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话题>

民国中小学作文选(杨浦一模民国小学生作文)

民国中小学作文选(杨浦一模民国小学生作文)

更新时间:2024-05-08 06:17:02
民国中小学作文选(杨浦一模民国小学生作文)

民国中小学作文选【一】

各位老師好,同学们好!

在过去的日子里,我们团结友爱,互帮互助,好好学习,天天向上。老師如一位辛勤的园丁,用辛劳和汗水培育着我们,使我们在阳光下茁壮成长,谢谢您,老師。

我是徐冯丝曼,今年10岁,曾在班上担任英语课代表、美术课代表、语文补充习题课代表等等。我非常荣幸,也非常愿意为同学们服务,帮助大家。

我课外活动爱好广泛,爱打乒乓球、羽毛球,喜欢骑自行车、滑旱冰、打篮球,我还喜欢画画,弹钢琴,阅读各种课外书。这些活动能让我得到更多的锻炼,增长更多的见识,我也非常愿意和大家一起活动,丰富我们的课余生活。

为了能更好的服务大家,帮助大家,我参加此次班长竞选。如果我是班长,我会以身作则,处处起到带头作用,每天带领同学们朝好的方向发展,遵守纪律、热爱劳动、热爱学习、关心同学、团结友爱、互相帮助,积极参加各种活动。我会发扬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尽自己的最大努力帮助同学,为同学们服务,以前的我是这样做的,以后的我还会做的更好。

我是徐冯丝曼,希望各位老師和同学能支持我,给我一个机会,谢谢!

民国中小学作文选【二】

《民国风度》中的79位人物,可以大概归结为三个序列。一是大学校长,如梅贻琦、蒋南翔、蒋梦麟、马寅初、傅斯年、张伯苓、马相伯等。他们的风骨、精神各不相同,但其个人风采以及对学校的影响,都令今人在追慕之余不甚感慨。二是近代以来各学科在中国的奠基人,如考古学之李济,现代语言学之赵元任,物理学之叶企孙、吴大猷,地质学之丁文江,经济学之何廉,社会学之陶孟和等。他们对自己安身立命之学科的关注与倾心,真非今日许多学科之“权威”所能比拟。三是其他文化业界的前辈,如大公报社之张季鸾,商务印书馆之张元济,编辑界之孙伏园,新闻界之邵飘萍、黄远生等。他们的责任担当、社会敏感等等,都展现出那个时代的品质与高度。

民国那些人体现着民国风度,他们虽然千人千面,个性迂狷狂痴,但内里不失风骨、风雅与风趣,底子上都有一个“士”字守着。“士”乃知识分子的本色,它要求知识分子必须对家国、社会、历史有所担当,对自我的生命有所担当,对学术本身有所担当。因拒收张作霖30万元封口费而遇害的邵飘萍有一座右铭: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铁肩担道义”可以概括为民国那些人的担当之“志”,是他们对自我在社会、历史中的角色、立场的选择与认定。他们是那个时代的.“公共知识分子”,他们代表的,不是某个利益集团的利益,更不是一己之私利,而是社会公共利益,是时代的正义和良知的代表。

钱理群先生在该书的序言里谈到,知识分子对家国、社会、历史的担当,在两个时刻显得尤为重要。一是民族危难时刻,可举一例:曾任辅仁大学校长、北京师范大学校长和故宫博物院图书馆馆长的陈垣先生在北平沦陷时对启功说:“一个民族的消亡,从民族文化开始。我们要做的是,在这个关键时刻,保住我们的民族文化,继承下去。”二是在社会道德失范的时候。危难时刻显本色,越是社会道德失范,知识分子越要承担起精神坚守的历史责任,大学也越应该发挥“转移社会一时之风气”的精神圣地的作用。这其实是知识分子的自觉意识和天然责任。但随着时代的发展,知识分子的使命是否发生了变异?周有光先生在其“百岁口述”中说,一代有一代的使命,他们那代知识分子的使命是“还我河山”,那是民族危难之际的呐喊与担当。那么今天,知识分子的使命是什么呢?不好回答。

什么是对自我生命的承担?时下热衷于报项目课题的教授们可能也不好回答这个问题。《民国风度》中,费孝通对自己的老师潘光旦有段评价:我们这一代很看重别人怎么看待自己,潘先生比我们深一层,就是把心思用在自己怎么看待自己。“看重别人怎么看待自己”,在意的是身外的评价、地位,说白了,就是虚名;而“自己怎么看待自己”,在意的是自己对不对得住自己,是自我生命能不能不断创造与更新,从而获得真价值、真意义。费先生说他们那一代已经不能与潘先生那一代相比,那么我们这一代、我们教育出来的下一代呢?真让人惶恐不已!

民国那些人中,有些人只是一个学者,他们仅为学术而生。在曾昭抡同时代人的回忆中,有关曾先生的怪癖传闻很多。说他曾站在沙滩红楼前,和电线杆子又说又笑地谈论化学上的新发现,让行人不胜骇然;带着雨伞外出,却在暴雨中提伞走路,任衣物全湿;吃晚饭时心不在焉,拿着煤铲到锅中添饭;忙于工作,很少回家,有次回去竟被保姆视为客人。如此等等。费孝通先生曾对这些怪癖如此评价:在他心里想不到有边幅可修,他的生活里有个东西比其他都重要,那就是“匹夫不可夺志”的“志”;知识分子心里总要有个寄托,曾先生把一生的精力都放在了化学上,他为化学这门学科在中国的开创与成长而付出的辛苦,犹如父母之于儿女。这种对学术的痴迷,显出呆傻的状态,但没有这种状态,钱理群先生认为,是不可能进入学术,登堂入室的。现在的许多学者聪明过人,自然也就与纯粹的学术相去甚远。这固然可以说是时代、体制之弊,然要说其中个人全然没有责任,未免也是托辞。反观当下诸多“过度社会化”的知识分子,只能让我们仰望前贤,追慕逝者。

徐百柯本人在后记中说,写完14位大学校长,回首望来,不禁感叹:一校之长,今安在?很显然,当代大学校长优秀者不乏其人,徐的感叹不过意在惋惜一种“长校”精神之流逝。当年全国各地的报纸猛烈批判《新人口论》,马寅初却拒不,依然笑眯眯地出入燕园,“圆圆一张脸像弥陀”。他说:我总想以行动来教育学生,希望北大的10400名学生在他们的时候和将来在实际工作中要知难而进,不要一遇困难便低头。“匹马单枪”之北大校长言行之中展现的风格气度与精神追求,让人敬仰,更让人深思。

傅斯年在1949年后出任台湾大学校长。某日冬夜,傅斯年穿一件厚棉袍伏案写作,其夫人俞大綵坐在一边缝补他的破袜——第二天学校有两个大会,校长不能太寒碜。夫人催他早点休息,他说正在为一份杂志赶写文章,想早点拿到稿费买条棉裤,“我的腿怕冷,西装裤太薄,不足御寒”。这温馨夜色下的天方夜谭,真令我辈感叹!傅斯年是何等人物?是敢在委员长面前叼着烟斗翘起二郎腿的人,却竟为一条棉裤如此周折!

这是徐百柯行文的高处,他写傅斯年这样具备种种传奇的大家,却只从平常处说起,雕刻平凡细节之中的伟大。他写冯友兰也是这样,只提冯的“两束雄文”:一是冯友兰代表西南联大致函教育部抗议其训令,此文被后人赞为铭刻了一所大学“力争学术自由,反抗思想统制”的光荣品质;一是《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碑文》,此文被史学大家何炳棣称为融古烁今的“不朽文章”。30年后,冯氏重读碑文,竟然“感慨系之”。原因何在?何炳棣有言:此碑永存,而它所代表的学术自由精神未数载即开始消逝。

此外,书中杜涌涛的序言、钱理群的再版代序,还有“延伸阅读”及作者的后记,都与“民国那些人”相得益彰,从不同角度诠释着民国风度。徐百柯认为,“他们离我们今天并不遥远,但他们守护、在意、体现的精神、传统、风骨,已与我们相去甚远”;但他又希望通过种种努力,来对抗断裂、遮蔽与遗忘,培养一些建设的力量。

但逝水悠悠,这样的努力,不知成效几何?

民国中小学作文选【三】

一大早,我就第一个来到学校,教室里就我一人。我脑海里开始翻江倒海起来:今天的班长不知道如何选?被选上的班长会不会是个淘气包?新选的班长会不会是个学习不好的?我还能不能连任班长?男生能不能当上班长?……千万个担心的问题,在我的脑海里一遍遍出现着,我的头大得都快爆炸了!

同学们陆陆续续地走进了教室,上课铃声终于响了,班主任也走上了讲台,宣布开始选班长。老师讲明班长评选条件后,把我和舒叶佳叫上讲台。老师让我当画票人,舒叶佳当监票人。接着,我按老师的要求把全班同学的名字都写到黑板上。写名字的时候,我心跳加快,脸上出着冷汗,手开始发抖,差点连同学的名字都不知怎么写了。

公开表态式班长选举正式开始了。“请同学们举手发言,说出你要选举的同学的名字和理由。”老师说。我更加紧张了,用来画票的粉笔,也不停地颤抖起来。

谁都不想第一个发言,尤其是那些淘小子,可能是怕得罪某些人。没想到老师第一个叫到的竟是全班最淘的\'淘小子的名字。他站起来,看了看四周的同学,又看了看我,满脸发愁的样子,最后终于大胆地说出了我的名字。我还以为他一定会选他的铁哥们,或是选举其他人呢!这让我很吃惊,因为上学期,我们之间没少发生“战争”。虽然是班长,可我没少欺负弱小的同学。有时候我比那些淘小子还淘气,甚至还把自己犯的错误嫁祸到别人身上。老师不在时,我还带头打闹。

淘小子说出我的名字后,我给自己画了一票。紧接着又有几个同学说到我的名字,我不停地在自己的名字下画了一票又一票。在紧张、担心的情绪渐渐消失的同时,我有一种惭愧心理。一年来,我真是有愧于大家,但大家还这么信任我!如果我真能被大家重新选为班长,一定要做一个热心为同学服务的好班长,改掉那些坏毛病,给老师当好得力助手和小秘书。

全班同学口头选举之后,我以全票当选!当老师正式宣布的那一瞬间,我被感动得热泪盈眶,抱住监票人舒叶佳大声地哭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