们演奏的音乐,源于我的生活经验。生活与艺术完美结合,生活与艺术产生了共鸣啊!我明白了!

艺术源于生活!

每个人都是自己的艺术家,我们的每一次选择,就是选择着一种颜色,一个音符……

民间艺术作文300字以上的【二】

周六,我跟随威海晚报小记者团去了里口山小苹果亲子乐园。在那里,我们亲身体验了糖画、槐花饼和陶艺的制作过程,大家都特别兴奋。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制作糖画了。

做糖画的爷爷端坐于桌前,执勺在手,经过短暂构思,飞快地将勺中的糖液挥洒在光洁如镜的大钢板上。看着糖浆像是被施了魔法一般幻化成一个个神奇的形象,凝固的糖液形成神奇的图画,有飞禽走兽、花鸟虫鱼……皆晶莹剔透、栩栩如生。放上一根竹签,风干后就能拿起来。在阳光下,糖画闪闪发光,轻轻地舔上一口,甜甜香香的麦芽糖味道充满整个舌尖,哈哈,真想多舔几下,却又不舍得把它吃完。

据史料记载,糖画起源于明代的“糖丞相”。在那时,每逢新年祭祖,官宦大户人家就会用模具将熔化的糖液印铸成各种动物及人物作为祭祀品,所铸人物“袍笏轩昂”,俨然文臣武将,故戏称为“糖丞相”。后来,这一技艺传入民间,民间艺人将中国皮影、民间剪纸等艺术融入其中,逐渐演变为糖画。这一颇具民间特色的工艺发展至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

真没想到,一幅幅小小的糖画,竟有着如此悠久的历史,融入了这么多民间艺人的智慧。通过这次小记者活动,我体会到了民间艺术的魅力,再一次被我们的民族传统艺术折服,为我是一个中国人而感到骄傲与自豪。

民间艺术作文300字以上的【三】

斑驳的漆面,破损的琴弓,缺失的细弦,这是把经过岁月侵蚀早已暗淡无光的小提琴,当葛老师在课堂上将它带到我的面前时,我心想:“葛老师怎么会有这么破旧的一把小提琴呢?”葛老师似乎看穿了我的心思,问我:“你想不想听我讲讲这把小提琴的来历?”我点点头,葛老师笑着抚摸我的头,向我娓娓道来……

“在我像你这么大的时候,在我的家乡宜兴的一个小镇上,只有一家百货公司,墙上挂着唯一的一把小提琴,我非常希望能拥有那把小提琴,看着它我仿佛都能听见那一个个美妙跳动的音符,可是家里穷,兄弟姐妹多,父母工资少得可怜,根本不可能给我买下它。于是,我每天一放学就跑去那家百货公司,去看那把挂在墙上的小提琴……”

我的眼前仿佛出现了这样一个情景:一个大约8、9岁的小男孩趴在百货公司的柜台上,目不转睛地盯着墙上的一把小提琴,眼睛里迸射出渴求的光芒……

“后来这件事被我的一位老师发现了,她告诉了我的父母,我的父母用省吃俭用下来半年的工资为我买下了那把小提琴。”说到这里的时候,葛老师的眼睛里泛出了泪光,“但是我的父母已经没有钱再给我请一位小提琴老师了,所以,我只能靠自己去摸索,去钻研,琴弦拉断了一根又一根,拉断的琴弦我都珍藏着,装满了整整一抽屉……直到有一天,我去参加一个正式的演出,那是我第一次站上舞台,那时的舞台可不像现在的舞台装饰华美,流光溢彩,我们那时的舞台只有一个简单的大红幕布的背景,色调单一的照明,但在当时的我看来,已经非常豪华了。我穿着一身黑色的礼服,正装出场,用饱满的热情开始演奏,任乐曲优雅地流淌,自己早已陶醉其中……一曲终了,一位老师却指出我的音起高了,原来一直以来琴弦都被我调高了四度音在拉,可我之前却一点都不知道……”这时我从葛老师的眼睛里看出了深深的失落与遗憾。老师缓了缓情绪,告诉我后来那位老师被他的真诚打动了,破例收他为徒,从此他有了人生第一位小提琴老师。

葛老师对艺术的热情与不懈追求打动了我,勾起了我内心深处的记忆,初学小提琴时,爸爸妈妈就送我去了一位有名的小提琴老师那里一对一教学,为了鼓励我,还给我买了一把很漂亮的小提琴,这把浅棕色的小提琴有着漂亮的木纹,烤漆的琴身泛着耀眼的光泽,我一下子就喜欢上了它!几年下来,我已经换了四把小提琴,特别是最近的这把小提琴,是爸爸妈妈带我去上海音乐学院旁边的一家小提琴专卖店里买的,那里琳琅满目的小提琴让我挑花了眼。我现在上小提琴课的时候,葛老师都会利用白板和电脑软件教我乐理知识,用钢琴和我对音、合奏来提升我的听音能力,增长我的小提琴技能……即便在这么好的条件下,我也曾多次因为练姿势太累或者掌握不了技巧拉不准音而哭鼻子,甚至差点放弃,现在想来,真是无比羞愧!

那把陈旧的小提琴,一直挂在老师的琴房,每当我累了,倦了,练琴到手酸、腰酸、背疼了,我就会走过去细细端详,脑海里浮现出那个倔强小男孩的身影,虽然拉着调高了四度的音,仍一脸执着……

民间艺术作文300字以上的【四】

看完《家》已经两天了,心中还是空空的,宛如“一波绿水”。

这些天,我一直在想,到底是“我”是世界,还是“你”是世界?而“世界”,又是什么?是忘记吗?我沉陷在其中无法自拔,我不知谁对谁错,我只能去想……我仍会努力去做。

一部1931年创作的作品,正如巴金自己说的,有些激进,有些不妥,有些幼稚。它让我开始明白“时代”的意义,时代改变人的意义。但或许当初作者若“给人指出一条道路”了,我就没现在那么喜欢它了。

同为“新时代”的人,我是不喜欢觉慧的。甚至没有过多的好感。他是个什么人?叛逆,造反甚至是疯狂的。他试图改变一切,改变礼教,改变家庭,改变社会,但他手无缚鸡之力。他只能用文字抒发自己的“理想”。那么他带给我们什么了?星星之火吗?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若所有的星星之火都跑到了一处,组成了大火,固然好。但是,其他地方不还是冰冷的么?若真作为一个有志之士,应有远大的抱负,这点欠缺,也许就是所谓的“幼稚”吧。

觉慧另外让我深恶到痛恨的几个地方,就是:一个正面人物,一个需要讴歌的人物,竟然也会忘记!竟然会为他的所谓的无知的“事业”而忘记一个为他甘愿也确实付出一切的人。鸣凤后的第一句描写竟然是“觉慧终于写完了”,之后的那句“他决定放弃她”又是什么;他从不三思,当觉新饱含热泪说出“你想过我的感受没有……”,我相信所有的读者此时都难以抑制心中的怜悯,我甚至以为他会打消出走的念头,谁知,他说:我不管……这是什么?这是耍孩子气,觉新此时也不生气,反生歉意的泪光。唉……这是给了我们什么样的'感受?当时是一个气沉沉的时代,可正如狄更斯说的:“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糟的时代。”新思想没有错。新思想的发展势必会遭到遏制,所以激进一些也未尝不可。但,以上两个片段,一个是深爱的人,一个是手足情深的兄长。难道,新思想就是抛弃一切吗?人们说忍耐到了极点就是反抗,这种反抗的力量是惊人的。可如果一个人没有忍耐,总是爆发,会长久么?……我说不下去了。

……

舒了两口气的我觉得刚才的我确实有些气愤,过于冲动。现在,我以一颗平静的心首先梳理一下过程:首先讲一下我对每个人的感觉,再详细作感想,最后,我对于“忘记”和“你我”以及“社会”做一个议论……

……

文章里的主人公无疑是觉慧,他是一个接受新思想的人,但是,我想,他也许过于偏激,起的作用适得其反,而他自己却还茫然不知甚至以为成功~对于他,要说的太多,却不是主要的,没准后边还会谈及吧。但是,这里要做重点说明的是,我认为,他毁了鸣凤。换句话说,鸣凤爱上觉慧是个错误,是个“宿命”。也许我这个人不习惯走中间,反而爱去两边。爱去亲身体会最上层鱼最下层人的感受,尚且不说。我觉得我要是从《家》这部小说中找出一个最正面的人物,莫过于鸣凤了。她有什么?她什么都懂。这一点第二章就有体现:她坐在床上,想着自己的未来,想着自己的“宿命”,哑然失笑。

说到苦笑,我还要岔开一下,巴金在《家》中用了过多的苦笑、凄然地笑、忧伤的笑,不知为何,总之我觉得有的地方真的难以这样抛弃自己本身意愿的“笑”,有些地方真的连哭都哭不出来或是根本不用苦笑……唉,我不懂。

话说回来,正因为鸣凤懂得太多了,所以她会不自觉地瞎想,甚至想到。但是聪颖而不是传统的她怎么会爱上偏激好动异想天开的觉慧呢?!也许这真是宿命吧。后文会提到,我有两三次看不下去。《家》我是一直以一种不屑的眼光去看的,直到鸣凤的,我突然感觉到了奇妙的痛苦,这也是我读说有书以来第一次痛苦憋闷的看不下去的时候。当时仿佛大石压心口,抑郁、烦闷、焦躁使我真正无法看下那一行行字,我歇了眼,甚至因此休息了一天。当我再次拿起书时“觉慧终于写完了”一行厌恶的字现了出来。我很想再歇息一会儿,但强咬着牙看了下去。居然看到了觉慧的“一丝”毁意,紧接着“他决定放弃她”使我刚刚舒下的心又激动起来,咽下的吐沫呛在嗓子里。从此,我越来越看不懂觉慧了,也越来越“厌恶”他了。大家若有谁为觉慧而不平,不要说我,找鸣凤吧……之后的半部小说,我是在行尸走肉的状态下看完的,瑞钰的,老太爷的,的确也让我的心中产生了一丝波澜,也让我有时看不下去,但我都强忍了,鸣凤后的那种惊天动地的痛却再也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