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话题>

孔子谈作文(我想对孔子说的作文)

孔子谈作文(我想对孔子说的作文)

更新时间:2023-11-30 13:29:40
孔子谈作文(我想对孔子说的作文)

孔子谈作文【一】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在学习中,我只知道孔子的这两句名言,但孔子是个怎样的人?他的话为什么能千古流传?读了《孔子的故事》这本书后,我对他有了更深的了解。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人。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和政治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的故事》一书从孔子的出生以及成长开始讲起,主要讲述他开创杏坛教育,招收弟子,广推周礼、六艺之道,周游列国14年,创立了以仁为核心的道德学说。暮年的孔子,因为抱负不能施展,开始编撰《春秋》,他的言论以及与弟子们的对话也被编写成《论语》一书,千古传诵。

孔子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他的很多举止行为都值得我们学习。从他初习周礼,到下定决心学习圣贤,造福于民,孔子的虚心好学、求实上进的精神深深感染着我。我感受最深的是寒窗学易。由于孔子很小就失去了父亲,渐渐地,母亲没有能力教导他了,就把他交给了外公。一个下着大雪的冬天,孔子在雪地里一会儿原地小跑、一会儿扎马凝神,一会儿又俯卧在地练双臂腕,读到这里,我想:孔子才十岁呀!一个十岁的孩子在这样的天气里是怎么做到这些的?带着疑问,我继续往下读。原来是孔子是在看《周易》的时候,有一些疑问,见外公在休息,由于天气寒冷,于是就练武强身一下。从这里,我们看到了一个勤学好问,热爱学习,尊敬长辈的孔子。我想:孔子真是勤奋啊!在这样冷的天气里也不休息,仍然在学习,而且遇到不懂的就虚心请教外公,怕[

孔子谈作文【二】

孔子的课堂丰富多彩,与现在大不相同。他不布置作业,不考试,不惩罚学生,而是与同学们交流知识,周游列国,让同学们只是面更广,学到更多知识。

在《孔子学堂》这本书里,咱们不仅可以知道孔子言行的原文与翻译,它给咱们呈现出孔子上课时的情景,让咱们更了解到孔子是一个讲理、礼让、谦虚的人。

孔子从不写书,而他和他的弟子讨论的话题都是常见的,也是从古书上总结的。可他们却可以“温故而知新”,从旧的知识中找到新的理解和体会。有时一个话题可以聊上几节课,孔子老师也会有时被同学们问得答不出,只能思考,却不会为学生的问题而恼怒。

子曰:“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可见礼让多么重要,只要礼让治国,还有什么事办不到呢?人们要学会礼让,别人就会尊敬您;国与国之间互相礼让,战争也不会发生;君臣民之间互相礼让,这个国家民心不会动摇,将坚不可摧。孔子对他人礼让相待,他人也就以礼相待。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几个人走在一起,一定有我的老师。每个人都有长处与短处,要学会谦虚,要相互学习。孔子老师在谈论“君子”时,子贡夸他而孔子却说这是给他戴高帽子。以及谈论其他问题时,孔子让学生们各抒己见,只要有道理,就值得深思。可见孔子是个多么谦虚的人。

走进《孔子学堂》,让咱们重新认识到一个不同的老师——孔子,他在课堂上与学生们讨论,让学生们学会为人处事的道理,怎样才算有君子风范,让学生们在社会上能更好的生活,交到更多朋友。如果每个人都有孔子的精神,那么世界不再有战争,各地都有您的朋友,那是多么美好!

孔子谈作文【三】

春秋割据,各国战乱,孔子的年代就穿插在这样的乱世中。他和他的弟子们颠沛流离,周游列国十几年。一直未曾放弃的是礼义仁和。

我带着并不是很高的期望去看这部影片。两个多小时,和场内的观众一起,很安静地看完。正如胡玫所说“《孔子》是一部一定能让你记住很多故事情节的影片”。但孔子带给我的,不仅是故事和情节那么简单。他留下的,是一个形象,一种精神,连同他身后的弟子一起,或许大多是文文弱弱的读书人。但你感觉到的必定是如海涛般的千军万马,统领着一个时代。

电影中孔子出身于当时一个小诸侯国――鲁国的没落贵族家庭,为社会的混乱情形而忧心忡忡,希望以他超越时代的思想和智慧来影响春秋诸国的历史进程。然而就像历史上的其他圣贤早年的经历一样,彼时孔子的时代还未到来。虽曾仕官于鲁国,并以其勇敢和智慧带给鲁国以尊严和强大的希望,但最终政治理念破灭于现实之前。随后孔子为了理想率领众弟子奔走在列国之间长达十四年之久,传播其思想,想与整个时代抗争,只可惜霸道如此世间,不容其主张。他曾数度被乱军围困而身陷绝境,也曾被卷入政治阴谋的旋涡,甚至曾被世人误解……于晚年返乡祖国――鲁国,他归而不隐,不懈于教育弟子众人及进行文献整理工作。

孔子力主禁止活人献祭的戏,十分精彩。朝堂之上发哥舌战群儒,圆形的会场,不知道当时是不是这样的,整个场景很像古罗马元老院或者现在英国议会,呵呵,对待公山狃这种小人,最经典的就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给个话啊”,展现了孔子的从容和智慧,更大是幽默。

另外就是老子和孔子那段仙境般的对话,也可在历史上找到印证,史书中有关于孔子向老子请教学问的记载,而电影中编剧为了剧情的需要,让孔子去回忆他和老子的对话,此情节并无不妥,反而可以从他们的对话中表现了儒道两家思想的同异。

颜回、子路、冉求,性格各异,但爱师如命,遵循礼仪仁和的精神如命。子路助卫国,冉求回鲁国效命。最牵动人心的是颜回,颜回是孔子最钟爱的弟子,外表文文弱弱却机智灵活、意志坚定。他得那一幕,有很多人给出了负面的评价:矫情、假、搞笑。但我被感动了,我相信颜回不顾生命,甚至都没有想到生命,反复潜入水中挽救竹简的那一刻,很多观众也落泪了,我也相信当孔子一直抱着去的颜回不肯放手的那个场面,震撼了万千人。

给我印象较深的是孔子的弟子颜回之,颜回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之一,颜回为了抢救夫子的书简,放弃了自己的生命,这点让我很感动,在颜回的眼中,孔子的书简比自己的命都重要,仔细想想,正因为后来有着无数个颜回,我们现在才可以领悟到孔子的精神。当我看到孔子抱着颜回的尸体大哭,弟子们劝他:已经三个时辰了,已经缓不过来了。可是夫子依旧抱着,那个场面真的和悲惨。还有就是子路之,子路其实是一个有勇无谋的人,但是他始终记着夫子的教诲,直到的那一刻,仍记着夫子说过的:“君子正其衣冠”。夫子得知子路的后,丧徒如丧子,但是夫子没有让泪流下,夫子依然很欣慰,欣慰的是自己的弟子虽然没有如偿所愿,但已得为仁。

我从电影《孔子》中感受到,我们应当学习孔子钻研学问的严谨态度,以及“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的学习精神,秉承孔子“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的做人格言,努力学习,提高自己的素质,成为一个有学问、正直、光明磊落、对国家有用的人。

孔子谈作文【四】

孔子以好学著称,对于各种知识都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因此他多才多艺,知识渊博,在当时是出了名的,几乎被当成无所不知的圣人,但孔子自己不这样认为,孔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 孔子学无常师,谁有知识,谁那里有他所不知道的东西,他就拜谁为师,因此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孔子谈作文【五】

孔子生性正直,又主张直道而行,他曾说:“吾之于人也,谁毁谁誉?如有所誉者,其有所试矣。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史记》载孔子三十多岁时曾问礼于老子,临别时老子赠言曰:“聪明深察而近于者,好议人者也。博辩广大危其身者,发人之恶者也。为人子者毋以有己,为人臣者毋以有己。”这是老子对孔子善意的提醒,也指出了孔子的一些毛病,就是看问题太深刻,讲话太尖锐,伤害了一些有地位的人,会给自己带来很大的危险。

 

孔子谈作文【六】

“落其实者思其树,饮其流者怀其源”,饮水思源,而我们文化的源头,非孔子莫属。

孔子出生的年代是一个轴心年代,这个时代古希腊哲学有苏格拉底,佛教有释迦摩尼,

孔子具有深刻的人道主义情怀,为尊者去需要陪葬品,从牲畜到活人都有,上层贵族肯为“仁”放生野雉,却不肯放过将要陪葬的小男孩,唯有孔子提出“为仁人,非仁也”一席话语让其哑口无言。

此后齐鲁会盟,以农车胜战车,被提拔为戴国公,一时风光无两,前途似锦,但也因触及贵族利益,被赠玉玦离鲁,孔子的政治生涯,起于仁义礼乐,终于仁义礼乐,“道不同,不相为谋”,上层贵族自不必说,看似支持他的国君也只是为了自己的利益,在礼坏乐崩的时代,孔子的仁义礼乐贵族国君眼中就是疯言疯语,无用之时便弃如敝屣,孔子的痛苦可想而知,这对孔子来说无疑是灾难,灾难本身没有价值,位于灾难中的思考和斗争才弥足珍贵,孔子做到了,他在思考与斗争中创造了巨大的文化财富,但正如南子所说:“世人不知道夫子的痛苦,也不知道夫子在痛苦中领悟的境界。”乱世之中,又有几人能用心倾听孔子的礼乐仁义?

既然身在礼崩乐坏的乱世,孔子又哪能如国君所说那般学着做一个愚人?所谓“承礼启仁”,就是礼乐无数束,以仁约束,这是孔子一生的政治主张,这种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做法,是孔子时代责任和个人抱负的具体体现。

伟人之所以成为伟人,是因为他们能在灾难中不断思考斗争,创造

乱世之中的礼乐仁义之声,是孔子倾尽一生的呕心沥之音,哪怕你离鲁国再远,回家再难,但国家在这,亲人在这,百姓在这,孔子无论如何都会回来,纵使一头乌发变为满头霜白——“千军万马,吾将归来。”

孔子谈作文【七】

《孔子》还在拍摄时我就把它列为必看的电影,不管它拍得怎么样,不管它是“大片”还是“小片”,也不管它口啤如何。因为,孔子作为影响中国文化历史几千年的人物,被后世奉为先贤,身为中国人,一定要了解他,认识他。

我说不上电影是好是坏,但看得出导演与演员都很努力、很认真。至于孔子是否就是那样,其实我们都拿不准,现代的电影为了卖座,总是加入了讨好一般观众的元素:战争大场面,感情戏,煽情的细节等。每个人,每个作品都不能摆脱历史打在其身上的烙印——这,才是千真万确的。

虽然对于孔子的思想在电影里以那样的形式、在那样的场合出现,我觉得不太适应,比如孔子在《大道之行也》对“大同世界”的描述那么早就出现在他对鲁绍公的劝喻里,又比如“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竟然是孔子直接对南子说的话,等等,几乎每一句《论语》的出现都让我觉得有那么一点点意外,似乎跟我的想象不合。不过,这不妨碍《孔子》有打动我的地方。

第一处,是孔子与南子的见面。这情节来自一句话:“子见南子,子路不说。孔子矢之曰:‘予所不者,天厌之!天厌之!’”这里且不说子路是个直率得可爱的人,也不说之前孔氏后人对此情节的过敏反应闹得沸沸扬扬,只说电影本身吧。电影里的南子是个聪明得过份、率性得天真的女人,开始时她用对付一般人的手法去对待孔子。名利、女人都是男人放不下的追逐,而她南子,把男人的这些控制得准确无误,于是可以随心所欲。让我感到出现得有点意外的那一句“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是让南子对孔子肃然起敬的转折点。她说:“夫子所受的苦难世人很容易看见,但夫子在苦难中领悟的境界却无人能懂。”

南子懂了,只一席话就懂了。她深深下拜以示敬重,那一刻孔子的感动形诸于色。周润发毕竟是个出色的演员,那个百感交集的表情演得相当到位!

南子于追赶孔子的路上,正是用生命无怨无悔地应证了“朝闻道,夕可”的境界。周迅戏不多,却让人印象深刻。

我认为“孔子见南子”一幕塑造的是孔子正面的形象,孔家后人似乎不必反应过大,不会是帮忙炒作的吧?

第二处,是颜回的。我不知道颜回是不是这样去的,电影设计他为护经书而,显而易见是为表现一种殉道主义精神,我一边疑惑却一边感动着。为理想,总得有牺牲。

孔子一直喜欢颜回,《论语》里的“证据”是:“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我也忍不住喜欢颜回了。电影情节的设计是相当煸情的,我的第一次落泪就因此。

第三处,是孔子回到鲁国的场面。在外流浪了十几年的孔子,终于被允许回国了!当他衣衫褴褛带着满身疲惫出现在鲁国的城门外,对着这一片自己梦系魂牵的故土深深行跪拜礼时,我拼命地忍着鼻孔里的酸涩而不能!

孔子的“周游列国”在《论语》里说得很轻松,似乎是件很悠游的事情,但我相信电影里描绘的情形基本真实。一个被逐出国土的人,被迫四处游学,其实就是“流亡”,其间的种种苦楚、卑微,非经历难以真切体会。在流亡结束、回到故国的那一刻,他的激动是可想而知的!

孔子比老子伟大,因为老子的个人“无为”的修为只是为了保全自己;而孔子,在乱世里依然坚持入世,用坚忍不拔的毅力去教化世人,哪怕被世人深深误解也无怨无悔,他为的是天下苍生。“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这是孔子的自我写照与自我激励。孔子的彬彬有礼里,有着永不放弃的坚毅!

让我们深深谟拜这位三千年前的先贤吧!

孔子谈作文【八】

释礼归仁。礼是以缘为基础、以等级为特征的氏族统治体系,即:氏族/家/大夫——部落/国/诸侯——部落联盟/天下/天子的体系。孝悌为仁的基础,亲亲尊尊为仁的标准。亲属关系在一切蒙昧民族和野蛮民族的社会制度中起着决定作用(恩格斯)。人类早期社会无不如此。中国当代社会依然存在,“任人唯亲”而非“任人唯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