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话题>

热爱与现实作文素材(什么叫热爱作文素材)

热爱与现实作文素材(什么叫热爱作文素材)

更新时间:2023-12-18 13:25:56
热爱与现实作文素材(什么叫热爱作文素材)

热爱与现实作文素材【一】

怀揣理想的人对未来有美好的期许,他们小心翼翼地将理想捧起,放置在心间,在现实中一步一个脚印地向前,只为离理想更近一些。理想都是美好的,现实却可能是残酷的。只有在现实中勇于披荆斩棘,才能翻越一座座高山,看到那片蕴含希望的、广阔的大海。

汪涵如今是湖南卫视主持界的大咖,妙语连珠,沉着大气,有着独特的舞台魅力,更是被业内人士尊称为“涵哥”,深受观众爱戴。在《我是歌手》节目上,孙楠临时决定退赛时,所有人都傻了,这时汪涵紧急救场,不卑不亢地对孙楠的行为提出异议,同时为下一个节目争取了时间。汪涵1996年从湖南电视播音专科学校毕业,之后到湖南电视台做剧务。扛椅子、扛桌子、扛音响这些繁重的活都没有击倒他,他会因为自己搬的椅子可能会被毛宁坐到而兴奋不已,他觉得自己这样的小人物能够为大明星服务是难得的事情,平凡的工作他做的尽善尽美。后来,他当了现场导演,为了活跃录制的现场,要带领观众鼓掌,每期鼓掌后,他的手总是通红。这样的小事不计其数,他都耐心做好,细心学习,集众家之所长。从不因眼前的处境而失去斗志,如今小小的剧务已成为炙手可热的主持人,他依然在稳步向前。

李云迪被称为“钢琴王子”。他七岁开始学琴,对钢琴有着浓厚的兴趣。他觉得音乐就是那片广阔的蓝天,而沉浸在音乐中的自己就是蓝天中的小鸟,在追逐着天空的风筝。十几年来,他常常在别人已入梦境时,手指依然在琴键上下飞舞。为比赛整日练琴的日子里,他有时连饭都来不及吃,体重在20天内减去15斤。正是因为他坚守理想,日复一日钻研琴艺,才有今天“钢琴王子”的荣耀。

众所周知,贝多芬是的音乐家,他的《命运交响曲》是不朽的作品。但是他在27岁就患上了耳疾,30岁以后,耳疾更加严重。他痛苦至极,感觉跌入了深渊一般,对生活失去了希望,但他对音乐的热爱鼓舞他顽强地与命运做斗争。他发出了生命的音:我要扼住命运的喉咙,休想让我屈服!最终他创作《第三交响曲》《暴风雨》等作品,成为音乐家。

现实总是布满荆棘,无奈与挫折重重。只有跨过艰险的人才能收获理想的人生。

热爱与现实作文素材【二】

幻想与现实,是辩证统一的。幻想,反映了人们的诗情与向往。现实,则体现了人们的经历与思考。两者交融渗透,不可割裂。

无数例子证明,幻想成就现实,现实同时导致幻想。他们相辅相成,彼此推动。没有幻想,未来现实的蓝图便无从下笔。没有现实,幻想只能是空中楼阁。

马克思与恩格斯创立了伟大的成就—科学社会主义。这是一个极富价值的幻想。没有它,就没有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它的创立,同时也建立在当时资本主义对劳动力严酷剥削的现实之上。

马云当年穷困时,曾有过幻想:将来自己会有上亿的资产。如今,他的资产早已超越当年幻想的数字。他当时的幻想,不也建立在当时改革开放,许多人一夜暴富的的现实之下。

正是现实与幻想的微妙关系,让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幻想成就现实,现实又滋生幻想。但他们的关系也并非仅仅如此简单。幻想并不是都能成就现实,现实也不一定能滋生幻想。没有人为的努力,幻想也只能是一纸空文。没有了想象力,现实也只能维持原状。努力与想象力,才是促成这层关系的必要条件。

因此,创造幻想,并造就现实,努力与想象力是不可或缺的。从古至今,正是这两股力量,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前进。凡尔纳凭借他出色的想象力完成了一步又一步科幻小说,而科学家又将其中的幻想努力变成现实。马克思的科学社会主义,不也是列宁通过十月革命,将其首先实现的么?这两股力量,将幻想与现实紧密结合,塑造未来。没有他们,社会变美了前进的动力与目标。

有了想象力与努力,平时,我们又该如何对待幻想与现实?

幻想,让我们的向往插上翅膀。现实,让我们的努力脚踏实地。我们应该幻想与现实兼而有之,而不是将它们割裂与对立。唯有这样,才能保持希望,把握成功。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要学会把握现实的正确,留住幻想的诗情。拥有一颗处事冷静的头脑,也要有一颗浪漫奔放的心。才能于成功接轨,成就自己人生的精彩,做一个有理想有抱负,同时又有肯吃苦坑努力的人。

就让我们带着幻想,脚踏现实,想着心中的目标不懈的奋斗吧!

热爱与现实作文素材【三】

窗外的雨淅淅沥沥地下着,那似剪不断的雨丝悬挂着,阴暗的天让人惆怅,思绪又被牵回了童年时代……

童年的我们没有忧虑,不懂得感伤,不懂得惆怅,只知道尽情的玩、尽情的笑,有时候想要快些长大,不再受父母的拘束;现在的我们却向往哆啦A梦的时光机,把我们送回童年,穿梭在那无忧无虑的日子里。

清楚地记得幼儿时老师问:“小朋友们,你们长大后想做什么呢?”那时的我们并不知道,这句话的回答代表着一个理想,一个属于你自己的梦。“当老师”,脱口而出。老师的亲切,老师的无私奉献,老师的'无所不知,让无数的学生都拥护着老师。那时,“老师”这个职位在我幼小的心灵里是神圣的。

小学里,望着老师威严的神情,听着老师传授的知识,觉得老师真的是知识渊博,因此,心中的那个理想——当老师,始终没有改变。

进入初中,欣喜于自己的成长,觉得离理想越来越近了。随着新学期的开始,学习显得紧张了起来,老师总是急匆匆地上课,急匆匆地下课,一节跟着一节,节奏是那么的快,似乎已经没有时间来思考理想这个问题了。

理想,老师?慢慢的对这个问题产生了疑惑。年龄的增长带来了叛逆。有时,对于批评会不服气,即使老师只是用温和的口气指出,也或许是一个误会,都会觉得心里不舒服。甚至有时会为了和老师呕气,故意上课不听。如果老师口气稍微严厉一点,还会和老师顶撞。那时候,觉得老师是最讨厌的人。由此,老师这个词在我的心里慢慢黯淡了。

步入高中,显得成熟了,面对老师,没有了小时候的拥护,没有了初中时的叛逆,只是单纯的接受老师教予的知识。和年轻的老师也许会谈谈心,因为年纪相差不大,但毕竟不会什么都说,因为老师究竟是老师。这时候,心中暗暗决定,长大了一定不会当老师。

就这样,美好的理想一步步被打碎,成为了现实。

高二的我们必须全身心投入,准备明年的会考,准备向高考进攻,这就是现实;从原来的梦想成为老师到现在不做老师的决心,这就是现实。

理想与现实,也许只是近在眼前的距离,但又或许是从天到地的长度。我们应该充分认识理想,从稚嫩走向成熟,这样人生才会增益添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