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话题>

作文700字初中写心理(小学到初中的心理变化作文)

作文700字初中写心理(小学到初中的心理变化作文)

更新时间:2024-06-18 15:57:57
作文700字初中写心理(小学到初中的心理变化作文)

作文700字初中写心理【一】

早晨醒来,突然想起这段有名的禅宗公案。“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听起来很空灵美好,却是一种虚妄,就象来生的幸福一样。慧能自己也做不到,终他一生也许临一刹那能够可以。“放下执着”说来简单,但你想着放下的时候亦是一种执着。慧能这样心心念念传法的人满心都是执着,怎么可能无物无染呢。“时时勤拂拭”倒是一种我们可以企及的高度,不染尘埃就是神仙境界了。

读书时第一名和最后一名同样有压力。父母、上司、配偶、同事、子女、朋友,我们的世界元素越丰富,我们的抱怨越多。黑色的怨气与不甘,黄色的迷茫逃避,灰色的绝望放弃,红色的名利野望……喋喋不休抱怨的时候,为什么不想想怎会这样,怎样改变?觉得空虚寂寞的时候有没有想过努力的方向对不对?

我觉得抱怨不休的人老的很快,跟红顶白的人很累,汲汲以求却分不清想要与需要区别的人会永远焦渴,我不想这样。

作文700字初中写心理【二】

作为雷米原著的书粉,我在知道心理罪电影上映以后,立刻迫不及待去看了。影片一开始,就发现加入了新角色乔兰,方木出场的案情也极为陌生,等等。从整个影片来看,整体改动都很大。但抛开原著的设定的性格设定,例如方木自校园宿舍案件发生就变得沉郁,以全新角度来看,这部影片足够让人惊喜。廖老师精湛的演技自是不必多言,而李易峰这次的演技相信也足以让人们刮目相看。从人物来讲,我更多体会到的是邰伟这个角色情绪的多面性,和方木巨大的性格转变。

一、开头第一个案子

邰伟总的概况应该是“面冷心热,经验丰富”。了解情况,一边听法医报告一边暗中观察人群,随后就用小动作指示慢半拍收队,是为了保证群众安全,以这个细节表现他作为一个老警察老道的一面。在追到犯人之后,看到慢半拍受重伤,又忍不住去打犯人,又体现他比较冲动以及重情义的一面。而一开始的方木可以用俩词概况,就是“嘚瑟和冷漠”。卖弄自己的天赋,觉得自己比别人聪明。一定要把自己的推理在众人面前说出来,直指犯罪者,就是在卖弄自己的才华。在抓捕犯人之后,有一个他不去担心自己的同伴,而是望向天空。这个眼神所传达的就是“我不担心有没有人受伤,我只关注我的结论的对或者错”。这些大多用眼神、细节所表达的东西,出人意料,在我第一遍看时就能感觉出来。

二、吸鬼案子的前半部分,到马凯坠楼

这个部分是邰伟和方木冲突的高潮部分。首先,邰伟是矛盾的。一方面他作为一个前辈,对人才的爱惜;同时他始终不认同方木的行事作风,认为方木这种冷漠的性格会给办案造成很大的影响,甚至威胁他人生命。如他在影片中多次提醒方木,“留神别把自己丢了”、“你缺少对生命的敬畏”等等。他是以一个过来人的姿态告诫方木。而此时的方木,一边作为孤儿,他性格天生冷淡,另一边想着自己多次画像正确,自信心膨胀,相信任何人都不会逃出自己的掌控范畴。例如在船上失手之后,立刻表达对邰伟的不满。这种性格的加剧也为后面陈希的`埋下伏笔。

三、吸鬼案子的后半部分

这里剧情走向我是真的没有想到。方木发视频进行心理暗示,这个举动真的充分展示了他冷漠的自信。包括之前他用带入心理的方式对犯罪者心理进行解剖,都表现他为了破案“不择手段”。在方木和医生的见面中我们可以看到,医生其实对方木进行了心理影响,比如“这个周末、我真正的对手是邰伟”,让方木以为他真正想掉的是邰伟。最终导致了陈希的。方木的性格就此转折。不得不说,在本场电影中最震撼我的镜头都在这个部分。在双子大厦下面,邰伟表现出的对方木的关心、不忍。方木从疑惑到有不好的预感,再到自己一定要上去看看。尤其二人推车门的戏。用眼神和动作把这种转变表现的淋漓尽致,看的畅快。随后在笔录时候的哭戏,语无伦次、隐忍、后悔,不得不在这里说李易峰的演技真的进步非常大。再后邰伟去找方木谈心。第一次直面自己的内心,说出他自父亲牺牲时所留有的遗憾,两个人一起默默流泪。我相信两个人的结打开了。

之后就是破案,这里给了不少铺垫,例如乔兰说的小计量药剂会使人暴毙,医生把陈希之前的视频发给方木,这时候就给了方木一个仇恨的眼神,以及在前面第一次见面的时候医生所说“我们会成为朋友”,归结在一起,方木孤身犯险也就显得不那么突兀了。但在这里仍有疑问,例如药剂或许会使人暴毙,但同样会使人力大无穷。如果邰伟没有及时赶到,方木如何解决?以及台风情况下,海警没有办法上岛,邰伟又是怎么去的岛上?以及方木用这种方法医生,为自己女友报仇是否太过戏剧性?我能想到的解释是,方木本身对法律有些藐视的态度,不然之前也不会使用心理共情的方式推理罪犯,同时这里也是模糊法律边界,解释成自卫,为了保命迫不得已。

关于邰伟,影片用穿插回忆的方式有很好的阐述了他性格的来源,是先塑定完成,一步一步向观众展现出来,同时解说其前因后果。而方木则是不断成长、逐渐成熟的过程,当然从最后的“复仇”可以看出来,他还是一个有些冲动是年轻人,存在着缺点。这也是我看完这部影片之后感到意犹未尽的原因——我觉得这只能属于前传。是方木和邰伟合作的开始,是方木转变的开始。网上有传闻,在适当的时机会有第二部的出现。个人认为值得期待。

作文700字初中写心理【三】

一个人的成就大小往往取决于他所遇到的困难的程度。竖在你面前的栏越高,你跳得也越高。当你遇到困难或挫折时,不要被眼前的困境所吓倒,只要你勇敢面对,坦然接受生活的挑战,就能克服困难和挫折,取得更高的成就。这就是著名的跨栏定律。跨栏定律是一位名叫阿费烈德的外科医生发现的。

阿费烈德在解剖尸体时,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那些患病器官并不如人们想象的那样糟,相反在与疾病的抗争中,为了抵御病变,它们往往要代偿性地比正常的器官机能强。这个发现最早是从一个肾病患者的遗体中发现的。当他从者的体内取出那只患病的肾时,他发现那只肾要比正常的大,另外一只肾也大得超乎寻常。在多年的医学解剖过程中,他不断地发现包括心脏、肺等几乎所有人体器官都存在着类似的情况。

因此他撰写了一篇颇具影响的论文。他认为患病器官因为和病毒作斗争而使器官的功能不断增强。假如有两只相同的器官,当其中一只器官亡后,另一只就会努力承担起全部的责任,从而使健全的器官变得强壮起来。

问题的大小决定了答案的大小。就像蚌把沙子变成了珍珠,我们要善于把局限变成优势。障碍使我们更强大。英国有一句老话:如果这件事毁不了你,那它就会令你更加强大。苦难并不是绝对的,它对弱者是万丈深渊,对强者来说却是向上的阶梯。疾病也一样,它使弱者的脏器受损,最后夺取弱者的生命,疾病同样能使强者的脏器更加强大,使人的抵抗力更加顽强。

作文700字初中写心理【四】

亲和效应的主要含义是:人们在交际应酬中,往往会因为彼此之间存在着某种共同之处或者相似之处,从而感到相互之间更加容易接近。这种接近会使双方萌生亲密感,进而促使双方进一步相互接近、相互体谅。一般体现在两个方面:

人们在人际交往中往往存在一种倾向,即对于自己较为亲近的对象,比如,有共同的缘、姻缘、地缘、学缘或者业缘关系,有相似的志向、兴趣、爱好、利益,或者是彼此共处于同一团体或同一组织的人,会更加乐于接近。我们通常把这些较为亲近的对象称为“自己人”。

一个人如果想要让身边的同事、朋友把自己当成“自己人”,除了本无法改变的缘外,就要懂得与他人的相处之道。主动让别人对自己产生好感,认同并喜欢自己,就需要拿出“亲和力”。只有这样的人才会把周围的人吸引到自己身边来,才会让别人认同自己,把我们当成“自己人”。

作文700字初中写心理【五】

看了这本书,第一个感受是纠正了我对一些心理学原理的认识。具体地讲,以前关于教学方面的心理学理论自己是知道一点的,但是看书之后发现,有些理论不是自己以前认识的那样,以前的认识是片面的,有些甚至是错误的。

比如关于“艾宾浩斯遗忘曲线”,我自己在写文章的时候好多次用到这个心理学原理。在看杂志上的文章之时,偶尔也能看到作者引用这个心理学原理。然而,殊不知,艾宾浩斯是利用无意义音节作为记忆材料来得出这个遗忘规律的。后来的研究证明,如果学习材料是有意义的概念和原理,一旦学生理解之后,就很难遗忘。这个时候,显然不能用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来描绘概念和原理的学习与遗忘。这段论述对我的冲击是很大的。站在“心理学”面前,我感觉自己真得太渺小了。同时,这段论述也让我联想到了我们平时教学中要多多增加有意义的学习。对此,书中也有类似的论述,例如根据加涅对学习的分类,可知学习有言语信息、智慧技能、认知策略之分。在言语信息的一个亚类——符号学习中,因为符号学习属于机械学习,故学习者可以在无意义材料中人为地赋予某些意义,使机械学习易于记忆。这种改进记忆的方法被称为记忆术。那么我们可否作这样的推论,对于艾宾浩斯的无意义音节材料,如果记忆者采取记忆术来记忆,那么其遗忘规律就不在是“先快后慢”了。

再如,当前在讨论教学问题时,经常听到“以学生为中心”的说法。那么,到底什么才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一般的说法是“以学生为中心”就是尊重学生,跟着学生的思维走,等等。这些当然是对的,但显然是不具体的。当今建构主义学习观告诉我们,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指教学时应仔细考虑学生带到教学情境中的已有知识、技能、态度和信念。同时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并不意味着教师放弃教学责任。在“规则学习的过程和条件”一节中更是明确指出:在课堂教学情境中,完全由学生独立发现规则的情况较少,更多的是在教师指导下的发现。这样的观点让我联想到,学生虽然是学习的主人,学习是学生自主建构知识的过程,但这个“过程”的发起者是教师,同时教师也是确保这个“过程”得以顺利通畅的关键因素。

类似地情况还有很多,比如我们常说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循序渐进等教学原则,一直以为这种教学论是具有一定科学依据的,然而事实是这些教学论就是哲学取向的教学论。科学取向的教学论在20世纪60年代才开始兴起。还有,如看了“学习心理”部分就会发现,机械学习在学习心理学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强化刺激这些手段具有正统的心理学意义。

看了这本书,第二个感受是让我看清了我们平时一些看似“不太好”的做法,其实具有重要的心理学原理。具体地说,在我们平时的教学中,有一些教学方法被“素质教育”或者“新课程”套着一些“帽子”,殊不知,在这些“帽子”下面,隐藏着重要的心理学原理。

比如桑代克根据迷箱实验,提出可以把学习看做是刺激与反应的联接,并在这个实验的基础上提出三大学习定律:准备律、练习律、效果律。这三个定律反应了学习动机、练习、强化和反馈在这类学习中的重要作用。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学习的实质是条件反应形成和巩固的过程,其中影响学习的最重要的条件是动机和强化。虽然这些研究成果与当今建构主义心理学具有一定的差距,但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学习的本质。据此我不得不联想到 朱国荣老师在杭州的那堂《长方形面积》:课中,在学生已经发现“长乘宽”就是“每行几个乘几行”之后,朱老师安排了一系列的关于“每行几个,有几行”的强化练习。当时我觉得这个过程有点板,或者说给予学生再次去体悟的成分少了一点,感觉“不太好”。但从今天学习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待这个过程,才发现那是符合心理学规律的。

看了这本书,第三个感受是增加了我对教学与心理学关系的理解。具体地说,以前只知道该这么做,但为什么这么做,有没有什么理论依据,是不知道了,而在看书之后,我找到了教学与心理学的联接。

比如张兴华老师在《重提数学教学心理学》一文中提到:南京师大涂荣豹教授在其著作《数学教学认识论》中鲜明地指出,建构主义学习的基本模式就是“同化和顺应”。郑毓信教授也曾经说:“建构主义似乎并不能看成一个全新的主张。”张老师据此提出:实现建构的途径无非是传统心理学中“同化和顺应”的缘故,意义建构的过程无非是同化和顺应。这样的说法有没有道理,当时看到这里时心中打了个问号。这一次,算是对此有了一个明确的认识,比如书中这样说:“学习的同化论或建构主义学习观的一个重要思想是学生利用原有知识结构同化(或建构)新知识。”从这句话可以看出,同化和建构是同一件事情。因此,说“建构主义学习的基本模式就是‘同化和顺应’”是完全正确的。换句话说,传统心理学虽然只是研究动物和低级思维,例如机械记忆或反应之类的,但其原理在人的学习过程中是通用的。

再如,我们来思考“用圆规画圆”属于什么学习?一般认为这是一种动作技能。而从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来看,“用圆规画圆”是智慧技能。既然是智慧技能,那么在教学时就得按照智慧技能的教学策略展开,而不是去思考“动作”的问题。

92%的人还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