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话题>

今天开家长会的作文(开完家长会的事情作文)

今天开家长会的作文(开完家长会的事情作文)

更新时间:2023-12-09 07:33:13
今天开家长会的作文(开完家长会的事情作文)

今天开家长会的作文【一】

如今,异想天开被人们过多地充斥了狂傲的味道,面对着“填鸭式”的教育方式,聆听着老师们“只许这样,不许那样”的训斥之言,异想天开几乎成了我们不可触及的禁地。当一个新奇的想法从脑袋里蹦出,一句简单的“异想天开”就会将它绑了块大石头沉入深海之底。

难道我们只能墨守成规,只能怨天尤人,只能对那些固有的说法一味盲从?不,我们不需要一群只会点头称是的胡涂虫,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民簇,我们的建设事业需要这样的一种异想天开!

谁说异想天开注定只会是异想天开?不,看看这些活生生的事例吧!亚里士多德的“地心说”被封建教会奉为不可撼动的真理,是哥白尼“异想天开”地提出“日心说”,开创了一片天文科学的新世界。中国的“贫油论”让中国默默忍受了进口洋油的不公正待遇,是李四光“异想天开”地进行地质研究,发现了我国丰富的石油宝宝藏。一个世纪前,“嫦娥奔月”只被当作一个“异想天开”的美丽神话,而现在,人类已能站在月球向着地球微笑。看着今日愈发繁荣的香港澳门,又有谁还会去质疑邓小平爷爷“异想天开”而得出的“一国两制”。在建国初,又有谁不会认为祖国有今天这样的`繁荣是“异想天开”呢?然而事实上,中国已屹立于今日的世界之林,沉睡的雄狮觉醒的声音已威震四方。

异想天开不是错,我们人人都应该学会这样的一种异想天开,虽然我们的异想天开很有可能成为人们不屑一顾的茶余饭后的笑料,但难说它不会成为世界第八大奇迹?

今天开家长会的作文【二】

很久很久以前,有个英俊、潇洒的年轻人花钱买了一处花园别墅,仿古的房子建筑得非常好看。

新颖、舒适、结实,一切设备一应俱全。唯一美中不足的是别墅离小河太远。

“这没什么大不了的。”他想,“你知道,一切都得由自己去调整!我精通机械工程,稍为摆弄一下,房子依靠牵引力就能自动地走到小河边去。只要把地基挖空,在下面装上雪橇的滑板,我就可以随意改变房子的位置,好像把房子放在手掌里转动一样,创造一件世界上前所未有的奇迹。”

“等到我的房子开始走动的.那一天,我将在屋子里大宴宾客,让大家痛痛快快地吃个够,并请当地的乐队前来助兴,为了庆祝这一喜事,我将操纵我自己设计的机器。”

这位敢想敢做的工程师,迷上了这疯狂的想法,立刻开始干起来。他雇请一帮人挖掘地基,他不惜花费钱财,为的是使屋子能够走动。他辛辛苦苦劳动,得到的结果却是整个房子的倒塌。

今天开家长会的作文【三】

通过这篇有异想天开的工程师寓言故事,我们明白了一个道理,异想天开,不切实际,不尊重客观规律的做法,都很难立足。年轻人的房子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今天开家长会的作文【四】

而在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在人们的生活日益富足的'同时,我们是否会感到,社会上缺失了一些东西,它们名为忠诚、善良、坚持……它们有着一个共同的名字——义。

当你因被好友出卖而心痛不已时,你也许如背中暗箭,愤怒质问,但你的好友也有自己的好友。许诺时的信誓旦旦,转身后的欢喜奔走,只余一人伤心流泪。不因为何,只因当今的社会缺失了人与人之间的忠诚。自利的现实让人与人之间披上了保护色,好似一层看不见的房,将人心阻隔。缺少应有的忠诚,社会将越来越冷淡,即使在温室效应的现在,也会全球变冷。

当你因意外而摔倒在地时,你是渴望有人伸出双手,还是盘算着“扶起金额”?柏油路刺骨的温度传递到身上,心难道不会期待温暖;等待善良吗?善良的外延很广,似乎普天之下任何一件举手之劳的小事都可以用善良来完成,但真正心存善良的人又有多少?没有人敢说自己全身心的善良,但每个人的遗传因子都隐藏着它,和罪恶一样,不去触发,不会萌生。善良,其实很简单。

当你在生活中遇到无数坎儿时,你是咬咬牙坚持下去,还是叹口气就放弃。也许认为无能为力,也许认为无论付出多大的努力最终还是会输,但,那有啥?人不会输,输的只有自己,放弃才算是输,只要没有放弃,只要还活着,就永远没有“最终”。坚持走下去,哪怕暂时被打败,但那又如何?胜利总会来临。但现在,还有多少人明白坚持,有多少人因无力坚持而走上歧路,背叛了义?谁也无从知道。

是的,可能钱币装满了人们的口袋,却填不上人空虚的心;可能贫穷会使人衣衫褴褛,却不能让人心灵痛苦。泰戈尔说过:“信仰是个鸟儿,黎明还是黝黑时,就触着曙光而讴歌了。”义,就是信仰,它永远在人的内心深处,等待着人的坚持。

义,其实无时不有,无处不在。

今天开家长会的作文【五】

孔子与《论语》所代表的儒学,是中华民族文化内核的“心魂”所在。千年以来,对《论语》的解读浩若繁星。步入现代,今人对《论语》解读最有分量的是李泽厚先生(以下简称先生)所著的《论语今读》(以下简称《今读》)。这本书不是对《论语》进行快餐式、布道式、鸡汤式的误读,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如果认认真真读过一遍《今读》,尽管有不明白的地方,却足以让读者找到作为人本个体和民族共同体的`价值认同,真正地发自内心地感受到作为中国人的自豪感。同时,先生还从文化的角度剖析现代社会的问题的成因。因此,《今读》不仅是对《论语》的解读,还融合了先生对中华文化的深入思考。本文就对先生的主要观点以自己的理解进行简要梳理。

今天开家长会的作文【六】

拜读过李泽厚先生的《论语今读》后,内心激动,觉得此书与其他同类书籍相比,观察《论语》的角度以及其提出的很多有关《论语》的观点都是十分独特新颖而实用的,让我对《论语》有了一番新的体会。总的来说,《论语今读》主要通过以下这两方面来解构《论语》,即以《论语》为代表的儒学的“半宗教”性质与“半哲学”性质。说它是“半宗教”,主要缘于其雅俗共赏的普遍性、对其他宗教的包容性及“终极关怀”的宗教品格,在《论语今读》中,李泽厚先生更是称,“儒学和孔子的《论语》倒有些像西方基督教的《圣经》一书了”,“它是没有人格神、没有魔法奇迹的半宗教”;而说它是“半哲学”,则因为虽然儒学不重思辨体系和逻辑构造,但其中孔子对其学生问题的回答中处处反映了一种深沉的理性思索,是对理性和理性范畴的探求、论证和发现。“正因为是靠理性、哲学而不靠奇迹、信仰来指引人们,所以孔子毕竟不是耶稣,《论语》并非《圣经》。也正因为不是空中楼阁或纸上谈兵,而要求并已经在广大人们生活中直接起现实作用,所以孔子不是柏拉图,《论语》也不是《理想国》。”李泽厚先生的这句话也许正是其所试图阐述的观点所在。

然而,细品《论语今读》后,发现它所带给我的启示,绝非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上,作者在里面所提出的很多观点,不仅向我呈现了《论语》的一副全新的面貌,让我开始摒弃以往对《论语》的不合理的偏见,试图重新辩证地去看待《论语》,而且给我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塑造注入了新的元素,我发现,《论语》不再是高高在上、不可触及的圣贤之言,它与我们平民百姓的日常生活是有着密切联系的,在此,我将从不同方面细论我读《论语》及《论语今读》时所得的体会。

对于求知,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亦即,学习而不思考,迷惘;思考而不学习,危险。就我的理解而言,此处的“学”应指掌握生活中事物运行的规律,它既囊括了我们课堂上学习到的物理、化学、音乐等科目的知识,也包括我们在人生道路上所聆听到的教诲。由于经过长期实践的证明,它总是具有正确性与客观性。因此,“学而不思则罔”里的“学”是属于理性范畴的。反观“思”,思考,应指个人的对生活中事物的思考,与“学”相反,它是主观而感性的,虽然它未必总是正确,但因为它是由每一个个体独自进行的,因此它独特并且真实可感,对个体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无可替代的作用。

光学习而不思考,则相当于盲目地接受知识。不经过自己的一番考量,别人说它对,你就认为它对,别人说它错,你就认为它错,这样所学习回来的知识,是不会在脑海里停留多久或是对人造成多大影响的,因为它来自于表面的记忆而非深刻的理解,换句话说,学了就是白学,所以即使学习了,人还是会迷惘。思考而不学习,就好像在一片茫茫大海中航行,由于缺乏方向,“思考”这艘大船是会迷路的,它有可能向任何一个方向前进,却对前方的风暴暗礁毫不知情,所以是十分危险的,要趋吉避凶,踏上正途,只能靠“学习”来当这艘大船指南针。而在《论语今读》中,李泽厚先生引用了康德的一句话来阐述这种有关学习和思考的求知观:“感性无知性则盲,知性无感性则空”,的确如此。

对于交友,子曰:“晏平仲善与人交,久而敬之。”《论语今读》里的解释是,晏平仲很善于与人交朋友,虽然交往很久,仍然保持恭敬。“交往很久,仍然保持恭敬”,这里说的该是如何拿捏与朋友之间的距离的问题。其实只要细看,可以发现,我们在保持与朋友间的关系时所遇到的问题,归根究底似乎都总是“距离”的问题,太亲近反而刹那间反目成仇,太疏远又逐渐关系全失。难怪在香港著名作词人林夕也在他《原来你非不快乐》一书的《一件睡衣的污垢》这篇文章中写道:“拿捏与人之间的距离,比炒股更接近艺术。”

对于生,子曰:“未知生焉知。”不知道生又谈何,细想这一句话,觉得似乎看到孔子在对他的弟子说,与其一味掏空脑袋去研究,还不如不把眼光放在生着的现世上,想想该如何去“生”不是比去想什么是“”更有意义得多?还活在花季雨季当中,却把时间花在去思考“”的问题上,是不是有点杞人忧天兼且浪费光阴了?毕竟,“生”是实在的、处于眼前的,而“”却虚无飘渺遥远得很,至少对于我们这些身强力壮的祖国的花朵而言是这样。因此在孔子的这一句话中,我所看到的是儒学思想所强调的现世意义,它鼓励人们活在当下,做好每一刻的自己,而不要沉迷于假大空的无意义的猜想当中。从这个方面理解的话,孔子的这句话是积极的、正面的,然而问题的关键在于,“”真的仅仅是假大空的无意义的猜想吗?仔细思量,恐怕不是。放眼尘世,有多少人临终闭眼的一刻是完全不带一丝遗憾的?他们或许心愿未了,或许心结未解,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有二,一是“”来得太突然,生命的意外终结使人来不及去了却心头的孽就不得不含恨而终,二是在“”这个终结点前的长长的生命坐标上,人们不愿意花一分一秒来思考“”这个问题,而等到白发苍苍,再也动不了的时候,才惊觉自己还有余愿未了,余结未解,才怨恨时间太匆匆,而这些愿啊、结啊,又有多少是简单到可以完满终结于人生舞台上布幕落下的短短一瞬间?因着这,大部分人撤手人寰的时候,心里头还是不踏实、不平静的。要尽量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在活得好好的时候是不是有必要去想想“”的问题从而让自己活得更有价值?未知生焉知,倒过来说,未知焉知生似乎更加正确。以上是自己对《论语今读》一点粗浅的体会和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