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话题>

谈冷漠高中作文(冷漠作文800字高中议论文)

谈冷漠高中作文(冷漠作文800字高中议论文)

更新时间:2024-02-06 15:21:57
谈冷漠高中作文(冷漠作文800字高中议论文)

谈冷漠高中作文【一】

我不敢说读书是什么,我只知道读书像什么,读书就像是在一江春水中寻找一条珍珠鱼一般。只有拥有足够的饲料,稀有的珍珠鱼才会诚服于你,才愿意落入你的网内。

我的书房有一个书架子。上头摆满很多很多的“饲料”。咱儿最喜欢的书莫过于鲁迅的书了,许是有《野草》、《朝花夕拾》、《阿Q正传》、《呐喊》、《仿徨》、《狂人》、《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

对于鲁迅,咱儿最喜欢的就是他的一篇小说——《孔乙己》。这篇小说亦是鲁迅自认为塑造的的最成功的一个小说人物形象了。我不知道我的荷友喜欢不喜欢啊?鲁迅这个人不光是对他的评价很高,连咱们中国深恶痛疾的日本人亦是给予鲁迅高度的评价。

我在读他的文章时,总会先要知道关于他的这篇文章的背景。我总是想先知道他的这篇文章是什么时候写的?在什么地方写的?在写这篇文章时候的心情是怎么的?还有就是写这篇文章时候的年龄?这些问题我都有考虑过,才会再去读他的文章。

我读他的文章,就会随着他写这篇文章时候的年龄来读懂它,来深化的了解它。了解它写的是什么,写这篇文章的用处是什么。因为我知道他的每一篇文章都是十分有内容的,不光是有内容,而且是非常地有内涵。

我们的过国文老师说过一句话: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从那时,我就知道这个名叫周树人的“家伙”是个狠角色。幸亏,有国文老师的提及,要不今天的我也不会去关注他!他——在文坛上一个举足轻重的大人物。

在我的眼里: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鲁迅是中国的脊梁,人没有脊梁怎么能站起来呢?所以中国没有鲁迅这位高超的作家,是站不起来的。

他!就是这样的一个他!这样的一个平凡的他!时常身着一件朴素的中式长衫,头发像刷子一样直竖着,浓密的胡须形成了一个隶书的“一”字。

谈冷漠高中作文【二】

大海既容纳洁净的水,又容纳污秽的水,这才成就了其浩瀚无边;明月既照耀渺渺的山河,又照耀茫茫的大地,人间始得玉宇澄清。

包容是一种气度、一种智慧。古语云:“将军额头跑得马,宰相肚里能行船。”一个人心胸有多大,事业就有多大。鲍叔牙深知人才的可贵,不计前嫌,包容了管仲的一箭之仇;蔺相如懂得合作的重要,三次避让,包容了廉颇的公然挑衅;诸葛亮巧用怀柔策略,七擒七纵,包容了孟获的永不服输……包容成就了他们的辉煌,更推动了人类历史的发展。

包容如蚌,孕育出和谐的珍珠。美国南北战争结束之前,对南方反叛之州的处理成为林肯政府面对的最大难题。最终,他们决定包容。他们的包容,消除了南方叛州人们的疑虑,从而和北方各州的人们携起手来为共同的目标——建立一个强大的美国而奋斗。假如北方政府当初将叛军赶尽绝,南部人绝不会轻易投降,肯定会负隅顽抗,为去的亲人重新燃起战火,甚至会发动防不胜防的恐怖袭击。如果没有包容,这种仇恨可能会无休止地延续下去。没有包容,战争的伤口又怎会迅速愈合?没有包容,又何来美国今日的繁荣与强大?

包容如笔,描绘出最美的画卷。细数中国历史上的文化盛世就会发现,盛世正是因为对不同文化的包容才成就了它们的辉煌。动荡的春秋包容了仁爱的儒家,也包容了无为而治的道家,还包容了崇尚严刑峻法的法家……所以才有了“百家争鸣”的学术繁荣。积贫积弱的宋朝,既包容了豪放旷达的苏东坡,也包容了缠绵悱恻的李清照,所以,即使没有大唐的豪气冲天。没有元朝的辽阔疆域,宋朝依然成为中国历史上最有文化气氛的朝代之一。对思想的包容,朱程理学书写了中国哲学史上至今仍无法超越的一页;对文化的包容,宋词书写了宋朝光耀千秋的辉煌文化画卷。

包容如水,滋润出盛世的繁华。一千多年前的唐朝,就有无数外国人在大唐、经商、做官,“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今日美丽的唐三彩上闪耀的依然是包容的光芒,瑰丽的唐诗中展现的依然是唐朝海纳百川的气度。而失去了包容的清朝对外闭关锁国,对内大兴文字狱,以致中华民族衰败落后,险些亡国灭种。

不同的人、不同的思想、不同的文化,共同组成了绚丽多彩而又矛盾重重的世界,只有彼此包容,世界才能减少冲突;只有彼此包容,人类才能和平共处;只有彼此包容,人类才能快速发展,开创美好的未来。

谈冷漠高中作文【三】

书籍是人类数百年来无数聪明才智的载体,它记录着人类记几十年的知识教训。随着社会发展,社会上形形色色的书卷也日益繁多。当我面对如排山倒海般袭来的“书山书海”,不禁会想,我们为什么读书。

高尔基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人为生存,为了考学,拼命的读书,有人甚至说书籍是生计的敲门砖,有了事业即可不要书。对于这一观点,我不敢苟同,正如培根所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物理使人深刻,伦理使人庄重,逻辑使人善辩。”在我看来,读书的目的并不在于为,而在读书,若只为考试而读,那变是读书。我认为,读书的真正目的应是以下四点:

第一,读书让人获得知识。这是最浅显的作用。

我们从小到大所读的教科书目的也大于此。它让获得丰富的知识,获得渊博的学识,也让人们得到学位和工作,这些无足轻重的“副产品”。这一层的读书只是为了生活和学识。不可否认,知识的获得也是十分重要,毕竟“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诌”吗?

第二,读书让人提高修养。

阅读一本好书,正如同一位知识渊博的学者谈话,“他”的语言中无不闪烁智慧的火花,无不传答着高尚的修养,从一本书中学到的修养,提高的品格,远比在生活磨砺中体会的深刻,体会的彻底。正如林语堂所说的如果读者获得书中的“味”,他便会在谈吐中把这种风味表现出来,如果他的谈吐中有了风味,他在写作中免不了会表现出风味来。着此间浅移默化的“味”,不正是在读书中体味的素养吗?

第三,读书让人开阔视野。

人生活的范围有限,限制于空间与时间的连锁中,当他只能同身边的交谈,他的认识是肤浅的,他的学识是简陋的。但当他打开一本书,时间,空间便再不能限制于他,他可以坐在家中看到世界各地,品味古今中外,他可以体会古战场上“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的宏大,可以体会大草原上“风吹草地牛羊”的生机;可以体会黄昏下“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的忧;可以体会“白日放歌需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的欢喜。在书中人可以翱翔于智慧的天空,他的视野也不会只存在于一省,一市,一县,一国而是整个宇宙整个空间。着也许读书所换来的乐趣吧。

第四,读书让人明白事理。

韩愈曾说“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或?”我想最大的疑虑也莫过于不明事理吧,读书里的名人,也许刚好可以找到答案,看世界名人的作人处事,从中可以学到许多方法,对于明白事理,应是非常重要的吧。

在书籍中品味知识的博大精神。在书籍中培养修养的文雅得体,在书籍中开拓视野看大千世界,在书籍中学做人处事的方法道理。这也许是读书的真正目的吧。

谈冷漠高中作文【四】

“诚”是做人的根本。我家的家风正是这个“诚”字。

当我牙牙学语时,家人就会读给我一些诚信小故事,给我看一些诚信小图画。虽然我看不懂也听不懂,但总觉得好玩儿而憨憨地笑。

长大一点,大约四五岁时,我更深入地了解了这个字。当时每个孩子都在学习写字,我写的第一个字不是最简单的“一”,也不是最综合的“永”,而是将伴随我一生的家风:“诚”。可能在那时,“诚”就已经深深地烙在了我的心里。

上小学了。记得有一次我把家里的花瓶打碎了,当时家里人不在家,我眼睛骨碌一转,想到了一条“锦囊妙计”。我把碎了的花瓶一块一块地踢到了一个小角落里,再拿手帕一盖,真是天衣无缝。可谁知奶奶在打扫卫生时发现了破碎了的花瓶,她顾不上清理,连忙把我从英语补习班上拽了回来。回来后,她语重心长地对我说:“人还这么小就会撒谎了?你说出来又没人骂你打你,免得败坏了家风!”我含着泪光点了点头。

一晃我上了五年级,家风却一直陪伴着我。它在我做错事时,让我勇敢地走出来承认;它在我嫉妒别人东西时,让我收回了那双贪婪的手……家风,无处不在,它如影随形地跟着我,时刻提醒着我。

家风牢记我心。也会伴随着我一直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