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话题>

传统美德树良好家风作文

传统美德树良好家风作文

更新时间:2023-10-27 12:37:28
传统美德树良好家风作文

传统美德树良好家风作文【一】

家风是一家的道德标准,如同粮食一般,是一个家必不可少的成分。而在我们家,也有家风,它就是如何做人。

做人,肯定要做到善良。有一句话叫“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而父母也从小这样教育我,记得小时候,有一次,我故意向一条小道扔小石头。虽然小道又窄又偏僻,爸爸看见了,急忙上前制止了我,并教育我道:“怎么能这样子呢?”“怎么了……”我感到爸爸在生气,但又委屈地说。“你这样可能会让骑车的人摔倒,这等于是在陷害别人!”爸爸激动地说着,我在一旁默默地听着,慢慢地意识到自己的错误。看到我好像意识到了错误,爸爸的口气缓和下来了,继续说:“儿子,你应该还记得去年摔倒的痛吧?骑车摔倒比那样还痛!”我下意识地捂了捂左手,那道伤,令我难忘。这时,爸爸变得和往日那般慈祥,道: “快把那些小石子捡起来吧。”“好!”

一个教训,让我知道,我应该小心地做每一个细节,我生怕一个不经意的动作伤害到他人。

当人,做人还要守时,虽然妈妈没有给我讲这个道理,但却总是用行动告诉我这个道理。每次,和别人约定出行时间时,妈妈总是要提早几分钟到达。她说,这样,才不会让别人等我们。有一次,我还戏谑道“宁教我等天下人,休教天下人等我”。但是,久而久之,我也耳濡目染,学着妈妈,养成了守时的好习惯!

父母的一些举动,总能影响孩子。优秀的品质,就是从中培养起来的。

这就是我家的家风,它让我从中养成了许多好品质,这样的家风,值得传扬!

传统美德树良好家风作文【二】

自古流传一句话“富不过三”,这究竟是为什么呢?中国历史上各朝各代都经历强盛后走向灭亡。这其中的缘由,值得人们深思和探索,世人都想把自己的家业一代代传下去,永兴不衰,可为什么最终没有实现呢?

如果我们细细去观察不难发现,各朝各代各家之所以走向灭亡,是因为自己的子孙没有好的传承祖宗的宗训和家风。

我们从历史上可以看到各个朝代和各位帝王各个家族和其家业的兴盛,开始都是以德立业,励精图治、克勤克俭、奉公守法、福民泽世,修德不仅是立业的根本,也是成功事业、幸福人生、家业能够源远流长的关键。

而随着社会发展,物质水平的提高,一些人放弃了精神修养,扭曲了世界观,许多豪门还达不到“富不过三”,而是富不过一、二代,甚至几年,其原因不外乎是道德缺失。有些人富起来后,和原先判若两人,骄奢淫逸,以逸待劳,肆意妄为,违背伦常礼法,自己挥金如土,全没有为民众造福的观念,长此以往,他们必将为自己的行为付出代价。“自作孽不可活”,这句古话不无道理。高尚的德行要培养并保持下去,良好的家道要秉持传承下去,才能使家族和家业昌盛不衰。常言道,厚德载物,以厚德对待他人,无论是聪明、愚笨还是卑劣不肖的都给予一定的包容和宽忍才能将家业世代传承。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做好我们自己,搞好家庭和谐,让我们的子孙把良好的家风传承下去才是国泰民安的基础。其实中华祖先给我们后世子孙留下来了很多好的家训,值得我们去学习和继承,如“了凡四训”、“弟子规”、“朱子治家格言”、“孝经”等等。在家风方面,宋朝范仲淹为世人做出了典范,他平生尽为善事,设粥厂、办义学、兴天下之利,他贵为宰相,朋友和大臣们给他办后事,去后边买棺材的钱都没有,但范公的高尚道德被千古传颂,至今范氏子孙走到哪里都受人尊敬。

在家庭中,老人要宣扬家风,父母要示范家风,夫妇要学舵家风,子女要继承家风,兄弟姐妹要意比家风,孙辈要顺受家风,让我们良好的家风代代传承下去,让我们的家庭和事业泽世流芳!

传统美德树良好家风作文【三】

家风是一个家庭乃至家族多年来形成的传统风气,承载着整个家族的生活态度、文化理念、价值观、人生观等。良好的家风能让继承者立身于社会,是一种使人终身受益的品质。她让家族的每一代人明白许多做人做事的道理,明白自己的责任和使命,她塑造出人们高尚的品格、高雅的举止、非凡的气度。生活中,每个人的性格特征、道德修养、为人处世等,无不烙印上家风的印记。

在泱泱数千年的华夏文明中,曾出现过很多显赫的家族,他们大多都有着自己独特的家风、家训和家教,成为后世学习的典范。我不禁想起中国近代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学家、文学家——梁启超先生。“一门三院士,满庭皆俊秀”这句话就是他对九个子女言传身教的`最好写照。他的长女梁思顺是诗词研究专家;长子梁思成是杰出的建筑学家;次子梁思永,中国近代的考古学开拓者之一;三子梁思忠,毕业于美国西点军校,参加过淞沪会战,二十五岁不幸早逝;次女梁思庄是我国图书馆学领域首屈一指的专家;四子梁思达是经济学家;三女梁思懿是著名的社会活动家,四女梁思宁投身新四军,从事革命宣传工作;五子梁思礼是我国著名的火箭控制专家。

这些人里面,最为人们熟知的我想也许是梁思成和他的妻子林徽因,而他们的儿子梁从诫先生也是杰出的,他领导创办了中国第一家完全民办的环保组织“自然之友”,为我国的环境保护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这个家族之所以这么成功,我们从《梁启超家书》中就不难找出答案。他写给孩子们的书信中用词浅显易懂,字里行间流露出对子女成长和学习的关心,又不时发出自己的见解和对他们的严格要求。每一封书信都充满了梁启超先生作为一个父亲对子女的谆谆教诲。

相较之下,我的家庭平凡的太多太多,只是中国千百万家庭中普通的一员。家里有欢乐也有争吵,但更多的是还是快乐和温馨。我的父母虽然没有什么渊博的学识,但他们交给我做人的道理和对生活的态度,让我能够在和谐的家庭氛围中健康自信的成长。父母对长辈的照顾和陪伴让我明白“孝”的真谛,父亲每晚读书的习惯同样变成了我的习惯,母亲的勤俭持家是我从小就有了节约的意识,奶奶用粗糙的双手教会我要辛勤的劳动才有丰收的喜悦,姥姥告诉我做人要忠厚朴实,诚信待人······正是他们的言传身教才使我能健康的成长。

传统美德树良好家风作文【四】

国有国法,家有家规。家风是什么?有的人说家风就是勤俭持家,有的人说做人不忘本,也有的人说尊敬老人,爱小朋友之类的······我家的家风是最简单的——爱之风,诚信之风。

爸爸妈妈在我很小的时候就教育我要尊敬长辈,要勤劳,要有一颗爱心。当然,他们也会以身作则。

一次,奶奶生病了。爸爸妈妈每天守候在奶奶身边,直到奶奶好了为止。受到爸爸妈妈的影响,我也跟他们一样尊敬老人。

妈妈每次教会我要有善心,要有爱心。

听说现在不能扶起摔倒在地下的`老人,你一扶起老人就说是你让他摔倒的。一次,我跟妈妈出去逛街。看见有一位老奶奶摔倒了,妈妈正准备去扶。我把妈妈的手拉住,说:“妈妈,现在好多老人见到你扶他起来,你一扶起老人就说是你让他摔倒的。”

妈妈说:“别人说什么就是什么吗?做人要有一颗爱心,见到摔倒的老奶奶怎么能不帮助她一下呢?如果老奶奶说是我把她摔倒的,那就付一点医药费呗。”我说:“可是···”妈妈打断了我,说:“做人要有爱心。”

说完妈妈就去扶了一下老奶奶,没想到老奶奶却说:“谢谢你啊,年轻人。”妈妈走过来跟我说:“看到没,做人要有善心,要有爱!”

妈妈的举动感染了我,我以后见到摔倒的老奶奶就扶起来,因为做人要有善心嘛。

爸爸每次都嘱咐我做人要有诚信。一次,我去帮爸爸买东西。买完过后,由于我买完东西后十分匆忙,没有看找了多少钱。回去后,直接把钱交给了爸爸。爸爸看后,多出了5元。爸爸把我叫过来,说:“老板给你多找出了5元,你把钱送过去。”我说:“爸爸,我不想跑了。再说,多给5元钱不是更好吗?”

爸爸说:“做人怎么能这样呢?贪图利益,做人有讲究诚信,如果你不讲究诚信,别人会怎样对你?”听完,我把钱交给老板。老板是一位老爷爷,他说:“谢谢你啊,小朋友。我年纪大了,找的时候没看清楚。你把钱送过来,真棒啊!”

学会了妈妈身上要有善心,有爱心;学会了爸爸身上有诚信。把两种加在一起,我就是爸爸妈妈的结合版。

是爸爸妈妈教会我要有善心,爱心,诚信。这些简简单单的家风,却使我受益匪浅!

我们家的家风——爱之风,诚信之风,希望你永驻在我们家,使我们家变得更加完美。愿我们家的爱之风,诚信之风能感染全世界,让全世界都生活在爱的世界里!

传统美德树良好家风作文【五】

家教家风,是一个人乃至一个民族站立的脊梁。

家教家风之于人,体现在他的日常点滴之中。对老人傲慢,对他人轻狂,对朋友无信,对自己不负责任,很大一部分的责任来自于家教的缺位。记得南京初中女生当街扇了自己父亲一耳光,原因是父亲没有办法满足她买苹果的要求。不知道一记耳光扇醒了那位父亲没有?不知道天下多少父亲的脸开始感到滚烫?一记耳光,扇碎了很多爱之深的`梦寐。反问一句,在责难孩子无“礼”的同时,我们是否应该拷问一下这位父亲,在平时的家教中,又传递了多少“礼”呢?如果回答是否定的,我们又有什么理由冠冕堂皇地责怪孩子的无礼?甚至作为道义之人评价他人的功过?

无疑,良好的家教家风,是一个家庭或者家族的传家宝。

家教家风之于民族,也体现在重真情、尚大义的氛围之中,更是这个民族的传家宝。

对规矩的敬畏,对秩序的维护,对法治的遵守,无不是家教家风的集中体现。八达岭野生动物园老虎吃人事件的结果尚未尘埃落定,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对规矩的漠视,才造成了如此悲剧。如果稍稍敬畏一下动物的习性,敬畏一下景区的警告,还会有命伤虎口的悲惨结局吗?汶川大地震中,十三亿人口瞬间凝结为铁板一块,八方支援,短短几年,重新矗立起了一座新城。我认为其中最重要的力量是一个民族最传统的“礼”的莅临——仁、义、礼、智、信从未缺席!

主席在2017年中秋团拜会上有一段讲话,值得我们铭记于心:

“中华民族历来重真情、尚大义……也才能铸就守望相助、天下同心的人间大爱。我们要让真情大义像春风一样吹遍神州大地,吹进千家万户,给每一个中华儿女带来温暖。”

这是我们民族复兴的理由,也是我们民族的传家宝!

传统美德树良好家风作文【六】

尹华英、范录军、刘祖刚报道:近几年村中出了4个研究生,二本以上大学生十余个,光8组就好几个,乡科级以上领导干部二十余人……遂川县巾石乡新安村是个人口不多、面积不大的村庄,环布在村中的十余株百年银杏见证了这里的兴衰,但岁月冲刷,总也抹不去祖祖辈辈崇文尚德的好风气。而含辛茹苦把一双儿女培养成研究生的刘观岗,更是让邻里们投去无数艳羡的目光。

一落座,笔者迫不及待讨教起教育经来。谈及平常如何教育,直爽中带着自豪的刘观岗打开话匣子。他说,两孩子性格都还好,不太让长辈操心。女儿刘春华是姐姐,处处给弟弟带好头。她看到父母亲很辛苦,打小就勤俭节约、好学上进。母亲清晰的记得,小时候女儿做了个纸质的储蓄罐,平时总把家人给的一分、五分的硬币投进去,几年不拿出来花。问她,总回答:“爸妈赚钱不容易,我也好好存起来。”

聊天间,刘观岗从卧室柜子里拿出一摞泛黄的奖状,女儿从小学到高中总是班级前几名,在遂川中学也一直在年级二十名内。

说起女儿好学,刘观岗笑着聊起个花絮。小时候,他坐骨神经痛,请了个大夫到家里治,中午留在家里吃饭。因春华小时候眉毛很重,加之当地有句民谚,大夫便和她开玩笑:“眉毛重,懵懵懂”,戏谑不会读书。女儿急的哇哇直哭,大声嚷道:“我就要争气,要争气!”当时才读小学三年级,只有十岁左右。

刘观岗记得,女儿爱打抱不平。小学时,班上布置写一篇关于写家的命题。班上有个姓许的同学,父亲严重重男亲女,有什么吃的总想着先给儿子吃,直到儿子吃撑了才会想到女儿,有时甚至丢掉也不给。小春华听说后很愤怒,写了作文交上去。文章很生动感人,催人泪下,引起班主任高度重视,特意来家访。

班主任拿着作文来到家里,责怪刘观岗,女儿学习成绩优秀,为何还要重男亲女?一番沟通交谈后,发现是场误会,才知道春华笔下故事,是发生在邻居小女孩身上的。这之后,邻居家女孩的境遇明显得到改观。

刘观岗的妻子说,春华很有责任心,小时候在田里拔秧,弟弟爱偷懒,姐姐就分任务,画个界,每次都是她先拔完。只要大人叫她做事,总是尽力做完做好。有一次插秧,中途下小雨,天也有点凉,就叫她回家,硬是去田里插完秧才罢手。

在邻里眼中,姐弟俩喜欢做好事,那年春华读五年级,正值割中稻,他们看到一老人用板车艰难推着稻谷,喘着粗气。姐弟赶紧上前帮忙,把一车稻谷推回了家,当时路上只有他们伸了援手。老汉对刘观岗大夸了一番。

谈及姐弟俩爱帮人,邻居们都说那是遗传刘观岗的。村民关系很融洽,由于劳力大多在外面打工,农忙时大家互帮互助稀松平常。捐款的事也有,一个剖腹产的孕妇治了好多钱,另一村民的老婆得了急病,两个小孩太小,村里有什么公益事业,刘观岗都捐了钱。

还有一次,春华读高中时,邻居晚饭炖猪蹄后忘了关火就去吃饭了,后来引发火灾,还把隔壁连着的几栋的老房子一起烧着。刘观岗和几个开车的朋友,熄了火跳下车,就同附近群众一起救火。

都说家家有本难念的经。春华先考入遂川中学高中部,第二年宇轩中考时,却因为贪玩落榜,连二中都差几分。姐姐说他,他丧气说:“你读你的,大不了以后跟着爸爸开“赣江”(农用货车去!”在姐姐责骂开导下,宇轩发奋看书,“恶补”英语,终于超过录取线60分的高分考入遂川中学,并每年保持在全年级四五十名之内。

后来,刘春华考入西北大学,又被录为南开大学研究生,宇轩则在南昌大学就读,再被华南理工大学招为研究生,2015年毕业。姐弟俩都是研究生毕业,在该村,乃至全乡也绝无仅有,成为一段佳话和家长们教育子女的范本。

刘观岗夫妇“苦笑”说被儿女们读“穷”了,全家至今还住在多年的土坯房内,但他们像全中国所有父母一样,“穷”但快乐着。

笔者在厅堂采访时,总听到房内传来老人的言语,像是对话,又像是喃喃自语,再联想到进门前看到,一个与旧房子很不协调的空调压缩机,“不伦不类”悬挂在外墙。刘观岗看出我们的不解,道出了一段孝心佳话。

房间里住的是他93岁高龄的母亲,这两年患了阿尔茨海默病,生活已无法自理。父亲去世早,全是母亲拉扯几个子女长大,刘观岗夫妻俩极尽孝道,房间内没有任何异味就是明证。刘观岗开车赚钱,照顾老人就留给妻子,她脾气很好,照顾起来很有耐心,特别是2015年摔了之后,更是一直为她端屎端尿,洗澡擦身,吃了不少苦。

儿女大了,两姐弟对父母和奶奶的感情又是怎么样呢?刘观岗很欣慰,说儿女对父母没什么可说的,因为自己还能赚钱,不需要他们额外的钱。但女儿毕业后除自己花销,每年为父母预存两万元,以备今后办大事用上,结婚后,过年又给两千元红包。儿子也懂事,2015年才毕业,但直接将工资全部交给我们。

奶奶摔到时,刘春华正带大学生在欧洲四国教学实践,听闻后赶紧告假,飞回老家悉心照顾,临走还留给奶奶5000元钱。今年过年前,他听说将有极寒天气,便和妻子商议,为母亲买了一条空调,助其平安过冬。

耳濡目染下,刘春华对公公婆婆也十分孝顺,这让父母亲十分欣慰,也省去很多担忧和烦恼。

刘观岗还十分感恩,乡村帮母亲办了100元/月的高龄补贴和80元/月的养老保险,补贴的钱完全够用。

天已近黄昏,我们意犹未尽的要离开了,可这个家、这个村子的文明传承故事还在继续上演着……


92%的人还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