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话题>

汉字文化自信作文(从古诗词的角度看文化自信作文)

汉字文化自信作文(从古诗词的角度看文化自信作文)

更新时间:2024-06-10 09:38:18
汉字文化自信作文(从古诗词的角度看文化自信作文)

汉字文化自信作文【一】

我今天读了笨汉汉斯的童话。我觉得两个哥哥自以自己很聪明看不起他们的\'弟弟,还叫他:“笨汉汉斯”。但是,笨汉汉斯凭着自己的聪明得到了公主的喜欢,于是,公主选择笨汉汉斯做老公。

这个童话让我知道一个道理,不管什么事情只要认真做就会成功。

汉字文化自信作文【二】

人总会有优点和缺点,不能光从外表断定他是一个怎样的人。《笨汉汉斯》这

故事讲述了这样一件事:在一幢古老的房子里,住着一位年老的绅士和他的三个儿子。老大和老二非常聪明的。老大能背我市近三年的报纸。老二精通各种语言。

一天,报纸公布了一条消息:公主要找一个聪明人做丈夫。老大和老二决定去求婚。父亲给俩人个准备一匹马,临走前对他们说:“祝你们好运!”这时,绰号叫“笨汉汉斯”的老三跑来了。“我也要去!”老三喊道。老大讥笑说:“瞧你那傻样!”“我要我要”。老三叫道绅士只好也也让他去。老三一路上拾到许多老大和老二认为没用的东西。

到了王宫,人山人海,一个个人兴冲冲进去,灰溜溜出来,老大和老二也不例外。然而,轮到老三,公主要什么,他有什么。

这让我们知道,不能看人只看外表。

汉字文化自信作文【三】

今天,我读了笨汉斯,我觉得很好玩,为什么好玩呢?我来

有一位年老的乡绅,他有三个儿子。老大、老二都非常聪明,只有小儿子没有学问,大家都叫他笨汉斯。大儿子、二儿子想去向国王的女儿求婚因为他们很有学问,父亲给他们准备了两匹漂亮的马。笨汉斯也要去,父亲却给他一只公山羊。兄弟三人出发了。

在去皇宫的路上,笨汉斯拣到一只乌鸦,他觉得乌鸦很有意思就决定把乌鸦送给公主。到了皇宫汉斯的哥哥看见他拿着乌鸦还要送给公主,两个哥哥哈哈大笑起来。

大哥二哥先去见了公主,平时他们最有才华了,可一看到公主什么也说不出来了。公主看见大哥二哥语无伦次很生气,就把他们赶出皇宫了。

笨汉斯见到公主后把乌鸦送给了公主,公主非常喜欢。笨汉斯给公主讲了很多有趣的事,公主从没有听过,别提多高兴了。

国王看见公主这样高兴,最后决定把公主嫁给笨汉斯。

读完了笨汉斯,我明白了:其实真正聪明的人应该是勤奋、谦虚的人。我要向他学习。

汉字文化自信作文【四】

文化曾经的缺失是中国难以治愈的疤,在那个闭关锁国的年代,中国这头曾经吼一吼都会令世界为之胆寒的雄狮,却一度沉睡不醒。自大的君主,愚昧的国人,与世界先进文化的脱离导致我们几个世纪的落后,那些曾经的耻辱给中国文化蒙上了一层厚厚的灰。几个世纪后的今天,在所有人都认为中国这头沉睡的雄狮苏醒了时,我们是否应该让中国文化也再次站在巅峰,引领世界。

历史的花开了又谢,谢了又开,千年时光弹指一挥间悄然滑过,回想几千年前屹立于世界之巅的中国文明——那令人惊叹的四大发明,先秦诸子的百家争鸣以及一系列的科学成就,这些无一不昭示着中国文化曾经的繁荣与昌盛。而如今,经历过近代那场持续一百多年的耻辱的我们,却不再相信祖先代代传承至今的古老文化,转而把西方文化奉为经典,一味的批判中华文化的腐朽与落后。可是,请试想,假如中华文明真的没有与时俱进,那么为什么世界四大古文明如今只剩我们这一支还依然在迸发活力,为什么经历了如此多的坎坷,它依旧屹立于世界东方,岿然不倒。我们的文化一直都在创新啊,只是有些人不曾发觉罢了。就拿汉字来说,经历了小篆、隶书、楷书再到行书,到如今,简体汉字已被我们应用在生活的方方面面,设想一下,假如我们还要写那些壁画繁琐的字体来表达自己,那么生活中会平添多少不便!

其实我们应该为自己的文化感到自信,因为它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因为它为人类的文明进步所做的巨大贡献,也因为它曾带领中国冲向世界的巅峰!造纸术、火药、指南针,哪一项不是改变世界前进步伐的发明啊。而且中国的茶道、功夫、儒学思想更是对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马可波罗曾在他的游记中赞美中国是\"物产丰富的天朝大国\",让无数的西方人神往。拥有着这样优秀过去的我们,又有什么理由不为自己的文化感到自豪!不必依仗于外国人的肯定,我们的文化底蕴本就比他们深,为什么还要他们来肯定。中国人少的只是那一份对于自己文化的信仰与自豪,只要再多一份自信和从容,我们一定可以让华夏文明在二十一世纪焕发出无与伦比的活力,让世界看到中国这头沉睡的巨石在苏醒后究竟可以爆发出多么大的威力。

孔子学院在全球三十多个国家开办,无数的外国人慕名进入;\"中国年\"在俄罗斯成功举办,吸引了大批外国游客前往游览;中国的功夫之乡每年也都吸引大批外国人前来拜师学艺。这一切都证明了中国文化对于世界的吸引力。文化是一个国家的软实力,一个国家的文化强大了,这个国家才会真的强大。试问,一个只有GDP支撑的国家,又能在复兴之路上走多远!

我们要不断发扬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让文化成为祖国崛起的坚强后盾。作为一名中学生,我们要对自己的文化有坚定的自信。我相信,终有一天中国会令世界刮目相看,中国文化会再次引领世界!

汉字文化自信作文【五】

《十二怒汉》是晚上看的。全片一个半小时,看完后激动不已,遂又再看一遍。第二遍不是跳着看的,而是完整的、连续的第二遍。第二遍看完已是凌晨两点,仍无法平息心中燃烧的火焰,久久睡不着。好电影愉悦人,伟大电影改造人。《十二怒汉》某种程度上改造了我,让我真正切身领悟到电影吸引观众的手段是那么丰富!现在经过几天冷静的思考,初步想通了这一部上世纪五十年代的黑白老片为何能如此让人欲罢不能,所以就写下来,希望能为《12怒汉》拉来更多粉丝。

《十二怒汉》通篇就是一个场景(头和尾的法院景可忽略不计,完全是装饰性的,删掉都不会有大影响:十二个陪审团成员在一间休息室内讨论决定一桩谋案是否成立。谋案的被告是一个18岁的孩子,者是他的父亲。12位陪审团成员必须讨论出一致意见:孩子的谋罪名成不成立。如果成立,孩子将被送上电椅执行刑。如果不成立,那么不成立的理由必须基于对整个审判的推理、问询、证据、证言或程序产生的“合理怀疑”。由于人证、物证齐全,一开始十二个人中有十一个人斩钉截铁地认定孩子有罪,只有亨利·方达扮演的建筑师觉得此案有蹊跷之处。而电影的结局是,十二个人全部判定孩子无罪。

一头一尾,反差极大,这种看似“不可能的任务”往往最考验剧本的能耐。这就像一道命题,扯得水到渠成那就叫本事,扯得东倒西歪那就叫无极。与国内大片绝不同,《十二怒汉》成为了这种充满戏剧冲突的电影的典范——我只是后悔为什么这么晚才看到它。

让我们从头开始,先自己面对一下这道命题作文,看看能有什么回答,再看看《十二怒汉》怎么回答。题目有这样几大难点:一,电影只发生在一间会议室里,这就意味着几乎没有令视觉愉悦的大变幻;二,电影是讲十二个人,十二个人说多不多,说少不少,说不多是因为没有变化,说不少是因为我们必须把每个人物都介绍到位,包括职业、性格、智商、背景、政治取向、心路历程,这些全都要通过对话和动作体现出来,并让人过目不忘,想想都是无比浩大的叙事工程;三,这是关于一桩谋案的审判,谋案有很多的证人、证据、证词,还包括时间、地点、人物,还有心理学的分析,这些信息是海量的,如何让海量的信息合情合理、有规划、有步骤地安排在各人对话中,且完全照顾到广大观众接受水平,不需要做笔记,不需要查资料,这又是难上加难的事情;四,这故事用一句话概括就是“奇迹般的大逆转”,即一人逐步说服剩余的十一人,这是本片最大的难点,因为这么充满戏剧化的情节,只要安排得夸张一点就会有刻意的嫌疑,而安排得含蓄一点又让观众觉得没有可信性,而且十二个人以什么样的节奏逐一被说服,更是门深厚的学问——稍有不慎,观众就会觉得是安排出来的,假大空的帽子一旦被扣上,就别再想翻身了,这是最难一点。

那么《十二怒汉》是怎么完成的呢

突然间想到,在说《十二怒汉》之前,不妨先说说去年网上很火爆、在院线却很无名的另一部电影——《这个男人来自地球》。关于这部电影,我以前写过,不重复说过的观点了。从叙事的技巧上来说,在同样是封闭空间靠对话推进情节发展的前提下,《这个男人来自地球》比起《十二怒汉》来,不仅没有突破(黑白改为彩色都显得无力了,而且退步明显。无论是动作场景、音乐编排,还是演员表演、台词设计,感染力都差了不是一层楼,是专业与业余的差别。这倒是一个怪现象,现在推崇《这》的人对《这》的褒奖之词,《十二怒汉》倒是很受用的。如果这些话被贴在公共网上,很可能会有很多《这》迷用恶毒语言攻击我是SB,但是我相信看了我的分析,这些人都会闭嘴,因为显然《十二怒汉》编导的诸多天才之处,《这》要么没做到,要么大打折扣。好了,偏题了,不再提《这》了。

虽然追随天才的步伐是自不量力,但是我仍将尝试分析一下《十二怒汉》的技巧。

一,怎么一下子记住十二个人?

十二个陪审团成员,十二个主角。人多最怕的是什么?乱。

因为只有亨利方达这一个大明星(其实对于我们这些年轻人来说这张脸也绝对不认识,让观众能在半小时内就记住每个人,然后再期待他们在接下来的一个小时内轮番登台唱戏,那得花多大一番工夫!我至今都不敢想象,那需要多少才情,才能构筑如此宏伟的叙事大厦。

首先问一下各位,如果让你拍片子,有十二位迥异的人物要介绍,你会用什么方式来“又好又快”地让观众记住他们谁是谁?让我们想想比较有名的十人左右群戏电影,《指环王》靠种族区分,《爱情呼叫转移》靠的是众多明星区分,而且都是通过相当长的时间来介绍人物。如果时间很紧只有半小时呢?如果人物都不是明星呢?怎么办?

《十二怒汉》编导的方法与众不同,而且他们的方法也只有这部片子能用。

他们引导观众记住人物的方法,不是名字(都没有名字,而且名字不重要,不是编号(数字没有个性差异,反而会阻碍人的记忆,不是职业和性格(这个需要时间来强化印象,不是很简单有效的方法,不是高矮胖瘦的外表(这仍需要反复强化才能让人记住,不是衣着(不仅黑白片,而且大家都穿相似的正装……那到底是什么?

有牛人告诉我,间谍能在短时间内背下一篇长长的论文,不是靠强记,而是靠巧记,即把某些文本的代码替换成另一种非文本的代码,比如我们身体的某个部位或中国地图各省位置,那么他运用的大脑区域就不是我们平常用来记忆文本的区域,而是其他负责处理具象事物的大脑区域,这样记忆效率会大大提高。其核心技巧,按我的理解,相当于高中数学课上学的“数形结合”大法。的确,我考高考数学,只靠数形结合的方法,却几乎能答所有类型的题目。

写到此,不禁感叹《十二怒汉》的编导是天才。他们在不知不觉中,把我们变成了神通广大的伯恩,引导我们用间谍的方式去记忆,让我们毫不费力地记住了这十二个人。

编导开篇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确立一名主持者;而让这主持者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宣布每个人都按照陪审团的编号入座。注意,这个不起眼的宣布,是整个叙事的基石!《十二怒汉》让我们在极短时间内记住每个人的方式,就是这十二个人的位置!!!让固定的人,坐在长桌的固定位置,一端一个,一侧五个,以后哪

怕因剧情需要人会走来走去,隔一段时间也一定会让他们重新回来入座,不断强化印象。我敢打赌,凡看过《十二怒汉》的人,基本上都说不出角色的名字,但全都说得出每个人的位置!

简单!有效!就是天才!其他电影根本做不到这一点,因为不可能不让角色从头到尾不动呀。所以说,场景单一,别人说是叙事上的劣势,我说到了天才手里反而是得天独厚的优势!《十二怒汉》失去的只可能是镣铐,得到的却是全世界!

二,怎么让这十二怒汉各个有戏唱?

好了,我们分析出了我们为什么能够一下子记住这十二人,但是这只是编导征服我们的最基础最简单的第一步。接下来,我们需要分析为什么他们能够使得每个人都给我们留下了那么深刻的印象?

有必要重提一下这里的几大难度:一,不能太夸张,不然观众看出了你的技巧,就显得很傻很矫情(《英雄》的叙事就是技巧被人一眼看出,又不是原创,显得太功利,所以被人BS至今;二,不能太低调,不然效果不得力,观众不知你的表达;三,不能给人物贴标签,一个靠人物和对话撑场面的电影,贴标签是自行为;四,每个人当然不能同时出场唱戏,而分批出场又很难把握整体节奏;五,每个人的观点和思想是有层次和变化的,因为除了最开始一人,其他十一个人都经历着180度大转变;六,这种故事没有先例可循。

以上六大难题,《十二怒汉》必须攻克前五。

为了讲述方便,我暂且按照十二怒汉坐在长桌边上的方位,以顺时针方向来介绍这十二个人:

十二点方向:就是主持者,1号陪审员,陪审团团长,学校橄榄球队教练。他的作用,是组织者。在故事上,他起到的作用微乎其微;但是在影片结构上,编导只有通过他才能实现某些意图:他负责提供资料和道具的支持,负责制定规则,负责定期组织投票。虽然他自己也闹过情绪,但是他制定的规则有效地把其余十一个怒汉牢牢控制在座位上,最难能可贵的是他对这个原则的支持——只要有人提议,就会组织投票。这使得无论是怒汉还是观众都能在一个阶段性争辩后看到争辩的结果,而每个结果又产生了每个人新的心理效果,推进着故事继续讲下去。

一点方向:2号陪审员,小个子,戴眼镜,年轻人,职业不明,但是应该是需要高智商的工作,因为7号陪审员经常讽刺他“天才”。他的戏份不多,第一次参加陪审工作。刚开始没有自己主见,但是随着讨论的深入,他渐渐地有了立场。虽然没有站在风口浪尖,但是几次帮腔很有力。提出了凶手拿刀方式的疑问,间接贡献了这么一个“合理疑问”。曾帮助8号重演现场时数秒,热心肠,曾提供大家润喉糖吃。

二点方向:3号陪审员,中年人,大嗓门,火爆脾气,自己开了一家通讯公司。骄傲,自负,但是稍欠逻辑。因为与自己儿子闹翻,断绝了父子关系,带着对年轻一代的仇恨来看待这个弑父案件,所以他是站在“有罪”立场的最后、且最顽固的人。作为一个富有的陪审员,他在陪审时做了相当详尽的笔记,因此他也是第一个罗列案件信息的人,主要是老人和妇女两位证人的证词,于是我们知道了被告有多么不利:老人不仅听见了他与父亲的争吵,而且目击了儿子夺路而逃;妇女同时在街对面目击了凶的全过程。感谢3号陪审员的信息,我们基本上也站在了“有罪”这一边。3号不太懂得说话,尤其是好几次说漏嘴,自摆乌龙的台词倒凸显了他可恶外表下的可爱一面。

三点方向:4号陪审员。如果说3号是最顽固的“BOSS”,那么4号真的是最厉害的“BOSS”。4号是我最喜欢的角色,因为塑造得实在太成功了。身为投资经纪人,他有最自信的立场,最严谨的表达、最清晰的逻辑、最客观的立场、最稳定的情绪。我一最好的哥们,立志要当他这样职业的人,结果果然和他很相似,甚至客观到有失误了都会自责,最后那句“奇怪的是我竟然忽略了这个细节”是编剧的神来之笔,简直是活脱脱的金融界的福尔摩斯!这样无比彪悍的牛人,当他是敌人时最棘手,而当他是战友时却最可靠。作为最后第二个被说服的人,他其实是最终大BOSS,如果不是一个细节被提出来,他很有可能重夺失地,甚至同样来个翻盘大逆转——事实上他创造了唯一一次的逆转,而且有理有力有节。当他宣布自己投票“无罪”,说“因为我有了一个合理疑问”时,我简直是大呼万岁的。听这个人讲话,就是一种享受。要说他的缺点,可能就是理性得过头了。

四点方向:5号陪审员,职业未知但应当算很体面的工作,出身来自于与被告一样的贫民窟。他一开始稍有犹豫,到第四次投票后就一直坚定地站在无罪的立场上。最大的贡献是他的身份:既证明了来自贫民窟的人不一定就没出息,又通过他的亲身见闻证明了被告不会以案件中的方式刺人,回答了2号提出的疑问,完整形成了一个“合理疑问”。

五点方向:6号陪审员,职业是装修工人,虽然职业不体面,但是教养很好,尊老爱幼。一开始是坚定的“有罪”派,在故事线索上没有起到重大推进作用,但是却在厕所里向8号提出过一个非常有哲理的问题:“如果你真的说服我们都投了无罪,而那孩子却是真的了自己的父亲,那怎么办?”这句话看似无意,实则点出了《十二怒汉》的核心:不在于探寻出真相,而在于找出合理的.疑问。

六点方向:7号陪审员,一个橘子酱推销员,球迷,戴着帽子,有较为典型的推销员的性格,自私,善变,玩世不恭、自以为是。他手上有当晚橄榄球赛的现场票,急着想脱身看球去,所以他是现场最心不在焉、最急于脱身的人。这恰恰能解释他为什么那么坚持“有罪”后又改投“无罪”,虽然他嘴上不承认。

七点方向:最核心的人来也,亨利·方达饰演的8号陪审员,唯一一个一开始就提出“无罪”的人,承载着编导的寄托,是希望的代言人,但是并非是一个“高达全”的人物。身为建筑师,他虽然有清晰的思维,也提出了很多有力的疑点,但是我认为他的分析能力远远不如4号,甚至有时还不如9号。他并非是由于有了清晰的反驳证据而提出的“无罪”,面对有力的质疑,他也会语塞。他提出“无罪”,是来自他对“合理怀疑”的正确理解和“悲天悯人”的圣贤气质,不是基于理性,而是基于本能。所以他只想TALK,只想抛砖引玉。所以我们看到他说的最多的三句话是:“I DON'T KNOW,LET'S TALK ABOUT IT”、“MAYBE”、“IT'S POSSIBOLE”。好在“一个好汉三个帮”,他的坚持和建筑师实干的性格使得他成功地实现翻盘大逆转,完成了几乎不可能的任务。

八点钟方向:9号陪审员,年纪最大的绅士老头。他是第一个站起来支持8号的人。相较于8号的感性,他的作用相当于4号之于“有罪”阵营,以强势、理性的分析为“无罪”阵营提供“火力援助”。在12怒汉中,他是最具智慧,最具观察力的人。他对老人、妇女两位证人的外表和心理分析,几乎达到了波洛的水准,有鞭辟入里、一针见的犀利之感。我想,他退休前要么是大学教授、要么是报纸编辑,要么真的是侦探。听他的分析,简直是赏心悦目!有了他的发言,《十二怒汉》简直如同阿加莎·克里斯蒂灵魂附体,像一个多面体,这时就翻到了侦探小说的一面!他提出了一个很有趣的疑问:证人的证词真的可信吗?这种充满智慧的提问向来很讨人喜欢,何况他的回答几乎完美。我认为9号是“无罪”阵营最关键的人物。

九点钟方向:10号陪审员,定然是个暴发户,傲慢无礼,始终对弱势群体充满歧视和偏见。在发表一通令人厌恶的歧视言论后,受到其余十一怒汉的“非暴力抵制”,结果脆弱的心理防线崩溃,站在了“无罪”一边。

十点钟方向:11号陪审员,带有英国口音的大胡子钟表匠,有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提出了自己的一个疑问:“那孩子为什么会跑回现场”,为剧情进展推进了一把。而最难能可贵的是他的仗义执言:他曾不止一次地发表对“合理怀疑”这一法律概念的解读和看法,甚至提升到“这就是我们国家如此强大的原因”,可以说是点出了影片的核心。而他对投机的7号的责问“如果你觉得那孩子有罪,那你也应该坚持下去,而不是为了快点结束而投无罪”,显得正气浩然,大快人心!

十一点钟方向:12号陪审员,广告界人士,又一个被演活的人。玩世不恭,爱讲冷笑话,立场摇摆,圆滑世故。相对于建筑师、钟表匠、金融家这些实在的工作相比,讲究创意和表面功夫的广告职业使得12号成为了一开始相当抓人眼球结果却是最没主意的人之一。而他的优点是:不固执,尊重事实,且有正义感。最棒的一瞬间是有一次投票他思想开小差,1号叫了他好几次才听见,不耐烦状拖长音说“GUITY——”,又是神来之笔,无助于故事推进,却省时省力地把这仁兄的性格演活了。

好了,费了这么大劲介绍好了人物,可以看到每个人都有独一无二的背景和个性,这只是平面的;纵面上,他们是有节奏、有层次、有侧重、有步骤地展示出来,思路是这样的:一段新的案件分析引发了新的一个性格展示,新的性格展示又引起了新的争论,新的争论又引发了新的投票,新的投票结果又提出新的案件疑点……编导就是通过性格展示——案件信息同步揭示,最终,线索全部明朗,证据全部推翻,性格全部展示,有人甚至达到揭皮露骨的崩溃边缘……将如此复杂的功课完成得有条不紊,实在是有才!

有同志提出影片的段落是根据窗外的天气状况等分散观众注意力的支线情节来划分的,我觉得完全可以简单很多,就是以投票次数来分:

全篇共计投票次:

第一次,1:11,只有8号提出疑问,但是我注意到5号、9号的举手相当犹豫和滞后。

之后8号提出看凶器,并证明凶器作为证物有疑点。

第二次,2:10,9号加入进来。

随后提出老人、妇女两证人证词的矛盾之处。分析老人证人的心理状态。

第三次,3:9,5号加入。

11号提出被告为何回现场的疑问。

第四次,4:10,11号加入了进来。

随后通过重演老人证人的目击现场,证明他证词有不可信之处,这是一场很有力的动作戏,反驳得很有力。

第五次,6:6,2号和6号同时加入。

随后讨论被告案发在看电影的证词,通过8号与4号的对质证明了被告有可信之处,这场戏让“一向不出汗的”4号出汗了,分外精彩。随后2号提出凶器的刺方向问题,5号证明被告不可能用这方式人。

第六次,9:3,1号,7号,12号加入。

随后10号发表歧视宣言,大家不约而同冷处理,10号心理防线崩溃。4号作为最理性者,力挽狂澜,提出最具伤力的证据:即妇女的直接目击证据。一时间,无人能反驳。

第七次,8:4,12号倒戈。

对峙进入僵局,大家在商讨如何决策。9号观察到一细节,提出了全篇最精彩的论证和反驳,为了不影响各位初次观看的兴致,我拒绝透露这是关于眼镜和视力的。至此,原本确凿无疑的所有人证物证全部被打上疑问。

第八次,11:1,唯独3号在坚持。

3号自己情绪失控,防线也崩溃了,最终投下“无罪”一票。

前前后后,共8次战役,每一场都是其中某几位怒汉的性格和立场之间史诗般的角斗。虽然是黑白的画面,但是如此有信息、有条理、有戏肉、有张力,毫不矫情做作,毫不拖泥带水,该愤怒的时刻就怒发冲冠,该救济一把的时候就拔刀相助,实在是豪迈、爽快!

写得很晚了,赶紧刹车结束。

发现我目前只能罗列《十二怒汉》的表象,但是编导何以如此精彩地组织情节的秘笈,我却说不出来。

惭愧之余,却一点不失落,因为技巧始终是的,但是我却体验了这部电影活的精神:那就是对生命和敬畏和对真相的尊重。《十二怒汉》不是想炫耀“合理怀疑”的概念,而是想说,当一个人的生命掌握在你手中的时候,你是否愿意独立思考,哪怕做一点点的怀疑?《十二怒汉》的故事,分明很骄傲地宣布,不屈不挠的怀疑精神和尊重事实的态度,是他们国家如此强大的原因。所以,《十二怒汉》为什么能这样让人激动?表演是一回事,剧本是一回事,拍摄剪辑也是一回事,归根结底,是这样一种可敬的精神。是这种精神,让我们振奋,让我们感慨,让我们激动!

汉字文化自信作文【六】

上个星期,我去徐州参观的汉兵马俑,当我看见所谓的汉兵马俑时,惊呆了——它们的身高只有几十厘米,最小的也只有10厘米,和高大的秦兵马俑根本不是“一家人”。看着眼前娇小玲珑的汉兵马俑,我怎么也不能把它和秦兵马俑联系上。

汉兵马俑不仅体积不像秦兵马俑,神态也不大相似。看,这个兵马俑正同它身后的兵马俑交流着呢,那个正襟危坐,嘴角露出笑容……它们千姿百态,有说有笑,仿佛胜券在握了。

听导游说,这些兵马俑大部分已经损坏,我们现在看到的完整的兵马俑都是经过修复的,更奇特的是原来这些兵马俑都是有颜色的,但和空气接触久了,颜色就没有了,现在一号坑、二号坑都被挖掘出来了,只有三号坑没有出土,人们正在努力研究,希望保留住兵马俑的颜色,但目前还没有这样的能力,所以我们也只能让三号坑里的兵马俑继续长眠于地下。

那就让我们好好学习,将来能研究出一种防止兵马俑褪色的物品,更好的保护这美丽的汉兵马俑。

汉字文化自信作文【七】

“国庆!爸爸,国庆唉!你到底要带我去哪儿玩?”我兴奋无比地拽着爸爸的手臂满脸期待,迫不及待地问道。毕竟平时学习太紧张,谁不希望在国庆七天长假里开拓一下视野、放松一下心情呢?爸爸皱起眉,拍了拍脑袋:“去哪儿呢?对了!”他猛地朝我竖起一手指,“那这次就带你去一个特别的地方,到古彭城探秘汉文化!”经他这么一说,我的兴致立刻就被调动起来了。

说走就走,长假第二天的一大早我们便自驾出发。公路两边的稻田、藕池丰收在即。古彭城历史文化遗产丰厚,尤其是两汉文化,其中的汉墓、汉俑、汉画像石、汉赋、汉玉并称“汉代五绝”。这些会带给我怎样的视觉感受和心灵震撼?三个小时的车程,三个小时的浮想,更激起我对古彭城——徐州的向往。这里有山有水,更有诸侯将相的墓。对我来说最有兴趣去一探究竟的就是这赫赫有名的西汉墓了,我不禁想入非非。

我们首站即来到了距今2000多年历史的狮子山楚王汉墓,一进墓区,光线偏暗,原来古墓是从花岗岩山体中凿出来的。把整整一座山掏空,平均深度达14米,差不多有五层楼高!汉人的智慧超出你想象!放置在一旁的16块巨大的封墓石,这些石块尽显岁月沧桑,每块都重约数吨,汉人却能将其一块块堆砌整齐,封住墓道,多神奇的建造艺术!

看完右侧的石块随后随着墓道向前走,两边的花岗岩如同刀砍一

般平整,而那时的排水系统现在竟然还能发挥作用,我不禁暗暗称奇。

墓道两边的一些耳室参观完后,到了后室,立即让我大开眼界。

“金缕玉衣!”我惊讶地捂着嘴。4000多片晶莹剔透的玉片用细细的、光滑的、柔顺的金线串起拼接,无比的华贵给大家带来了巨大的震撼,原来举世闻名的金缕玉衣就是在这里出土的。当然,这里放置的是仿制品,第二天我们又到徐州博物馆亲眼看到了真品。而且狮子山汉墓还出土了西汉时期工艺水平最高的、保存最完整的玉瓶,及徐州博物馆的馆标原型—龙形玉佩,大大小小玉器出土200多件,展现了当时汉朝璀璨的玉文化。可惜的是,狮子山汉墓曾经被盗墓贼“关顾”过,盗走了许多的珍贵文物与金银珠宝,很多汉朝文物就此散落在世间各地,无法一睹当年棺材奢华的全貌真是太遗憾了!

在古彭城,我还亲眼目睹了精小的汉兵马俑,它们虽不及秦兵马

俑驰名中外,大约只有30-40厘米高,但是一个个神态各异、栩栩如生、做工精细、天工巧夺。想到电视里汉人的头饰、服饰、盔甲的造型原来都来源于此!我终于感受到探究汉文化的魅力所在。我又随父母还一同前去形似小龙的云龙山,我们穿梭在珊珊树荫下,在云龙山最高点眺望徐州全貌,一领雄风。还在波光粼粼的云龙湖边观赏了近处的湖色与远处连绵的山景。怪不得汉高祖刘邦壮志得酬之际,面对这一方热土,慷慨吟咏那脍炙人口的《大风歌》……

三天的旅途,三天的探秘,三天的快乐,古彭城带我领略了两汉

的文化,让我仿佛置身于两汉鼎盛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