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话题>

可爱可敬的中国人作文(我的骄傲我是中国人作文)

可爱可敬的中国人作文(我的骄傲我是中国人作文)

更新时间:2024-05-17 06:28:57
可爱可敬的中国人作文(我的骄傲我是中国人作文)

可爱可敬的中国人作文【一】

坐在桌前,写《论语十则》读后感。拿着《论语》摇晃了半天,也感不出个头绪来。恍惚中似乎看见一缕魂儿头过纸背,飘荡在春秋战国和两三千年后的今天。

想当年,孔老人家为做官周游列国,历尽颠簸,费劲口舌。不只是相貌不够酷,还是不太会做秀,反正最后没戏,只得回到老家教书。为了多挣几个钱,收了三千弟子,只是混个温饱,最后也没发财。就得了几束肉干,几片干鱼,很失败的样子。

说他是办学的祖宗,有可能的。听说以前的私塾都挂他的画像。现在私立学校是不挂他老人家的像了,不过收费比起祖宗可是有过之而无不及的。

说他书教的好,似乎有点儿勉强。据观察,他就的教学宗旨是:只能意会不能言传。

“由,会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懂不懂?自己去想吧。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走在路上大伙儿互相讨论学习吧。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凭兴趣爱怎么学就怎么学吧。

学的怎么样,全靠一个“悟”字。悟好了,是老人家的功劳;悟不好就只能怪自己了。反正已经收到了肉干,鱼片,“我是老师我怕谁?”

后来要不是几个学生有出息,哭着喊着又是叩头又是膜拜的,他老人家才不会成为千古圣人。嘿嘿,不信啊?你说他书教的好,让他拿特级教师证出来看看!

教书不怎么样吧,说话也没什么水平。

那天不只怎么的跑到河边上憋了好半天,总算说了句有意思的话“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弟子们历尽记录下来大呼高明。其实就在他不远处有一位老农也在说;“不抓紧点种上,秋后就得饿肚子了。”

从战国回来,也不敢把自己的感想写到作文本上,那不是找吗?还是按照“四勿”原则,端端正正的写上:要抓紧分分秒秒时间,刻苦努力,向孔子学习。

学什么?忘了。

可爱可敬的中国人作文【二】

《论语》是儒家经典之一,是一部以记言为主的语录体散文集,主要以语录和对话文体的形式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审美、道德伦理和功利等价值思想。

《论语》资料涉及政治、教育、文学、哲学以及立身处世的道理等多方面。早在春秋后期孔子设坛讲学时期,其主体资料就已初始创成;孔子去世以后,他的弟子和再传弟子代代传授他的言论,并逐渐将这些口头记诵的语录言行记录下来,所以称为“论”;《论语》主要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所以称为“语”。

细读论语你会发现,它的字句带着温暖:“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它的字句怒斥小人:“八佾舞于庭,士可忍也孰不可忍也。”它亦教你做人之本:“乃孝悌之道也。”它会带你去看过去的读书人即使贫寒也不觉的苦难:“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愁,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在那里你会听到人性之美:“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你会感悟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的儒家出世之道!

其实论语的魅力远不止于此,更要追溯到它的源头孔子。孔夫子的有教无类,孔夫子的因材施教影响了几代人。是否还记得那一次目光的回留,是否还记得那一次仓促的逃离,辗转14载的悲苦让他渐渐明了自我的路。重回故国,便著书立说造就了古典文学史上的精彩。所以你在《论语》里会听到呼唤,会看到期盼。那是——谁在呼唤?谁在遥望?又是谁在期盼?答曰:《论语》。是了,思念穿越千载滑落成黎明的露珠闪耀在新的时代。站在历史的肩头挑灯回看,那经世之语正向我们缓缓走来。

《论语》中有一段:“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主动进取学习他人的优点,同时对于身上存在的问题也要进取改正。这样的方式会让自我更快的成长起来,而在当下这样地经济飞速发展的时代里,人们的生活被忙碌充斥,难以让自我静下心来去思考反思,长此以往会让自我变得心烦气躁。这也正是为何社会在大力推广大众阅读的政策的原因,如果每个人都能够很好的看到自我的问题并很好地处理又怎会徒增烦恼思绪呢?

时光往往在你不经意间从你的指缝中溜走,何以让这些时光于你的人生有意义呢?曰:阅读,阅读经典,阅读《论语》教你做人,教你读书,教你处事……正如那句天地变了,人也在变,真正亘古不变的是书籍,是深刻的道理,是那些能够真正滋养心灵的东西。《论语》这部经世之作里蕴含的哲理从未变过,但却使我们的生命得以改变,让我们变得愈加丰厚愈加灵秀。于此,我们便可懂得“腹有诗书气自华、书中自有颜如玉”的意义了。你在书中浸润学习会渐渐改变你的心性让你变得更为成熟稳重亦会改变你的容颜。

在论语中浸润的久了你会发现古人的智慧无以言说,那一句句简短而又精妙的语言道出了至臻之理:《论语》的美是晶莹剔透的,是折光闪烁的,亦是直指人心的,这样的美经历了岁月的磨砺,走过了时空的隧道,来到那里与你相遇。所以好好珍惜这样的古语。因为古语之所以流传便有其道理,古语被受推崇便更值得我们去品读,阅读经典,阅读每一个不一样的人生!

可爱可敬的中国人作文【三】

天还没亮。城市还在睡梦之中,只有路灯在晨雾中闪烁着微弱的亮光。一阵铃声打破了寂静,换来了黎明的.曙光。一位清洁女工,像时钟一样准确,不论刮风下雨,清晨5点总是一边摇铃,一边推着清洁车走来。她拿起扫把,熟练地打扫着路上的垃圾。来倒垃圾的人们,都亲切的向她问好。一位老太太提着一畚箕垃圾,吃力地向清洁车走来。姑娘看见了,赶忙放下扫把,帮老太太倒了垃圾。我也提了畚斗去倒。车子太高,怎么用力也够不着。每次她总是笑眯眯的对我说:“小妹妹,我来帮你倒。”我看见那双黑黑的大眼睛,闪烁着热情的光芒。她扫着,扫着,像细心的美容师,为城市梳妆打扮。

远处过来一个小伙子。他吃着早点,顺手把包装纸扔在地上,姑娘有礼貌的对他说:“同志,请你不要随地乱扔垃圾。”可是那个小伙子却傲慢的说:“你不是扫街的吗?没人扔东西要你干什么?”说完一摇一摆扬长而去。街上的行人都朝着那人的背影,你一言我一言的指责:“这人好没道德!”“这人心眼跟垃圾一样脏!”

我讨厌那人的行为,于是不声不响走上前去,捡起那张纸,丢进垃圾箱里,人们向我投来赞许的目光,姑娘亲切的对我说:“小妹妹,谢谢你!”我为自己能帮助她做点事而高兴,赶紧说:“不用谢!”

一轮红日冉冉升起,大地披上了灿烂的金装,人们在公路两旁散步.练晨跑......清晨的空气是多么清新啊!

可爱可敬的中国人作文【四】

世界上的真理永远是最朴素的,就好像太阳每天从东边升起,西边落下。就好像春天永远要播种,秋天要收获一样。《论语》告诉大家的东西永远是最简单的,只是它把你内心深处的良知给激活了。

两千五百多年前,孔子教学和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被学生片片段段记录下来。这些以课堂笔记为主的记录由他的学生编纂,后来记成了《论语》。

我们会觉得,《论语》好像没有很严密的逻辑性,很多是就事论事,里面也很少有长篇大论的文字,几乎每一则语录都很简短。其实,无言也是一种教育。

我们都说孔子是圣人,圣人就是在他生活的土地上最有行动能力,最具人格魅力的人。孔圣人带给我们的是一种在大地上生存的信念,他这样的人一定是从我们的生活里面自然而然地生长出来,而不是从天而降的。

与西方不同,中国哲学系崇尚的是一种庄严、理性和敦厚之美。《论语》中孔夫子的形象,就是这样一种审美理想的化身。

在孔夫子这个形象身上,凝聚着他内心传导出来的饱和力量。只有当天地之气凝聚在一个人心中的时候,它才能够如此强大。这是一种力量,我们如果学会了提取锻造这种力量,我们就能够获得孔夫子那样的心胸。我们看到孔夫子的态度非常平和,而他的内心却十分庄严。因为其中有一种力量——信念的力量。孔夫子是一个特别讲信念的人。

宋开国宰相赵普也曾经说过自己以半部《论语》治天下。可见《论语》在古代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中发挥的巨大作用以及古人对《论语》的推崇与敬仰。

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论语》·阳货)孔子对他的学生说:“你看,苍天在上,静穆无言,而四季在轮转,万物滋生,天而要说话吗?”《论语》的终极传递就是一种态度,是一种朴素的、温暖的生活态度。孔夫子正是以此来影响他的弟子。

大家知道,儒家理论的核心和最最精髓的东西,除了“恕”字以外,还有一个字就是“仁”。

孔子的学生樊迟曾经问过孔子什么叫仁?孔子只回答他两个字:“爱人”。爱别人就叫仁。樊迟又问什么叫智?孔子说:“知人”。了解别人,就是智。

关爱别人,就是仁,了解别人,就是智。就是这么简单。

《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生活。

道不远人,让我们在圣贤的光芒下学习成长!

可爱可敬的中国人作文【五】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所描述的,是一个人做人做事的状态和心情体验。学习的内容是做人做事,因此学习的时间并不仅在课堂上,在书本里,而是在日常的时时刻刻。“时习之”就是要时时刻刻加以练习和温习,通过实践得来的知识才是真知。生活是一切知识的源泉,这就要求我们“时习之”,勤思考,多练习,时刻不忘学习,保持一种活到老,学到老的生活态度。

世间什么最难?做人最难。拼上三年两载的工夫做成一两件事不难,做人却是一辈子的事,弄不好一辈子也不会做人。不会做人怎么做事?“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孔子的弟子评价孔子为:温、良、恭、俭、让。做人首先要注重品德修养,其次才谈得上学识,我想,这大概也是孔子学识渊博的原因吧。意大利诗人但丁曾说过:“一个知识不全的人可以用道德去弥补”,道德是做人的基本准则,懂得了做人的基本道德准则,一个人才能够站在道德的立场,真心对待他人。

孔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这句话是孔子赞美颜回高尚品德和情操的。其实,人活在世上是否幸福、快乐,关键在于心态,贫或富只是一种外在因素,真正有学识的人是不会受其左右的。

生活中有很多人,总是担心自己的才华不被人知,悄无声息的被埋没了,埋怨没有慧眼识己的伯乐,这些担心都有些多余,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真正紧要的问题,并不在于人知,而在于知人。知人总会在关键时刻对一个人的命运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论语》还教会我一项道理,人必须学会多种本领,做一个能文能武的通才,不仅要对专业要精通,对其他领域也要能懂能做。

“君子事来而心始现,事去而心随空”一切功名利禄不过是过眼烟云,得而复失,失而复得都会经常发生,只有将功名利禄看淡看开,才能“事去而心随空”《论语》,一本包含了道理的圣贤之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