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话题>

作文素材加观点(作文素材行文思路)

作文素材加观点(作文素材行文思路)

更新时间:2024-06-02 13:05:11
作文素材加观点(作文素材行文思路)

作文素材加观点【一】

今天又是无聊的一天啊,我躺在床上,无所事事的。心想:唉!如果有点有意义的事做该多好啊!突然,一个念头在我心中蠢蠢欲动,那就是帮妈妈做家务。 首先,我帮妈妈扫地。我拿起扫把,把一楼扫一遍,再拿起拖把,把一楼拖一遍。这两件简单的事就花我半天功夫,让我满头大汗。

可是我刚要收拾的时候,又把水桶踢翻,地上满是脏水。我拿起拖把,慢慢地吸光所有的脏水,可是我又不小心踩到拖把,把一半的脏水挤出来。没办法,只好重新再吸一遍。 接下来,我就帮妈妈擦玻璃。我拿起抹布,花九牛二虎之力,才擦好一面玻璃。可是一块地方怎么也擦不掉,仔细的看一下,原来是水泥,我用尽全力,才擦掉这一小片水泥。突然,脚下一打滑,我从椅子上摔下来,可真够疼的!等我擦好所有玻璃,都已经中午。

顺利的\'一项。我把被子甩平,再把被子的两角对折,把对折的两角跟另外一边的两角对折。然后再把被子对折一次,就完成。 这个忙碌的上午使我懂得:妈妈日日都是很辛苦的。我暗暗发誓,以后一定要多孝顺妈妈。

作文素材加观点【二】

有些材料不一定新鲜,但如果考生能别出心裁,从另一角度进行开拓,也能提出新的见解、新的观点。运用发散思维,能开拓思路,扩展视野;运用逆向思维,则能推陈出新。2010年高考语文安徽卷作文以诗“交流四水抱城斜,散作千溪遍万家。深处种菱浅种稻,不深不浅种荷花”为材料。可根据的后两句体现“因地制宜”的规律,联想到因人制宜、因事制宜、因文制宜,因国制宜,因楼制宜,因价制宜等。也可从水的角度构思,水抱城郭,深处可种菱,浅出可种稻,不深不浅处可种荷花,无水的岸边可住人家。水有上善之德,泰勒说:“水是万物本源。”水影响了整个生态和世界的变迁,由此还可以联想到一切作为本源的东西,如炎黄、风、儒家文化圈等。还可从美的角度立意,本诗用明白简练的语言描绘了吴兴的美景,“美”是从阅读整诗的感受的角度提炼出来的哲理。马克思主义美学观认为“美是主客体的和谐统一”,即“和谐为美”。可以联想五官和谐之美、自然和谐之美、人际和谐之美、国家和谐之美、和谐世界理念。不和谐的是强拆、污染、贸易战争、世界霸权等。

五、通过事理,引申一步

同一个材料可从不同的角度引申事理,要在一般人的思路共集处的基础上,引申一步,提出更新更深的观点。如2010年高考语文上海卷作文材料是“丹麦人钓鱼”的故事和孟子关于捕鱼的论述,素材表达的核心思想是“可持续发展”。材料中的“鱼”可以是自然资源的借代,也可以是一切资源的借喻。那么,可持续的就不仅仅是自然界,还可以是人类自身,是孩子,是自我,是社会,甚至世界本身。材料中的丹麦人、孟子,尺子、渔网,小鱼、大鱼都可以成为构思角度。若从小鱼的角度构思,对渔网和人们心目中的尺寸做反思,呼吁给予它们成长的空间,以便发展、壮大,引申开来可以谈青少年的成长,呼吁给予青少年成长更宽松、自由的空间,谈创新产品的孵化,谈新型文化的命运等,更容易给人以启迪。再如2010年高考语文广东卷作文“与你为邻”,“你”,可以是身边的朋友、同学、同事、领导、孩子、同龄人、长辈等;可以是非身边的,历史上的、社会生活中与自己有一定距离的、文学艺术中的、未来时空中的人物,如苏轼、李清照、洪战辉、丛飞、保尔、林黛玉、甚至是火星人等等;还可以是一种主义、一种信仰、一种理想、一种信念、一种关系、一种意识等。可以从“与你为邻,让我学会了如何做事;与你为邻,让我懂得了如何做人”“与你为邻,说出真话。与你为邻,给出善意。与你为邻,找出美感”“寻找真邻;寻找善邻;寻找美邻”等方面立意。通过事理,做进一步联想,并引申发生开去、会从文题中提炼出好的观点。

 

作文素材加观点【三】

从小到大,妈妈一直做家务太辛苦,我觉得我该长大,可以帮妈妈分担一些辛苦。所以,我特别喜欢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

我帮妈妈擦过地,煮过粥,还冲过药。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煮粥,当时正好是大年初一,妈妈生病,没有力气,我就帮妈妈煮粥。我先把小米放到锅里,再拿两把大米,然后淘迷,我把锅里放一半水,接着我用手去上锅里抓米,这样反复几次米就被淘干净,紧接着我把米放在电饭锅里,等十五分钟饭终于出锅,妈妈说我长大。

妈妈跨我长大,懂事,我心里别提多高兴。妈妈还向我道谢,因为今天是大年初一,我还没有休息,我跟妈妈说不用谢,我喜欢干活。

从做家务中,我到劳动的乐趣,同时,也感受到妈妈的辛苦,我越来越喜欢做家务。

作文素材加观点【四】

放假的一天,我在家里很无聊,不能看电视也不能上网玩游戏,由于妈妈说怕把眼睛弄近视。我不知道该干什么好。于是,我低头看看客厅的地板,地板上有很多黑黑的脚印和一层厚厚的灰尘,我想:肯定是妈妈很长时间没有拖地扫地。平时妈妈上班那么累,而且我还在地上扔一些果皮纸屑,不如,我就帮妈妈做一次家务吧!

说做就做。我先拿着扫帚和撮子,用扫帚把地上的果皮纸屑扫进撮子里,然后把垃圾倒掉,就开始拖地。我先拿一个桶,然后拧开水龙头,把里面接一半水,再用拖把沾一点水,把水沥干。我拿着拖把来到客厅,刚想开始拖地,就想起妈妈拖地时对我说的话:拖地时要右手向下左手向上的拿着拖把,要不然,地就拖不干净。我先把拖鞋底弄干净,然后按妈妈的方法拿拖把,从门旁边开始拖。我拖一遍觉得很累,而且地也没有拖干净,就产生想放弃的念头,我心想:要是我放弃,不就是半途而废吗?所以我不能放弃。我拖10分钟,终于把地拖好,看见客厅的地板干干净净的,我很开心,这时候才知道成功的喜悦。

今天我很开心,由于我不仅仅学会拖地,还从这件事中明白一个道理:做任何事情都不能半途而废,一定要坚持到底。而且我以后要多帮妈妈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在家里做妈妈的好帮手!

作文素材加观点【五】

今天早晨,爸爸和妈妈匆匆忙忙吃完早饭就出门,洗碗的任务自然就落在我的身上,根据以往的,清洗无油的碗那是小菜一碟,用自来水冲洗干净就行,可是今天要洗的碗却偏偏有许多油,我心里忐忑不安,感觉好难呀!

再难也要完成此次任务,于是我按照妈妈原来教我的方法,先把盘子和碗里面的东西清除掉,然后挤一点洗碗液将盘子和碗上的油污擦洗掉,再用清水清洗四次就行。

我带着好奇心小心翼翼的在盘子上抹上一点洗碗液,盘子变的好滑呀,我非常仔细地操作,非常担心盘子被打碎,可好景不长,越到后来我越不细心,心想:不就是洗有油的盘子吗?有什么不起的。于是盘子在我手里滑来滑去,它跳着欢快的舞蹈,忽然,盘子从我手中滑出去,“啪”的一声,盘子粉身碎骨。

“糟糕”在!怎么办呀!我把盘子打碎,我被急得团团转,此时我的心情糟糕透,经过反复的思考,想起妈妈说的话:犯错误不可怕,怕的是不敢主动承认自己的错误,于是我鼓足勇气给妈妈打电话承认自己的错误,爸爸和妈妈没有责怪我,只是跟我讲一些道理,这可然我非常感动。

虽然这次打坏一个盘子,但我也从中学到一些道理:做任何事只有认真仔细去做,成功才会来到你身边。

作文素材加观点【六】

一、何为“折衷观点”和“折衷方案”。

很多雅思写作考题的提问方式都是“Do you agree or disagree?”或者“To what extent do you agree or disagree?”。很多刚刚接触雅思的学生甚至是老师认为对于这种提问方式无非就是yes或no两种答案,所以文章的观点也就只能是同意或者不同意了。其实,对于这类提问,也可以采用“折衷”的观点,即“partly agree,partly disagree”(部分同意,部分不同意)。但是前提是一定要在文章中从支持和反对的两方面都阐述一些理由,而且最好再提出一种“折衷”方案。例如,考题问“现在很多人用动物做试验,你同意吗?”,考生可以在文中分别讨论支持和反对动物试验的理由,最后提出动物试验既有好处也有坏处,这就是一种“折衷”观点。除此之外,作者还提出了是否能用动物来做试验主要是取决于试验是否能给人类生活带来显著的改善(比如帮助人类发明治疗Aids的药物),这就属于“折衷”方案。

二、“折衷观点”和“折衷方案”的几种形式。

那么如何提出“折衷观点”呢?“折衷方案”又有哪几种形式呢?下面笔者将对常见的几种安排折衷观点和折衷方案的\'形式,结合相应的考题进行总结。

(1) 兴利除弊

“兴利除弊”应该是一种比较简单的折衷方案,在优缺点类文章中特别常用。即在分析完考题所涉及事物的优缺点之后,在结尾段提出“优缺点都有,我们要兴利除弊”这样的折衷方案。例如以下考题:

The advantages brought by the spread of English as a “global language” will outweigh the disadvantages. To what extent do you agree or disagree with this view?

在讨论完英语作为全球性语言的利与弊之后,结尾段可以这样提出折衷观点:

To sum up, it is difficult to tell whether or not the advantages outweigh the disadvantages regarding the spread of English as a global language. What we may have to consider is how to accept this trend as positive while at the same time staying away from its drawbacks.

(2) 平衡发展

很多考题需要考生讨论两种观点,通常会有“discuss both views and give your own opinion”这样的提问要求。很多情况下,文中说到的两种观点表面上看来是完全相反,但其实并不矛盾,可以用“平衡发展”的思路来提出观点。例如考题:

Some people think that cultural traditions may be destroyed when they are used as money-making attractions aimed at tourists. Others believe it is the only way to save these traditions. Discuss on both sides and give your opinion.

在讨论完发展旅游的必要性和保护文化传统的重要性之后,结尾段可以这样提出折衷方案:

We should find the right balance between tourism development and cultural protection and I believe the government has a very important role to play here. In my own country, for example, many tourist cities have made effective development plans to successfully attract large numbers of visitors while still preserving their distinct cultural traditions.

(3) 取决于……

有时在讨论完A和B两种观点以后,可以提出类似于“同意A还是B要取决于……”这样的折衷观点,前文讲到的动物试验是否可以进行取决于试验的性质就是属于这样的方案。再比如下面这个例子:

Some people think that the animals should be treated as pets; others think that animals are sources of food and clothing. What is your opinion?

在讨论完动物当宠物养的理由和动物当食物吃的理由之后,结尾段可以这样提出观点:

From my point of view, there is no absolute answer as to whether animals should be treated like pets or as sources of food and clothes. It largely depends on what kinds of animals they are. But what remains undoubted is that we should treat animals with a humane attitude and bear in mind that they are important in preserving nature’s ecological equilibrium.

(4) 解决方法

很多双边讨论型文章中所讨论的两种观点其实是可以通过某种方案来“化解矛盾”的,例如这道考题:

In many countries, good schools and medical facilities are available only in cities. Some people think new teachers and doctors should wok in rural areas for a few years, but others think everyone should be free to choose where they work. Discuss and give your own opinion.

在讨论完“支边”的利(缩小城乡差距)与弊(年轻人丧失自由)之后,我们可以提出这样一种解决方案:

The best solution, therefore, is not to order, but to encourage. We should instill a sense of responsibility in young people and give more incentives to those who are willing to work in difficult areas, so that we can address the problem of urban-rural disparity while respecting whatever decisions new teachers or doctors have ma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