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话题>

两分钟写小作文(二分钟左右作文)

两分钟写小作文(二分钟左右作文)

更新时间:2024-03-20 00:00:38
两分钟写小作文(二分钟左右作文)

两分钟写小作文【一】

猎人追赶兔子时,如果同时出现两只兔子,必定舍弃其中的一只,而瞄准另外一只穷追不舍,定能捕捉成功。倘若想同时追赶两只,跟着两只兔子东奔西突,结果肯定是白费力气,一无所获,空手而归。

由此联想,人生的追求何尝不是如此。人生奋斗目标如果有多重选择,必定会分散精力,结果一事无成。假如选择其中一个最适合自己的目标,通过矢志不渝地努力,一定能渐入佳境,走向成功的道路。

原谷歌全球副总裁兼中国区总裁李开复说过,“人生总是有所缺撼,往往得到此,也就失去了彼,人生重要的是应该知道自己到底需要什么。同时追赶两只兔子,其结果往往一无所获!”

这或可称之为李开复的人生加减法,在李开复的生活历程中,曾面临无数大大小小的选择,而其中最关键的几个选择,李开复总是体现出鲜明的个人风格,而不能简单地以成功或失败来形容。

上个世纪70年代末,李开复进入了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学习政治科学专业,当时哥伦比亚大学的政治科学在全美综合排名第三,是非常热门的专业,全世界不少政治精英都毕业于这所大学的政治科学专业。但李开复对政治不太感兴趣,头一学年时间内,他经常在课堂上打瞌睡,成绩平平。但是,他发现他在选修计算机课程时,大脑的每根神经都在兴奋,像发疯一样爱上了这门学科,而且有着超人的天赋,往往别人还在苦思冥想如何写出程序时,他早就把程序写完而闲着。因此,在大二时,他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转系!”这意味着他将从一个全美大学很有名气的专业转到一个默默无闻的专业。但是,他听从了心灵的呼唤,服从了爱好的选择,最终还是选择了计算机专业。而这个决定,改写了他一生的轨迹,最终使他成为IT业界的精英,成为全球有名的成功人士。

现在的年轻人有许多梦想,但缺乏围绕一个目标执着追求的精神,想功名利禄一锅端,尽收囊中。有的人一边经商,一边又想着从政,结果商路未走好,仕途又不得志。有的人从事学术研究,却心浮气躁,走歪路想发财,整天把心思用在引进资金上。结果是学术研究荒废,项目资金又无处落实。

人生要想有所成就,就得果断地取舍,舍鱼而求熊掌,选择一个最能体现自身价值的目标,知道自己最能做什么,排除杂念,全身心地投入其中。而过多的则导致一无所得,最终感到后悔而失落。

两分钟写小作文【二】

岩石的缝隙里掉进一些松树种子,后来成活了八株小松树。土地贫瘠,山风暴虐,八株小松树艰难地生长着。

三年后,一个农夫上山,看到了小松树,想把它们移回去,栽在房前屋后。他只刨了五棵,因为另外三棵太瘦小,怕移回去活不过来,就没有要。

十年后,一个园艺师来到高山上,看到这三棵松树是优质品种,想把它们移到公园里去供人观赏。他移走了两棵,还有一棵因为长在山岩边,人上不去,就放弃了。

剩下的一棵松树看到同伴们都被运走,直怪自己长在偏僻处,不然就不用在这山里承受寂寞和苦难了。又经历了无数个春夏秋冬,那棵松树不再哀叹命运的不公,而是坚守足下的土地,承受着狂风严霜,鼓足劲头生长。

两百年后,一条山路从山下修了上来。上山观光的人络绎不绝,都惊叹那棵松树的高大奇绝——它背山临谷,云遮雾绕,苍虬挺拔,亭亭如盖……

不久,一个很有学问的人为它竖了一块牌子,上书“天下第一松”。

那棵松树错过了两次改变命运的机会,却成了“天下第一松”。可见,比机会更加重要的是坚守足下的`土地。

两分钟写小作文【三】

我尤其喜欢这部电影的光影,几乎每一个镜头都是红色和绿色,仅有少量的黄色光作为过渡,通常是阳光和灯光;但多数情况下都是用红色或绿色,用来表现环境,或是突出主题人物。这部电影的色调严格约束在绿色和红色之间,可以看出导演对色彩的运用很讲究,很用心。观众其实可以专门从色彩运用上分析导演想要表达的东西。

炙热的红色,冷冽的绿色,这两种颜色放在一起是如此冲突,仿佛随时就要爆发,给人的观感很强烈。但这部文艺片的调性很闷,既冷漠,又孤寂,强烈的冲突压抑在影像中,所以观众看起来会比较难受。这也是多数文艺片的特点——一股情绪憋着。有的影片会在最后爆发,但有的影片那股情绪会一直压抑到结束,故意让你难受,但同时也触动你去主动思考。这部电影就是这样,压抑而孤寂,从开始,一直到结尾。

粗略地说,这可以算是两个故事,但又彼此交叉。两个女主长得一模一样,但又不是同一个人,一个是在法国,一个在波兰。第一段故事里:法国女孩邂逅了一个男人,之后便抛弃了他,去了波兰,她去见波兰的好朋友的时候,因为出色的歌唱天赋进入了歌剧乐团,担任女歌手,但是她有心脏病,后来猝在歌剧会现场。第二段故事里:波兰女孩是一个音乐老师,他喜欢上了一个剧作家,突然某一天开始她收到陌生人的电话、礼物,最后才知道是剧作家,是关于他们两个人的爱情故事。结尾部分,女主发现的照片里的法国女孩和自己一模一样,呼应了前面的伏笔,表示两个女孩在现实时空有交叉。剧作家拿出自己木偶玩具,点题——双面。

这里说一下第二段故事结尾情节部分的缘由。

女主接收到一连串的礼物——陌生人的电话、镜光挑逗、鞋带、空盒子和录音带——最后收到剧作家的一封信,女主赴约了剧作家的约会。女主以为剧作家之所以做那些事,是因为他喜欢自己。其实不然,被问到这个问题的时候,剧作家否认了,但是在女主的追问下说为什么那样做的时候,剧作家却说不知道。女主愤而跑出咖啡店。意料之外的是,剧作家焦急地追了出去,搜寻女主的身影,但最后他们是一起躺在了女主的房间。后来,剧作家对女主说“我爱你”,女主也呼应说“我爱你”。这实在是有些奇怪。这是为什么?

这是典型的“皮格马利翁效应”。一种心理学效应。简单说,人会不自觉地被自己期待的人所影响。

相传,在古希腊时期,有一个叫做皮格马利翁的雕塑家,反感女性,发誓终生不娶。后来他用象牙雕了一位美丽的少女,这位少女太美了,以致于雕塑家爱上了她,却因为雕塑不是人而感到伤心。最后他向神祈愿,感动了神,神把那位雕塑少女变成了人,最后他们结为夫妻。

很早以前,英国的剧作家萧伯纳也写过一个类似的故事,剧名就叫做《卖花女》,也有翻译译成《皮格马利翁》。故事讲述一位语言学家希金斯,把一位底层的、说着底层土语的买花女训练成了一个名流,言谈举止都和贵族小姐绝无分别。最后,这个厌恶卖花女的希金斯却爱上她。

回到电影的那个情节。剧作家写过这样的一个故事,故事里有个男人给一个女孩送礼物,一开始匿名给女孩打电话,后面送鞋带和空盒子,这些故事情节已经成书了,所以后来女主看完剧作家的书之后,能够猜到邮递员送来的东西是空盒子。当时邮递员感到很意外,而女主也感到很惊喜,这是因为她事先看过剧作家写的书。其实,剧作家在现实对女主做的那些事,恰恰是按照自己构思的那个故事来的。所以当女孩以为剧作家喜欢自己才做那些事的时候——包括约自己见面——剧作家却说自己不知道这么做是为什么,他没有说自己是因为爱她才那样做,还说在印证一个心理学原理剧作家说她呼应了自己的行为,确证了他的理念……这让女主和观众都大为吃惊。这是为什么呢?后来女主生气跑走,剧作家追了出去,在房间里剧作家又说爱她。为何剧作家一开始没说爱她,后来却改口说爱她?这又是为什么?

需要解释的是,女主答应和剧作家见面的那一刻,她已经变成了剧作家的理想型,她从他的文学作品里面走了出来,触发了剧作家真实的情感,让本没有情感的剧作家爱上了自己的文学形象——他爱上了现实中的女主。所以剧作家是真的爱上了她,只是女主跑了他才意识到自己的情感。

然后就是剧作家的玩偶。到故事结尾的`时候,剧作家向女主展示两个玩偶。到这里,导演终于要说“双面”的主题了。有的人认为,每个人都闪过一丝念想:“这个世界有没有一个另外的自己?”也许是因为人生而孤独,我们在寻找陪伴,心灵相通的陪伴。我已经不记得自己是否有过这样的想法。但我不这么认为。电影里面的两个玩偶,呼应了两个几乎一模一样的女主角——虽然一个在波兰,一个法国;一个头发长些,一个头发短些——但当女主角看到两个一模一样的玩偶的时候她很惊讶,她以为那个玩偶是唯一的。多出来的那个玩偶打破了她的一厢情愿,于是,之前的那个玩偶变得不重要了,因为后来有许许多多的玩偶可以替代它。我想这里是不是和之前女主哭泣的缘故一样,当她看到照片上和自己长得一模一样的女孩。本质上,我觉得是在表达人在疑惑“个人存在的价值”,或者是“活着的意义”。

这就是我的思考。

两分钟写小作文【四】

今天早上,和煦的阳光照在公园里,我拿一本书坐在公园的假山旁边晒晒太阳看看书。这时,我闻到了一股淡淡的清香,我回头仔细一看,原来是假山上的迎春花开了。

迎春花的枝条细细的长长的,每一个树杈里都长了一个个花苞,有一些花苞已经开了。迎春花是黄色的,小小的也很漂亮。

迎春花是春天较早开的花,这就说明春天已经悄然来到,让我们张开双臂,去拥抱美丽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