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话题>

少年成长历程作文(少年成长的叙事作文)

少年成长历程作文(少年成长的叙事作文)

更新时间:2023-11-28 01:56:41
少年成长历程作文(少年成长的叙事作文)

少年成长历程作文【一】

——题记

踏入初中这个阶梯,你是否已抛去小学时的青涩,有所成长?你是否在为自己的前途而感到彷徨?还是你已经有了自己的梦想?在这个豆蔻年龄,在这个十字路口,你是否还在犹豫自己该走哪条路?你在害怕对吗?你不知道哪条路对你来说才是正确的,哪条路会使你堕落。其实,我想告诉你,自己选择的路,就算跪着也要走下去。

我曾经在网上看过一个的真实故事:安妮是一个梦想着成为漫画家的女孩,但是她10岁的时候妈妈跟她说家里没有那么多的钱让她上美术班,周围的人都冷嘲热讽,10岁的她就懂得了眼泪的分量,那时候他们家连学费都交不起,人人都说她成为漫画家的概率只有百分之一,但是她没有相信,她坚持着自己的梦想,考上了一所大学,又一次她给一家杂志社画了一幅版画,奇迹发生了,她的漫画成千上万的转发,她也有了自己粉丝,最后也靠着自己的努力养活了全家人,许多漫画社纷纷上门找他合作,人人都说:"安妮,你实现了自己的梦想,你真的很适合画漫画。"但没有人知道,它曾经破碎得只剩下百分之一的微茫,但它却被安妮抓住了。

成长本就是不断受伤,不断经历的过程,或许你现在的`昏昏沉沉,没有一点生机,但是你觉得这样的生活很舒服。你对于那些整天抱着书本考第一的同学抱着鄙夷的心态,嘲笑他们是书呆子,你觉得这样的潇洒很酷很另类,很享受。可是你想过吗?父母终究会老去,你终究要长大,你忍心让父母的心受伤吗?你忍受得了这种“享受”给你今后的生活带来的压力吗?你不是富二代,你要为自己的未来做打算,哪怕你是富二代,那也不是你的钱,你现在所享受的物质终究会坐吃山空。我相信,终有一天,你会摘下你自以为很帅的耳钉,你会脱下你认为很与众不同的衣服,你会把花花绿绿的头发染回黑色,你会放下放荡不羁的个性,踏实的走到自己脚下所选的路。

少年,你要有所担当,要为自己的今后做打算,算好自己以后该走的路,然后一步一步的走下去,你要知道,你不坚强,谁替你勇敢,你要为自己的未来买单。

少年成长历程作文【二】

美的历程是怎样一本书呢?冯友兰称:“这本书是部大书,一部中国美学和美术史,一部中国文学史,一部中国哲学史,一部中国文化史。”确实如此,此书按照时间顺序,依次介绍了从原始社会到明清时期的各个时代最具代表性的美的艺术和代表人物。纵观全书,作者从政治、文化、经济、宗教等方面细致地介绍了各时代的特色品,再结合上自己的立场观点,使中华文化绽放了更绚丽的色彩。

在原始社会时期,远古图腾活动是人类社会意识形态和上层建筑的开始,是审美意识和艺术创作的萌芽。正如作者所说:“你不能藐视那已成陈迹的、僵硬了的图像轮廓,你不要以为那只是荒诞不经的神话故事,你不要小看那似乎非常冷静的阴阳八卦…”这些图腾浓缩着、积淀着人们强烈的情感思想、信仰和期望,而一些看似极其简单的原始歌舞写照,实则依旧是图腾活动的表现。它们是写实和寓意的完美结合,具有严重的巫术作用或祈祷功能。书中吸引我的又一个亮点则是几何形图案花纹是由动物形象的写实逐渐抽象化、符号化而来,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因此作者说美之所以不是一般的形式,而是所谓“有意味的形式”,正在于它是积淀了社会内容的自然形式。在我看来这些美还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在演变中汲取了前边的美,又为后世开创新的美提供了借鉴。

对美有意识的追求在青铜艺术时期也表现得淋漓尽致。从最开始的纹饰简陋、粗制草创、乏美可赏到后来的纹饰繁复多变、器形轻灵多巧、寓意深远。青铜不再只是供人玩赏装饰,它被赋予了一种社会时代精神,是对世间现实生活的肯定,对传统宗教束缚的挣脱。令我感到惊奇的是对一个青铜器细致认真的观察,对一件艺术作品的深入研究。

在一个铜壶上作者引用了《战国绘画资料》中的描述“第一层右方是采桑左方是羽射与狩猎;第二层左方是射雁…第三层左方是水战…”如此细致入微的观察令人赞叹。若换作是我即便是欣赏此物件也只会大致欣赏一番,觉得其整体甚美,蕴藏着文化底蕴,是不会沉下心去探讨这图案究竟有些什么;背后是否有着某些深刻含义的。因此这里令我感触很深,仿佛有什么牵引着我,让我学会去观察生活。即便是某个局限性的空间也有许多细节值得我们去探索研究,这就需要我们去发现细节寻找美、放大式感受生活中隐藏着的美。

令我印象深刻的还有中国建筑艺术。它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实践理性精神。在造型方面,勾勒出的线条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审美特征,它想表现出一种情感中的理性的美,有序的线条排列使一些建筑有异常明朗的节奏美,正如北京故宫——屋顶虽是向上微翘的曲线构成,但却使建筑没有了头重脚轻反而给人踏实之感,这样巧妙的线的变化为建筑平添一份舒适实用、有鲜明节奏感效果的美。因而,建筑在外型方面便体现了自身的理性的美。在构思方面,作者告诉我们中国建筑从一开始就不是以单一的独立个别建筑为目标,而是以空间规模巨大、平铺展开、相互连接和配合的群体建筑为特征的。说到群体建筑,便要一提秦始皇陵了,它规模宏大,陵园以封土堆为中心,四周陪葬分布众多。宏伟壮观的门阙和寝殿建筑群,以及六百多座陪葬墓、陪葬坑,一起构成地面上秦始皇陵的完整形态,这便是典型的群体建筑,注重有机统一的内在和相互之间的联系,无形之中彰显出“雄赳赳、气昂昂”之势。并且整体建筑群结构方正,制约配合,单个结构能在多样变化中保持统一的风格,这种种迹象无不体现出理性精神。在建造方面,早期的建筑便是与现实生活紧相联系的,而不是脱离世俗生活的特别场所,宫殿建筑便是最佳的例子,它的建造是为了供世上活着的君主们所居住,且非石质而是木质结构的房屋,给人一种代替了阴冷石头的暖意,没有让人在异常空旷的内部空间感到恐惧感,反而渲染了一种生活情调,给人以踏实感和归属感。这便是实用性的集成,实践性的体现。作者也赞美道:“中国建筑的平面纵深空间,使人慢慢游历在一个复杂多样楼台亭阁的不断进程中,感受到生活的安适和对环境的和谐。瞬间直观把握的巨大空间感受,在这里变成长久漫游的时间历程。实用的、入世的、理智的、历史的因素在这里占着明显的优势,从而排斥了反理性的迷狂意识。”另外,虽在晚期封建社会,出现了表现着文人士大夫们更为自由的艺术观念和审美理想的园林建筑,正如诗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所述,其建造得迂回曲折,对称性被打破,但仍然是以整体有机布局为特点,在不失浪漫主义色彩的前提下,仍然没有离开平面铺展的理性精神,因此,作者认为在建筑中仍然是把空间意识转化为时间过程,渲染表达的仍然是现实世间的生活意绪,而不是超越现实的宗教神秘。实际上,它是以完善的自由园林来补足居住的整齐屋宇罢了。这样的观点无疑又让人眼前一亮,对建筑艺术又多了新一层的理解,让人获益颇多。

读这本书你就仿佛置身于一个巨大的博物馆,各个时代的特色美正在某个角落等待你去欣赏研究,而作者正是引领我们的解说员,即使某些地方你仍然不太理解,但在社会背景的铺垫下仍会给你留下一些思考想象的空间,等你去慢慢体会摸索。解读美需要的是人与自然的交流和互动;考验的是人们的耐心,从点滴中仔细品味的能力;激发的是人们的创造力,配以自己独特的想法见解。因而,美的历程是指向未来的!解读美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少年成长历程作文【三】

我曾读过宗白华先生的《美学散步》,与宗白华先生以美学理论为主题、具有通史性质的美学散文相比,李泽厚先生的《美的历程》似乎更像是一本广义的中国艺术史纲要——规规矩矩地按照时间顺序对中国各个朝代独特的艺术作品与艺术特质进行美学概述与议论,当然,较纯粹的历史书籍而言加入了更多的个人体悟,是一种自我理解的心灵书写。

全书分为龙飞凤舞、青铜饕餮、先秦理性精神、楚汉浪漫主义、魏晋风度、佛佗世容、盛唐之音、韵外之致、宋元山水意境、明清文艺思潮10个部分,囊括了中国美学的整个历史。从宏观的角度展现了中华民族审美意识产生、形成和变化的历程。

李泽厚先生并未将艺术史独立出来讲述,而是将美学历程与历史事实结合,从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解释美学变化的原因与影响,从源头开始分析当时的社会审美、艺术风格、创作目的出现与流变的前因后果。例如,在第一节“狞厉的美”中解释陶器纹饰的美学风格为何从活泼轻快转向沉重神秘时,就结合了当时的政治形态变动,说明沉重神秘的陶器纹饰是巫史文化的艺术表现,而巫史文化在早期宗法制统治秩序确立过程中起着重要震慑作用;又例如,结合两汉时期的社会思想基础,说明两汉文化中南北交融的特色正是儒学与道学在艺术上的交融表现;而在“宋元山水意境”一章中,则将宋元山水画盛行、且意境远异于六朝的原因归结到阶级差异上,一针见地分析了门阀士族与世俗地主两个阶级的思考方式、思想境界差异。这样的叙述方式使读者对美学的进化历程理解更清晰深刻,我也不例外,并由此产生了一些思考与感悟。

“……双重性的宗教观念、情感和想象便凝聚在此怪异狞厉的形象之中。在今天看来是如此的野蛮,在当时则有其历史的合理性。也正因为如此,古代诸氏族的野蛮的神话传说,残暴的战争故事和艺术作品,包括荷马的史诗,非洲的面具……尽管非常粗野,甚至狞厉可怖,却仍然保持着巨大的美学魅力……在那看来狞厉可畏的威吓神秘中,积淀着一股深沉的历史力量。它的神秘恐怖正是有这种无可阻挡的`历史力量相结合,才成为美——崇高的。”(选自《青铜饕餮》一章)

是的,历史力量,这是古文物审美价值的重要部分。不只是早期巫史文化狞厉恐怖的造型花纹,即使是之后汉唐明清,无论是器具造型还是花纹样式都已经不再符合当下的审美标准了,我们之所以仍然能够感受到它们的魅力,正是“历史”的功劳。除了物质存在的古文物,文字记载中,清朗高洁的隐士、鞠躬尽瘁的贤臣、驰骋沙场的名将……即使他们的经历早已远离我们的时代,我们却仍然会钦慕其人格美。将史学意义上的历史作为审美对象,去发现与历史的浩瀚之美、悲壮之美、崇高之美甚至神秘之美。在探讨已经逝去岁月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文化现象中体验历史特殊的美感——即建立了历史审美。

李泽厚先生不愧为美学大家,其文字也同样充满美感,让人来身心愉悦。与此同时,对中国各个朝代的美学特色的把握也一针见,常使人有恍然醒悟之感,甚至对文字生出了相见恨晚的心情。读罢《美学历程》,自觉受益匪浅。

少年成长历程作文【四】

哇——!不知过了多少天,我,一个大难不必有后福的豌豆,终于重见光明了!哈哈哈,看一下镜子——天天天天天天呐!镜子(露水)里那个又青又嫩的苗是偶吗?不错不错,标准的美人儿!哦!对了!妈咪曾经说过这是豌豆成长的必经之路,以后还会有更多的惊喜咧!看来前些日子吃的苦是值得的`!(*^__^*) 嘻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