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话题>

作文高分技法(作文得高分的十个秘诀)

作文高分技法(作文得高分的十个秘诀)

更新时间:2024-03-06 22:49:39
作文高分技法(作文得高分的十个秘诀)

作文高分技法【一】

水到渠成说的是文章中矛盾的发展在具备对立统一(转化)的条件时,得到了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的圆满解决。“包袱”抖开,悬念冰释。它既是事件发展的必然结果,又突出了本文的中心思想。这个“结果”和“突出”,不是作者的直抒胸臆,也不是作者主观的议事说理,仍然是通过文章中人物的言行描绘来完成的。打两个比方,就是“羊毛出在羊身上”和“解铃还须系铃人”。

作文高分技法【二】

这种技法在说明文中的运用位置,大致有三种情况:一是用于文章开头,在说明之前先叙述举例,通过具体实例为下文说明铺垫张本,提供说明材料;二是用于文章中间,即说明中夹叙事例,以实例作为上文或下文的印证,使说明有据可依,有例可证;三是用于文章结尾,即说明之后再叙述事例,通过事例为全文作结。这三种情况,中者最多,后者最少。

叙述举例可多可少,文字可繁可简,具体运用又有两种情况:一是叙述比较详尽,事例比较具体,因而文字较多,这种情况,适用于说明那些比较生疏的事物,不详述不足以使人明白;二是叙述比较简单,事例比较概括,因而文字则较少,这种情况,适用于说明那些人们熟知的事物,点到为止,无须赘述。例如,《从甲骨文到缩微图书》的第二节,就运用了比较详尽的叙述举例法:

那是清朝光绪25年,有一位叫王懿荣的官员得了病。他懂得医道,每次抓来的药,都要亲自看过,然后煎熬。有一次,他偶然在一味叫做龙骨的药上面,发现有许多好像文字的东西,他感到惊讶,于是把这家药铺里刻有这种文字的龙骨全买下来,凭着他对中国古文字的很深的造诣,考证出这些龙骨是殷商时代遗留下来的乌龟壳和牛的肩胛骨,上面刻的文字就是那时使用的`文字。

这段文字,以事情发展为顺序,以发现甲骨文为线索,有头有尾,具体细致地记叙了王懿荣发现并考证出甲骨文的过程,交代了我国书籍发展的源头,既点明了该文题目的前半部分,又为下文具体说明我国书籍的演变发展经过作了很好的铺垫。作者之所以对书籍的雏形甲骨文作这样详细的叙述,主要是因为一般读者,尤其是初中学生,对它知道得甚少的缘故。

说明文中,叙述举例的内容必须与所说明的对象有某种密切关系,如上面说到的甲骨文就与文章说明的对象书有直接关系。何处叙述举例,时机位置要适当。叙述举例的文字能简则简,就全文来说,它从属于说明,不能反客为主,冲淡了说明的主题。

作文高分技法【三】

叙述的作用主要有三点:

第一、介绍事件发生、发展的过程。例如:“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不久,布谷鸟也来了。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大自然的语言》)

第二、介绍人物的经历和事迹。例如:“我小时候,家在哈佛尔。家里并不富裕,对付对付地过活而已。我父亲做着事,每天要到很晚才从办公室回来,挣的钱也不多。我有两个姐姐。”(《我的叔叔于勒》)第三、为议论说理文章提供论据。如毛泽东《别了司徒雷登》的第一段:“司徒雷登是一个在中国出生的美国人,在中国有广泛的社会联系,在中国办过多年的教会学校,在抗日时期坐过日本人的监狱,平素装着爱美国也爱中国,颇能迷惑一部分中国人,因此被马歇尔看中,做了驻华大使,成为马歇尔系统中的风云人物之一。”学习叙述方法,主要应研究以下三个问题:

一、叙述的人称

叙述的人称,实质上是作者叙述时的观察点、立足点问题,也就是叙述一个人、一件事时,是以作者自己的角度来写,还是以他人的角度来写的问题。

第一人称:作者以“我”或“我们”的身份,叙述所历、所闻、所见,把人物经历、事件经过告诉读者,这便是第一人称的叙述。依据“我在事件叙述时地位的轻重,常常表现为:

1、“我”是见证人。如《孔乙已》中的.“我”,《祝福》中的“我”,都是只起事件的见证人的作用。

2、“我”是重要人物。如《一件小事》中的“我”,《故乡》中的“我”。

3、“我”是主人公。如日记、书信、游记、自传体文章中的“我”,还有以第一人称叙述的某些小说、故事中的“我”。譬如,鲁迅不是狂人,但在写《狂人日记》时却用“我”来叙述,代替了“狂人”,有力地揭露了中国封建家族制度和吃人的旧礼教。

4、“我”是穿针引线的人物。

第一人称叙述的长处是有真实感,亲切自然。短处是受“我”的限制,不便于反映广阔的现实生活,很难反映“我”以外的人物的思想。

第二人称:作者用“你”、“你们”来叙述,是第二人称叙述。实用写作中很少用此人称,文学创作中有通篇为第一人称的。第三人称:作者站在第三者的立场,用叙述他人事情的口吻,把人物经历、事件经过告诉读者,这便是三人称的叙述。

其用法有:1、“他”。如“他既然这样完全失掉了理性,就发生了哪个疯子头脑里都不曾有过的一种奇想……”(《堂吉诃德》)

2、人名。如“一九四六年一月二十七日,周恩来同志从重庆回延安……”(《一次难忘的航行》)

3、指代。如“那些戴旧毡帽的,大清早摇船出来……”(《多收了三五斗》)第三人称叙述的长处是不受时间、空间限制,写作较自由、灵活,能把人和事直接展现在读者眼前。短处是没有第一人称叙述那样亲切自然。而且,掌握起来比第一人称叙述较为困难。

在写作中,还存在第一人称叙述和第三人称交替使用的情形。如鲁迅的小说《祝福》就用了两种人称来叙述。我们在使用两种人叙述事件时应注意:①不得频繁改换;②改换时要交代清楚,不能打断叙述线索。

写作时倒底是用第一个称还是用第三人称或第二人称叙述,应该从用哪一人称叙述来处理材料、表现主题最为有利的角度来考虑。而且,不管采用哪一种人称叙述,都必须事先确定好,并贯穿文章始终,做到人称一致。否则,叙述人称混乱,就会条理不清,影响中心思想或主题的表达。

二、叙述的方式叙述的方式主要有顺叙、倒叙、插叙、补叙。

顺叙:按照事情发生、发展的顺序来进行叙述。倒叙:把事件的结局或某个最突出的片断提在前边叙述,然后再从事件的开头进行叙述。使用倒叙应注意交代清楚,有必要的文字过渡,否则会影响表达效果。

插叙:指由于表达的需要,中断了原来的叙述而插入的另一段叙述。插叙与倒叙的区别在于:插叙只是顺叙中的一个片断,不是全文中心事件的一部分;而倒叙所叙的内容是整个事件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或一个环节。

补叙:对前面的叙述加以补充、解释。补叙与插叙的不同在于:1、文字少,一般没有情节,前后不必有过渡文字;2、去掉补叙的文字,前后内容仍可以衔接起来。

三、叙述的要求:第一,线索清楚,要抓住主要线索叙述。第二,“叙述六要素”应交代明白,一般要把时、地、人、事写清楚,有时可省略其中一、二个要素。第三,详略得当。第四,要有波澜。因为“文似看山不喜平”、“文贵曲”。记叙文写作技法

作文高分技法【四】

1、交待要素开头法(或开门见山开头法:即开头简单交代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起因、经过、结果,直接入题。

如:放学的铃声早已在凄风冷雨中飘远,校园里空荡荡的,我孤独地在校大路上徘徊。突然,院墙边一株瘦弱却开着花的小桃树锁住了我的目光。

——《就这样被打动》

如:“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朱自清《背影》

2、描写景物开头法:即文章的开头先描写人、物、景,渲染气氛,给读者以身临其境的感觉,为烘托人物,触景生情作了铺垫。

如:教室外,呼啸着的北风挟着密集的雨点扑打在墙上,“嚓、嚓”地响。教室里,一场全能竞赛进行到了白热化的阶段。(《心中筑起一堵墙》

运用时要注意几点:1、不能为写景而写景,描写的目的是为了衬托人物思想,渲染气氛,感染读者,引起共鸣。2、描写要抓住特征,遣词用句要准确,要适合文章内容的展开和人物情感的抒发。

3、倒叙开头法:即文章开头先写出事情的结果,再写出事情的原因和经过,以造成悬念,增强文章吸引力。

如:站在这充满荣誉的领奖台上,望着台下一张张羡慕的笑脸,听着他们真诚的掌声,我忽然想起了两年前,他们——我的同学将我从孤寂的暗夜引向光明的经历。(《走出黑夜》

4、抒发感情开头法:即文章一开头就将作者的亲身感受和思想感情抒发出来。

如:有一个身影时常在我脑海浮现,有一种声音总是在我耳边回响,有一份思念和祝福长久地驻在我的心里。你还好吗,我的鸟儿?

——(《那一次,我曾与你邂逅》

5、揭示中心开头法:有的文章一开头就概括全文的内容并直接点明文章的中心。

如:爱劳动,其乐无穷!

——《劳动的滋味》

又如:做一个大写的“人”,两脚永远踏踏实实踩在地上,不要轻浮、自大…… 这个道理让我终生难忘。

——《现实改变了我》

6、对比映衬,烘云托月:这种开头通过对比或铺陈,能使要表现的内容在其他事物的烘托下显得更加突出、醒目,从而给人十分鲜明和深刻的'印象。

如:窗外阳光明媚,几只小鸟在树上欢快地叫着,但我却无论如何也打不起精神来,因为爸爸妈妈分居了,而且正在闹离婚,这对我是个莫大的打击。我要尽最大的努力使爸妈和好,因为我想有个完整的家。

——《我想有个完整的家》

7、运用修辞方法开头(生动形象或增强气势:

如:风雪,折断了大树的枝叶,却折不断大树的精神;暴雨,淋湿了苍鹰的翅膀,却淋不湿苍鹰的勇气;苦难,遮挡了我前进的视线,却挡不住我前进的信念。

——《生活因迎战苦难而精彩》

如:赠人玫瑰,手有余香。懂得宽容,你便拥有了一份心灵的晴空,你的生活将春暖花开。《我懂得了宽容》

8、引用(或化用警句、歌词俗语、名篇美句等开头:开头引用警句、名言、诗句或俗语、谚语等,可以达到吸引读者,帮助突出中心的作用。

如:拿破伦说:“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我说:“不想登上领奖台的学生不是好学生。”

——《我终于站到了领奖台上》

又如:盼望着,盼望着,铃声响了,本周的班会课到了。这节课的不计名投票活动将会评出我们班最受欢迎的十大人物……

——《那一课让我低下了头》

总之,好的开头应做到:一简、二新,三美。“简”就是开头力求简洁、明了,不啰嗦重复。“新”就是开头不落俗套,新颖别致。“美”就是开头能给人以美感,如用生动形象的描写,或借助修辞,或引用诗文。

记叙文的结尾技法

俗话说:“织衣织裤,贵在开头,编筐编篓,重在收口。”一篇好文章,除了有引人入胜的开头,还应该有耐人寻味的结尾。所谓“豹尾”,便是指结尾时笔法要简结、明快、干净利落,犹如豹尾劲扫,响亮有力,给读者以咀嚼回味的余地。那么,怎样写好文章的结尾呢?我概括十二种常见的手法。

一、自然收束水到渠成

自然顺畅的结果交代法

所谓自然结束式,是指把文章内容表达完了之后,自然而然地收束全文,而不去设计蕴意深刻的哲理语句,不去雕琢丰富的象征形体,以事情的终结作全文的结尾,干净利落,不枝不蔓。

如《一堂有趣的科学课》是这样结局的:下课铃声响了,当同学们恋恋不舍地放下手中的实验时,一个个不由自主地埋怨道:“怎么搞的,这节课时间这么短!”

二、卒章显志画龙点睛

这种结尾方式,是指在文章结束时,以全文的内容为依托,运用简洁的语言把主题思想明确地表达出来,或者在全文即将煞尾时,把写作意旨交待清,使文章中心鲜明突出。

如一同学在写《承诺》时这样结尾:无论在人生中会遇到什么样的困难,都永远不会放弃,做一个生活的强者——这就是我的承诺。

三、首尾呼应凸显主旨

首尾遥相呼应,结构完整,浑然一体,能唤起读者心灵上的美感。 请看某同学写《战胜自己》的开头和结尾:

开头:善于战胜自己,这是我的长处。这个“自己”,是害怕困难缺少勇气的自己,成功时很得意洋洋的自己。

结尾:善于战胜自己,这就是我的长处。困难前面不失掉信心,要有勇气战胜之:成功时不趾高气扬,要看到缺点,保持冷静的头脑。

四、引用佳句多姿多彩

用名言、警句、诗句、俗语、歌词等收尾,洋溢着诗意,揭示着真谛,呈现出含意深刻的耐人寻味的内容,使之深深地印在读者的心中,意味深长。

如一同学如此写《美好的明天》的结尾:明日歌中说:“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希望大家能把握今天,创造出美好的明天。

五、巧妙发问引人深思

结尾以发问的形式提出问题,启发读者思考,具有感染、强调的作用,可谓言有尽而意无穷。

如有同学这样写《我的语文老师》结尾:难道我的语文老师不是一个称职的好老师吗?你见过这样的老师吗?

六、联想引申 多姿多彩

结尾展开联想,由此及彼,由表及里,使主题得到升华。

如某同学写《花》的结尾:多姿多彩的花朵在校园里尽情绽放,也在我的心里播下了种子……

七、抒发情感气势不凡

用抒情的方式收束文章,能够表达作者心中的情愫,激起读者情感的波澜,引起读者的共鸣,给人以真实感、充足感。 如习作《公园里的秋色》:啊!我爱那迷人的秋色,我爱秋姑娘送给大地妈妈的一件衣服——秋天。

八、景物烘托情景合一

采用描写景物结尾,如同欣赏一支优美的乐曲,曲虽终但余音缭绕,给人留下无穷的韵昧。

例如《雨季》的结尾:雨停了,阳光放射出他温柔的光芒,天空中出现了彩虹,犹如一座七彩的桥架在天宇,我心也变得纯洁、明净。

九、启发思考 意犹未尽

即作者用恰当的词语组织形成句子,结尾给读者留下思考余地,让人有所启迪,获得感悟,可谓情韵深厚。

如一同学写的寓言《狐狸和乌鸦续》结尾:“乌鸦遇事不冷静思考,盲目听信狐狸,结果又上当了。”这引起了读者的深深思考:不论做什么事,要学会冷静思考,明辨是非。

十、出人意料 戛然而止 意料之外,情理之中(欧亨利式出乎意料法

这种结尾不是按照故事情节的通常逻辑,来处理人物或事情的结局,而是用意想不到的结局戛然而止,让人在目瞪口呆之余,不禁感叹作者的奇思妙想、生活的千变万化。

如某同学创造性地写《龟兔赛跑续》:正当乌龟为自己的聪明而夺得冠军沾沾自喜时,裁判宣布了一个令大家非常意外的结果——兔子赢了。原来,比赛的规则是比赛谁跑得慢。

十一、含蓄深刻 余味无穷

含蓄结尾写法,就是把要说的话、表达的真情隐藏起来,使文章结尾留有空白,常采用比喻、象征手法和空白艺术,耐人寻味,给人留下无穷的想象余地,使人浮想联翩,能把读者引向更深远的境地,有“余音绕梁,三日不绝”之奇效。

如《挑山工》一文的结尾:从泰山回来,我画了一幅画——在陡直的似乎没有尽头的山道上,一个穿红背心的挑山工给肩头的重物压弯了腰,他一步一步向上登攀。这幅画一直挂在我的书桌前,多年来不曾换掉,因为我需要它。

十二、升华主题 揭示本质 激励读者的感叹法(议论抒情法

所谓升华主题,就是在主题的基础上自然延伸,透过现象,揭示本质,丰富和深化主 旨内涵,

如《母亲》的结尾:“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我的母亲就是这样一位无私的伟大的母亲。然而,她是我们千千万万劳动人民中的一员,正是这些劳动人民才创造了这个美丽世界。我们要发奋学习,将来用实际行动来报答祖国和人民。作者将自己的个人感情和普通劳动人民系在一起,表达赞美之情,立意深远。

作文结尾方法千万,不管怎样落笔,都应与正文一线相生,不可缺痕。古人云:“结句当如撞钟,清音有余。”可见,文章的结尾关键要有丰富深厚的内容,经得起咀嚼,能启发读者想象和思考,达到“余音绕梁,三日不止”的境地。

作文高分技法【五】

??于叙事文的写作技法

1. 叙事要完整。叙事就是叙述事情,就是以书面的形式把一件事情说清楚。因为文章是写给别人看的,为了让别人看明白你写的事情,我们必须在叙事时把事情的来龙去脉交代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是指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这就是事情的"六要素"。

2. 把事情的经过写具体。我们已经知道了叙事文章的"六要素",可在作文过程中,我们不能像问答式一样,把"六要素"讲完就算。这样的文章,读来是不吸引人的。在"六要素"中,"经过"是事情的主体,要分几步写清楚。每一件事情的发展一定有它的先后顺序,我们在写作前,一定要考虑清楚事情的发展过程,有关内容要写得细致、清楚,这样,把事情的发展过程写具体了,一件事就会清晰地呈现在读者面前,使读者读了以后,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写作的目的才能真正达到。

怎样才能做到一步一步写具体事情的经过呢?首先,可以找找事物的规律。虽然有些事物比较纷纭复杂,不很容易认识清楚,但它总有一定的规律。了解了它内在的联系,知道了它的因果关系,写起来就比较具体了。其次,观察要仔细。人们每做一件事,会有许多动作、神态、语言上的表现,要善于现察,了解特点,抓住特征来写。另外,在仔细观察的`过程中加以适当的联想,使文章就像一株繁茂的大树,既有突出的主干,又有婆娑的树叶。这样,就能把事情的经过写具体了。

3. 叙事,要有中心。一篇好的叙事文,必定有一个明确的中心,也可以说是文章的立意。立意,就是在下笔之前先明确写作意图,确定主题。从我们平时的经验来看,文章质量的高低、价值的大小、作用的强弱,衡量的关键,主要看中心是否明确。因此,确定文章的中心,是叙事的根本。在叙事时,一定要有明确的中心,要以中心意义为线索贯穿全文。一般来说,点明中心在文章的结尾较多,因为这样从记叙事情到引出意义,比较自然,有时会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有时,中心在文章开头,也就是在记事之前先点明意义,让读者有一个心理准备。

4. 叙事,要选择新颖的材料。平时,我们注意观察,积累写作材料,生活是作文的源头。我们小学生写作文,就应该写自己的生活。我们少年儿童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我们用自己的眼睛去看、耳朵去听,时刻观察、用心体验,往往就会发现我们身边发生了许多新奇的事、新奇的现象。这些会引起我们特别的注意、特别的思考,只要我们把注意现察的许许多多新鲜的、富有生活气息的材料,写到作文里去,寻求新的立意就能写出新颖的、有深度的作文。

5. 叙事,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我国大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作文要说真话,说实在话,说自己的话……"强调的就是作文要讲究"真实"。 因此学生如果写自己有感受的事,就容易写得生动、活泼、具体;如果写自己不熟悉的事,即使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也写不好。那么怎样才能做到这一点呢?学生进行以真实生活为题材、以生活的需要为目的的写作练习,写自己感兴趣的事,说自己想说的话。如写写日记、周记、随记、书信、读书笔记等,自己选题,自由发挥,放手写作,畅所欲言。练笔先从自己写起,从自己身边的人和事写起。这种大量的持续的作文自主练笔,既记载了真实生活,又有助于学生良好写作习惯的养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