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话题>

王阳明作文材料(王阳明作文素材200字模板)

王阳明作文材料(王阳明作文素材200字模板)

更新时间:2024-06-05 04:25:21
王阳明作文材料(王阳明作文素材200字模板)

王阳明作文材料【一】

写记叙文要有真情实感,说实话,写真事,抒真情。唯有真情方能动人心弦,感人肺腑;唯有真情,才能使文章有灵魂,使读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作文心理学认为,情感的触发点往往与作者在特定时间内的特定环境中的特定情绪息息相关。只有把这种“睡着的情绪唤醒起来了”(日本作家小泉八云语),才能真正激起人物的内心情感波动。有一篇考场作文《我需要母爱》,它的成功之处在于小作者流露了真情,勇于自我剖析,且写出了独特的情感体验。作者从自己放学回家写起,当听到母亲遭车祸的噩耗,跌跌撞撞赶到医院时,母亲已经永远地闭上了眼睛。望着母亲头发散乱、满脸污垢地躺在急救室里,作者内心的情感似泻闸的洪水奔流而出:

“妈妈,你就这样走了,我和爸爸怎么办?我只是一个孩子,一个未成年的孩子。你难道真的忍心就这样永远离我而去吗?我需要你对我的爱,哪怕是一天、一小时、一分钟、一秒钟都可以啊!妈妈,我的好妈妈……妈妈,你生前事事关心我、照顾我,而我却只顾自己玩耍,从未关心过你、孝敬过你,我真是太自私太吝啬了……妈妈,如果来世你能再做我的妈妈,我会加倍珍惜你对我的付出的每一点爱,请让我来世再报答你吧,我那善良而又美丽的好妈妈……”

这一句句或内疚或自责的话语,句句饱含真情,句句感人肺腑,倾诉着对母亲的深切怀念,催人泪下。

要想拨动情感的触发点,作者必须要将真实的自己融入到叙事中去,真正做到“以我手写我心”。在叙述的过程中,努力使自己或是故事中人物的内心情感回归到事件发生之时。这种情感是真实可感的,不是虚拟编造的。在事情发生发展的过程中,人物的内心情感的起伏,心理活动的微妙变化,头脑中获得的体验等都要符合生活逻辑。这就要求学生要体验生活,观察生活,感悟生活。新课程标准十分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这是很有道理的。拨动情感的触发点,学生就要充分调动自己的素材积累,尽量选择那些自己对学校、社会有体验的材料来写作文。类似的经历会激发人的情感的触发点的。我现在所教的学生曾于前年中秋节参加军训活动,第一次有了与家人分别的经历。本学期在学习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时,他们十分有感触。结果在随笔中很多同学都情真意切地写出了由于分离而思念亲人的真实感受。

要想拨动情感的触发点,作者还要善于抓住读者的心理。因为写作就是在和读者进行思想情感的交流。学生如果认识到了这一点,就会在叙事中想方设法巧设情节、渲染细节、刻画人物心理等。而不至于将叙事仅作为自己个人的无序的、随意地表达。

王阳明作文材料【二】

生活中的是是非非纷繁复杂,但总有一定的价值标准、判别标准。那些能反映人类共同情感、共同追求等主题的材料便是健康向上的材料。像倡导和平宽容、追求独立坚强、表现美丽真诚、鼓励勇敢创新等主题的事例。这些材料能促使人类文明更好地向前发展,能唤起人们内心情感的共鸣。自古以来,那些反映广大人民的愿望,体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作品无不具有永久的生命力;反之,即使文笔再好,也不能为人们所接受,所欣赏。积极健康的思想与情感是人类进步的力量,这样的作品能够激发人们的内心。学生作文选材应尽量选择那些具有普遍意义的积极向上的材料,尽量少写或不写生活中那些阴暗的缺乏普遍意义的材料。虽然生活中也有一些阴暗面,有一些不和谐的因素,但由于中学生年龄和阅历的限制,对那些消极的材料还缺乏足够的判断和思考能力,写起来容易出现认识上的偏差。比如说党和国家的富民政策让千家万户走上了致富路,这是社会的主流,是本质。但也有少数人在新的形势下适应能力比较差,生活比以前更困难了。如果学生对此缺乏正确的认识,把责任归咎于改革开放的政策,这样写就不符合生活实际了。再如话题 “快乐”,如果学生写上游戏厅玩游戏,十分快乐,那就缺乏一种力量。很显然,这样的材料是不会得到好评的。

王阳明作文材料【三】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教师在引导学生选择作文材料时,应放眼自己身边的现实生活。学生完全没有必要舍近求远,去胡编乱造故事。

那么,学生们如何发现身边的生活材料呢?用明亮的双眼去观察生活,用智慧的大脑去思考生活。比如关注别人讲述的事情、自己寻找资料得来的事情、亲身经历的事情等等。我曾让学生以“得失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换”为话题写一篇作文。有位学生选择了本班一位同学被推荐保送“杭州高级中学”失败后重新振作的真实事件写了一篇记叙文,结果赢得了我和其余学生们的肯定。像这样以身边的真实事件为材料的文章自然就会得到读者的充分肯定与情感共鸣。从身边的事件中发现写作的素材,也就是学生参与写作的最真实的、最有效的行为。这与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也是不谋而合的。

除了指导学生有所发现之外,还要指导学生平时一定要注意收集、积累这样的材料。这里向大家介绍几种收集、积累材料的方法,以期有所帮助。

1、观察积累。客观存在的环境万物与丰富生活的种种特色,只有靠观察才能发现、掌握与积累,才能形成写作的素材与题材。鲁迅先生说:“如要创作,第一须观察。”观察的过程,便是积累材料的过程。因此,要指导学生养成处处留心观察的良好习惯。观察自然界的万事、万物,观察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并把观察的所得、所知、所感的各种细微特征及时记录、随时积累,这样才会使头脑中的材料越来越丰富,写作时便能厚积薄发,得心应手。

2、阅读积累。阅读包括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而作为积累材料的阅读,主要指课外阅读。大量课外读物内容广博,知识丰富,经验纷繁,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兼容,是前人观察成果的结晶,更是中学生写作中可以广泛采撷的素材。

3、练笔积累。教师要引导学生在阅读材料积累中勤于练笔,积累有形的文字材料,并从中提高运用语言技能。叶圣陶先生说:“写作的历练在乎多作,应用从阅读中得到的写作知识,认真地作。”练笔的形式一般有:读练笔,即动笔墨读书,包括词语摘抄,内容概括,佳句警句抄录,读后感,书刊评论等。观察练笔,主要是写观察片断、观察日记。视听练笔、活动练笔等,均可用日记形式写观后感、活动收获等。

4、活动积累。在亲身经历的各种活动实践中,体验生活的喜怒哀乐、酸甜苦辣,也是学生积累写作材料的重要途径。这些材料情感性强,心理活动素材多,动态发展变化内容多,为其他积累渠道所少有。为此,语文教师应积极组织开展语文课外活动,如采取诗歌朗诵、演讲比赛、自编小报刊、课外阅读成果展、社会调查、专题辩论等中学生喜爱的形式,同时结合学校、班级开展的各种德育活动、节日活动、社会实践等内容,指导学生积极参与,有意观察,强化体验,从中积累真情实感,体验活动中各种人际交往的真伪虚实、优劣美丑,观察活动过程中各种人物的言行举止、神态变化。活动中所积累的材料往往由于富有情趣而印象深刻,记忆牢固,再现容易,而且写作中使用起来容易抒发情感,达到文情并茂。

王阳明作文材料【四】

得道之人是可以达到不为是非左右的境界的,在生活中可以超越一切相对事物,从而得到一种超然的自由。这种“不为是非左右的境界”就是淡泊。中国人不仅倾慕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还欣赏他的淡泊人生观,常常借用他的一句话“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来自我勉励。

王阳明提倡淡泊的心态。淡泊名利是王阳明家族的“传家宝”,他的六祖王纲性情淡泊,文武皆通,但是为了躲避乱世,他便往来于山水之间。

王纲和刘伯温是好友,但他对刘伯温说:“老夫性在丘壑,异时(你)得志,幸勿以世缘见累,则善矣。”以此可见其淡泊的心境。

只有对生活琐事的淡泊,才能让我们有时间和精力去实现我们远大的理想,也只有能够安静地坐下来,我们才有时间去思考人生。

战国时齐国有位贤者,名叫颜蜀。齐宣王十分仰慕他,便把他召进宫来。颜蜀走进宫内,来到殿前,就停住了脚步,不再行进。齐宣王叫他上前,颜蜀不仅一步不动,还叫齐宣王下来迎接他,还说:“如果是我走到大王面前,说明我羡慕大王的权势;如果是大王走过来,说明大王礼贤下士。与其让我羨慕大王的权势,还不如让大王礼贤下士。”齐宣王生气地说:“到底是君王尊贵,还是士人尊贵?”颜蜀不假思索地说:“当然是士人尊贵!从前秦国进攻齐国的时候,秦王曾经下过一道命令,有谁敢在高士柳下季坟墓五十步以内的地方砍柴的`,格勿论!他还下了一道命令,有谁能砍下齐王脑袋的,就封为万户侯,赏金千镒。由此看来,一个活着的君主的脑袋还不如一个了的士人的坟墓呢!大禹的时候,诸侯有万国之多,是因为他尊重士人;到了商汤时代,诸侯有三千之多;如今,称孤道寡的才二十四个。由此看来,重视士人与否是得失的关键。从古到今,没有不务实事而成名于天下的,所以君王要以不经常向人请教为羞耻,以不向地位低的人学习而惭愧。”

齐宣王听到这里,才觉得自己理亏,于是对颜蜀说:“听了您的一番高论,茅塞顿开,希望您接受我拜您为师。今后您就住在这里,饮食有肉吃,出门有车乘,您的家人个个衣着华丽。”颜蜀却说:“玉,产于山中,一经匠人加工,就会破坏;虽宝贵,但失去了本来的面貌。士人生在穷乡僻壤,如果选拔上来,享有利禄,他外来的风貌和内心世界就会遭到破坏。所以我希望大王让我回去,每天饥饿了才吃饭,像吃肉那样香,安稳而慢慢地走路,足以当做乘车。平安度日,并不比权贵差。清静无为,纯正自守,乐在其中。”颜蜀说罢,向齐宣王拜了两拜便离开了。

在大富大贵面前,颜蜀安于淡泊的生活而不追名逐利。做人的确需要几分淡泊,只有如此,才能豁达地面对人生的得失。王阳明提倡心中以良知为主宰,不以当官为荣,不以不当官为辱,坦坦荡荡,心无困扰。所以说,淡泊是一种境界,是一种从容不迫的生活态度。

淡泊的人是幸福的,淡泊使人心更加宁静、更加自由,不再受外物羁绊。淡泊是不慕名利,远离喧嚣和纠缠,走向超越。淡泊是在遭受挫折时仍有与花相悦的从容,淡泊是别人都忙于追名逐利时仍然保持恬淡。只有淡泊,才可以使你真正地享受人生,在努力中体验欢乐,在淡泊中充实自己。古往今来多少名士终其一生都在寻求淡泊的心境,“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算得上是个淡泊者;钱钟书学富五车,闭门谢客,静心于书斋,潜心钻研,著书立说,留下旷世名篇;齐白石晚年谋求画风变革,闭门十载,破壁腾飞,终成国画巨擘。

在人的生命历程中,轰轰烈烈是暂时的,大部分的时间都在平淡中度过。只要怀有淡泊的心境和一生一世永不放弃的追求,才能获得生活馈赠的那份幸福和快乐,拥有成功赋予的那份慰藉和乐趣。

王阳明作文材料【五】

我们知道环境描写在文章中可以起到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烘托人物心理、交代时代背景和渲染气氛等作用。如果学生写记叙文时,在文中恰当地加入一些环境描写来推动故事发展,或烘托人物的心情等,往往可以收到十分好的表达效果。如有一学生在作文《力量》中开头写道:

“冷飕飕的西北风像长了舌头,把这条繁忙的大道舔得光溜溜的。路旁的树在风中剧烈摇晃。过往车辆已经慢得不能再慢,仿佛随时都会被风吹走。行人很少,偶尔遇上个人就必定包裹得像婴儿一般严实。他‘夹’着一辆破自行车,逆着风艰难地行驶着,脸上像刀割一样难受。但他心里更难受:揣着的成绩单上,期中考试8门功课4门挂了红灯,想起父母那望子成龙的殷殷企盼……”

小作者通过对凛冽的寒风、随风摇晃的树木、缓慢行驶的车辆、稀少的行人等景物的细致地描写,着力渲染了冷清、凄凉的环境气氛,衬托出“我”痛苦、内疚、沉重、悲凉的心境,使伤感之情更加鲜明突出。

当然,学生在安排环境描写的时候还要考虑到文章的主旨,不能因景伤文。那些在文章中不能起到很好表现力的环境描写是坚决要舍弃的。

王阳明作文材料【六】

“圣人与天地民物同体,儒、佛、老、庄皆我之用,是之谓大道。”——王阳明

王阳明所言“圣人与天地民物同体,儒、佛、老、庄皆我之用,是之谓大道”,指出圣人与天地万物、芸芸众生并没有本质上的区别,只要是适合自己的,都可以为我所用。

偶像崇拜自古有之,偶像的含义因时代的变迁而有所不同。就中国传统的儒学思想而言,更多的是比喻人心目中具有某种神秘力量的象征物。这种象征物,既可以是塑造成形的佛像,也可以是活生生的人物。就其本质而言,偶像具有供人仿效、提供精神力量的积极作用。然而,它也可能导致崇拜者自主意识的迷失。

我们崇拜偶像是为了给自己树立一个榜样,从而完善自我。在自我完善的过程中来自外界的考验越严苛,我们进步的空间就越大。只有经受住严峻的考验,才能在千般折磨、万般痛苦之后“立地成佛”。被视为偶像之人,他们以自身的`成就为世人树立了榜样,并非要压倒众人而独占鳌头,更希望的是后继之人大胆超越,有所创新。若在偶像崇拜的过程中迷失了自我,盲目模仿他人,将永远活在偶像的阴影中不得解脱。这样的人只剩躯壳,而埋没了一颗自由跳动的心。尤其是那些已逝的偶像,生前的丰功伟绩载于青史,更容易令人陷入其阴影之中而无法自拔。

因此,对于心中崇拜的偶像,我们可以借鉴其思想,而不应迷信其僵硬的躯体。盲目的偶像崇拜是成功路上的绊脚石,而有所选择、取其精华的偶像崇拜,才能铺平成功的人生之路,激发出于后世有益的人生智慧。

诚然,每个人的心中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着几位令自己无比佩服、无比崇拜的偶像。在树立人生志向的时候,多以偶像为目标,为人处世以偶像的作风为参照。这就容易忽略真正适合自己的人生方向,忘记了偶像所具备的不一定都适合自己,强行模仿只会适得其反。王阳明“格竹子”失败的事件就给我们一个很好的启示,他崇拜朱熹,认真钻研朱子学说的同时,还仿照朱熹提出的格物致知理论“格竹”,没有悟出万物的道理,反而落得一身病痛。这次体验,让王阳明对朱子学说产生了疑惑,为他走上自己的学术探索之路打下了基础。

王阳明讲“立志贵专一”,前提便是“于始生时删其繁枝”,“于始学时去夫外好”。因此,对于偶像,我们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地欣赏、借鉴,以其作为我们学习的榜样,激发前进的斗志,实现智慧的解脱。绝不能过分地崇拜偶像,使自己的思想、行动以及丰富的创造力受到束缚,最终成为偶像的奴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