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话题>

有关石油泄漏的作文(关于化工安全的作文700字)

有关石油泄漏的作文(关于化工安全的作文700字)

更新时间:2024-06-03 06:05:07
有关石油泄漏的作文(关于化工安全的作文700字)

有关石油泄漏的作文【一】

慢慢地,我对石油产生了许多疑惑和不解,姑父到底做着什么样的工作呢?这个谜团一直在我心中挥之不散。

直到有一次吃饭时,我内心的疑问再也忍不住,脱口而出:“姑父,油田是干什么的?你在里面做什么工作,你上班都干些什么?”姑父被我问得一愣,继而笑着说:“我在野外油井项目上工作,条件可比你想得苦多了!”我的好奇心彻底被激发了:“能给我讲讲吗?”

原来姑父在新疆西北油田负责采油工作,那里的冬天夜晚在零下20多度,滴水成冰,他每隔一小时就要到野外巡查一次机器工作的情况,每查一次就要在野外走一两个小时,碰到下雪天气,他就要踏着雪去巡查,呼呼的风像刀割一般,吹得人皮肤生疼。巡查完回来,气温一升高,身上的雪都化成了水,地上全部都是稀泥,它们粘在靴子上,使人的脚如同灌了铅一样,每走几步,就不得不停下刮一刮脚上的泥。油井地处沙漠,经常刮沙尘暴,漫天黄沙,刮得人眼睛都睁不开,鼻子口腔全是沙子,住的宿舍地上床上都落了一层沙子。有时候,油井发生故障,他就要和维修人员在“石油雨”下面抢修,抢修完毕,整个人就只能看到两只眼睛露在外面,全身都是黑乎乎的油污,洗的时候,先用汽油洗一遍,再用洗衣粉洗一遍,最后才打肥皂……

听了姑父的描述,我心中感慨万千,石油人常年驻扎在荒芜的野外,不管风吹日晒每天按时作业,他们不畏艰苦,勇于拼搏,埋头苦干,他们是石油精神的传承者。我要把这种精神用在学习上,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好好学习,更上一层楼。

有关石油泄漏的作文【二】

一天下午,因为我觉得很无聊,顺手拿起一本有关石油的书。才看一半,就觉得石油这貌不惊人的东西竟是那么重要。

假如世界上没有石油,将会变成什么样子呢?我的想法也和一般人一样,没有石油,那真是太棒了,因为石油如果在这个世界上消失,车子再也不会排放黑烟,再也不会有空气污染,环保工作将会很顺利地进行。

但石油如果真的`消失,羽毛球的尼龙线断了,该向谁买?篮球架上网破了,又用什么来补?身上的尼龙衣破了,去哪儿买?想想看,地球一日无石油,那情景将是多么可怕!

石油附属品还有很多,如浴缸、电视机外围设备、雨鞋等,都是石油提炼物制成的,没有石油,也就没有这些产品,可能就到了世界末日了呢!但又有人说:石油枯竭没关系,因为有科学家,他们可以想办法用太阳能取代,太阳能真的比石油好吗?

其实石油对人类世界实在太重要了。没有石油,世界上将有许多不方便之处。希望大家在平日里节省石油,减少对石油的高度依赖,才不会有“无石油”的痛苦。

有关石油泄漏的作文【三】

主旋律有主旋律的拍法,美国主旋律有美国主旋律的拍法。但归根结底,美国主旋律也是主旋律。

《深海浩劫》是今年下半年短短几个月里的两部彼得·伯格执导电影之一,也是2013年以来又一部彼得·博格/马克·沃尔伯格主旋律——《孤独的幸存者》《深海浩劫》、即将开画的《爱国者之日》以及未来的诸多筹备ing,这个最佳拍档的组合形式很可能会在未来一段时间里继续保持下去。

如果描绘波士顿马拉松爆炸案的《爱国者之日》能有《深海浩劫》一样靠谱,我们很可能会在年末颁奖季见到几个Berg上台拿奖。这么高质高量的组合表现,至于是两个Berg中的哪一个能拿奖,倒不是那么要紧了。

聚焦美国历史上最大的漏油事件,彼得·博格在《深海浩劫》中终于找回了灾难片大导的昔日风采,在提供震撼的视觉冲击的同时,构建出一个又一个坚实的角色,并在这些角色之间以情感为基底建立有力的联系。约翰·马尔科维奇,马克·沃尔伯格,库尔特·拉塞尔,吉娜·罗德里格斯和凯特·哈德森的表演诚然参差不齐,但是在紧凑的剪辑下,演技上的不足并没有显得格格不入。

综上所述,我们依然能在《深海浩劫》中得到很好的视觉刺激和感染力充沛的各色人物。在这部电影中,彼得·伯格始终将视觉体验作为最终目标,虽然前半部分的铺垫有些乏味和套路,后半部分的大场面又稍嫌密集。但和彼得·伯格的上一部电影《孤独的幸存者》类似,这种伪纪录式电影和《萨利机长》这种传统的人物传记在叙事方法上有着显著差别,以着力刻画人物群像的.目的,去着力构成那些牵扯进事故的各个家庭——家庭观念是整个美国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中小成本电影来说,得家庭者得天下,是一句非常值得斟酌的创作指南。

然而在这一指引下,《深海浩劫》的创作实际上出现了严重的避重就轻,将整个集团规模的逐利和轻视风险转为了个人滥用职权,并且以个人英雄主义的角度消弭了其批判态度,仅停止在美国精神的再一次展现上。

毕竟墨西哥湾漏油事件不是天灾,而是彻彻底底的人祸。如果连人祸都是打折的话,整部电影的立足点就很值得商榷了。

无论如何,《深海浩劫》是一部检验观众对美国主流价值观认同度的主旋律电影。

马克·沃尔伯格是一个,很接地气,的演员——这个地气自然是美国地气。《深海浩劫》中的马克·沃尔伯格无疑是一个典型的美式个人英雄,兼具智慧、力量和冷静,是天生的领导者。片中与其搭档的库尔特·拉塞尔和约翰·马尔科维奇表现也在意料之中,除了凯特·哈德森显得有些鸡肋——毕竟美国甜妞不可能仅靠甜去甜一辈子。但简言之,主要演员们基本上很好地捕捉和还原了美国南方民众的那种精气神——即使在大部分时间里,他们都在充当人肉背景或者躲避钻井台的惊天大火。

说到火焰,《深海浩劫》的CGI视觉效果着实出众。精心制作的场景涉及到整个钻井平台日常运转的各个方面,从开采石油到泥浆流动再到板块破裂——听起来很无聊,但却提供了足够的代入感,足以引起观众在情感上的共鸣。而大量的爆炸场面令人冷汗直冒,细节更是鲜淋淋。

但《深海浩劫》最大的问题在于其过于套路的情节设计。既然是真实事件,故事的结局必然是缺少悬念的,只能在情节上下猛料。然而,过于戏剧化的剧情令人感到疲倦,不停呼唤美利坚人民心中的爱国主义精神并不值得鼓励。情节在某些时刻显得太假——用国旗灭火实在是令人无比惆怅。从某个角度来看,这种在创作上的保守是在变相地掩盖事实真相,利用交响乐和特写镜头交织的老掉牙的英雄时刻来传递好莱坞的流水线情感表达,将整个事件的重心从监查和处置失当转移成了人与自然的勇敢斗争,而将漏油事故对整个墨西哥湾生态造成的巨大影响一笔带过。

作为一部商业化的主旋律电影来说,这种处置方法没有什么。但终归并不是什么值得骄傲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