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话题>

常被感动作文(被自己感动的事情作文)

常被感动作文(被自己感动的事情作文)

更新时间:2024-06-05 13:50:10
常被感动作文(被自己感动的事情作文)

常被感动作文【一】

一年一度的“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晚会昨晚落下了帷幕。这十位平凡之人的不平凡之事,让我们感动,令我们震撼,一个个感人的事迹敲击着我们心灵最深和最柔软处,发出动人的感动之声。

在2015年的感动中国节目中,有带领科研团队实现氢弹研究突破的科学家、“两弹一星”功勋于敏;有放弃安逸生活坚持在贵州山区义务支教的退休外交官朱敏才、孙丽娜夫妇;有背井离乡、为南水北调做出巨大奉献的基层干部赵久富,但就是在这些人之中给我印象最深的就就是默默捐款20余年从不留真名,成为一座城市精神坐标的普通市民——张纪清。

2014年11月,在邮局突然晕倒的老人张纪清被送到医院。散落的汇款单暴露了他的秘密。人们发现,他就就是江阴人寻找了27年的好心人炎黄。

1987年,祝塘镇政府收到一笔1000元的捐款用于敬老院的建设,捐款人署名就是“炎黄”。当时这笔捐款相当于一个人一年的工资。从此以后的27年间,无论就是希望小学还就是敬老院,或就是地震灾区都曾收到过署名“炎黄”的捐款。27年间,江阴人一直在寻找“炎黄”这位好心人,当地甚至还建设了一个“炎黄陈列馆”。

2014年11月,这位好心人“炎黄”终于现身了,他就就是张纪清。张纪清出生贫苦,改革开放后成了镇上首个万元户。手里有了些钱他就开始捐款。之后,他又干回了老本行会计,拿的就是工资,可就是捐款却没有中断。张纪清在家里明确表态,钱会用到别人最需要的地方,子女的钱自己去挣。现在张纪清每月只有500多元的收入,当教师的老伴还有些退休金,两口子一直生活俭朴,现在还住着过去的老房子,但就是依旧捐款。

张纪清坦言署名“炎黄”就是不想让被帮助的人有负担,他说“我们做一点点小事情,就不能以恩人自居”。张纪清就就是“炎黄”,这个秘密只有他的妻子知道,并一直支持着他。这份坚持27年的凡人善举成就了大爱,在这个冬天带给很多人温暖。

就是他让我感受到了大爱深沉!

看过《感动中国》之后,我的内心仿佛受到了神圣的洗礼,在感动与眼泪背后,我收获的不仅仅就是这些文字上的,更多的就是内心中无法言喻的那份震撼与动容。

生活中,许许多多的人用自己那一点一滴的小事感动着我们,也感动着他人。生活中从来就不缺乏感动,只不过就是在繁忙的学习生活之中,我们忘记了用发现美的眼睛去发现这些让我们的内心能为之震撼的感动事迹。

用心去看世界,去发现细节的感动吧!

常被感动作文【二】

在星期五放学后,我立马当先,用超人的速度“飞”回了家,第一件事就是放下书包,打开电脑,津津有味地看着20xx年的《感动中国》。

看了感动中国后,总觉得那些评选出来的人物都让人敬佩感动。在这个简单的却又内涵丰富的舞台上,闪闪发光的不是那些耀眼的明星,而是我们生活中的普通人。在20xx年的感动中国节目中,虽然感动我的人有十个,有隐姓埋名30年的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有为报答战友深情,几十年守护天山筑路士兵墓园的老兵陈俊贵;有努力改变乡村面貌的基层好干部山西村官段爱平。但是在这些人之中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年届90仍然坚持拾荒助学的山东老人——刘盛兰。

刘盛兰是位普通村民,年轻时在外打工,后来在一家企业作保管员。73岁的时候,老伴去世,他成了孤寡老人。为了让自己老了无力行动时,身边会有一个照顾他的人,他开始了助学。这是老人的初衷。但后来,他助学的规模远远的超出了自己的想像。

1998年,刘盛兰在报纸上看到了一则救助报道,从那时起,73岁的他就将自己微薄的工资捐出去。而受捐助的学生,也逐渐从周边几个地市“扩张”到全国各地。最多的时候,他同时资助着50多名学生。

每天清早,刘盛兰起来弄点简单的饭菜,就骑着自行车走村串巷去了,直到捡回一大堆破烂。他17年几乎未尝肉味,没添过一件新衣,“吝啬”的连一个馒头都舍不得买,可捐资助学总计7万多元,资助了100多个学生。刘盛兰一直没进养老院,这样能拿到每年4000元的生活补贴。这些钱他全部捐给了贫困学生。

刘盛兰唯一珍藏的是一个深蓝色布袋,里面装满了汇款单和回信。这么多年过去了,老人也不记得汇出去多少钱、收了多少封信。20xx年8月,因为肾病,刘盛兰住进了医院,但他仍然惦记着捐资助学,担心汇款中断和没到位会断了孩子们的希望。得知老人住院,很多受资助的孩子回来看望他,照顾他。

他的颁奖词是:宗仁厚德, 残年风烛,发出微弱的光,苍老的手,在人间写下大爱。病弱的身躯,高贵的心灵,他在九旬的高龄俯视生命。一叠叠汇款,是寄给我们的问卷,所有人都应该思考答案。

嗯!我们大家一定要向这位善良的、无私的刘盛兰爷爷学习他那舍己为人的钉子精神!

常被感动作文【三】

扫雷排雷,是一项每天与神打交道的工作。看似平和的土地下埋藏着不计其数的危险。即使被亡的威胁笼罩着,依然有人为此前仆后继,甚至愿意献出自己的生命,杜富国便是其中一员。

《感动中国》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这名排雷军人。三年前国家号召人们参加扫雷工作,杜国富第一时间报名,远赴边境参与如火如荼的排雷工作。一千多个日日夜夜,他不知拆除了多少地雷、手榴弹,与战友将一片又一片的雷区变为良田。而就在进行最后一块区域的排雷工作时,却发生了意外。

当杜富国拆除一枚手榴弹时,手榴弹忽然爆炸了。

巨大的冲击波将他狠狠掀翻,浑身上下被炸得肉模糊,而在他背后下的战友艾岩只受到了轻伤,可他却在拆除工作前叮嘱艾岩:”你退后,让我来”。

这是何等的大无畏精神,宁愿自己以身涉险,也要保护战友。

杜国富新婚不久,还有光明美好的未来在等着他,而他却为了老百姓的安全,不惜面临亡威胁;为了战友的安全,不惜忍受失去光明和灵巧双手的痛苦。当他脱离危险,从昏迷中苏醒时,他第一个询问的也是战友的平安。如此一心为他人着想,全然不顾自身利益的无私品格,令人惊叹不已。

而更让人叹服的是他乐观开朗,积极向上的心态,杜国富在得知自己永远无法重见光明,无法再进行自己热爱的排雷工作这一噩耗后,并没有被击垮,而是很快重新振作起来,反来安慰亲朋好友。那自强不息,不被困难打倒的精神值得我们所有人学习。

短片的最后是排雷战士们手挽,手,唱着歌,趟过已被排除危险的“雷区”,他们脸上洋溢着自豪的笑容。没错这是他们用鲜和汗水,用一双双手探过一寸寸土地的成果,他们自豪,我们更为他骄傲。

同学们,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离不开千千万万如杜富国一样为祖国抛头颅洒热的爱国志士。

他们同样是父母的宝贝,却义无反顾地献出自己的生命。我们永远也不会忘记他们。

让我们努力学习,用科技守卫边疆,保卫祖国。爱国志士的不会白流,他们用生命筑起美好的新中国,而我们会接过时代的接力棒,将这种精神一直一直地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