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话题>

读书与教养作文(教养作文范文800字)

读书与教养作文(教养作文范文800字)

更新时间:2024-06-01 11:42:37
读书与教养作文(教养作文范文800字)

读书与教养作文【一】

我刚拿到《儿童技能教养法》这本书的时候,大致看完了一遍竟不知从哪儿下手,当我再次细细阅读时,边读边思考,才有了一些感悟,大概明白了儿童技能教养法就是:在用儿童技能教养法开始解决问题的过程时,要先把问题“转换”成技能,也就是说不把这些事情当成“问题”,而只是有待学习的技能。说白了也就是:我们可以把大部分的儿童问题,例如恐惧,以及睡眠、饮食、排尿和排便等方面的能力发展不足,都视为是有待学习的技能。只要学会某些方面的技能,孩子就能克服相关的问题。

今天我想以一位家长的身份谈谈我读这本书的感悟:

我的孩子现在有一个令我头疼的毛病就是咬指甲,我尝试了很多方法,比如:打手、讲危害、转移注意力等等,结果都没改掉这个坏毛病。当我看到这本书中有一个这样的案例:12岁的女孩丽萨想改掉咬指甲的坏毛病。她首先要学习的是,留意到自己什么时候在“做”,或者最好是能够在没做之前就能有所察觉。这种察觉能够让她有意识的用一个另外的行为来取代咬指甲的习惯。丽萨自己有个主意,她一旦注意到自己在咬指甲或者想去咬指甲时,就就去用自己的手指做点儿什么事儿。她自己提议,要把指甲锉刀一直带在身上,这样就可以在需要的时候用锉刀来照顾指甲而不是用牙齿咬了。为了帮自己记住这么做,她甚至还想出了一个绝妙的主意:把指甲锉刀挂在脖子上,这样就能随时取用了。

看完之后我很高兴,我知道该怎样帮我的孩子改正了。首先在孩子开始学习用好习惯代替坏习惯之前,我让她学着觉察咬指甲坏习惯出现的时机和次数。只有当孩子开始能够觉察到自己正在“做”的时候,才有可能用另外的行为来取代坏习惯。其次,我让她想想再次咬指甲时,用什么方法代替。她想到的办法是用另外一只手抓住这个手指,挤压它。就这样我们实验了一段时间,她咬指甲的次数越来越少。

这真是一本教养法是如此之简单,直观有效的好书,我很喜欢。

读书与教养作文【二】

这一点对一个普通的家长来说最为重要,给孩子什么样的教育?一直是困扰许多家长的问题,总担心过犹不及。这本书不同于市面上主流的育儿理论,她在传递一种引发家长进行理性的思考的声音,什么是给孩子最好的?孩子有自己的个性,个性的形成与先天遗传及后天的所处的同辈环境相关,家长应该去结合自身的个性特点在孩子身上的投射,给孩子的社区成长环境,引导孩子去逐渐成长。这个过程可能对一些家庭很顺利,恭喜你!你遇上个省心的孩子;也可能是一个曲折甚至艰难的过程,那就心平气和的看待这个事情,不要责怪自己或过分苛责孩子,因为可能孩子的基因中就存在这些人格的缺陷。

作者质疑“教养假设”但并不是强调家长对孩子来说不起任何作用,相反,在作者归纳她三个命题(命题1:父母没有能力塑造孩子的人格;命题2:是孩子被社会化,他们的人格是被家庭以外、与同辈在一起的体验塑造的;命题3:与类化有关,孩子不会被迫将以前习得的行为吃力地带到新的情境中,他们完全有能力根据目前的环境习得新的行为。就是说家长对孩子只是在家里起作用)的第三个命题时,强调家长在家里的重要作用,可是现在很多家长都忙的不在家,孩子忙于在各种学习班的学习,家长把自己起作用的最后一块堡垒也丢失了还不知觉。

最后说点时下流行的家长疯狂的购买学区房的行为,和这本几十年前出版的书中观点正好形成应证,给孩子一个好的学习氛围对孩子的成长是有帮助的!

读书与教养作文【三】

朱迪斯哈里斯在《教养的迷思》一书中提出——父母的教养并不能决定孩子的成长——的观点,让根深蒂固的“教养假设”支持者无法接受这样的论断。毫不避讳的说,作为传统的教养方式的拥趸者,希望可以从本书中发现一些能够被反驳的观点和破绽,然而随着阅读的不断深入,渐渐会被作者所提出的观点改变立场。

作为一个没有拿到博士学位的失业教科书作者,朱迪斯哈里斯用中立和思辨的态度,写成了这本书,从抛出一大堆专业性的名词开始,“教养假设”、“基因效应”、“组间对照效应”、“社会化演变”…… 就像剥洋葱一样,一层一层地用各种论文研究中的实例和数据,来阐述并提出她的教养观点。她的目的不是为了打败传统的“教养假设”,而是为了让父母多一点思考的空间和独立判断的能力,让父母不用再带着负罪感和内疚之心来教养孩子。

作为父母的我们,在教养子女方面,总是存在焦虑和疑惑的。社会环境的复杂和大众媒体的尺度,总是让我们担惊受怕,我们的孩子以后能否有自己的能力去面对这个世界。我们是否能够让孩子远离犯罪、毒品、反社会等现象。但朱迪斯哈尔斯所提出的观点为我们打开了一个新的思路,如果父母不是最重要的影响体,那我们在教养孩子的时候,需要重视的方面是什么?

朱迪斯哈尔斯从基因遗传学、社会化理论演变史、发展心理学等角度,分析了影响孩子的人格发展的因素,无论是属于先天的基因遗传,还是后天的环境使然,这些都不会对孩子的人格发展产生长久并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对于孩子的人格发展来说,他们所在的群体造成的影响才是他们日后人格发展的指向标。这让我想起了中国古代“孟母三迁”的故事,孟母的良苦用心是想告诉我们社区环境的重要性,但朱迪斯哈里斯认为,社区环境所形成的同辈群体才是辐射源,你的小孩被正受他的同伴的影响,这些同伴的作用力大于父母在家中教养孩子所形成的那股影响力。童年中期和青少年时期是孩子人格发展的定性时期,而这个时期在群体中获得的人格特质,将伴随孩子的一生。“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则是对她提出的教养观点最言简意赅的总结。

新的观点总会带来新的问题和思考,假使朱迪斯哈尔斯这个论断是正确的,既然父母已经不是最重要的影响源,而孩子所在的社区环境形成的同辈群体将变为父母日后重点的关注对象。对于焦虑型的父母来说,最开始的选择权又会回到父母身上,谁都不愿意自己的孩子成为坏分子或是反面教材,为孩子挑选良好的社区环境以及日后的同伴就变成了一项艰巨的任务,但对于正处在青春期荷尔蒙超标的青少年来说,我们的循循善诱和苦口婆心并不一定能起到很大的作用,而能否正确引导孩子对于同伴群体的选择,将会成为摆在父母面前的另外一道难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