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话题>

国学经典的作文结尾(国学经典伴我成长作文开头)

国学经典的作文结尾(国学经典伴我成长作文开头)

更新时间:2024-06-08 08:00:13
国学经典的作文结尾(国学经典伴我成长作文开头)

国学经典的作文结尾【一】

在为人处世上,我也从国学经典中学到不少。曾学到过孟子的这样一句话:“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在当今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更应该以此做为自身的行事标准。人可以穷,但是要有骨气,要有奋斗的决心,现在这个时代,只要勤劳,就能创造财富。做为一个农民的孩子,我从小就是吃苦长大的。但是我却很感激少年时的贫穷,它就是一笔财富。它让我知道一切都来得不容易,更懂得珍惜。它让我早早地体会到父母的艰辛,从而成为一个孝顺的孩子。它更让我从小就知道自己能做的事情自己做,靠自己的劳动去创造财富。让我成为一个正直,勤劳的人。现代社会机遇很多,造就了很多骤富的人,但是,由于来得太容易,所以一切都显得那么不塌实。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才过上好日子没几年,不能满足。我想不只是那些富二代,处在这个太平盛世的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以“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来要求自己。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引起了众多外国学者的关注。她们来中国旅游,来中国留学。那些哈韩、哈日、学Hip-Pop的孩子们都睁开眼好好看看吧。我们虽然不能像晚清时期的满洲贵族那样妄自尊大、闭关锁国。但是当京剧、武术、中医等国粹渐渐远离我们的视线的时候,作为炎黄子孙的我们是不是应该把自己的经典都拿出来品好了,再去学其他的好东西,甚至去教那些外国人。我们有很多好的东西,很多值得学的东西,个人认为把我们的根本学好了,才不愧为一个中国人。

国学经典的作文结尾【二】

“读一本好书,就是在和高尚的人谈话”中华上下五千年,具有悠久的文化历史,唐诗、宋词、元曲被人们历代传承,中华人民将继续传承和创造。

光阴似箭,我已是八年级学生,最近,我正在阅读《论语》,我相信这是一本家户喻晓的经典名著。

相传孔子有弟子三千,其中有贤人七十二,《论语》此书正是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所有弟子的言行记录下来,整理编成《论语》,成为儒家经典,历代传承。

孔子是一个伟大的人,他对学生的谆谆教诲,每一句话都饱含哲理,我们学的第一句选自《论语》的名言是“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我仿佛听见孔子告诉我,三个人一同走路,在这里面一定有一个可以当我们老师的人,值得我们学习的人。这句话让无数人懂得相互学习。

同样的,也有一句教科书上出现过无数次的名言:“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句话也是出自《论语》,孔子的意思是让我们选择别人的优点去学习,对照别人身上的缺点,及时改正自己身上的缺点,让我们受益终生。

学习成长中,怎么做才是明智的表现呢?“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意思是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不能不懂装懂,自欺欺人,这才是明智的表现。这是一句至理名言,就像学习一样,学习知识如果掌握了,可以多做练习巩固,如果我们还没有完全掌握,就要及时请教,不能浑水摸鱼,这才是明智的表现。一千多年前孔子就明白这个道理了,我们也应懂得。

当没有人理解自己时,“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知人也。”不要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只要担心自己不了解他人,这句话也出自《论语》,给读者们带来安慰,深深影响人们的心灵,让人的心灵重归宁静。是啊,做好自已就行了,不必执着别人是否了解自己。

当自己排斥别人的时候,“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这句话告诉我们君子要团结不搞帮派,搞帮派的都是不团结的小人,这句话给我们敲醒警钟,让我们不要排斥别人,成为小人。

当你想要抓住过去不放手时,“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凡事已成定局,就不必要再说了,已近完结的事情,就没必要去匡正,过去的事情就不要再追究了。这句话蕴含的道理让人值得深思,它会提醒你懂得放下过去,抓住现在重新开始。

《论语》是孔子智慧的结晶,他将一生的感悟都传给了弟子,他的语录由弟子收录下来,编成《论语》流传后世,一千多来来让世人深受启发,看了这本书,我了解了孔子的思想,也懂得了为人处事。

国学经典是我们中华文化的一部分,品读国学经典,受益终生,作为中华民族一员,我们将继续传承和发扬光大我们的国学经典。

国学经典的作文结尾【三】

《论语》是一部语录体散文,是孔子后,弟子们把他平日的言行记录收集起来,整理编成的,其中有孔子的言论,也有弟子们的自相问答,它是儒家思想所依据的经典。

这样一本言行录,篇幅也不大,不过二十篇,一万一千余字,却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细看各篇,学而篇第一只要讲“务农”的道理,遇到初学者入“道德之门”;为政篇第二主要讲治理国家的道理和方法;八佾篇第三主要记孔子论礼乐之事;里仁篇第四主要讲仁德的道理;公冶长篇第五主要讲古今人物的贤否得失;雍也篇第六主要讲孔子与弟子们言行;述而篇第七主要讲孔子谦己诲人之辞及容貌行事之实;泰伯篇第八只要讲孔子、曾子的言论,及对古人的评赞;子罕篇第九主要讲孔子提倡礼制,鼓励人们好学不倦,以及记述孔子不肯说什么,不肯做什么;乡党篇第十主要讲孔子平素的言谈举止,衣食住行,生活习惯;先进篇第十一主要讲孔子对弟子贤否的评论;颜渊篇第十二主要讲孔子教育弟子如何为仁、为政、处世;子路篇第十三主要讲孔子教育弟子怎样做人,怎样为政;宪问篇第十四主要记孔子及其弟子论修身做人之道,兼有对历史人物的评述;卫灵公篇第十五主要记孔子及其弟子在周游列国时所论的以德治国的道理;季氏篇第十六主要记孔子论君子怎样修身、如何以礼法治国;阳货篇第十七主要记孔子教育弟子讲究仁德,阐发以礼乐治国的道理;微子篇第十八主要记历史上圣贤的事迹,孔子及其弟子周游列国时的行为,以及世人对于处乱世的不同态度;子张篇第十九主要记孔子的弟子们探讨求学求道的言论,以及对孔子的敬仰与赞颂;尧曰篇第二十主要记古代贤王尧、舜、禹、汤的言论以及孔子对为政的论述。

纵观全书,《论语》很全面的.阐明了孔子的思想,不管是为人还是处世,不管是修身齐家还是治国平天下。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仁”,在政治上,他主张“节用而爱人”,反对苛政、苛捐杂税,“苛政猛于虎也!”,也主张“克己复礼”;在自身修养上,他主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主张“吾日三省吾身”;在教育上,他主张“有教无类”,第一个在中国创办私学,打破学在官府的格局,他也主张“因材施教”、“言传身教”,所以针对不同性格的两个弟子的同一个问题,他给出不同的建议,所以在周游列国时,即使如何困窘,他为弟子们始终树立榜样,并时刻不忘对他们的教诲。

而我觉得,《论语》终极传递的是一种态度,一种朴素的、温和的生活态度。这样一种从容不迫的态度,这样一种谦抑的态度,其实正是中国人的人格理想。与西方不同,中国哲学崇尚的是一种庄严、理性和温柔敦厚之美。《论语》的思想精髓就在于它把天之大、地之厚的精华融入人的内心,使天、地、人成为一个完美的整体,人的力量也因而无比强大。

“足兵,足食,民信之矣。”这说明物质意义上的幸福生活仅仅只是一个指标,而真正内心感到安定和对于政治的认可,则来自于信仰。幸福快乐只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感觉,与贫富无关。“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一个人能够不被富足的生活蛊惑,又能在贫贱中保持着做人的尊严和对礼的遵守,那么,才能够得到真正的内心的快乐。

而孔子在《论语》中反复作为做人立身之本的孝悌,也是给人以最朴实的启发的。从孔子对孝的阐释——“无违”,“父母,唯其疾之忧”,“今之孝者,是为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色难”中,我们受到的心灵震撼,是不会比其他孔子所教诲的更深刻的大道理少的。细细读了这些话,我们的心中,是会产生深深的歉疚和反省的。我们会发现,我们做到的原来远远不够。所以,从这一刻起,更加爱我们的父母吧——以孔子的谆谆教导为心中的指标,时刻问自己一句:“你做到了多少?”

当然,孔子毕竟是生活在春秋战国时代的人了,那是一个尚未进入封建时代的奴隶社会,他的思想,不可避免地带有时代的局限性。他的最终理想,是要恢复周礼,维护奴隶阶级的统治的,无疑,甚至对于那个时代而言,他都不是一个进步者。虽然,封建统治者在孔子后,突然将孔子的儒家思想捧至独尊地位,出现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做法,但那时的孔子的思想,早已被一个叫董仲舒的人狠狠加以改造,后来又被朱熹越解释越离谱。所以,在孔子自身那个时代,孔子的思想,其实并不是很进步的。而且,他其中的一些思想,也确实不是完全能让人认同的。比如他说如果父亲坐了错事甚至犯了罪,儿子不仅不应该揭发,而且还要帮助努力隐瞒。这在今天,不就成了同谋、共犯了吗?他还轻视妇女,说什么“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把我们女子与小人相提并论,摆明了是侮辱嘛!他也轻视劳动和农事,樊迟问稼桑之事,就被他称作是没什么大出息的人。

总之,《论语》中,有值得学习的,也有一些小小的值得改进的,但它无疑是伟大而杰出的。一点小瑕疵掩盖不了它强大的光芒。

一本《论语》,虽薄薄百页,却可以读得很厚很厚。读《论语》,我想,需要的正是这种将书由薄读厚的智慧吧。本人资质有限,初读《论语》,谨把自己一点小小的感悟写在这里。

国学经典的作文结尾【四】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古代名言大家都听说过,它出自《论语》。读《论语》,我懂得了勤学才能成君子。

《论语》,记录了我国伟大的思想家孔子的言行,它的主要思想就是孔子先生一生所崇尚的“仁”和“礼”。“仁”就是仁德,它蕴含了君子必须具备的高尚的道德品质;“礼”就是礼仪,是外在表现道德品质的方式,从言行举止上表现出良好的个人修养。“仁”被“礼”来规定,“礼”以“仁”为基础,两者紧密结合,不能分离,同时做到“仁”和“礼”才能被称作为君子。

从“仁”和“礼”中我们就能看出勤学的重要性。“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君子不把精力放在吃住上,而多向有学问的人请教,这句话就突显出成为君子,勤学的重要性。

勤学本身就是一种优秀的品质。勤于学习,学知识,学礼仪,学经验,学方法······不断学习,不断扩充自己的知识面,让自己成为一个满腹经纶,知识渊博的人,是成为一个君子的前提。“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勤学还要求我们多向优秀的人请教,自己的力量不如大家的力量,多学习他人身上的高尚品质和良好的习惯,取长补短,并对照他人改正自己的缺点与不足。从书籍与他人身上学习优秀的道德品质,勤学不就是“仁”了吗。

“仁”和“礼”紧密相连,勤学的人更加注重礼仪,注重形象,因为他们从书籍和优秀的人的身上学到了如何为人处世。遇事以德服人,用自己的知识与智慧处理,就显得比只会用拳头处事的人更加有道德。勤学的人拥有更高的个人修养,他们讲文明懂礼节,不在小事上与人斤斤计较,给人一种知书达理的感觉,在外在上就体现出自己的高素质,这样,勤学不就是“礼”了吗。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孔圉之所以得“文”这个谥号,就是因为他非常勤奋好学。虽然他是卫国的大夫,但是他不论身份的高低以及地位的贵贱,只要不懂的地方,就会虚心向他人求教。就因为这种勤学好问的精神,孔子才会称之为君子。

想要成为君子,“仁”和“礼”固然十分重要,可是“仁”和“礼”从哪来?答案就是勤学,勤学知识礼仪才能有优秀的道德品质,才能有良好的个人修养,才能有成为君子的基本。所以像古人一样勤学,努力成为一位让人称赞的君子吧。

国学经典的作文结尾【五】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寒假无声无息地来临,国学大赛已经热火朝天了!大家都兴致勃勃地去参加比赛,本来一张脸像开了花一样,但是一拿到比赛成绩,就晴转多云了!到底怎样才能考出高分!就来看看我小菜叶的比赛经历吧!寒假快要结束了!我却还沉浸在收红包的喜悦中,天天睡觉睡到自然醒,数钱数到手抽筋!但是我无意中听到了同学们在谈论国学的比赛成绩!这下可好,真是一语惊醒梦中人!我不知所措!急忙打开电脑,看到那100道目,我吓到目瞪口呆!立马叫姐姐来帮我的忙,滴答,滴答……时间一分一秒地流逝着,“ok!终于完成咯!”我迫不及待地点完成习题,可是眼前的一幕让久久没缓过神来!我居然才考了39。5分,真是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啊!“咳,我可从来没考过这样的分数啊!人家都考100分!不久是100个题目嘛!大不了乱点嘛!哼!有什么了不起的!”我拿起鼠标一阵狂点,这点点,哪点点。这会儿我可有个心理准备了,拿起一张白纸把眼睛捂住,当当当!32。5。

我一气之下,把网站关掉,一个人傻呆呆地坐在椅子上,看着手上的论语,泪花在眼睛里打转!我为什么不能比过他们吗?难道是我的粗心!“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我想到了妈妈对我说话过的话,顿时鼻子一酸,看起书来……第二天,我又信心满满地打开电脑,答起题来,我的眉毛紧缩,仿佛就在知识的海洋里翱翔着,抛开了一切烦恼,终于皇天不负有心人,我屏住呼吸,结算成绩,终于考出了70多分的成绩,虽说比不上那些高材生考了100分,但是我努力了,看到了自己的胜利,我真的不敢相信自己的双手,就是这双手给我带来了无穷无尽的甜蜜感!品味书香,诵读经典,只有自己看成里面的一员才有可能成为最后的胜利者!!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就正是这样,趁现在赶紧为自己设计一条座右铭吧!他将会伴随你走过人生的第一道门槛!加油吧!努力超越自己!中国的历史,正等着那些通过自己的努力拼命扎根于土地,自己拼命汲取水分的花朵来阅读,只有靠自己,相信自己,那么你就会寻觅到知识的源泉。

国学经典的作文结尾【六】

妈妈告诉我,十三岁之前是人记忆最好的时候,所以,我一直坚持诵读经典。四年级的时候,我背完了《论语》上册,班上进行“国学经典”考查时,我总是高高地举起手积极回答问题。每次我背诵原文都很流利,但老师让我讲解意思的时候,我却很多都不知道,于是便下定决心要好好看看《论语》的译文。

这个寒假,我读完了《论语译注》上册,书中在每一句原文下都做了解释,阅读这本书可以一边复习原文,一边理解每句话的意思,这使我收获很大。其中,印象最深的是“学而第一”,这是《论语》的第一篇,是孔子和他的弟子关于“学习”主题的对话讨论,不仅让我学会了“如何学习”,还让我懂得了“怎样做人”。

有子,姓有名若,他是孔子的学生,他最大的特点是有一双善于发现别人优点的眼睛,经常提出孔子的优点,并心向孔子学习。其为人处世也深得孔子的赞赏。

曾子,姓曾名参,也是孔子的学生,他说“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这是他的学习方法之一,他每天都会反省:“为别人办事是不是尽了心呢?与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给我的知识是不是都复习了呢?”

子禽,姓陈名亢,孔子的学生之一,他的特点是非常好问,遇到什么小问题也要请教孔子,所以进步总是又快又大。

孔子是一位知识渊博、很有智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弟子无数,同学们又称他为“圣人”和“师仙”。在学生有困难时他总是乐于帮助并耐心讲解。他那么博学却始终保持谦虚,很善于从别人身上学习,人们夸他他也从不骄傲。他总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则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意思是说“如果三个人走在一起,当中必定有能做我老师的人,选择他的长处去学习,以他的短处为自己改正的参照。”这句话给我很大的启发,让我懂得了:要善于发现并学习别人的优点,就算有天大的学问,也要像孔子那样谦逊好学。

有子懂得欣赏他人,曾子坚持每日三省,子禽总是勤学好问,孔子更是善于以他人为师,这些都是我学习的好榜样。以后我还要进一步研读《论语》,做一个有思想、有学问;爱反省、善学习;不骄傲、不自满;懂礼貌、又孝顺,拥有美好品德和更多学识的真正优秀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