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话题>

家长对孩子付出的作文(家长写给孩子的心里话作文)

家长对孩子付出的作文(家长写给孩子的心里话作文)

更新时间:2022-06-04 03:59:42
家长对孩子付出的作文(家长写给孩子的心里话作文)

家长对孩子付出的作文【一】

昨天起,您的孩子成为了华师附小一名光荣的小学生,而您也加入了快乐二班这个大家庭!孩子进入小学开始各方面的学习,而您也要学习如何成为一名合格的家长,给予孩子最需要的陪伴,与孩子共同成长。

家长对孩子付出的作文【二】

各位老师、各位家长:

你们好!能有机会和大家聚在一起交流孩子的教育问题感到非常高兴。

孩子是祖国的未来,是我们家长的希望。我和在座的家长一样,把孩子送到学校,就是种下希望,让这希望生根、发芽、结果,成为祖国未来的栋梁之才。

我不否认我的孩子是个聪明活泼的孩子,也是一个调皮的孩子。其实,在座各位的孩子都是聪明的孩子。如何使这些健康的幼苗长成挺拔的参天大树,关键是在于育树的人和一个好的育树环境,这些人不仅是老师,还有我们家长;这种环境不仅是学校,也有我们家庭。可能大家都有一个共同的感觉,就是选择把孩子送到育才实验学校是正确的。这儿有较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有良好的学习氛围。我相信在老师的辛勤耕耘下,只要我们配合好“浇水、施肥”,就没有不成才的孩子。

自从孩子上了一年级,我觉得一切都在变。孩子少了一份稚气,我们的肩上都多了一副沉甸甸的担子,孩子的成长教育也列入了我们的议事日程,这个日程是旷日持久的,非一朝一夕,一年两年。

上次的家长会上,我听到一些家长介绍了孩子教育的经验,受益匪浅。在孩子教育问题上,我赞同吴昊天同学家长的一句话“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每个孩子的性格,特点,能力是不同的,应采取的教育方式也是不一样”。根据我自己孩子的特点,我觉得应该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注重孩子的品德教育,把孩子培养成品行端正的有用之才。 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由于娇生惯养,身上不同程度的存在一些不好的生活习惯,例如:自私、娇气、不尊重长辈、排斥同辈、不合群、生活自理能力不够、贪玩等等。要想孩子健康成长,首先要帮孩子逐步改掉这些不好的习惯。中国有句古话,“不识字要识事”,“要成功,先成人”说的就是这个道理。由于我的家庭格局不同,父母都在外地,少了老人的娇惯,这就给我们教育孩子创造了一个好的条件。虽然我们多吃了许多辛苦,但对孩子不良习惯的约束起到了好的效果。

1、注重孩子的孝道教育,让孩子知道什么是“孝”。

对长辈尊重,看到长辈要称呼,对长辈生活中的点滴事情,尽量引起孩子的注意,让孩子懂点孝道。例如:我在单位领导岗位上工作,单位不大,琐事却多,有时一连几天回家时孩子已经入睡,孩子的妈妈就让孩子抽时间常给我打电话。有一次电话里孩子嘱咐我:“爸爸,我几天不见你了,好想你,你在外面得注意身体”,听到他带着稚气的童声,我心理涌上一股暖流。他的妈妈最近喉咙有点问题,动手术之前,他妈妈想唱歌,他不让,怕加深病情。手术之后,我常让他问寒问暖,端茶递水,以示关心,从小培养孩子的孝道意识。对爷爷、奶奶、外公、外婆说话不许高声大喊。

2、注重孩子的礼貌教育。

孩子和同龄人一起玩的时候,教育他礼让三先,不欺负弱小,不动手打人,不骂人。遇到问题处理时,先检讨自己的不足之处,培养孩子的文明礼貌意识。

3、注重孩子的品行教育。

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心灵是幼稚的,在他们的眼里只有好人坏人之分。我们应该经常注重潜移默化的教育,经常给孩子讲正反两方面的故事,让孩子知道做“好人”的道理,做个“好人”。首先尽量要杜绝我们大人身上的一些不良习气影响孩子。例如:赌博,抽烟,喝酒,渉黄等等,给孩子创造一个健康良好的成长环境。对一些社会上不良的行为,例如偷窃,坚决严禁发生。对一些不良的生活习气,例如打人,骂人,欺负弱小等等,要给予纠正,杜绝发生。在公共行为上,教育孩子遵纪守法,遵守公共道德。例如,走路要走人行道,红灯停,绿灯行。保护花草树木,不随地吐痰,不随地乱扔瓜皮果屑等等。从小养成他们遵守公共道德意识。

4、养成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

由于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从小就娇生惯养,不会料理自己的生活。我觉得既然是为国家培养栋梁之才,就要培养他们的独自生活的能力。让他们到为国家出力的那一天,能轻轻松松地走向社会,走入生活,料理好自己的生活,不觉得生活是一个负担。20xx年我曾经看到一篇报道,有两名扬州的学生考上了南京大学,可因为吃不了历时仅半个多月左右的军训之苦,而退学回家。十二年的寒窗苦,十二年的父母辛苦付诸东流。这样的学生即使学习再好又能为国家,为父母,为自己做什么?所以,孩子从小就要培养他们的独立生活能力,让他们做力所能及的家务事。同时,不要让他们养成好吃懒做的习惯。例如,不让孩子随便买外面的东西吃,一来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二来不养成大手大脚乱花钱的习惯。

二、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帮助孩子寻找好的学习方法。

现在的孩子很辛苦,小小年纪,肩上背着沉重的书包,休息天还要上各种类型的兴趣班,成天除了学习还是学习,想玩只能在空余时间偷着玩。但他们很聪明,学习中吸收知识的多少快慢,在现在的年龄不是决定智商的高低,而是决定好的学习方法。我认为,首先要培养孩子的学习耐力,坐得住,保持充足的睡眠。如果每节课能把老师教的都能吸收进去,这样的孩子不会成绩不优秀。其次,不要给孩子加重学习负担,让他们产生厌学情绪。玩是孩子的天性,做家长的不要随便扼制孩子的天性,可以娱教娱乐,在玩中点滴贯穿知识教育。让他们玩得开心,学得轻松。同时,为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让他们有一个单独安静的学习场所。孩子做作业时不要随便打扰,尽量不要陪坐、棍棒教育。孩子做错作业也尽量让他们自己找出错误加以改正,这也是让孩子重新复习一次的机会。

三、注重孩子的情感交流,让孩子感到爱在身边。

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对孩子的健康成长尤为重要,孩子需要爱。由于生活和工作的双重压力,现在的年轻父母几乎每天都忙忙碌碌的,有的把孩子朝父母处一放,就忙自己的事。这样环境中成长的孩子缺乏感情沟通,容易任性,孤僻,对父母的教育有逆反心理,所以父母再忙也要挤出时间陪陪孩子,让孩子感到爱无时不在身边。我的孩子喜欢唱歌,有时我会利用周末带孩子去唱歌,即让孩子放松自己学习上压力,又增加父母情感上的交流。让孩子适时的参加一些校内业余活动,也可以增加孩子同其他人的交流,增强孩子人际关系交往能力。

孩子教育本是一门学问,特别是现在的独生子女教育比较难,左了不行,右了也不行,很值得探讨研究。相信在座的每位都有很好的教育方法和各自的特点,值得我学习,也希望各位能把你们的宝贵经验向大家介绍,让我们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多掌握一些好的方法,让孩子们在人生的道路上健健康康的成长。

最后,我向各位老师致谢,谢谢你们的辛勤劳动,你们辛苦了。

写信人:xxx

20xx年xx月xx日

家长对孩子付出的作文【三】

长时间以来,人们普遍认为:中国的传统教育是不善于表扬和鼓励孩子,这使很多孩子缺乏自信,有不少教育专家就呼吁,要学会鼓励孩子!

于是,不知何时起,“无批评教育”成了大家共同膜拜的教育方式。老师被要求尊重学生,不准批评或变相地批评孩子;家长更是将这一理论发挥到极致,孩子稍有成就便大加赞扬,甚至有了错误也不敢批评,唯恐打消掉孩子的自信心,因为“树大自然直”吗,小时有点错误算不得什么。

但是,现在又出现了另一种极端:孩子说不得了。

孩子说不得了

“现在的孩子越来越不敢批评了。”一位在教育第一线奋斗了十几年的老班主任感慨道,她向笔者介绍了这样两个案例:

一、上课时,老师发现有一位学生拿着喷水器对着另一位学生不停地喷洒,老师很生气,于是批评了这位学生,并要没收他的喷水器。然而,让老师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这位同学竟然一声不吭走到自己的座位,拿起自己的喷水器使劲地往地上一扔,然后头也不回地走出教室,居然比老师的脾气还大……

二、一名女生没有完成作业,她的班主任简单地批评了几句,没想到中午这名女生就从学校“出走”了,下午班主任和学校领导陪着家长四处找她。

“经受不起挫折,这是现在孩子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而且年龄越小这个问题越突出。”长期从事中学生心理咨询工作的济南一中张桂薇老师感慨道。

“缺少批评是造成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张老师接着分析,“当前独生子女生活条件优越、个性强、任性、心理承受能力较差。很多父母对孩子百依百顺,喜欢包办代替,孩子如果想要什么,家长必须立刻做到,这种缺少批评的教育方式所造成的后果就是许多学生经不起挫折和失败。”

缺少批评的教育是不完整的

“没有批评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山东师范大学教育学博士王美芳教授分析道,“赏识和批评,就像鸟的两翼,缺一不可。每个学生都有可以赏识的地方,自然也有可批评之处。正确的赏识,可以给学生以极大鼓舞;恰当的批评,也会促使学生进步。孩子没有经历挫折“会变得脆弱异常”,因此,要让孩子的生活中有禁区,他们犯了错误要受到惩罚,要让孩子懂得有些规则是无法动摇的,有些过失是要自己承担后果的。”

王教授接着举了几个例子,如毁坏公私财物必须赔偿,作业不能及时完成就不能跟别人一样参加课外活动,值日不认真就该再来一次,无故逃学、旷课、迟到必须反省改正等等。只有让学生为自己的一言一行负责,才能让他明辨是非。如果一味“赏识”而不敢批评、不敢惩罚,只会扭曲学生的认识,是对学生的不负责。

批评要注意方式

一般来说,孩子获得了成功或犯错误的时候,恰恰是教育的最佳时机,这是需要大智慧的,要善于捕捉教育时机。专家认为,孩子易于接受的批评方式应当具有以下两个特点。一要充满爱心。教育的艺术是爱的艺术,作为教育手段之一的惩戒,与体罚、心罚截然不同。如果说一个教师要惩罚考试成绩差的学生,是因为这个学生的考分大大地拖了全班平均分,影响了教师的个人业绩,那么,无论这个教师采用何种教育手段,都是错误的。

二要因人而异。能被孩子接受的惩戒教育方式,必然是能针对学生实际、走入学生心灵的方式。比如,同样是犯一种性质的错误,对缺乏耐心的孩子可以罚拼七巧板,对缺乏亲情的罚写一封家书,对不爱体育活动的罚跑步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