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话题>

推荐1本书作文(推荐一本书作文完整版)

推荐1本书作文(推荐一本书作文完整版)

更新时间:2023-11-21 09:34:22
推荐1本书作文(推荐一本书作文完整版)

推荐1本书作文【一】

在我的“书本世界”里珍藏了许多优秀的书籍,其中《鲁滨孙漂流记》这本书使我印象深刻,难以忘却。

这本书讲的是鲁滨孙在初次航海中遇险,流落在孤岛。他为了消除寂寞与想念之情,独自一人写,考察小岛。在这当中,他看见了凶恶的土人,残动物,吃人肉。鲁滨孙设下陷井,引狼入室,用三枝枪加倍地装上弹药,向他们开火,然后用手枪和腰刀向他们冲,把他们全部消灭。聪明能干的鲁滨孙保住了自已的生命,建造了房子,适应了生活,他在离群独居中苦中求乐,找到了伙伴,认识了友好的黑人和“星期五”他们。不过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危难总是在鲁滨孙身上发生,在海滩上,他进行了一次别开生面的恶战,险些丢失了性命,当找到救星时,可好景不长,大船又被夺,但鲁滨孙不畏艰难地战斗着。最终,他以智慧和所掌握的知识回到了故乡,回到了阔别35年的故乡。在岛上生活了28年2个月19天。啊,多么长的时间,表明了鲁滨孙不轻言放弃、坚定地克服困难的顽强意志,是多么的不容易啊!

看完这本书,我从中理解了人在逆境中只有依靠自已的智慧和所掌握的知识,不向恶劣的自然环境低头,不轻言放弃,就能克服重重困难,最终到达胜利的彼岸。

朋友们,你们不妨也看看这本书,或许它会使你勇于面对困难,取得成就,也有可能会使你从失败中站起来,重新奋斗!

推荐1本书作文【二】

这是我的个人微信公众号开通后写的第一篇文章,开通微信公众号的原因是想借助这个平台记录自己的读书笔记和每日感恩日记(三件事),以便日后供自己回顾。

读书笔记的写作模式应该会遵循这样一个过程:

(职业、技能、工具类书籍)提出问题–挑选书目–阅读笔记–付诸实践–总结

(文学类书籍)选择感兴趣的书目–阅读–写读后感–转述或复述给身边的人听

至于感恩日记,发现每天打开公众号记录好像笔记麻烦,故而通过手机日历记载,到周末统一上传本周的感恩日记集。

9月份读完了第一本书《如何阅读一本书》,读此书的目的是为了掌握一些高效的阅读方法,纠正自己错误的阅读习惯。具体的说,在阅读本书之前,关于阅读方面,有一些困惑和难题。如下:

1、看过的书常常合起书本就忘了内容

2、即便记得内容,想要复述却很艰难,无法向身边的人分享

3、有做读书笔记的习惯,但是好像效果不怎么好。

4、读书的时候不够专注,无法维持较长时间的专注力。

带着解决上述问题的目的,我找到了民主与建设出版社出版的《如何阅读一本书》,期望书中能帮我找到答案。以下是我用百度脑图做的思维导图笔记。

不知道图片清晰不,百度脑图是经常用,但是第一次保存为图片上传到别的平台上来。这本书读了两遍,总共花了5个多小时,第一遍扫读花了1个半小时左右,第二遍精读花了3个多小时。阅读过程中的笔记都记载在微信读书APP上,共21条笔记34处划线。

几年前读过艾德勒的《如何阅读一本书》,第一次听到主题阅读这个概念,学得之后爱上了这种阅读方法,常常喜欢就同一主题甚至同一题材同一作者阅读相关的一系列书。主题阅读是阅读方法里难度最大耗时最长效果最好的一种方法,但是现在要兼顾工作、家庭和休闲,不同于当年上学时一样有大把的光阴用来消遣,所以才又买了这本介绍阅读方法的书籍看看。

这本书针对阅读方法做了很全面的介绍,语言很平实但很有力道,不仅很详细的介绍了几个不同层次的阅读方法,而且开篇就从读书的根本意义出发引导读者要发自内心的正视读书的意义,重技巧更重态度。用主食、美食、果蔬和零食对书本进行分类,比喻非常贴切!读书笔记。第二篇介绍阅读的各种层次,主要是基础阅读、检视阅读、分析阅读和主题阅读。这几种阅读层次也是许多名人推崇的,只不过说法不同而已。第三章是关于速读的介绍和相关的训练方法。第四章介绍的是精读法,包括如何写读书笔记、如何反复阅读、如何复述和评论一本书。第五章主要是介绍主题阅读,第六章介绍了读和写的关系,第七章介绍的是读书的实践意义,最后一章则介绍了与读书有关的买书、借书、整理书架、结交书友还有阅读的三条道路。还有就是后记中有一段作者描述的关于阅读一本书的经过的文字,写得很优美,一不小心就把它背下来了哈哈。看得出来作者文字功力很深厚,只是写这样一本工具书尽量当然得保持严肃负责的文风了。

全书虽然介绍的很详细,但是看过之后感觉全书结构上有些逻辑不通,比如第二章介绍各层次的阅读方法时末尾两节突然开始介绍主食类的主题阅读法和美食类书籍的分析阅读法,然后第四、五章又分别介绍了这两种阅读方法,让人读的有点云里雾里。到第六章关于读写关系的描写时又突然开始介绍不同作品的阅读方法和如何学以致用,让人有点摸不着头脑。这些问题出现在我阅读过程中和读完全书做思维导图的时候。不过作者一直都在告诫读者:尽信书不如无书,求同存异和而不同,阅读的目的不是一味接受作者的观点。

总之,该书是作者很用心编写的一本书,力图大而全的介绍跟阅读相关的技巧和知识,如果能一边读一边将书中介绍的阅读方法立即付诸实践,作者的目的就达到了,你想提高阅读水平的愿望也一定会实现的!

关于读此书前想解决的三个问题,此书基本给出了答案

1、看过的书常常合起书本就忘了内容

解决办法:忘了的原因是没有真正转化为自己的知识,最好的方法是好书多读、多做笔记、多思考回顾、多实践。

2、即便记得内容,想要复述却很艰难,无法向身边的人分享

解决办法:表达能力的重要性不亚于理解能力,在做到第一点的同时,多跟身边的人分享交流。

3、有做读书笔记的习惯,但是好像效果不怎么好。

解决办法:没效果的原因是,做完之后没有回顾。好书多翻阅,多回顾,多实践

4、读书的时候不够专注,无法维持较长时间的专注力。

解决办法:不够专注的原因是总是在喧闹的环境中阅读,手机经常干扰阅读,也有生理上的原因。解决方法是对一些比较难懂的比如专业类的书籍,尽量选择安静的环境,保持正确的阅读姿势,关掉电子产品,用番茄时间管理方法保证高效的阅读时长,不必违反生理学强迫自己长时间保持注意力集中。

推荐1本书作文【三】

“好的阅读,也就是主动的阅读,不只是对阅读本身有用,也不只是对我们的工作或事业有帮助,更能帮助我们的心智保持活力与成长。”艾德勒.范多伦所著《如何阅读一本书》的最后一句话激起了我的共鸣。

和很多同事一样,我也在努力提高自己主动阅读意识,以至于几天不阅读,会有脑中空空的感觉,或许这就是我们的心智失去了活力吧。

我曾经用一个小时的时间,完成了一次快乐的写作。那就是4000多字的“我的阅读史”。我的阅读始于6岁,主要看小人书、童话故事书,到如今工作2 载,囫囵吞枣地看过不少的文学书、哲学书、历史书、科学书,却从没有认真思考过“如何阅读一本书”这个命题。自己惯常的做法,多是率性阅读,读《曹雪芹传》、《山楂树之恋》、《你往何处去》、《兄弟》、《思维的乐趣》、《古炉》、《人生》,恨不得一口气读完。对于相对专业的教育、心理、哲学书,就会拿根铅笔,描描画画,抄写几句自认为有感悟的话,甚至写几句偶感“想起了……”,有时还会画个笑脸或哭脸。如果要寻找持续的强烈的读书兴趣点,至少在 0年内,我最钟情的是儿童文学,尤其青睐童话和儿童小说,对这类充满想象力和童趣的文字照单全收,这应该影响我当前儿童观的最肥沃的土壤。

2008年前后,我曾被自卑的情绪困扰,听身边的`老师、同学谈到经典的教育或哲学书籍和作者,如数家珍啊,而我如坠雾里云中。除了苏霍姆林斯基、刘默耕、路培琦(后两位是小学科学教育专家,我哪里读过杜威、卢梭、洛克、杜鲁姆、范梅南、蒙台梭利,只有多买,多读,完全是恶补状态,那一段时期,浏览的书是前些年的N倍。

当时也经常“潜入”教育学院的教室里,旁听京内外的校长论坛、研究生沙龙、教授授课,特别是听肖川、朱旭东等教授们点评学校发展中的问题时,我真像是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边听边记边思考。喜欢看石中英先生的《教育哲学》和《知识转型与教育改革》,不仅仅是书中的内容,更是因为石中英先生的几年小学教师经历,他的书序中认为那是一笔无价的财富,而我不正拥有这这份财富吗?把读书和现实适当的结合起来,我的自卑情绪开始缓解。不过,仍旧佩服那些接受过研究方法培训的学生们,他们的研究态度极其严谨,我也养成了引用别人的话一定要注明出处的习惯。

对照这本畅销的阅读指南书,我最佩服两点。

一个是作者提到的阅读层次。尤其是对分析阅读和主题阅读的阐释。曾经,我为了写论文的文献综述,大量阅读关于班主任专业成长的书、文章,后来缩小范围,针对角色认同的文章和书。其间,确立过读关于儿童观的书,树立了一个观点,“为人师,树立科学的学生观是教育观的核心”。后来,读管理类书籍,喜欢上了德鲁克的掺杂着部分教育理论思想的实用书。比方说读班级管理方面的书,既要看理论性的,也要看实用性的,像班华、王晓春、李镇西、魏书生、郑立平等老师的书,两者兼而有之。更多的是亲身体验型的班主任书籍如《给我一个班,我就心满意足了》,翻看,偶有所感。

另一个是主动阅读的基础,要提出四个基本问题。分别是,“就整体来说,这本书谈些什么?”说的是什么样的主题,“细部上,这本书谈些什么,怎么说的?”意思是要我们找出作者的主要观点,。

“此书说的有道理吗?是全部有道理,还是部分有道理?”说的是你要主动评价书中观点,“此书和你的关系?”这就是让你尝试应用此书了,你会如何把书中观点和自己观点建立关联,你会如何试用书中的实用方法,你会如何把此书介绍给他人。

这四个问题,也是新华社鹿永建先生推介的读书小组中必须思考的问题。如果用这样的态度和方法读书,相信没有吃不透的书。

当然,也赞同书中一个观点,“有许多书只能当作娱乐消遣或接收资讯用。事实上,你根本用不着对这些书做分析阅读。扫描一下便够了”,多选择经典去阅读,多读原著,而不是什么都照单全收,毕竟我们的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

一起阅读一本经典,主讲人会辛苦一些,也当之无愧地是最大的受益者。新一轮工作室的读书活动在崔平川以《跟孔子学做老师》交流中开启,8月8日晚上曹团团老师以个人独特的风格演绎着对苏霍姆林斯基的理解,接下来,郑伟、王晓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