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话题>

冬至饺子作文读后感

冬至饺子作文读后感

更新时间:2024-06-05 01:25:08
冬至饺子作文读后感

冬至饺子作文读后感【一】

今天是二十四节气—冬至。说到冬至,自然少不了饺子。现在,我都有些迫不及待地想吃饺子了。那就赶紧动起来,开始做吧。

妈妈先把白菜切成小块,让我来剁碎。开始的时候,我的力道掌握不好,不是太轻,就是太重。菜跟飞镖一样乱飞,好多都跑到了案板外边。后来,我逐渐找到方法,白菜就在我富有节奏的`“当、当”声中变碎了。

等我把菜剁好,配上肉,再放上葱、姜、调料和油,搅拌在一起。白的,粉的,绿的,在油的滋润下,更亮了。肉味、菜味、调料的香味混合在一起,刺激着我的味蕾,我都要垂涎三尺了。

此时,妈妈和的面也醒好了。

开始擀皮,我把一个小面团按成一个小圆饼。一只手捏着一边,另一只手用擀面杖在面上滚。擀几下,转一下。擀擀、转转,转转、擀擀,几次以后,一个薄薄的,圆圆的面皮就出来了。之后,我又依法炮制,制作出了很多饺皮。当然,其中也有一些饺皮被我不熟练的技术变成了不规则图形。

我包饺子时,妈妈给我定了一个要求——不破。我把馅放到面皮的中心位置,把面皮两边对折,紧接着把边缘一点一点地捏到一起,饺皮就像加了个拉链一样,把馅紧紧地包裹住。包紧后,再轻轻一攥,一个贝壳形的饺子成型了。我又在完成基本要求的基础上,发挥我的想象,来个元宝形的、花朵形的、再包个小珍珠的。我又把各种饺子摆成了一个好看的图形。看着我的饺子阵,此时,却有些舍不得煮了。

抵挡不住肚子的抗议,这群小白鸭被我一个个赶到了锅里,进水后,它们一头扎进去,几分钟后,又全都浮到了水面。煮熟的鸭子要进肚了。

慢慢地嚼着、品着,感觉今天地饺子格外地香。

冬至饺子作文读后感【二】

冬至过节源于汉代,盛于唐宋,相沿至今。《清嘉录》甚至有“冬至大如年”之说。这表明古人对冬至十分重视。汉朝以冬至为“冬节”,官府要举行祝贺仪式称为“贺冬”,例行放假。所以这天朝庭上下要放假休息军队待命,边塞闭关,商旅停业,亲朋各以美食相赠,相互拜访,欢乐地过一个“安身静体”的节日。接下来,我们讲讲冬至吃饺子的由来吧!

相传,医圣张仲景曾在长沙为官,他辞职回家那时,正好是大雪纷飞的冬天。他看见乡亲们衣不遮体,有不少人的耳朵被冻烂了,心里非常难过,就搭起医棚,用羊肉、葱等食材做成一种药物给百姓吃。吃过后,乡亲们的耳朵都治好了。后来,每逢冬至人们便模仿做着吃,人们称它为“饺子。

妈妈的话:“儿子通过百度查阅,了解饺子的来由,这个方法不错。”

冬至饺子作文读后感【三】

还在儿时就知道冬至这天必吃饺子,当时不明白其中的真正含义,只记得妈妈的那句话:冬至吃饺子不冻耳朵,那个年月饺子是很好吃的食品。

一般情况下是吃不上的,所以很期盼冬至的到来可以有饺子吃了,这是我家的传统习惯一直沿续到现在。随着社会文明的发展和进程,古老的传统文化节日,不断的被国民所认同和传承。

冬至,是中国农历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气,也是中华民族的一个传统节日,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时代,中国就已经用土圭观测太阳,测定出了冬至,它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制订出的一个,时间在每年的阳历12月21日至23日之间,这一天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夜晚最长的一天,中国北方大部分地区在这一天还有吃饺子、南方吃汤圆的习俗。

民间谚语:冬至到吃水饺,这种习俗是因纪念“医圣”张仲景,冬至舍药留下的。

张仲景辞官回家乡时正值冬季,他看到乡亲饥寒交迫,不少人的耳朵都冻烂了,便搭起医棚;支起的大锅,在冬至那天舍“娇耳”医治冻疮。

他把羊肉和一些驱寒药材放在锅里熬煮,然后将羊肉、药物捞出来切碎,用面包成耳朵样的“娇耳”分给来求药的每个人两只“娇耳”;一大碗肉汤。人们吃了“妖耳”;喝了“祛寒汤”,浑身暖和,两耳发热,冻伤的耳朵都治好了。后来人们学着“妖耳”的样子,包成食物,也叫“饺子”或“扁食”。医圣张仲景距今已有1800年了,但他的“祛寒娇耳汤”的故事一直在民间广为流传。

冬至吃饺子,是不忘“医圣”张仲景“祛寒娇耳汤”之恩。至今仍有“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的民谣。

现今人们讲究进补养生保健,在严冬季节里进补是多数人的选择。从中医养生方面讲,冬令进补也是在冬至前后;三九天开始。民间早就有“冬补三九”的说法。冬至是数九的开始,因此民间认为,在冬至前后进补为最佳。

冬至过后,各地气候进入一个最寒冷的阶段,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数九寒天”,我国民间有“冷在三九”的说法。

《九九歌》就是从冬至这天算起,以九天作一单元,连数九个九天,到九九八十一天,冬天就过去了。

92%的人还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