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话题>

自律与青春作文(自律的青春最美作文)

自律与青春作文(自律的青春最美作文)

更新时间:2024-06-17 03:01:35
自律与青春作文(自律的青春最美作文)

自律与青春作文【一】

悲呼!什么时候青春由长相来决定了呢?

诚然,谁都想长得好看,不想长得“有特色”。然而,除了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可改变外,更重要的是内在美,一个人的性格、才品更应该值得考量。何况,青春不止是爱情,它存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

我们生活在一个快速多变的社会,不提速就会被甩下。现实逼迫着我们对未来充满期待的眼神中总是闪烁着焦虑与无奈。虽然以貌取人古已有之,但是,一个社会对你的最终评价,还是看你的实力。西晋的左思奇丑无比,但他照样能做到“洛阳纸贵”。被司马迁比之为管仲的.晏子同样相貌丑陋,但他却是闻名天下的思想家、外交家,历任三朝,是齐国能够在春秋时期称雄天下的旷世奇才。

“青年者,国家之魂。”未来要靠青年去创造,历史要靠青年去书写。躺在前辈创造的功劳簿上,贪图安逸,不思进取,生命的花朵终将枯萎;面对社会上一些不良现象,只知愤世嫉俗,丧失信心和斗志,青春的颜色必将黯淡;面对困难,甚至仅仅是长得不好看,就只知忧郁、退缩、畏惧,必将失去青春的风采。

奥斯特洛夫斯基在《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写道:“生活赋予我们一种巨大的和无限高贵的礼品,这就是青春:充满着力量,充满着期待、志愿,充满着求知和斗争的志向,充满着希望和信心的青春。”迷人的彩虹出自大雨的洗礼,丰硕的果实来自辛勤的耕耘。如今,在这本该风华正茂、挥斥方遒的年龄,我们应该好好地把握青春,用理想和信念编织花环,用希望和勇气构筑理想的大厦。我坚信,拥有伟大使命感的青春将是一篇酣畅淋漓、气势磅礴的文章,青春必将在奋斗中闪光。

青春是才干,是能力,是智慧,是勇气,是朝气蓬勃,是八九点钟的太阳,是希望,是未来……但,青春绝对不是由长相决定的。

自律与青春作文【二】

青春,这洋溢飘洒的字眼,寄予了我们年少时的欢声与笑语;刻上了年少时那美好的记忆;遇到了那些伴随一生的好友。感恩,这充满情怀的字眼,在我们青春的时代里,在那些年少懵懂的日子里,感恩伴随着青春走过了那段最纯粹美好的时光。

流星很美,转瞬即逝;日子很长,过眼云烟。感恩伴随青春成长,青春伴着感恩逝去。在青春的时代里,看着父母逐渐远去的背影,看着父母逐渐增多的皱纹,看着父母逐渐老去的面容,回家对父母说一声感恩吧,多和父母说一说话吧,这也不是多么困难的事情啊!有些东西,有些事情,有些话不要等到失去了才懂得珍惜,不要等到一切都来不及的时候才知道后悔了,才懂得感恩,才懂得父母的那一份关怀。

青春和感恩相伴而行。感恩在最美好的年华里诉说,青春在最美好的言语里逝去。青春和感恩度过了那个美好,最幸福的夏日,那段逝去的时光,伴着青春的气息一去不复返了。

青春,一听到这个词语多多少少的人想到的是校园的时光吧,那又有多少人能够想到的是那段感恩呢?这个词语,对于某些人说,会有那么一段不同寻常的意义吧。或许想到时多多少少会有那么一点点的感动和意外的惊喜吧。

青春,匆匆地来,又匆匆地溜走,我好想抓住那段与青春同行的时光,那段感恩的故事。可是啊,谁让时间是一场猝不及防的旅行,晴时有风,阴时有雨吧,或许吧,当时不太那么懂得感恩吧。青春,它静悄悄的,不曾听任何人诉说,青春,要学会感恩。

青春,它无声无息地走过,带着我们记忆中那段最洋溢的,最值得感恩的那段时光带向远方。而感恩,好似一场舒心的,幸运的音符,好似一场徒步的旅行。经历过了青春,才懂得珍惜青春;走到了这里,才懂得了青春。人生,就好比一场戏,一场演得比一场累,一场演得比一场辛苦,还好有那段似童话般的青春。感恩青春,在这一刻忽然明白每个人都是会以不一样的方式过完自己的一生。现在不经易间再回忆起那段青葱的岁月,那段感恩的时光,眼睛里就会闪烁着曾经的时光。

青春,是记忆里的一抹斜阳;感恩,是脑海里的一段时光。青春,伴着感恩走过了沿途的风景;感恩,伴着青春,遇见了沿途的恩情。

自律与青春作文【三】

人应当感恩于社会,方能得到美妙的青春真谛。青春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动,如利剑之新发于硎,人生最宝贵之时期也。青年之于社会,犹新鲜活泼细胞之在身,让感恩于青春同行于社会,青春永不褪色,感恩永不止步。

青山为帮助身后的绿树不受暴风摧残,将风雨揽于自己的身上;细草为帮助泥土中的涓涓细流完成奔涌到海的梦想,努力汇聚每一丝细流。是的,社会犹如明灯,为黑夜点亮明天;社会犹如一缕阳光,为我们冰冻的心房送去温暖。这社会,语重心长的告诉我,只有奋斗搏击的生活,才能创造出绚丽多彩的人生;只有经历了失去的痛苦,你才会懂得拥有的`珍贵;只有经历了失败和挫折,才能走向成功与辉煌。站在青春的门口,翘首回望,感恩社会,让我谱写一段美妙的青春旋律。

社会之温情,将青春这一径长途,点缀得花香弥漫,使穿枝拂叶的行人,踏着荆棘,不觉得痛苦,有泪可落,却不是悲凉。这份温情,似一束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感恩这份温情,让青春的琼浆历久弥新,让青春的执着固若金汤。

社会之无私奉献,让这一片神奇的土地,弥漫着华丽而又绚烂的气息。陶铸说:如烟往事俱忘却,心底无私天地宽。是啊,这无私奉献,照亮了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赤胆忠心,照亮了钱学森淡泊名利,一心为国的豪情壮志。感恩社会之无私奉献,方能造就最美风景。

年轻的我们总有很多东西无法挽留,比如走远的时光;总有很多东西难以割舍,比如追逐的梦想。学会感恩,看看自己走过的路,用不着匆匆忙忙往前走,曾经拥有的不要忘记,走得更远,走出属于自己的道路。学会感恩,在青春的路上,周围有温暖的春风,头上有明净的秋月,将青春之心系着社会之心,吹响青春的风铃,聆听青春的呼声,拥抱这感恩的青春。

感恩,与青春同行,在我的前方,依稀可见荆棘丛中一朵朵鲜花正迎风绽放。这时海风袭来,夕阳的余晖映红了一大片海洋,余晖穿过地平线留下了壮美的海景,而我已大步走向前方,去感恩吧,值岁月依旧,青春正好。

自律与青春作文【四】

悲呼!什么时候青春由长相来决定了呢?

诚然,谁都想长得好看,不想长得“有特色”。然而,除了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可改变外,更重要的是内在美,一个人的性格、才品更应该值得考量。何况,青春不止是爱情,它存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

我们生活在一个快速多变的社会,不提速就会被甩下。现实逼迫着我们对未来充满期待的眼神中总是闪烁着焦虑与无奈。虽然以貌取人古已有之,但是,一个社会对你的最终评价,还是看你的实力。西晋的左思奇丑无比,但他照样能做到“洛阳纸贵”。被司马迁比之为管仲的晏子同样相貌丑陋,但他却是闻名天下的思想家、外交家,历任三朝,是齐国能够在春秋时期称雄天下的旷世奇才。

“青年者,国家之魂。”未来要靠青年去创造,历史要靠青年去书写。躺在前辈创造的功劳簿上,贪图安逸,不思进取,生命的花朵终将枯萎;面对社会上一些不良现象,只知愤世嫉俗,丧失信心和斗志,青春的颜色必将黯淡;面对困难,甚至仅仅是长得不好看,就只知忧郁、退缩、畏惧,必将失去青春的风采。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写道:“生活赋予我们一种巨大的和无限高贵的礼品,这就是青春:充满着力量,充满着期待、志愿,充满着求知和斗争的志向,充满着希望和信心的青春。”迷人的彩虹出自大雨的.洗礼,丰硕的果实来自辛勤的耕耘。如今,在这本该风华正茂、挥斥方遒的年龄,我们应该好好地把握青春,用理想和信念编织花环,用希望和勇气构筑理想的大厦。我坚信,拥有伟大使命感的青春将是一篇酣畅淋漓、气势磅礴的文章,青春必将在奋斗中闪光。

青春是才干,是能力,是智慧,是勇气,是朝气蓬勃,是八九点钟的太阳,是希望,是未来……但,青春绝对不是由长相决定的。

自律与青春作文【五】

[1]中外音乐名着赏析。

[2]外国名音乐家传。

[3]和声处理法。

自律与青春作文【六】

青春,一个美丽的年华,丰富多彩,快乐却忧郁。在我们的青春年华中,我们放荡不羁我们郁郁寡欢,我们因物喜,因己悲,天真善良,而又叛逆固执。很多时候都只听从自己的,别人的话一律当耳旁风,这会因为一颗糖而顺从。这就是青春吧,奇怪怪的年化。

青春总有它的陪伴,他教给你的东西可多可少,我们自己的领略是否强,就是感恩。

足球健将贝利,出生在贫民窟里,当他还是个男孩的时候,就十分热爱足球,却因为家里贫穷,所以买不起足球,就踢塑料盒,踢汽水瓶,踢从垃圾箱里捡来的椰子壳。有一天他踢一个猪膀胱时,一个足球教练发现,教练觉得他踢球很有天赋,就送给他了一个足球,得到足球的他踢得更卖劲了,不久,他就能准确的把足球踢进远处任意摆放的一个水桶里。到了圣诞节的时候,贫穷的他没有礼物送给他的恩人,他选择了为他的恩人祈祷,然后向妈妈要了一把铲子,来到他恩人的别墅前,挖了一个大坑。他的恩人从别墅里面出来,问他在干嘛?他满头大汗地说:“教练,圣诞节到了,我没有礼物送给您,我愿给您的圣诞树挖一个大坑。”贝利用这种方式报答了教练,他用自己所能去报答了教练。

感恩并不是要你付出多少,而是在于自己的内心,在于自己是否诚恳。

在读初一的时候,因为自己太叛逆,老是和家里人吵架。一天早上,因为和奶奶吵了架,面对要下雨的天气却没有带伞。当下午放学的时候,碍于面子的我争着扫地,只为留在最后。雨下的很大,我坐在座位上等雨停,我那和蔼可亲的班主任,一如既往的来检查教室门窗是否已经关好,看见我独自坐在教室里,问了我原因之后,把他的伞给了我。他家离学校也比较远,下雨天也没有车,我一直拒绝他的伞,可他却一直说这是他的责任,我不知道如何回应,收下他的伞就走了。第二天我怀着愧疚的心,去还老师的伞,可是他不在,第三天也一样。后来在班长那里得知,老师感冒住院了,我的心里仿佛被一块石头压着,中午把自己所剩的生活费拿去买了一些水果,去医院看老师,因为有些不好意思,谢老师的伞,祝老师早日康复之后就走了。

从医院出来我感觉自己浑身轻松,因为老师比较器重我,作为回报,我考了全班第一,老师很高兴,他送给了我一个笔记本,上面学着一串英文,意思是“会有人与你同行”我想除了有人与我同行,还有感恩。

自律与青春作文【七】

人,我是真真切切的人,但有时觉得生命竟如此虚幻,如同五彩斑斓的肥皂泡一样。生的那样容易,消失的更是那样的平淡,有的只是一声微不足到的响声,但我却总能听的如此真切,我也曾经多么想变成一个自由飘荡的泡泡。那样平淡的产生,那样平淡的消失,生不带来什么,不带走什么。只是把光反射成五颜六色,让那曾经拥有的一瞬,留下毕生创造的光辉。

自律与青春作文【八】

音乐 自然属性 自律 他律

首先,我们从最基本的层面即物质意识关系的层面来看,世上任何事物都是客观物质存在,尽管万事万物之间有着普遍的甚而是密切的联系,但是矛盾的特殊性早就告诉我们,世上任何事物由于其结构、构成元素及存在方式等的不同,无一不首先是一种不依赖于它者的独立的存在,音乐尽管是人类的创造物,但在自然属性上它是音响实体,不过是声音的运动 一种独立存在的物质运动,就此而言它是自律的。我们不应忘记这样一个常识,即世界上除了人具有情感和精神内涵外,其它任何事物都是没有情感和精神内涵的,因此,音响实体当然也是既没有情感也无任何内容的。前苏联音乐哲学家玛雷舍夫以符号学的角度考察音乐,认为“音乐符号客体与其艺术意义之间的关系,本质上不同于形式与内容之间的关系。符号客体,作为物质构成物,本身不包括,也不可能包括精神意义,而在解释的结果中表达精神意义。音乐表象不寓于声音之中,而是在声音的影响作用之下,形成于解释者的意识之中。即使音乐符号结构体自身,如果避开听众的心理活动,也不可能进入音乐作品的体系。人们之所以会认为音乐具有情感内容,是人对不同事物具有通感或者说是格式塔理论中所谓“异质同构”的原因所致。如果说音乐是他律的或者说具有他律性的话,那是因为人的本性或者说是音乐的社会属性使然,也就是审美主体将审美对象人格化的这样一种本能而造成的。

其次,音乐的情感是独立存在的。音乐自身并没有情感内容,可是它却可以唤起我们的情感,并且这种情感与生活中的情感并非是一回事。我们最初听到某首乐曲时所产生的那种特定的感觉感受,是在生活中从未体验过的,是全新的感受。这种由音乐唤起的人的情感我称之为“音乐情感”。请问有谁在生活中体验过与门德尔松《e 小调小提琴协奏曲》一样的感受的呢?贝尔就认为艺术中所唤起的审美情感是一种特殊情感,与生活中的情感毫不相干,在艺术世界里“没有生活情感的位置”。音乐所引发出的人的情感同人在生活中的种种情感确是不一样的,如果没有音乐的话,那么我们至今都不可能体验到这种只有音乐才能带来的异样的情感。尽管音乐有时能够引发或诱发起我们在生活中曾有过的相类似的某种感觉感受,并使我们联想到生活中某些经历体验,但这种共振是不具体不确定的,很宽泛的和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因心境而异的。音乐给我们的只是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人们认为贝多芬《命运交响乐》第一乐章一开始的动机是命运在敲门,这不过是一个形象的比喻和表述,我们也完全可以认为它是神的震怒,或是火山的爆发等等生活中一切与此相关联的事物。而在客观事实上,在自然属性的层面上它却什么都不是,充其量只不过是一种力度较强的,能够使人振奋的声音而已,这才是音乐的最基础的最根本的本质。

有一句著名的艺术定律叫做“艺术源于生活”,从音乐上讲则是“音乐源于生活”。此观点只能说是具有一定程度上的正确性,而并非是绝对的。若将其绝对化便会全然排斥和从根本上否定掉音乐的自律性。对此定律我们一般可以作两种理解,其一,若是作最宽泛的理解的话,那岂止是音乐源于生活,人类社会中一切的一切都应是源于生活的,因为若没有生活,人类社会的任何事物都不可能存在,这样看来“音乐源于生活”的表述也就显得毫无意义,其二,若是将“音乐源于生活”理解成是音乐的素材或音调、节奏等源于生活中的.事物的话,这便大可值得怀疑。因为没有生活素材的纯音乐只能是源于它自身,比如莫扎特的许多作品,包括 《C 大调长笛奏鸣曲》、《C 大调钢琴奏鸣曲》等便是如此,至于音调节奏方面,生活中原本就不存在音阶、和弦、音型、旋律、节奏等,也没有对位与赋格,列维。 斯特劳斯的结构人类学认为,在艺术作品中并不一定存在着它同现实之间的某种对应关系。艺术作品并不单纯地去“反映”现实或“记录”现实。作为一种结构、形式,它本身就是一种具有塑造力量的“现实”。不可否认生活中也确实存在着律动、高低起伏、强弱变化对比、明暗交替等与音乐诸要素相通的因素,但我们显然不可以将“音乐源于生活”理解成音乐依赖于生活,从属于生活,没有生活原型音乐就一定不存在。音乐绝对不是,也决不应该完全成为生活的奴仆。音乐情感不但不依赖从属于日常生活,而且还开拓和丰富了人类相对贫乏的情感生活。

再次,音乐的自律性还表现在现实生活并不能为音乐全面提供素材或源泉,即使有那也只是对生活只鳞片爪的意向性的模仿,如鸟叫、教堂钟声、奔腾的河流等。我们的艺术理论总是近乎本能的习惯于将艺术与生活生拉硬扯在一起,这在某些时候确实是行之有效的,典型的如浪漫派音乐与社会人生等就有较多的联系。这样的联系也确有其心理学上的根据。与马克思所谓“自然的人化”一样,音乐与生活的联系也是“音乐的人化”。尽管音乐与自然并不是一回事,前者是由人创造出来的,后者是客观存在的。但究其本质不过是乐音有规律的振动,仍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本质上它与大自然是一样的。两者的区别只是“人化”的程度不同而已。因为音乐是由人创造,深深的铸上了人的烙印,所以,其人化的程度要远远高于大自然“人化”的程度。

音乐的自律性还体现在审美主体对音乐的表层欣赏上。欣赏至少应被分为自律欣赏和他律欣赏两个层次,自律欣赏又叫表层欣赏,它是纯感觉的、纯情感的,仅感受音乐的形式美,它不与生活内容发生任何联系,主体并不思考、联想与回味,属于生理性的物质性的。表层欣赏主要用于娱乐休闲和身心的放松。表层欣赏与我们品尝美味佳肴与身体按摩是属于同一个层面的,在这个层面上我们仅以获得生理快感为主要目的。李斯特在《柏辽兹和他的“哈罗尔德”交响曲》中指出:“情感在音乐中独立存在,放射光芒,既不凭借‘比喻’的外壳,也不依靠情节和思想的媒介。”此话若是就表层欣赏而言是非常正确的。至于他律欣赏,将在下文论述。

另一方面,音乐也应当被分为两种。一种是不足以引发主体思考回味的仅有形式的音乐,也就是所谓的纯音乐,这种音乐是没有内容内涵的。审美主体只能从中获得形式美的感受,莫扎特的《C大调长笛协奏曲》等就属于这一类作品。听这样的音乐恰如品尝食物,没有人在品尝了美味佳肴之后会提出“食物的内涵是什么?”这样一个荒唐而又愚蠢的问题,那么我们又为什么偏偏总是热衷于对仅有形式美的音乐这种精神佳肴频频发问呢?我之所以用食物作为例子,是因为两者都是人的感觉事物,只不过是前者作用于人的味觉,后者作用于人的听觉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