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话题>

关于猫的经历的作文(描写猫的作文范文)

关于猫的经历的作文(描写猫的作文范文)

更新时间:2024-02-10 05:08:06
关于猫的经历的作文(描写猫的作文范文)

关于猫的经历的作文【一】

在很久很久以前的有一个村庄里,住着一个农户,家里饲养着一只猫和一只公鸡,发生了有一个关于它们的故事。

这只猫和所有的猫一样,名不虚传,是天生捕捉老鼠的能手。四只爪子锋利有力,矫健敏捷的四只小腿,让老鼠胆寒,是附近老鼠的星,手下从来没有漏网之鱼,深得附近街坊的赞叹。

这只公鸡,长得雄赳赳的,一身火红的羽毛,高大的鸡冠,深到人们喜爱。雄鸡一唱天下白,它的鸡鸣十分准时,响亮悦耳,惊为天籁,街坊四邻都可以听到。

猫白天喜欢睡觉,没有睡觉时也是眯着双眼,到了晚上更是精神抖擞的,因为老鼠总是在晚上出现的。

公鸡白天到外面找食物,到晚上就休息了。天还没有亮就起床了,高声的鸡鸣,催促人们早起床,新的一天又开始了。

就这样,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它们的生活都重复的进行着,各自履行着自己的生活职责。直到有一天,猫和公鸡都厌倦了自己的生活和工作,想和对方对调一下各自的工作。于是到农户那里请求,并得到了农户的支持,很快对调了工作。

天很快就黑了,公鸡就到仓库里巡逻。这时,老鼠就窜出来偷吃农户的粮食,被公鸡发现了,公鸡就大声地叫了起来,但是老鼠不为所动,继续偷吃农户的粮食。公鸡就生气了,只好冲过去和老鼠打了起来,但是公鸡不习惯在晚上行动,处处受阻,一只老鼠都没有捉到,反而被老鼠咬得头破流,连头上的红冠都破了。公鸡在晚上的叫声太大,严重影响了邻居的休息,受到人们的投诉。

天微微亮,猫就大声的打鸣,咪咪咪的声音,尖锐刺耳,很快把声音都叫嘶哑了,还是没有人起床。它想,这肯定是自己打鸣的时间太早或者太迟了。猫在白天没有休息好,晚上老是打盹,有时它等太阳上了老高才打鸣,错过了叫唤的时间,可人们都起床了,没人去理它。有时更是三更半夜它就打鸣,影响人们的休息。不久就受到农户的惩罚,猫感到非常委屈。

几天下来,猫和公鸡都搞得精疲力尽,狼狈不堪。最后都无法生活下去了,猫和公鸡又在一起商量,把原来的工作都调了回来。彼此开开心心地干好本职工作。

猫和公鸡明白了一个道理: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每一个人的生活习性和特长都不一样,不能强行别人去做别人不擅长的工作,否则,只会把事情弄得越来越糟糕。

关于猫的经历的作文【二】

这本书是一本寓言集,里面有一百多则寓言故事。这本书看起来很轻松,我在无聊的时候随手翻翻,很快就把它看完了。

这本书的插图不太好。虽说全是作者自己画的,可这些插图的风格不太统一,比较乱,我不太喜欢。

在这些寓言中,《养老鼠的猫》最有意思(所以用来做书名了),它的大意是这样的——财主阿福家里有一个大粮仓,里面装着数不胜数的各种谷物。不过,最近粮仓里的鼠患越来越厉害了,阿福买来了一只猫,叫它好好看管粮仓,声明捉到老鼠有赏。

第二天,猫抓住了一只小老鼠,献给了阿福。因为老鼠不够大,阿福只奖给了猫一块鱼骨头。

又过了一天,猫又抓住了一只小老鼠。猫想,如果自己现在就把老鼠献给主人,得到的只不过是一块鱼骨头,于是就把老鼠养了起来。

一个月后,猫将养得又肥又大的老鼠献给了阿福。阿福看见这么大的老鼠,高兴极了,奖给了猫两尾大鲤鱼。

从此,猫每次抓到小老鼠,就养到又肥又大再献给阿福。阿福也越来越喜欢猫,因为它经常给自己抓来又肥又大的老鼠。

这个故事生动有趣,猫的做法着实好笑,但是我觉得真正可笑的还是阿福那有漏洞的政策。真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在现实生活中,也有许多这样的例子。为了讨好上级,不惜手段,表面上好像做得很好,其实效果根本没有,甚至相反。

关于猫的经历的作文【三】

看了作者简介,夏目漱石的一生,可谓是命途多舛的一生。他出生没多久就被抱养,九岁重归自家。一生才华横溢,三十七八岁初出道,可谓是大器晚成。四十九岁病逝,生命不长,创作经历更短,前后不过十年。他是一个怪癖的人,创作一直处于紧张状态。他本人患有严重的神经衰弱症,他的妻子镜子精神又不正常,夫妻关系很紧张。《我是猫》这部小说,有很浓的讽刺意味,批判现实主义。这让我想到了中国的以为类似的作家——鲁迅。

(一)鲁迅和夏目共同点

鲁迅和夏目漱石都是二十世纪文学巨匠,他们的小说都直面人生,体现对社会人生的审慎思考,在讽刺内容上有不少相同、相似之处:都讽刺了权势,讽刺了道德败坏、虚伪下作的读书人。

鲁迅是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座高峰,后被尊为“民族魂”,夏目漱石在日本被称为“国民作家”。他们的作品都以思想性见长,紧握时代脉搏,深入挖掘人性,他们都在各自民族的近代化过程中扮演着“守夜人”的角色。这两位东方知识分子共同的人格追求和批判、反思意识,揭示了他们对各自国家社会现实的深切关注和深刻认识,以及对各自国家的国民性的无情揭露和强烈批判。

从社会历史文化背景来看,鲁迅与夏目漱石两位作家都生活在本国由自我封闭的封建制国家向现代国家转变的历史时期。由于五四运动自下而上的形式带来的.不全面性注定了这场

运动失败的结局,从而构成了以当事人身份参与其中的鲁迅的心理阴影。而明治维新自上而下的形式造成全方位的颠覆的同时,也带来轻率和片面,这给以后来者身份审视维新成果的夏目漱石带来了一种思想困境。在这个转折期里,经济、文化、政治、思想整个社会的方方面面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西方文明与东方文明进行了直接的面对面的碰撞,这一方面带来了文化交流的新奇和兴奋,另一方面也会带来文化先锋的紧张和痛苦。

(二)鲁迅和夏目不同点

1.鲁迅与夏目漱石文学思想比较之一:对待文化的态度

鲁迅对传统文化深恶痛绝,尽情讽刺,而夏目漱石的思想核心却是东方文化思想。

(1)人性问题上,鲁迅讽刺的主要是“阿Q式”的人性弱点,夏目漱石既讽刺东洋的扼人性的伦理价值观,张扬西方的个性解放,也讽刺西方个人主义的自私的一面。

(2)在对待女性的态度上,夏目漱石是以传统为基点,对女性充满蔑视;而鲁迅力主男女平等,对女性的不幸遭遇抱以深深的同情。

2.鲁迅与夏目漱石文学思想比较之二:反叛精神

鲁迅的思想是想借西洋先进之外来挽救国家的危亡,然而这种思想却湮灭在一片排满声中,辛亥革命后,面对更为复杂的形势和更强大的敌人,鲁迅清醒地认识到一切之根源在于中国千百年来形成的根深蒂固的封建礼教上,于是集中批判的锐器对吃人的礼教予以猛烈的抨击。

夏目的任个人排众数,主要来自初入社会即对现实的不满,他在汉诗中曾有这样的诗句:快刀斩断两头蛇,不顾人间笑语哗,黄土千秋埋得失,苍天万古照贤邪。可见作为一个正直的知识分子,他对周围的邪恶群体无法忍受,也备感寂寞,从而形成孤高的心理,这也是夏目对日本近代社会的一种担忧,他的小说《我是猫》《哥儿》等无不充满批判意识,提倡以个性解放为中心的观念,正是这种不随时俗,勇于反抗的精神,使鲁迅对夏目有一种格外的亲近感。

3.鲁迅与夏目漱石文学思想比较之三:余裕

夏目漱石被称为余裕派,他提出了有余裕的文学的主张,这主要是作家观察生活和反映生活的一种方法,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有特定的含义,一方面夏目是针对当时流行的自然主义文学歪曲生活的描写,主张与生活要保持一定的距离,以更真实的态度来表现人生,另一方面作家对现实生活的不满密不可分,夏目认为日本在现代化过程中一直存在严重的问题,可以一己微力何以作用整个社会,夏目感到极端失望,甚至有些厌弃社会,因此才提出独善其身的余裕思想。

鲁迅似乎在革命斗争生活中很少继承余裕的社会距离感一面,反而是与社会保持紧密的联系,但这不意味着鲁迅没有余裕的思想,他针对当时的出版物大多不留副页,不留上下空白等问题,指出这会给人一种压迫感,仿佛人生不留余地,同时讲到外国的书中夹杂一些笑话之类的东西,使文章增添活力,还不易使人疲倦,可见鲁迅在某种程度上也受了余裕思想的影响并很看中这一趣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