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话题>

围绕中心思想列提纲的作文(为中心论点的作文结构提纲)

围绕中心思想列提纲的作文(为中心论点的作文结构提纲)

更新时间:2023-12-10 20:33:59
围绕中心思想列提纲的作文(为中心论点的作文结构提纲)

围绕中心思想列提纲的作文【一】

星期天早上,我和爸爸、妈妈吃完早餐,就向我们的目的地——中山公园进发。

我们从正大门南门开始,沿着巨石铺成的台阶,一路向上。中山公园绿树成阴,被称为“避暑胜地”。那里有各种各样的树,有梧桐、有桧柏、有鸡爪梨、有榆树、有三角槭、还有沙朴。大的、小的、粗的、细的,但数目最多的还是松树,简直就是天然的植物园。

我发现一个奇特的现象,那里的树“身材”都特别修长,我问爸爸:“这是为什么呢?”爸爸说:“因为植物的向光性,为了获取更多的阳光,它们都拼命地往上长,于是就出现了这种现象。”再向上走了一段,就到了总理纪念堂,里面刚好有个书画展,我们参观了以后,就沿着左边的山路,向公园的北侧走去。大概到了公园的西侧,我们发现有一个山洞,洞口被铁门锁住,外面还写着“普乐宫”三个大字。爸爸说,这原先是一个防空洞,在战争时期,这里是躲避敌人飞机炸弹的场所。在空调还没普及的年代,这里也是老百姓消暑的好地方。再走一会儿,我们就来到了公园的北坡,休息了一会儿继续向上爬,终于登上了顶。

中山公园不仅是奉化的标志性自然景观,更是奉化历史文化发展的见证。

围绕中心思想列提纲的作文【二】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是马克思于1845年春在布鲁塞尔写成的批判费尔巴哈的11条提纲,马克思生前未曾发表,原题为《关于费尔巴哈》,论述的中心是实践问题,马克思在批判费尔巴哈和一切旧唯物主义的基础上概述了自己的新的世界观。最早发表于1888年,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的序言中称这个文件为“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并作为该书的附录首次发表。它被恩格斯称为“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历史唯物主义的起源”,《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一起被公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特别是唯物史观创立的基本标志。

精疲力竭地读完《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却无奈地发现没有任何的思路,大概这是第一次读到如此抽象、生涩和难解的文章吧。或许是有些不服气,当我鼓足勇气读过第二遍的时候,却发现和初读这篇文章的感觉略有不同,好像有那么一点似懂非懂的感觉萦绕在心间。欣喜若狂的我而后又重复阅读了几遍,再加上老师的解读和引导,终于,我对《关于费尔巴哈提纲》有了深一层的理解。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全文由11条大纲构成,全都紧紧地围绕着“实践”这个中心,强调实践的决定性作用。费尔巴哈由于不理解实践的概念和意义,因此他的人本主义唯物主义思想是直观的、非实践的,这导致他在社会历史领域无法摆脱唯心论的巢臼。马克思正是对费尔巴哈进行了扬弃,在提纲中主要提到这样几个观点:旧唯物主义是没有把事物、现实等当作感性活动当作实践;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是一个实践的问题;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是一致的,都是实践;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从中我们可以看得到现在大量被引用的关于实践的理论的雏形。

简明扼要的提纲勾画出这样一个有异于先前哲学家所确立的“人”:这个人与其周围的一切的联系都是一种东西——即是实践。这个实践是最广义的,它涵盖了“社会化了的人类”的一切活动,包括自然人体对周围环境的作用以及环境对人的作用,以及人的思维。我们从这里可以看到:实践本身就代表了一个辩证唯物主义的观念:人的一切活动是一个客观的存在,可以作为一个外在因素而作用于他人,而同时又是具有主观能动性,有特殊的感性和情感,因此,人的客观真理性仍然需要通过来实践证明。马克思很明确地写到:“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真理作为人的思维的经验性的东西是要靠实践来证明的。

《关于费尔巴哈提纲》论述的中心是实践问题,马克思在批判费尔巴哈和一切旧唯物主义的基础上概述了自己的新的世界观。

首先,马克思指出旧唯物主义的主要缺陷,即“从前的一切的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事物、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所以,结果竟是这样,和唯物主义相反,唯心主义却发展了能动的方面,但只是抽象的发展了,因为唯心主义当然不知道真正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的。”马克思确立了科学的实践观,他指出要正确理解实践的意义,从而正确的解决主体与客体的关系。马克思反复强调指出实践是“人的感性活动”,是能动性与受动性,主观与客观的统一。即我们并不能单单从唯心主义来理解人的单纯能动性,也不能单单从唯物主义的角度来看人的单纯受动性,而是要结合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人既受自然性的支配,同时又能以自己的能动性来改变自然,从而实现人与环境的辩证统一。

其次,马克思在“提纲”中还提到这样几个观点: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是一个实践的问题;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是一致的,都是实践;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从中,我们看到了“实践”的重要性,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然后,马克思批判了费尔巴哈的宗教观,指出了他的抽象人性论以及由此导致的抽象的宗教观。在肯定了宗教的本质是人的本质的同时,批判了其只能把人类理解成一种内在的,无声的,将人从肉体和精神的状态中主观剥离,批判其否定了人可以改变世界的可能。

最后,马克思指出:“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於改变世界。”实践是革命的,实践是人能动地改造世界的活动。实践把居于能动与主导方面的主体和居于依据与基础方面的客体联结起来,形成了改造与被改造关系。而人类的不断进步,恰恰反应了这样一个观点。

总之,实践观点构成了《关于费尔巴哈提纲》的中心线索和核心思想。通过学习《提纲》使我认识到将唯心主义观点和唯物主义观点相结合起来分析问题的必要性以及实践的重要意义。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我们应该学会全面分析问题,做到一分为二;并且要注重实践,牢记实践出真理,实践出真知,只有实践才知对错,没有实践就没有发言权。

马克思的全部思考既是围绕“改变世界”——即“实践”而展开,而不是对思想史上某种问题作纯学理的逻辑推演,因此,一切认识与思考都必须围绕实现目标所需要的实践而展开。“关于离开实践的思维是否具有现实性的争论,是一个纯粹经院哲学的问题”。马克思很早就用这句话明确地表示了他对“离开实践的思维”不感兴趣。这是一个肩负“改变世界”使命的人自然而必然的思维倾向。

我认为我们的实践应该以“致用”为终极目标和最后归宿,即必须以能作用于原有的实践结果为目标,对现实的人生和全人类从物质或精神两个方面有益处为衡量标准,“生活的理想是为了理想的生活”,在改造世界的实践过程中,必然要发生主体对客体的认识关系。认识关系在改造关系的基础上产生,又作用于改造关系。我们从外界择取种种信息,先把它们内化为自己的认识、思维甚至理论,然后知道我们自身的行为实践,反馈、反作用于活生生的现实环境中。前者是自身思维、精神部分的革命,也就是“解释世界”,后者是非自身思维方面的现实行动,我把它理解为改变世界;只有把“主观能动性”和“现实操作性”两者结合,实践才可以说是完整的,具有真正改变现实的革命意义。

围绕中心思想列提纲的作文【三】

小朋友们,你们去过中山公园吗?如果没去过,就让我来给你们介绍一下吧!

一下车,我们就来到了后门,后门红、绿色的琉璃瓦在阳光的照耀下发光,门上还刻着精光闪闪的四个大字“中山公园”上面还挂着四个大小不同的灯笼。我们跟随老师走上台阶,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颗大大的榕树,它像一把撑开的大伞;许多老人在树荫下乘凉、聊天。接下来我们走过一条小路,一棵高大的木棉树映入眼帘,它的树干笔直,表面摸上去很粗壮,要三个小朋友才抱住它。瞧,那边还有一颗美丽的凤凰树,它的枝叶非常茂盛,而且叶子很漂亮,火红火红的,我们班一些调皮的同学把树叶摘下来看。

走着走着,一位同学发现了一座炮台。我们连忙走了过去,有的同学摸摸这儿,摸摸那儿,让我们想到了过去先烈打仗的时候。那时,他们用自己的鲜来换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我们一定要加倍珍惜,我们现在要努力学习,决不让他们的鲜白流。

走到前门,我们发现孙中山爷爷的雕像,只见他左手叉着腰,右手拿着拐杖,他神情严肃,好像在思考着国家大事,又好像在告诉我们:“你们一定要好好学习,以后为国家多出一份力。”

长廊里,许多老人在乘凉,有的老人在唱着歌,有些老人在聊天,真是人流如织,热闹非凡。

看着美丽的中山公园,让我流连忘返,最后我们依依不舍地上了车,回到了邓老师快乐作文班里。

围绕中心思想列提纲的作文【四】

全文由11条大纲构成,全都紧紧地围绕着“实践”这个中心,强调实践的决定性作用。费尔巴哈由于不理解实践的概念和意义,因此他的人本主义唯物主义思想是直观的、非实践的,这导致他在社会历史领域无法摆脱唯心论的巢臼。马克思正是对费尔巴哈进行了扬弃,在提纲中主要提到这样几个观点:旧唯物主义是没有把事物、现实等当作感性活动当作实践;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是一个实践的问题;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是一致的,都是实践;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从中我们可以看得到现在大量被引用的关于实践的理论的雏形。

扼要的提纲勾画出这样一个有异于先前哲学家所确立的“人”:这个人与其周围的一切的联系都是一种东西——即是实践。这个实践是最广义的,它涵盖了“社会化了的人类”的一切活动,包括自然人体对周围环境的作用以及环境对人的作用,以及人的思维。我们从这里可以看到:实践本身就代表了一个辩证唯物主义的观念:人的一切活动是一个客观的存在,可以作为一个外在因素而作用于他人,而同时又是具有主观能动性,有特殊的感性和情感,因此,人的客观真理性仍然需要通过来实践证明。马克思很明确地写到:“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真理作为人的思维的性的东西是要靠实践来证明的。

马克思认为:人的一切活动都可视为实践,实践乃是唯一的存在或者实在。实践即是存在,实践之外别无存在,实践决不是停留在书本和理论上的夸夸其谈,并不是如青年黑格尔派在思辨哲学上的纠缠不清。因此,实践也就是我们理解马克思整体思想的必由之路,是理解马克思整体思想的一把唯一的钥匙。有人径直地把马克思的'哲学称为“实践主义”(Practicalism。所谓“主义”(-ism,就是一种学说或信念;所谓“实践主义”,就是一种关于实践的哲学学说和对于实践的理论信念(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一度自称他们的哲学为“实践的唯物主义”,但在今天,“实践唯物主义”实际上已成为八十年代以来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研究当中的一个特定流派的称谓。

在马克思看来,实践被界定为有着“主观”、“能动”内涵的“人的感性活动”,亦即人的对象化活动。对象化意味着人的预期目的在其存在对象上的实现,即包含着人化的意味。实践既然有了人的对象化,也便有了主体性的意味,因而实践决不仅仅停留在理论和思辨哲学上,更多的是社会性和人的主体活动当中。他不像费尔巴哈那样回避主体的人的活动与作用,而是使问题又回到主体的能动方面。他认识到,只有在主体感性的参与下,才有认识的发生,否则就不可能建构起任何认识论。为此,马克思把人的活动“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另一方面,马克思也决不是象黑格尔那样,把主体感性束缚在思想和观念所决定的范围,而是把主体的人的活动理解为感性的物质活动,即对象性的活动。他说:“费尔巴哈想要研究跟思想客体确实不同的感性客体,但是他没有把人的活动本身理解为?对?象?性?的活动。”这样,按照马克思所提供的思维方式,实践活动被赋予一身二任的品格,既体现了认识活动的主体性原则,同时也体现了认识活动的客体性原则,从而使主体感性在实践中获得了自身的完满统一。

这个广义的实践与“社会性”是密切相关的,这是因为人的任何认识活动所面对的任何“客观对象”实际上都已经处在实践的“域内”,因而都总是已经有人的“主体能动性”参与其中了。我们确实可以在认识过程中尽量去排除不同认识主体的意识主观性的干扰,努力争取“主观符合客观”,把握客观规律;但我们却无法将人的存在、为满足其需要的活动从客体对象中排除,因为任何客体对象都只能是在人的自为存在背景上面呈现出来的。因此,当我们谈到任何一个客观对象时,它的所谓“客观性”,只是相对于我们“当下的”意识而言,即它是独立于“这一次”的意识,先于“这一次”的认识而存在的;但它仍然是在实践域内。而意识同样是实践的内在要素,因而客观对象仍在此前的意识域内,即最终不可能独立于意识、外在于意识。于是无论如何,在一定意义上,我们所寻求的客观规律就已经具有了某种“实践的规律”甚至“意识本身的规律”的意义了。

社会是由个人组成的,个人是社会的成员,所以个人的活动应该且必然社会化。从现实的某种程度上说,我们的每个个体的活动都具有社会性,这是它的本质属性,虽然我们依然还有相对孤立的生活。作为单一个人,活动的空间和时间,接触的人和事,相对来说是比较局促狭小的,这样的生活如果没有着意去拓宽就会变得僵化,人身处于社会当中,活动却局限于社会的一个微小的角落,显然人只是这沧海一粟,晦朔相比于春秋。

在此,我们强调人的认识对象与人的存在的不可分离性,这并不会影响客体对象及其规律的客观实在性。恰恰相反,我们是把“客观实在性”从旧哲学所想象的纯粹自在的领域归还于人的现实实践之中。人的存在、人的实践活动本身就是最根本的而且唯一的“实在”。既为“实在”,就有一个需要、也能够对之加以认识和把握的问题,也就有一个认识是否符合对象、正确地呈现对象的问题。因而作为“求是”对象的规律,也同样表现为本质特性、客观联系等等,也同样具有普遍性与必然性。但这里的“本质”,是人的存在、人的实践活动的内在特性;这里的必然性、规律性,是人的活动内部以及不同活动之间的内在必然关联。中国哲学中有所谓“理在事中”,强调的就是规律乃是人之“实事”中的“理”。

为此,我们需要以高远的视野把宇宙浓缩,把活动放到更广阔的现实中去,这个活动包括间接的和直接的,间接的方式是通过各种媒介获取海量的信息,直接的方式指亲身实践,尝尝梨子的滋味,前者主要是“读万卷书”,当然在日新月异的今天不止是是读书了,后者主要是“行万里路”,自然也不仅指行路一途,通过两种方式互相补充、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从而可以使得我们的思维更加的全面、灵活、精深,使我们的实践活动更加合乎科学,更具革命性。

马克思在文中提到:实践是革命的。而最后一条纲要引起了我最大的共鸣:“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实践是人能动地改造世界的活动。实践把居于能动与主导方面的主体和居于依据与基础方面的客体联结起来,形成了改造与被改造关系,它改造着自然界,改造着社会,改造着人们之间的关系和人自身。人类发展的历史表明,没有实践,就没有历史的进步和人自身的进步。

马克思的全部思考既是围绕“改变世界”——即“实践”而展开,而不是对思想史上某种问题作纯学理的逻辑推演,因此,一切认识与思考都必须围绕实现目标所需要的实践而展开。“关于离开实践的思维是否具有现实性的争论,是一个纯粹经院哲学的问题”。马克思很早就用这句话明确地表示了他对“离开实践的思维”不感兴趣。这是一个肩负“改变世界”使命的人自然而必然的思维倾向。

我认为我们的实践应该以“致用”为终极目标和最后归宿,即必须以能作用于原有的实践结果为目标,对现实的人生和全人类从物质或精神两个方面有益处为衡量标准,“生活的理想是为了理想的生活”,任何无助于现实生活向前、向上的改变不应看作有效的实践,比如“永动机”只是天才的幼稚的火花,终于会在现实面前破灭。在改造世界的实践过程中,必然要发生主体对客体的认识关系。认识关系在改造关系的基础上产生,又作用于改造关系。我们从外界择取种种信息,先把它们内化为自己的认识、思维甚至理论,然后知道我们自身的行为实践,反馈、反作用于活生生的现实环境中。前者是自身思维、精神部分的革命,也就是“解释世界”,后者是非自身思维方面的现实行动,我把它理解为改变世界;只有把“主观能动性”和“现实操作性”两者结合,实践才可以说是完整的,具有真正改变现实的革命意义。

围绕中心思想列提纲的作文【五】

我的妈妈个子不高,不过她的眼睛与双手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记得有一次,在寒冷的冬季,雪花纷纷扬扬地落了下来,像鹅毛般美丽洁白。

我下午放学回到家,先找了了一件厚厚的棉衣穿上了,因为那天很冷!在六点钟的时候,楼道里响起了熟悉的脚步声,“好像是妈妈,又好像不是!”我内心乱成了一片!妈妈推门而进,“是妈妈,妈妈回来了!”我兴奋极了!立刻扑进妈妈的怀里,妈妈问我:“你好像是发烧了!”“是吗?我只是冷!”我对妈妈说。妈妈摸了我的额头,摸完后,她焦急的对我说:“走,你发烧了,跟妈去医院!”说罢,转身就走。在路上,一双温暖的大手拉着我冰凉的小手进入医院!

量了体温,医生给我打了退烧针,我感到不冷了。

接下来的几天里,妈妈回来很早,一回家就问我:“今天药吃了吗?”我感到自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孩子。

这就是我的'妈妈,一双慈祥的眼睛常常望着我,给我勇气与力量,一双温暖的大手常常拉着我,给我温暖与幸福。

妈妈,您对我的疼爱是无法用语言来表达的,即使我说的再多,再多,也永远说不完,道不尽您的“丰功伟绩”。

围绕中心思想列提纲的作文【六】

长大了,在外地上学,住在学校里,自然没有人送热牛奶到床边了,自己去拿也不实际,便靠着大包的奶粉过日子。

每天早晨,洗漱完毕后,便捧着杯牛奶坐在床头悠闲地看着书,真是惬意。久而久之,便被舍友冠上了“奶瓶”的称号。

又到了冬天,一个人裹在冰冷的被窝里,想想还真心酸,只有流出来的泪有点烫。妈妈要是来给我焐被子该多好啊,胡思乱想着,迷迷糊糊地便睡着了。

“小奶瓶,起床了。”蒙胧中感觉有人在推我。睁开眼,竟然飘来了熟悉的`白气。我忙睁开眼,原来是舍友。

“昨晚听你哭着喊妈妈,要喝奶咧!”

“被窝里怎么这么凉,今晚和我睡吧!”

“快喝吧,我帮你泡的,快凉了!”

我赶紧抓住杯子,闭着眼喝牛奶,生怕流下的眼泪被她们发现。

围绕中心思想列提纲的作文【七】

秋风送爽,汕头中山公园第二十三届菊花展览也随之开始了。

今天,我兴高采烈地来到中山公园。

一进门,一阵阵清香扑鼻而来,让人心旷神怡。走过架在月眉河上面的大桥,眼前一新。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只用菊花做的孔雀,孔雀开着屏,好华丽啊!菊花孔雀前面是一个大花坛,两色菊花构成了心心相对的画面。花坛左右是两根柱子,柱子上绿意盎然,布满了花草,柱上还有用塑料做成的巨龙,多漂亮啊!

继续走,路旁,一簇簇鲜艳芬芳的菊花簇拥着用菊花做成的花篮,无比美丽、芬芳。走过大牌坊,看到被五颜六色的菊花紧紧围住的孙中山雕像,远远望去,就像一圈彩霞围住孙中山。作文

接着继续走,就来到了菊花展台。台上有各种各样的菊花:大车菊、泉乡银山菊、佳水流霞菊、玉龙戏水菊等。其中,我最喜欢的是玉龙戏水菊。玉龙戏水菊金黄耀眼,花瓣儿是细长条状的向四周喷出,酷似烟花,别提多漂亮了!

再往里走,穿过富满农家风趣的农家乐,我来到了公园中心广场。刚进门,就被眼前的美丽景色迷住了:各个片区的菊花五彩斑斓,红的似火,粉的似霞,蓝的似海,黄的似金……最引人注目的是广场中心的大花篮。大花篮高6、5米,外表是用竹条编织而成的,里面盛满了各种各样的菊花,鲜艳芬芳,招引来了许多小蜜蜂和小蝴蝶,它们在花篮边翩翩起舞,采蜜、嬉戏。给深秋的公园平添了一抹春*。作文

菊花,你美丽芬芳,在瑟瑟秋风中傲然挺立。你用多彩的花朵点缀着单调的秋色,你用挺立的身躯向人们讲述着顽强的涵义。人们常说我们是祖国的花朵,那么我不愿做带刺的玫瑰,也不愿做娇嫩的茉莉,而是做一多在秋风中傲然挺立的菊花,去勇敢的面对一切困难与挑战。

围绕中心思想列提纲的作文【八】

马克思是全世界无产阶级的伟大导师、科学共产主义的创始人,伟大的政治家、哲学家、经济学家、革命理论家,主要著作有《资本论》、《共产党宣言》等。

费尔巴哈是马克思以前德国最杰出的唯物主义哲学家,德国古典哲学的代表人物之一。马克思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主要是为了批判费尔巴哈以及其他旧唯物主义的直观性和不彻底性而写的。

《关于费尔巴哈的题纲》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纲领性文件之一,标志着马克思的哲学的基本思想的形成。它被恩格斯称为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历史唯物主义的起源,可见其内容的深刻价值。

社会实践的观点和唯物辩证法思想是贯穿《关于费尔巴哈的题纲》的主线。

马克思在该提纲中首先指出了旧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即对事物、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观方面去理解,一语中的。马克思用敏锐的眼光和锋利的刀笔直指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问题所在,为更深一步的解析奠定了基础。

马克思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意义,强调了实践在检验认识真理性中的决定作用,以及实践对环境的改造作用、对宗教世界的世俗基础的改造作用。提纲鲜明的提出: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的一致,只能被看做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对于世俗基础本身首先应当从他的矛盾中去理解,然後用排除这种矛盾的方法在实践中使之革命化,‘宗教感情’本身是社会的产物,而他所分析的抽象的个人,实际上是属于一定的社会形式的等十分具有针对的观点。马克思从每个点入手展现自己的观点。道理虽大,但却讲得丝丝入扣,极为平实。

但《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终究是高深的,如果没有一定的社会经历是很难理解、很难融会贯通的。该提纲没用华丽的词藻,没有刻意的雕琢,没用冗长的篇幅,而是简明扼要、思想深刻。所以作为学生的我的认识是肤浅的,不能详尽理解其中的真谛。如果几年后再重读,肯定会有更清晰的认识,受益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