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话题>

数学的艺术之美作文(我发现了数学真的美100字作文)

数学的艺术之美作文(我发现了数学真的美100字作文)

更新时间:2024-04-28 05:52:58
数学的艺术之美作文(我发现了数学真的美100字作文)

数学的艺术之美作文【一】

从书中艺术的历史发展,可以看出艺术实际是人类对事物的认知方式。也就是在不同历史时期我们是如何认识这个世界、自然、社会、人,或者看待他的方式。艺术其实是在社会普遍认知的基础上在不断探索新的认知方式。

对于艺术的历史可以概括为5个阶段:概念、现象、结构、功能、关系。首先是埃及艺术的概念阶段,人类认识世界的方式起于概念阶段,艺术表现的同样是存在于大脑中的概念,与现实中的客观存在关系不大。第二个阶段是希腊时期现象阶段,对于世界客观表象的详细观察,通过阴影,缩短透视等对世界无比真实、详细的表现。第三个阶段是英国、北欧的结构阶段,人们不再满足知道事物外表多么详尽的变化,而是去探索事物相对稳定的内部结构。第四个阶段是美国为首的功能阶段,我们不再对事物的外表及内部结构感兴趣,只关注它的作用和价值。第五个阶段是我自己添加的关系的阶段,我们的认知从独立的个体扩展到整体关系,事物是由本身内部各种关系组成,同时受外部各种关系影响。

举个苹果的例子:概念阶段是对大脑中想象的苹果进行表现,例如圆圆的红色;现象阶段是如实的表现苹果样子,包括颜色的变化、精准的形状、阴影。结构阶段是苹果解构,苹果核、苹果皮、果肉等,所有的苹果具有同样的结构,不去认识各种各样不同的每个苹果。功能阶段是对于苹果味道营养的认知,我们不仅要知道它的形状和结构,我们更想知道他是甜的还是酸的,是脆的还是软的,营养元素是否健康。最后是关系阶段,我们发现苹果形状味道不仅和树木品种、树根、树叶、树干有关系,还和土壤、水、阳光、温度等等很多事物存在无比复杂的关系。这就是五个不同阶段对于事物的认知方式,艺术同样是在探索认知事物的方式并进行表现传达。

所以当前不管是什么艺术或者设计,只要是在探索关系,就是处在符合时代的最新趋势之上。

数学的艺术之美作文【二】

生容易,活容易,生活不容易。生活对于现代得人似乎非常难,生活让我们很累。人们不停地奔波,因为我们不断的追求。

累,现代生活的代言。或许我们的生活缺少艺术,不懂得如何去艺术的生活着。可是艺术是什么?怎么才是艺术的生活……或许林语堂的《生活的艺术》能对我们有所启发。

生活可以是艺术,可以很放松,可以是种享受。它可以经历大风大浪,也可以停泊在港湾里随着清风微微有些晃动。船帆本是白的,但如果你喜欢,便可以添上一点颜色,那么它就与别人不同了,是独一无二的。

我们不去追求完美的理想,不去追寻那势不可得的事物,不去穷究那些不可得知的东西……最重要的问题是怎样去调整我们的人生,使我们得以和平地工作,旷达的忍耐,幸福的生活。

在《生活的艺术》这本书中,“自我”和“闲适”我认为它更多的'是在告诉人们在工作之余、责任之外如何提高生活的质量、过上有品位的生活。我认为,林先生并不是叫我们放弃所有的理想,而是在强调,对理想的追求必须是以现实生活为基础的、是以快乐为原则的。林说:我们不去追求完美的理想,不去追寻那势不可得的事物,不去穷究那些不可得知的东西...最重要的问题是怎样去调整我们的人生,是我们得以和平地工作,旷达的忍耐,幸福的生活。我们可以过中庸的生活。我们的理想就是一个半有名半无名的人;在懒惰中用功,在用功中偷懒;穷不致穷到付不起屋租,而有钱也不致有钱到可以完全不工作,或可以随心所欲地帮助朋友;钢琴会弹,可是不十分高明,只可以弹给知己的朋友听听,而最大用处却是做自己的消遣;古董倒也收藏一些,可是只够排满屋里的壁炉架;书也读读,可是不太用功;学识颇渊博,可是不成为专家;文章也写写,可是有一半退回……

我们要学会享受生活,热爱生活,积极的过好每一天。第一遍读《生活的艺术》或许我涉世未深,感悟谈不上,感触有一点。或许30年后,40年后还可以再读读它,那时候,是否会有更深的体会……

数学的艺术之美作文【三】

斑驳的漆面,破损的琴弓,缺失的细弦,这是把经过岁月侵蚀早已暗淡无光的小提琴,当葛老师在课堂上将它带到我的面前时,我心想:“葛老师怎么会有这么破旧的一把小提琴呢?”葛老师似乎看穿了我的心思,问我:“你想不想听我讲讲这把小提琴的来历?”我点点头,葛老师笑着抚摸我的头,向我娓娓道来……

“在我像你这么大的时候,在我的家乡宜兴的一个小镇上,只有一家百货公司,墙上挂着唯一的一把小提琴,我非常希望能拥有那把小提琴,看着它我仿佛都能听见那一个个美妙跳动的音符,可是家里穷,兄弟姐妹多,父母工资少得可怜,根本不可能给我买下它。于是,我每天一放学就跑去那家百货公司,去看那把挂在墙上的小提琴……”

我的眼前仿佛出现了这样一个情景:一个大约8、9岁的小男孩趴在百货公司的柜台上,目不转睛地盯着墙上的一把小提琴,眼睛里迸射出渴求的光芒……

“后来这件事被我的一位老师发现了,她告诉了我的父母,我的父母用省吃俭用下来半年的工资为我买下了那把小提琴。”说到这里的时候,葛老师的眼睛里泛出了泪光,“但是我的父母已经没有钱再给我请一位小提琴老师了,所以,我只能靠自己去摸索,去钻研,琴弦拉断了一根又一根,拉断的琴弦我都珍藏着,装满了整整一抽屉……直到有一天,我去参加一个正式的演出,那是我第一次站上舞台,那时的舞台可不像现在的舞台装饰华美,流光溢彩,我们那时的舞台只有一个简单的大红幕布的背景,色调单一的照明,但在当时的我看来,已经非常豪华了。我穿着一身黑色的礼服,正装出场,用饱满的热情开始演奏,任乐曲优雅地流淌,自己早已陶醉其中……一曲终了,一位老师却指出我的音起高了,原来一直以来琴弦都被我调高了四度音在拉,可我之前却一点都不知道……”这时我从葛老师的眼睛里看出了深深的失落与遗憾。老师缓了缓情绪,告诉我后来那位老师被他的真诚打动了,破例收他为徒,从此他有了人生第一位小提琴老师。

葛老师对艺术的热情与不懈追求打动了我,勾起了我内心深处的记忆,初学小提琴时,爸爸妈妈就送我去了一位有名的小提琴老师那里一对一教学,为了鼓励我,还给我买了一把很漂亮的小提琴,这把浅棕色的小提琴有着漂亮的木纹,烤漆的琴身泛着耀眼的光泽,我一下子就喜欢上了它!几年下来,我已经换了四把小提琴,特别是最近的这把小提琴,是爸爸妈妈带我去上海音乐学院旁边的一家小提琴专卖店里买的,那里琳琅满目的小提琴让我挑花了眼。我现在上小提琴课的时候,葛老师都会利用白板和电脑软件教我乐理知识,用钢琴和我对音、合奏来提升我的听音能力,增长我的小提琴技能……即便在这么好的条件下,我也曾多次因为练姿势太累或者掌握不了技巧拉不准音而哭鼻子,甚至差点放弃,现在想来,真是无比羞愧!

那把陈旧的小提琴,一直挂在老师的琴房,每当我累了,倦了,练琴到手酸、腰酸、背疼了,我就会走过去细细端详,脑海里浮现出那个倔强小男孩的身影,虽然拉着调高了四度的音,仍一脸执着……

数学的艺术之美作文【四】

我一直想学一门艺术,妈妈见我对书法情有独钟,决定带我去报读书法班。我感到非常的开心。打这天以后,一到双休日,我就到少年宫学习书法。

一开始的时候,我学得津津有味。书法老师教我们使用毛笔,教我们蘸墨,教我们写字的正确姿势,还教导我们学书法一定要认真,不能有一点马虎。老师讲的这些基础知识,我几乎都能背出来了。由于学得认真,我的毛笔字写得很好,不时得到老师的称赞。我心里甜滋滋的,谁说学一门艺术有多难呢?其实也不过如此吗!

可是后来,书法老师的要求越来越高,每天回去都要练习最基本的笔画,一写就是十几张,写完了还得让老师亲自检查。我开始厌倦了这些枯燥无味的练习,让我失去了自由。书法成了我的负担。有一次,我向书法老师抱怨,为什么这么简单的练习都要写那么多遍?

书法老师并没有生气,只是很严肃地对我说:“学书法就需要认真,坚持,不经一番彻骨寒,怎得梅花扑鼻香……”随后,老师又给我讲了王曦之学书法的故事和达.芬奇画鸡蛋的故事,还教导我说,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我认真地琢磨了老师讲的一番话,觉得很有道理。和王羲之相比,我真是太惭愧了!于是我又全身心地投入书法的学习中。

暑去寒来,经过不懈的努力,我终于学到了书法的真本领,其他基本功更不在话下。在读法的漫漫长路上,我愿意一直走下去。我深知,不经一番彻骨寒,不得梅花扑鼻香。

数学的艺术之美作文【五】

《艺术的故事》这是一本教人如何欣赏艺术的书。它看起来有4指厚,16开,文字紧凑但阅读舒适,画面精美,非铜版纸,是哑光的一种我不知道但常用的厚实纸张。版式朴素,简洁,封面看起来甚至不那么艺术,高兴的是它没有腰封,因为它完全不需要这种俗气装饰。

看起来很唬人很高大上是不是?有点,但,它真的很有料。艺术听起来不食人间烟火,但这本书就是让你可以用双手触碰得到那些高高在上的艺术品,让你知道它为什么这么做,它带来了什么影响。贡布里希写作此书并非用作教材或学术,而是为我等凡人所学习阅读,无论是茶余饭后书,是睡前枕边书,还是学习知识书,唯一不能成为的是口袋书或旅行书,因为它真的很重很重。我都是半躺着看,把它放在肚皮上的,肚皮上还要放个靠垫否则太低脖子很疲惫。

其实,我只是想说,你翻开了这本书,会感到双眼大开,你会惊奇地发现那些离我们遥远陌生诡异而面熟的世界,皆为有因有果。翻开这本书,开始艺术的探索(这么说丝毫不为过)。因为我记忆差,所以要做读书笔记。基本为各章节的概括总结、摘选。不知能坚持多久,书太厚了,但是能记多少算多少,算是个回顾。

人们对艺术品的评价,总习惯用简单的美或不美来表达。一幅天真孩童的画作,我们看到了细腻的皮肤,睁大的双眼,纯真可爱,我们不必追究画作的细节、技法就能轻易做出判断:这画很美。一幅老妇的肖像,皱纹满布,眼神浑浊,苍老干涩,我们第一反应是,它很丑。可是,等一下,如果我们可以撇开第一主观的感觉,细细地观察,会发现它描绘的老妇其实如此真实,皱纹、发丝刻画如此细腻,神情那么到位,因为你看到了它的沧桑感。那么,这难道不是一幅上好的画作吗?

(大多数喜欢在画中看到自己喜欢的场景、题材,这是自然的倾向)

(事实上,左右我们对一幅画的喜爱之情的往往是画面上某个人物的表现手法。)

当然,逼真不应该成为判断的唯一标准。一幅野兔子的画像真实再现了兔子的眼睛、胡子、皮毛,无疑,再加上专业的技法,这确实是一幅好作品。无论是细致的刻画,还是粗略的勾勒,这是都是真实地表达。但是,那些看起来不逼真的画作,难道就是不好的作品吗?

人们似乎对看起来不对的东西天生地排斥厌恶,尤其在现代艺术中。不过,没有人非议米老鼠这个非常规的老鼠,甚至喜爱有加。如果在看现代画展,那么情况就不同了,虽然米老鼠和乖张的小公鸡实属异曲同工,但是接受起来小公鸡没有那么容易。

(不管我们对现代艺术家的看法如何,我们都可以毫无保留地相信他们有足够的知识,完全能够画得“正确”。如果他们不那样画,其原因可能跟瓦尔特迪斯尼一样)。

(所以,如果我们看到一幅画画得不够正确,那么不要忘记有两个问题应该反躬自问。一个问题是,艺术家是否无端地更改了他所看见的事物的外形。另一个问题是,除非已经证明我们的看法正确而画家不对,否则就不能指责一幅画画得不正确)

(在欣赏伟大的艺术作品时,最大的障碍就是不肯摒弃陋习和偏见)。前人这么画的,那么就是这个样子,比如圣经。

我们认为艺术家为之焦虑的事情,一般是美的表现和美,但是真正困扰艺术家的是很难用语言表达的。所以一般谈论中的“艺术”都是非文字性的艺术,如果能用语言表达艺术那么这些画作雕塑等等似乎也没了存在的必要。艺术家们只追求一个听起来很简单的东西,合适。这“合适”似乎很难有个明确的度,但多一分少一分,一切都不一样了,就像做菜。艺术家们对着作品,寻找着自己认为的平衡,而这种平衡就是作品本身的平衡,当它传到到观众眼里,也同样差别在分毫间,也让我们觉得,它就应该是这个样子,最合适的。艺术家为了达到这样的平衡,练习自不必说,无数的改动、试验,看似就更改一个颜色、位置,加减一笔,但事实上是复杂而严肃的事情,而非随意随性。如果我们为他到底为什么要这样改,他也无法回答。

在艺术领域,确实有评论家归纳总结规则,但是事实证明,那些墨守成规的庸才画家们淹没在了历史潮流中。艺术家们在离经叛道的征途上获得前所未有的新的和谐。

数学的艺术之美作文【六】

爱美大概也算是人的天性吧,宇宙间美的东西很多,音乐在其中占重要的地位。伟在的音乐家贝多芬说:“音乐是比一切智慧,哲学更高的启示。”

在六月5日那天,文化周末室内乐团在我们的学校大电教室举行一场音乐盛宴,乐团五人踏着艺术的长虹缓缓向我们走来。

“各位师生,各位来宾们,今天我们文化周末室内乐团为你们演奏‘欧洲古典音乐’‘中国民音’与‘动漫音乐’,让我一起被艺术熏陶,接受音乐的洗礼吧……”主持人热情洋溢的介绍结束后,团长颜乐紧接着一一介绍乐团的成员。

开始演奏了!第一板块是“欧美经典”。五位音乐家各自对视一眼,当团长颜乐一点头,五人同时一起演奏。四个琴各自被主人往肩上一搭,四根弓随后乖乖地躺在琴肚上,随着弓一放,《一步之遥》从琴里悠悠传来。时而涓涓细流,时而“飞流直下”,时而“黄河远上白云间”,时而“滚滚长江东逝水”……五位音乐家合上眼睛,摇头晃脑的,很享受的样子。大电教室显得异常肃穆,只有音符在跳动。同学们都沉浸在音乐之中。有的翘首凝视,有的吊梢眉头,有的碗口嘴,有的……无不是随乐而变,随心而动。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

一系列的音乐变化也勾出了我内心的一些记忆。那一天老师通知我要去参加机器人比赛。赛前,我默默地努力,加班加点坚持训练;赛时,我抱着必胜的信念,热沸腾;赛后,离成功只有一步之遥,万分沮丧。这一切的回忆都是源于眼前的音乐家,源于他们演奏的音乐,源于我的生活经验。生活与艺术完美结合,生活与艺术产生了共鸣啊!我明白了!

艺术源于生活!

每个人都是自己的艺术家,我们的每一次选择,就是选择着一种颜色,一个音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