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话题>

关于中华文化的作文500(中华文化我弘扬作文500字左右)

关于中华文化的作文500(中华文化我弘扬作文500字左右)

更新时间:2024-05-26 10:57:54
关于中华文化的作文500(中华文化我弘扬作文500字左右)

关于中华文化的作文500【一】

很喜欢余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当一天世俗的烦闷无从化解的时候,拿出这本《文化苦旅》,在字里行间与秋雨先生一起欣赏大江南北,登越高山峻岭,在感受自然风景的同时感悟人生……

昨夜,再次翻开这篇《沙原隐泉》,再一次细细品读鸣沙山的狡黠与月牙泉的静谧,感悟人生的起伏跌宕。

秋雨先生与沙的厮磨正如我们与成长中日渐增加的惰性互搏:“软软的细沙,也不硌脚,也不让你磕撞,只是款款地抹去你的全部气力。你越发疯,它越温柔,温柔得可恨之极、无奈,只能暂息雷霆之怒,把脚底放松,与它厮磨。”随着岁月一点点的流逝,心中的惰性也在一天天增强,消磨你的意志,散去你的功力……年少时的意气风发、鸿鹄之志已成为一种回忆。

我们对人生、事业的追求仿佛秋雨先生登鸣沙山。

“沙山的顶越看越高,爬多少它就高多少,简直像儿时追月。

“再不理会那高远的目标了……它总在的,不看也在。还是转过头来看看自己已经走过的路罢.……不为那山顶,只为这已经划下的曲线。爬,不管能抵达哪儿,只为已耗下的'生命,爬,无论怎么说,我始终站在已走过的路的顶端。永久的顶端,不断浮动的顶端,自我的顶端,未曾后退的顶端。”我们对人生与事业的追求目标可能是不易到达的,但是只要欣赏这个过程,每一次的进步都是走到自己的顶端。

“我们努力追求顶端,也许,当你登上山顶时却发现最美的风景竟在山底……

“此时此刻,刚才的攀登,全化成了悲哀。向往峰巅,向往高度,结果峰巅只是一道刚能立足的狭地。不能横行,不能直走,只享一时俯视之乐,怎可长久驻足安坐?上已无路,下又艰难,我感到从未有过的孤独与惶恐。世间真正温煦的美色,都熨贴着大地,潜伏在深谷。”

秋雨先生由此感叹:人生真是艰难,不上高峰发现不了它,上了高峰又不能与它近乎。看来,注定要不断地上坡下坡、上坡下坡。

人生何尝不如此?

我去过鸣沙山,也见过月牙泉,可惜当时没能有秋雨先生这样深的感悟。我只一戒凡夫俗子,只会用眼睛去欣赏大自然奇妙的安排。面对静静躺在鸣沙山底的月牙泉,唯有惊叹大自然的造化。我也艰难的爬上一座不太高的沙山,享受快速滑下的快感。只记得在爬的时候曾几度想放弃,可禁不住旁人滑沙时快乐惊呼的诱惑,终于爬到一定的高度,并体会了一次极速运动的快乐。却没想到,在拜读秋雨先生这篇《沙原隐泉》时会有这样深的共鸣。

人生,犹如在沙漠中行走,犹如在鸣沙山攀登,只有用自己的脚,走别人没走过的路,才能走出一条新路,每当回过头来看看自己所走过的路,看看自己留下的脚印,无论是深、是浅、规则的、不规则的,心中都会为自己留下的脚印而高兴,才发现,自己竟然走了这么长,爬了那么高,留下了一条飘逸的波动的曲线,无论是挫折、无论是成功、无论是辉煌,无论是……,都是人生之经历,都是人生一笔宝贵的财富,正如泰戈尔的中诗中所言:“天空不留下鸟的痕迹,但我已飞过!”足已。

关于中华文化的作文500【二】

近期,为了迎合学校的读书节活动,我读了余秋雨的《文化苦旅》,本不喜欢读散文,但捧起这本书,就被深深的吸引了。《文化苦旅》是作者余秋雨第一本游记文化散文,全书的主调是凭借山、水、物来寻求文化灵魂,探索中国文化的历史命运和中国文人的历史构成,余秋雨先生用其独特的观察力和洞悉力去深思我们这个古老民族的深层文化。用笔细腻,读后让人回味无穷。

本书介绍了一处处令人流连忘返的风景名胜与历史古迹。但你千万不要因此认为读余先生的书会心旷神怡,轻松自在。整本书还没读完,我就已经被民族意识唤醒后的沉重与悲哀压的喘不过气来。在我们欣赏历史留给我们的有形“著作”——古迹时,谁又会去潜心探究这一处处古迹背后到底隐藏了多少不为人知的秘密。而余先生恰恰做到了。他运其妙笔,给我们的心灵写下了“震撼”两个大字。

这本书在告诉我们中国古代历史的同时,告诉了我们更深一层的道理。

跟随作者走到书中,我们不得不因那历史和文化推引,走上前去——眼前出现了莫高窟的石洞。石洞依旧壮观,石像、壁画依然不言。跟随作者静看着光影投射在石壁上的变化,如同它们静静地看着敦煌千年的变迁。千年前的一次刀划下,开启了千年后莫高窟的壮丽。它曾遭遇浩劫,多年后的今天,那神秘又充满意义的洞窟,能引起大家的注目并非外表炫丽而是一种人性的、深层的蕴藏。

余秋雨鄙弃陈词滥调,细腻又不失大气的笔触下描画着一幅苍健浑厚的山水画,书写着一首抑扬顿挫的诗歌,哼唱着一支轻柔婉转的小夜曲。那使人感同身受的旅行心情,直锲人心的历史感怀,用悠长的歌谣谱写出心中的悸动。我领略了大智大愚的李冰创造的神话般的都江堰,三峡那翻滚咆哮的`长江水;见识了中国华丽的文化瑰宝之地莫高窟与天一阁;拜访了清新婉约的江南小镇,精致幽深的苏州园林。

《文化苦旅》使我对读书有了更深一层的了解,我们读书人读书不能只为自己,要为这个社会这个国家奉献自己的微薄之力,这样读书人才是读书人。

而且我们所学的文化是古人用自己一身的心换来的啊,文化的保留是艰难的,因此我们要好好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文化,不虚度光阴,真正的领悟中华民族的优异文化,并且发扬古人身上的良知和意志力,坚决不做学成之后,而忘本的人。

一个人拥有了良知和强大的毅力才能领悟到我们祖先的精神,继承和发扬炎黄子孙数千百年来的优良传统。余教授的《文化苦旅》就如一艘导航船,她将带领我去深思更多中国文化的发展史,我也会将其细细品尝的。

关于中华文化的作文500【三】

1.解冻,多么贴切的解释。

2.君子怀德,小人怀土。

3.路就是书,书其实也是路。

4.水,是道教的教义的象征。

5.以使命为学校

6.心绪懒懒的,脚步散散的,这该是游历时最好的状态。

7.藏经洞的故事不仅令人悲哀,还令人战栗,如同亲生父母把女儿送进宜春院。

8.这个想法不错——不知道马可·波罗是否同意?

9.先有生态后有文化——李希贵校长说:文化是做出来的,这有什么不同?

10.山庄背影,诸多回味。经余秋雨老师这么一写,我还真想去那里走上一遭了。

11.1927.6.2,王国维先生在颐和园投水而?

12.又了解了我不知道的清史,原来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咸丰避难山庄也于此。

13.嘉庆不明不白在避暑山庄,道光不喜欢也不愿意去了,没有新的东西呈现,没有强大的内心力量支撑,不衰才是怪事。

14.文化生态意义上的认同。

15.康熙,把生命从深宫里释放出来。人的旅行是否也如此,是释放生命的过程?

16.木兰围场,秋猎,为期大约二十天,康熙共参加四十八次。

17.木兰围场,狩猎,大规模军事演习始于康熙?

18.康熙的思维方式令人惊叹

19.打、、流放,打是轻刑,是极刑,流放不轻不重。

20.宁古塔并非塔,满语宁古为“六”之意,塔为“个”之意,据说这里曾居住过六兄弟。

21.流放宁古塔,坐标:黑龙江省安宁区。

22.文本认知和现场认知有天壤之别。

23.每一块土地都是有表情的。

24.文明最集中的地带,成了仇恨最集中的地带。

25.大勇似怯,大慈无朋。

26.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有更多的时间做自己喜欢的事,人生之大幸!

27.沧海归水,何问其源?来自无限,归于无限。

28.大智不群,大善无帮,何惧孤布,何惧毁谤。

29.柔软与坚韧并存,有这样的妈妈,儿子的心无旁骛,不在意流言蜚语就顺理成章了。

30.还会再读,越读越有味道。

31.以前一直没有读过余秋雨老师的作品,对他的了解也是来自媒体,当然多数都是负面的。后来偶然看到他的作品,发现文字真的极具吸引力,欲罢不能。怪不得余秋雨老师的近照看起来极其温润平和,相由心生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