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话题>

成长回忆录作文2000字(成长感悟类作文2000字)

成长回忆录作文2000字(成长感悟类作文2000字)

更新时间:2024-06-04 08:35:26
成长回忆录作文2000字(成长感悟类作文2000字)

成长回忆录作文2000字【一】

记得两年前看一篇梁文道荐书的文章提到木心,还有照片,照片是一身黑风衣,头戴黑色的礼帽,有周润发的派头。梁文评价很高,说文笔传承古代和五四传统,西方思维和流派融会贯通等等,记不真切了,随手就在网上找了他的文章看一篇,感觉文字表述很不一样,精炼,清新。看过了,就过去了,就象风吹过脸,风过没有痕迹了,但肌肤的触感鲜活地一直在。没想到这初次的相逢还有后缘。妻子因为蒋方舟的一篇推荐文章买了一套书,《文学回忆录》,想给女儿看,跟我说作者是木心,一听这名字,肌肤生动的风掠感又回来了,兴趣顿生,拆封就稳到了我的床头。

大约两周的时间,主要是周末,断续断续吃完了,因为很好看,品味的感觉,象吃心灵的美食,是心灵舌尖上的文学史。作者思维敏捷,学养极深,激荡在页码之间,激发我脑波动荡,忘我而自在,也可以说思维浪尖的文学史。书名叫文学回忆录,贴切,或者说是他的自传,看书的过程中,木心好象在我面前,透纸背而出,脸面模糊,气息真切暖人,睿智而痴心,人生坎坷而内心浩然,可以说是木心个人的心灵史。木心说,博学是可耻的,认知是珍贵的。我看来,这博学的文学回忆录浸透了珍贵的认知。命运、痴心、执着、格调、通透、宛如上演一台希腊的悲剧。

陈丹青可以宽慰了,艺术可以长青,木心已发表了很多作品,但作品中刻意把自己深深隐藏起来,正如他所推崇的司汤达、陀思妥耶夫斯基等伟大作者所做的一样。此书一出,让爱他的人有所寄托,有所宽慰,更能立体地理解他的艺术世界,长青的艺术世界。艺术家是平面的上帝,木心是立体的艺术家。

读了一遍,回味绵久,先写下这一遍的观感印象。

印象一,两大厚册的书裸埕一根艺术脊梁“宇宙观-世界观-人生观-艺术观”,这既是他评价艺术和艺术家的体系,也是他自身艺术创作的理念。抓住了本质,通透的艺术感觉就来源于这根脊梁,这一份见识让他与古今中外的艺术家交朋友,谈笑风生,他也是这样定位和表现滴。特别是在中国这政治早熟,哲学贫的国度,总是在“未知生,焉知“,“六合之外,圣人存而不论”,木心的通透的宇宙观、人生观令人心生敬仰。作为中国人,我最强烈的宇宙观触动是读和哲学有关的小说带来的,是早年读《苏菲的世界》—一本哲学启蒙小说带来的。人的渺小,宇宙的泠漠和漫无目的,循环,灭亡,所有的一切拉长了看都是末世前的景象。宇宙观其实就是无力回天,人生永远摆脱不了命运的摆布,希腊悲剧背后隐藏的永恒主角就是—命运。老子的哲学通透和悲观也是来源于这种宇宙观,宇宙观有了才有世界观、人生观、艺术观。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在命运和悲观面前可以有许多选择,宗教、艺术、理性、乐观,都有大量的人文传统。儒家的“存而不论”也是一种态度,领袖的艺术讲话,“典型事件和典型人物”都算,伦理、政治、工具可以谋生,存活,但是产生不了伟大的艺术。

一个老人,从少年就痴心艺术,志趣高雅,渴望周游世界,却逢闭关锁国文革乱世,几度囹圄,作品尽焚,年过花甲孤身一人飘零美国,这根艺术脊梁支撑他达观,认命,不屈,耐住孤独,痴心不改地创作“看不懂的““毫无用处的诗歌”(陈丹青语。现在喜欢他的作品的人越来越多,我爱他的作品,爱他的小宇宙。

印象二,通透不隔。这种通透是透过自身多年涵养成的艺术体系和格调返观世界文学、艺术、宗教的重新整理、对比、评估、杂糅、为我所用的境界,艺术的品质和格调是唯一的标准。在他的体系里艺术性是作品存世的最重要的原因。因为艺术性,圣经作为文学作品占据重要篇幅,也源自少年时书信长达三年的探讨圣经文学性的经历。这种通透使整部书遍布古今中外艺术比较的珠玑,犹如漫步遍布珠贝的沙滩。用梁文道的话说,是“金句纷披”,句子捞出来就兀自燃烧起来。这就是见识,是披肝沥胆的认知。这种境界需要博学,但不是博学能够带来的。熔炼这见识的是头脑、心肠、才能、阅历,这一套也是他返观别人见识的认知坐标。

印象三,孤独的艺术老人。我的观感:几乎可以说孤独得只有艺术了。不知陈丹青是否有这个感觉。16岁因家庭特殊的原因遍览古今中外文学、艺术、宗教书籍,之后的阅读和创作都是在回忆,童年少年被艺术充满了。少年的异性笔友三年热烈交流的内容主要是旧约和新约的文学性,青春的风花雪月啊,然后是中国不断的运动、斗争,身陷囹圄,灭顶而来的除了孤独更是痛苦,仿佛陷入不知何时散场的悲剧。在书中他多次表达过向往外面的世界,就象他喜爱的艺术家们前往大都市流亡和生活。年过半百,终于逃亡美国,谋生之余陪伴的只有艺术,孤独到只要遇到稍可沟通的对象,即滔滔不绝表达自己的艺术观点、理论,可以聊上一天而不知对方的来历、背景,所有的性情、思维都献给了艺术。

陈丹青回忆木心常用的话语是:他是“玩真的”。这是木心的自述:献身艺术“牺牲功利,牺牲爱情,背叛政治,得到艺术,真的要牺牲”,“小细节上更难,要在一秒一秒消失的光阴中,保持艺术家风度,决不让步”,我想我理解了这“玩真的”是什么,这孤独就是一种代价。艺术涵养了他的浩然之气,从宇宙观到艺术观的脊梁支撑了一个艺术家立体的存在。“存而不论“的生活是取巧的,不会“真的”去什么,除了生存和占有,是生存技巧熟练而不知生命为何物的物种。

写到这儿想起了屈原列传中的一段“渔父曰:“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皆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啜其醨?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乎?”乃作《怀沙》之赋。于是怀石,遂自投汨罗以。”艺术家的孤独总是相似的。屈原、耶稣、尼采、梵高、托尔斯泰、司马迁、陶渊明、。

一种印象就留下了,风一样刮过,感觉历久弥新,一秒一秒的时间总在过去,这分秒记录给你,我的艺术家木心。

成长回忆录作文2000字【二】

最近的三个月是木心陪着我走过的,那些他对于文学的见解对于文学家的个人独特认知渐渐地影响着我。谈不上改变了价值观,但是绝对是对我人生余下阶段有了很深刻的影响。那种潜移默化的文字与思想,那种真实感似乎触手可及。木心不是神,他只是个有学识有见识的智者,我们能从他的课程中看到那拳拳的赤子之心和那份对于人生至爱的执着!这是一件令人感动的事情,有时候想起来会感同身受,鼻子酸酸的。因为这除了是一种内心的信仰,更是对一种喜爱的东西的朝圣,有的时候结果其实并不重要,那个虽万人不理解甚或众人唾骂的执念却始终推着自己内心的前行。那是一种孤独静寂的勇气,那是一种百炼成钢的过程,即便结果再不如意,起码我们在探求的过程中享受过!

木心其实是个很狡黠的人,也有很强的表现欲,评价起人来嘴巴也很臭很主观,有事做事感性得很。但是这正是他可爱的地方,他活得真实,活的洒脱,有自我的认知标准,那其实才是人类普世的价值观,追求真善美让他显得更加容易让人亲近。他的话语平实幽默,带着坏坏的倔强,让我起来抗拒不了。我三个月的文学征程,木心他们却足足用了五年,那种不为名利的宣泄与求知在那些年里更显得弥足珍贵!

木心是一个纯粹的人,他的人生信条中掺不得一丝一毫的妥协,喜欢就是喜欢,厌恶就是厌恶。他的做人与学问其实都是那么真诚,真诚的让我有些动容。仿佛这三个月来木心并不是一个讲述者,而只是一位无上智者同我在闲暇阶段聊人生,话家常,那种舒服的感觉直到现在依然围绕着我,让我如沐春风!

成长回忆录作文2000字【三】

一说春节,我们就会想起放炮,以前,我们的园子里有一个池塘,有一个假山,假山里有一丛枯草,我们过春节的时候经常会往假山里扔炮,有时候我们会搞恶作剧,把那蓬枯草点燃,火光冲天,别人还有肯能以为着火了呢!

我们还经常去爬山,有的时候还可能绕到别的山去,我们找了半天才找到回家的路,在路上我们采了一些青色的豌豆,把青色的嫩绿的.豌豆放在嘴里咬一口,一股沁人心脾的香味流进肺腑,让人记忆犹新,把豆子剥出来,皮放在嘴边吹可亮了!

我们觉得最好玩的就是就是去通讯公司,它在我们院子里,我们有时候会扮鬼叫,或大喊一声赶紧逃跑,或是剁两脚,拍两下,他们都不知道是谁干的。

大家聚集在一起打枪战,两人或三人一组,我们会主动出击去找他们,也可以待在一起互相看望,看见他们就冷不丁的放几下,让他们防不胜防,或是逐一击破,十分好玩的,而且整个园子都是静悄悄的只有枪声和小鸟叫。因为是下午,一般没有人来。

最好玩的莫过于冬天了,一起床外面一片白花花的世界,几个人上楼来叫我来和对方打雪仗,使我战意盎然,对方以人多而占优势,我们园子初一还是初二的一个人,他把雪放在手上,然后,对准别人的头盖帽十分了得,不过,我会奋力抵抗的。

我还会在园子里堆一个大雪人也可以几个人一起堆一个,先从地上滚一个大雪球,然后按照堆雪人的方法一步一步的堆起来,啊!一个漂亮可爱的大雪人完工了。

对了,如果那个时候我异想天开拿雪球投篮该多好啊!

我们还会玩捉迷藏,躲在一个任何人都想不到的地方,玩的时候,惊心动魄,连自己的心跳都听得一清二楚,一旦有脚步声接近了,连自己的呼吸有时候都忘了,脑子只在想,他是不是躲的人,如果不是我要不要逃。

童年趣事!去了不返。

时间就像雨点,打在身上不痛不痒,只是心灵感到空旷。只是感到十分空虚。

成长回忆录作文2000字【四】

木心妙语,生动,独特,可爱,很酷。读来至少能说他学贯中西,对文学如数家珍。对高敏感人群来说,要想在心中的土壤种下一颗种子,有无数的契机,更多的\'时候是一道偶然的微光闪进心灵之窗。一历耳根,永为稻种。这激发人去看,去读,去领略他所讲授的东西我是否有所感。

而所讨厌的,就是不怀感情的叙述,是不加声色的灌输,是彻头彻尾的义务。外国文学史真是太无聊了,完全把重点放在情节上。今天开始讲的故事情节占了近一小时,没有个人感情,没有思想领悟,讲台下无一人在听。一学期以来无一次提问,实施想法我不得而知,希望未来会有更好的方式,但更可能不会。学生在体制内,不是每个人都是韩寒。

考完教资的过程让人意识到,中小学师资素质参差不齐,想想也是,中国有这么多的人口,这么多的下一代需要教育。选择也许会省事一点,但不是每个人都选择。

回归本书,感谢找到了这样有趣的切入点,让我不会无视先贤的思想之光。时代变迁,生命降生下来本无太大的差异,原先思考过的问题,先贤早在几百年前有探索,怀疑,体悟。

如今的时代属于科学,但下一个艺术大师不知会何时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