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话题>

时光里的传统文化作文(精选传统文化作文合集九篇)

时光里的传统文化作文(精选传统文化作文合集九篇)

更新时间:2024-05-16 11:48:52
时光里的传统文化作文(精选传统文化作文合集九篇)

时光里的传统文化作文【一】

在我的记忆中有好多事情,有开心的、好玩的、有趣的、尴尬的、沮丧的,每当我想起它们,仍然觉得津津有味。最令我难忘的,是我上学前,跟爷爷奶奶在武汉度过的那段时光,至今仍然是记忆忧新。

在我三岁时,爸爸妈妈因为工作的关系,把我带回武汉,让我跟爷爷奶奶一起生活。爷爷奶奶的家在比较偏远的地方,住的小区边上有一个好大的湖,我常常要爷爷带我去湖边玩。春天,去数湖岸边那几棵柳树发了几棵新枝,长堤上长了些什么花什么草;夏天,去湖边追蜻蜓,睁大眼睛去找隐藏在荷叶中的.青蛙;秋天,去看落日渐渐掉入湖对面的山后,我老是要问爷爷太阳落下去会不会把山的那面都烧焦了;冬天,穿着厚棉袄戴着厚厚的手套还偏要去湖边看那只乌鸦什么时候会停到光秃秃的柳树上。

记忆里的那段时光,真的是很开心,整天都是无忧无虑的。爷爷奶奶早上起得早,我也跟着养成了早起的习惯,并且这个习惯一直延续到了现在。早上起床后,就跟着奶奶下楼去吃早点,然后就在小区里跟其他小朋友一起玩,再也不愿意上楼去了。有一次,爷爷拿出一副铁环,告诉我说爸爸小时候很会滚铁环,让我也试试看。我以为很简单,满不在乎的拿了就跑,结果不一会就垂头丧气的去找爷爷,告诉爷爷说铁环只会倒不会滚。爷爷听了哈哈大笑,手把手的教我,并滚了几圈给我做示范,渐渐的,我掌握了一些窍门,慢慢的纯熟起来,左弯,右弯,原地掉头,小区里荡漾着铁环欢快的哗愣声,由近到远,又由远到近。现在我跟同学说起那段经历,他们都还羡慕得不得了。

六岁时,要上学了,爸爸妈妈来武汉接我,我禁不住的嚎啕大哭。最后,我还是依依不舍的离开了武汉,那段美好的时光却深深的刻在了我的脑海里。

时光里的传统文化作文【二】

静悄悄的新年像极了一个普通的周末。

昔日的年画、鞭炮和祭祖活动了无影踪,中国人最传统的新年文化似乎已逐渐被一次年夜饭、一台春晚和几条拜年的短信所取代。然而,安静的新年只是中国传统文化流失的一个表现。当韩国的端午祭申遗成功,当我们内蒙古族的马头琴成为蒙古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当成影戏成了印度尼西亚的“传统”,当埃及和韩国在争夺中国造纸术的发明权时,每一个中国人都应当在情人节的玫瑰和圣诞节的铃声中觉醒。我们应当重新回顾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那昔日的辉煌为什么如此轻易的被我们遗忘?那些正在一日日流失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出路究竟在何方?

中华的文化有深厚的历史背景,那是几千年来的沉淀和积聚,每一次的民俗民风都有着其最独特的传说和文化背景,每一个节目都有上古的史载和存在流传的价值。西方简明快捷的文化似乎更易被接受,但中国文化的横深和纵深是不容许被遗忘和取代的。在经济平稳快速增长的时代背景之下,每一个中国人,每一个华夏儿女都有责任深思中国传统文化得以保存并流传的方法。在某种意义上,那是中华民族得以稳站世界民族之林的出路,那是一个以礼治国的民族得以丰富和充实的出路。

虽然那瑰宝仍以痛心的速度流失着,但我们还是看到关注的目光正移向它们。

举世瞩目的奥运会开幕式便是最好的例证,在那次盛会上,我们看到了千人击缶的恢宏场面,我们听到了“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的古诵,我们被昆曲的悠扬感动,我们被活字印刷术的精妙而慑服。张艺谋倾尽心向世界展示了一个文化悠远的东方古国,也向每一个中华儿女诉说了传统文化的价值和珍贵。

当越来越多的省份开始把民俗民风申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当新年的钟声敲响时我们又可以听到喜庆的鞭炮声和飞舞的秧歌彩带时,当在传统节日里我们都有机会去重温过去的习俗时,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国传统文化的出路不再是个让人永远担忧的问题,中华儿女终会将每一个传说每一处风俗留给后人,手手相承。

我们看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出路通向光明。

那静悄悄的\'新年,有了鞭炮的祝福,有了庙会的欢庆,有了昔日的味道。

时光里的传统文化作文【三】

我想我的泪会幻化成晶莹的浅蓝色项链,以温热的目光让浓郁的花香弥漫,扩散,也许我会让幸福锁住这片芬芳,那永远是属于自己的季节。扬花坠落,永恒的`一刹那,她荡起了幸福的微笑,风铃般清脆的笑声像和着蔷薇的芳香的晨风般拂过,她投影在蓝蓝的湖里,转眼,便消失在梦里。也许,梦里会有绚烂的花儿以自己独特的旋律轻轻飘落,奏响,天籁。或许,有人认为人生来便活在阴影里,但,在最明媚的阳光下才会躲藏着这样的阴影,幸福的阳光,其实,无处不在。

闲时我就会一直地朝着同一目的地的地方盲目地走,我是想去寻找地平线的,因为那里或许会有属于我的幸福,我追想的梦,但那是很长很长的路程。我单薄瘦弱的身躯穿梭在日夜的流沙间,星空里诡异的烟花在缓慢地绽开,缓慢地划落天际,是在为我指引去目的地的方向吗?我仰起我的脸,凝视广阔的星空,星空显得是那么深不可测,我想我是无法看穿的,我没有洞悉一切的能力,毕竟我只是个孩子,一个幻想未被泯灭的孩子,一个努力追寻幻想的孩子。蓦地,地平线不那么遥远了,我蹒跚地冲向那里,却惊讶地发现地上的一张纸片“幸福就在我们身边。”我愕然……

我疲惫地踏上了返回的道路,心里载满着梦想破灭的失望,忧伤像泛滥的洪水,蔓延在我心中,有种被愚弄的感觉悄然而生,回头正好撞进母亲的眼神里,从她的眼神里,我感受到有一种神圣的不可侵犯的圣威。“怎么了?”她像是发现了我的不对劲,我使劲从嘴边挤出一丝微笑来,明显,谁都知道这是装的。母亲没有再问,她慈爱的脸上荡起了一阵春风“早点睡觉吧,孩子!”在那一瞬,心中的冰冷被暖流肆意撕裂。原来幸福就是这么简简单单的一件事!

曾经的迷惘烟消云散,或许我不会再度追寻幸福,因为它就在身边,我伸手可得……

时光里的传统文化作文【四】

传统文化如同民族的灵魂,蕴含着不屈的希望与力量;传统文化是民族发展的原动力,给人们勇攀高峰的斗志与毅力;传统文化仿佛是一座沟通世界的桥梁,传递给世界温暖与色彩。因此,我想说:让我们共同守护我们的传统文化吧!

最近名为“全世界最有影响力的前十二名文化大国”的调查结果已经揭晓。中国以拥有众多的优秀传统文化位居第二名,这个好消息令大家欢欣不已。但当我们静下心来与拥有众多备受欢迎的现代文化的美国作比较时,我们的优势在于我们历史悠久的传统文化。然而在我们的传统文化被很多外国朋友欣赏的时候,我们自身是否足够重视它呢?如果我们不能很好地传承传统文化,这难道不是我们民族的悲哀吗?

现实情况值得社会担忧。如今很多国人特别是青少年朋友,他们对外来文化有高度的认同。于是我们不再对“哈韩”、“哈日”感到大惊小怪,不再对好莱坞影片感到陌生。其实,感受、学习外国文化的精华并没有错。但过分的关注与模仿必将导致对传统文化的漠视。可以说,外来文化已经对我们的传统文化产生了冲击。这种现状值得我们关注。

令人欣慰的是,越来越多的人已经懂得守护我们的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例如著名作家冯骥才实地考察并用所写文章表达了呼吁人们保护传统文化的迫切心声。他说:“民间艺术是民族情感与精神的载体之一,普查与记录是为了见证与记载一种历史精神。”是啊。倘若我们失去了珍贵的传统文化,我们的内心会不会时常感受到一种不能诉说的苦衷呢?更让我们感到欣慰的是政府的未雨绸缪。为了引导人们重视传统文化,国家设立了清明、端午、中秋三个传统节日,守护传统文化的决心不言而喻。是的,我们不想再看到自己的传统节日被别的国家抢先申请注册的事情重演。为此,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守护我们的传统文化。让它在世界的舞台上展现耀眼的光彩。

随着全社会对传统文化的关注度与日俱增,我们理应满怀信心并且坚信:懂得守护我们的传统文化的民族会永远屹立在世界的前列,拥有勃勃生机。

时光里的传统文化作文【五】

中国!一个伟大的国度,拥有浩瀚的疆土,几千年以来,孕育了多少才识过人的军事家,才华横溢的诗人,目光长远的君王,天马行空的艺术家,他们,在自己祖国的领土上创造了一项又一项的奇迹!

例如:“万里长城”,“兵马俑”,“莫高窟”,《离x》,《史记》……而创造这些奇迹所需要的精神,便是我们中华民族千年以来熔铸的敢于创新的精神,它,有的在宏伟壮观的建筑上传递,有的在包含情感的字里行间中流溢,还有的在苍劲如龙的笔墨里婉转……这些丰富的文化遗迹在飘荡的历史长河中仍然是保留了下来,这,便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留给我们的独一无二的财富!

如今,在我的脑海里,却清晰地记得在小时候参加的一次x,在那次的x中,有一种叫做“飘色”的绝妙艺术无不吸引着我的眼球,那也是我第一次如此近距离地接触中国的文化,第一次体会到了它的博大精深,也是感受到了中华文化的浓厚气息,每每回忆起这次的经历,心中总不由得涌起一种炎黄子孙的归属感与自豪感。

“飘色“又名”抬阁“,是集历史故事、神话传奇于一体,融绘画、戏曲、彩扎、纸塑、杂技等艺术为一身的民间大型造型舞蹈,是中原地区民间春节社火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绵延传承至今的中原\"抬阁\"被誉为\"华夏一奇\",被外国人认为是”中国隐蔽的文化“在中华民俗和中国民间艺术领域影响甚广。

“飘色”不仅仅是一种艺术,更是一种珍贵的文化遗产,不仅能给人带来一种全新的视觉的感受,还能给我们带来一种来源于中华民族脉深处的自信与骄傲,这种文化遗产难道不让人重视与珍惜吗?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有一些人却在现代科技的冲击下淡忘了往日辉煌的文化成就,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投身于现在文化以及科技创新的事业中,忠心与历史文化的人却是越来越少,对此,我不禁感到了一丝紧张。作为一位中国人,我们难道不应该去深入了解属于我们自己的文化吗?难道就不应该传承这几千年下来的宝贵文化吗?我们绝不能让如此众多珍奇的文化遗产泯然于滔滔的历史长河中!为此,我对于传统文化进入校园考场表示赞成,因为这样便能人为地督促我们学好语文,更好地接受中华传统文化的熏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