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话题>

又见粽飘香作文800字(粽叶飘香作文初中800字)

又见粽飘香作文800字(粽叶飘香作文初中800字)

更新时间:2024-04-03 07:57:48
又见粽飘香作文800字(粽叶飘香作文初中800字)

又见粽飘香作文800字【一】

飘香,飘动一弯残月满怀。

时钟的走动冲淡了你在我脑海里的身影,而那一缕早已化去了的香却更浓郁了,如一坛陈年老酒,等待在千年以后开坛的那一瞬间,飘香十里,惊动满城,勾住过往醉人心,令那颗在尘世漂泊了多年的心,有如浴春风之感。岁月与夕阳一起倒映在树梢上,随后又演绎一支幽雅的小夜曲,如高山流水一般,与深情的月光泻于大地,随如水的思绪飞舞于不尽的夜。

再次打开那尘封已久的信,那淡蓝色早已微微泛黄,折痕更加深了,是经过了多少次的回忆所致。我不记得曾经多少次在寂寞的夜晚与之共枕,枕着的是一个无法圆满的梦,也是一段难以解脱的纯情。花开似乎注定是多情,而花落也是如此多情,在多情的季节里,好像一切都是多情的。而今,靠在窗边,望着无风的'月光,怅惘之心油然而生,因为有一个约定,我始终不能如期赴约,那是我心上永远抹不去的一条浅浅的岁月之痕。

夜凉如水,那泛黄的信纸似乎依然飘香,那涩涩的岁月,纯纯情的情,让心跳依然如初,像在昨夜徘徊,玉簟香残,殒魂一角,岁月要留痕却是无情的代价,惊得一字一思已远去,满纸轻风贯彻,像细雨褪了色一样走入了秋日,早已美化了的思,因为它是离情,所以它显得更加凄美了。淡淡的伤满怀,无法把这一曲相思弹完,留下了太多遗憾,独留孤雁于空中轻轻飞过,留不下任何痕迹,千般思道不尽,但除烟波江水逝。

一杯痴情,一辈子在等你的江南小巷里彷徨,仿佛看你了你在乡间小道上打着小伞向我走来,我知道,这样的梦只有在假象中找到,在生活中的你是如此的现实。前世的缘字决,今生的人几个能读懂?几番轮回,不变的真心难寻,在情波浇灌的田野上,已是春意盎然,百花竟艳……不觉之中,那缘字在今天依何处,仿佛铺就了一纸的万里云海,正在伸向某个角落的你,惊觉坐起,竟是内心深处还绵延不绝的回响,在空谷里的心岩千涛怒拍,卷起千堆雪。

飘香十里荷塘,水流八方而泉清,情溢伊人满载纸,跃然而起的是不尽的悸动。我故无所谓地走过每一天,留下每一天的空虚积累在无边的心空上,不知道多少年后,回过头来,突然发现那些的无所谓都是因你而起,因为飘香太逸怀,留不住太多的情谊,撒落了断琴似的惊恐,声声撩起遍地的落叶随风轻扬,我真的是放不下那缕缕的飘香,不知道它何时已深深地扎根于我心了,挥之不去,却随着时间的酝酿,陈香醉倒万人心,愁却也留一屋的空气凝固了,醒不了,不是浪漫的踏青,踏水涉月而来的,是一江无声的悠悠江水来!

又见粽飘香作文800字【二】

是你的信纸,有你淡淡的体香,穿梭在字里行间,字字飘香。

文笔有似唐柳宋风,古意正浓,交织成一溪流水潺潺。我汲取一瓢送入我心,顿觉有遍体的清凉袭来,清澈是情丝的明镜,藏不住太多情,却载动着一江的思,在艳阳下荡漾着无邪与单纯,脉脉地流淌着,柳丝拂面时,惊得鱼儿无处闪,是风无意的杰作,当风吹到纸上时,消失在黑白相间的字里头,却也无心吹入了过往者的心扉。

轻轻打开你邮来的信,我期待的是如江南采莲女一样的妩媚多姿,拂袖而来的文笔风一样吹来,原来那不存在的花香已长留在我心,浓浓的香早已散满枝头,是那么的简单,也是那么的深刻。我不知道那浅浅的一笔,是弥漫着怎样的相思,如一根细线,把风筝放在空中摇曳,把你我连接,没有人知道纸上何处飘香,因为那香只存在于你与我相思的碎片里,存在于方块字里那一缕缕轻微的感动中,也许只有你与我百闻不厌,其香越陈越浓!

不懂文学殿堂如何的高深,我只懂得让人明白那些岁月,是你我共同拥有回忆的权力,信纸上那扣动我心弦的方块字幽香缕缕,是不羁的放荡,是弛骋在原野的骏马,也是青春绿树的活力无限。

冷月无声,夜风吹动窗帘,走入想你的夜。心随潮水起伏千百次,盼那颗最亮的星星,能把这些我所感受到的飘香传递给你,然后告诉你,你在我心中是如此的重要,那于一笔挥就的情谊,不须华丽来镶嵌,连载着前世今生的许多兜兜转转,我不知道是不是上天的原意,让你与我在这个角落相遇。

因为太喜欢你,所以我选择了沉默,总针有一天你会明白,沉默是深深的爱,因为爱到深处,所以大爱而无言。我只在一旁看你在路灯下走过时,昏暗的光线把你刻画得如此柔美,于心中,是深深的喜欢,却不言于口,放于心中,也许,这样才是最美好的吧。

你我各在两个不同的天空低下,我看不到你那边的云彩,只能踮着脚张望过往的时光;而你何尝不是这样,所以,我们只看到表面那层颜色。我喜欢你,是因为你的个性而不是别的,个性是一个人能够发出独特的香味,才能把另一个天空下的我吸引住。也许,只有我能把你留下的残香找到,你翻过的书,或是你看过的天空,我都能找到那一缕令我心动不已的香。

飘香,飘动一弯残月满怀。

又见粽飘香作文800字【三】

曾经有一段时间,我对年的喜欢产生过怀疑。但最终承认:我是喜欢过年的。

我喜欢看商场里年货堆满了货架,摆满了柜台。喜欢看“春节大酬宾”“过大年,折中折”“买年货,现场返现”等等促销宣传条幅;我喜欢大街上拉着年货的小车一辆跟着一辆地跑;还喜欢看小区门口的街道用彩旗拉起的长长的门廊;那路边调皮的彩灯哟,竟也学起了鸟儿,躲进松柏的枝丫间,做起了树的花朵;我喜欢单元门口那大大的福字,红彤彤的对联;我喜欢人们手里提着大包小裹,面带喜色的话语,“哟,买这么多,年货买全了吧?”“没有,早着呢”。

……到处都弥漫着年的气息,看着这些,我的心总是舒畅不已。

一说起过年,我的话就有点多。看什么都好。如今的过年,新鲜事也越来越多,前两年兴起电话拜年,短信拜年,如今又出现了QQ拜年,既时尚又有趣儿;人们不再满足于吃好穿好,打牌、上网、看电视、扭秧歌等春节娱乐占了主角;越来越多的追新族走出了家门,到饭店吃年夜饭,甚至旅游过年……

年,就这样被人们随着时代的脉动演绎着,推上了时尚娱乐休闲的轨道。

我想起小时候过年了。小时候生活在农村,那时候过年在物质上和现在没法比,但却另有一番情趣,每每想起心里都氤氲着一片温情——

那时候的冬天,雪比现在要多、要大,春节时分,远山,田野,村庄,都披上了洁白的盛装。

农村,一进腊月就开始赶年集,年就从这里拉开了序幕。

那时的我刚十几岁,正是爱热闹的年龄,我至今还对过年情有独钟,应该就是那个时期养成的。我的父母那时就像我现在这般年纪,哥哥在上大学,还没放假,三个弟弟妹妹还小,最小的刚五六岁。

赶集虽热闹也辛苦,这差事自然是我和父亲的,妈妈有时也去。

离我家较近的集市有两个,一个在南镇,一个在北镇。两个集市离我家都是六公里。南镇逢单日子是集,北镇逢双日子是集。单日子里人们熙熙攘攘地涌向南镇,双日子人们又乌泱泱地流向北镇。有赶着马车牛车的,有骑自行车的,更多的还是走着去。同村的总是搭伴而行,一路上说说笑笑。

车老板子们兴致总是那样饱满,不停地甩响鞭哨,“啪——啪——”清脆,响亮;马儿理解了主人的心意,愉快地甩动着马鬃,加快脚步,发出了“铃铃铃——铃铃铃——”悦耳的马铃声和“哒、哒、哒、哒……”欢快的马蹄声。乡村交响乐顺着马路欢快流淌。

集市都设在镇里临街的开阔地,都有一平方公里大小。集市最里边是牛、马、猪等牲畜的交易地和大车卖粮、卖菜的交易场所,参与这里买卖的人较少。绝大多数人都集中在前面,也是集市的中心地带。摊位一个挨着一个,南北两镇十里八村成千上万住户的农副产品都赶在年集上在这里交易。镇里和附近的小商小贩们也特意赶来,抢占一个摊位,抓住一年里人气最旺的季节,销售他们经营的商品。集市里人头攒动,擦肩接踵;叫卖声,讨价还价声,一浪高过一浪,大有“百家争鸣”的韵味;有些孩子专门到这里来玩儿,他们在人群里左冲右突,钻来挤去,疯疯闹闹;亲戚或熟人意外碰到一起,格外地高兴,长时间没见面了,打听完收成,又从老人问候到孩子,免不了一阵推心置腹地嘘寒问暖,末了边走边回头,还要不停地嘱咐“到家去串门儿——”……

我,就是这里面的一员,每年我都要和父亲在年集里南镇一趟北镇一趟地跑上二十来天,把家里特产的成千上万头大蒜卖掉,再高高兴兴地换回点儿肉、粉条儿、蔬菜、年画、鞭炮等稀罕的年货。钱少,买年货不能随心所欲。但心情却是饱满的。

“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没错,这就是当年的童谣——《腊月歌》。我清楚地记得,每年从腊月二十三过小年儿开始就在家忙乎过年了。天天都有内容,每天都在为过年而欣喜地准备着。年味儿就在这些活动中伴着期盼越来越浓了。

贴年画、贴对联是我家最热闹的,棚和墙面用旧报刊装裱一新,把年画往墙上一贴,年的气氛就呼之欲出了。《年年有余》、《鲤鱼跃龙门》、《五谷丰登》、《来到我们身边》、《花为媒》、《颐和园》等等,太多太多了,都是我家贴过的年画。不仅如此,还要贴上对联和条幅,“家兴人兴事业兴福旺财旺运气旺”,横批:“迎春接福”;“吉星永照平安宅好景常临幸福家”,横批:“五福临门”……年年的门对儿都透着喜庆吉祥,尤其是那一张张小小的条幅更是有趣,屋内门楣上贴“抬头见喜”;大门中间贴大大的“福”字,而且要倒着贴;鸡架贴“金鸡满架”;猪舍贴“肥猪满圈”;马棚贴“膘肥体壮”;粮仓贴“五谷丰登”,每当这时,弟弟妹妹们总是围前围后,他们抢着要贴;那时候的农村,还没有卖春联的,这些对联、条幅都是父亲写的,父亲的毛笔字,全村闻名。每到这时,屋里总是排满了求写对联的人。

新衣新鞋妈妈早就为我们准备好了,弟弟妹妹心急,央求了几次要穿,妈妈总是说,“乖——,不着急,现在穿上过年就不新鲜了。听话,噢——,等过年时再穿。过年穿新衣——新鞋——,打扮得漂漂亮亮的,好去给爷爷奶奶拜年……”弟弟妹妹们就更盼着过年了。

放鞭炮总是记忆犹新,家里虽然比较困难,过年了,鞭炮总要买上一些。我记得很清楚,那时,一百响的鞭炮两毛五分钱,二百响的四毛七。一次,赶集回来,我兴冲冲地往外掏着年货,一家人围在一起高高兴兴地看着,七嘴八舌地问这问那,当问鞭炮多少钱时,我语速极快而且十分流利地说,“一毛钱的两毛五,两毛钱的四毛七”,听得一家人面面相觑,随后哄堂大笑。鞭炮少,燃放时还要拆开绑线,一个一个地放。听着自己挥手间放出的“啪、啪……”和“咚——咣”的鞭炮声,心情也跟着绽放、飞扬。

包年夜饺子是那样的温馨,那情景仿佛就在眼前。三十晚上,窗前高竿上高高挂起的大红灯笼把整个院子照得红彤彤的。屋内一家人围在炕桌前包年夜饺子。父母是主角,哥哥此时已经回来了,我和哥哥是配角,弟弟妹妹虽小,当观众可不干,硬是参加,没办法,只得给他们分一小块面,然后哄着他们在一旁“包”,当然那“饺子”也没了吃的价值。呵呵,不闹人就好。一家人围在一起,一个也不少,不用说包饺子、吃饺子,现在想想,就是那说说笑笑的氛围就够心醉了。

……

如今,我已人到中年。过了这么多的年,论最喜欢的,要我说我还是喜欢记忆中的年。它就像储藏在心中的一坛美酒,随着时间的流转,经过岁月的沉淀,那酒香越来越浓纯,越来越香甜。

年味飘香,岁月如歌。

又见粽飘香作文800字【四】

孩子时候盼过年,年却老牛破车疙瘩套,磨磨蹭蹭,迟迟不到;现在老了怕过年——过一年少一年,年竟搭上火箭一般,“嗖嗖嗖”一晃就来了,年复一年。小时候的年,真有盼头:吃得好,穿得好,玩得好,既开心又热闹。

乡俗道:“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过年”。我们就耐着性子,熬过小雪、大雪、冬至、小寒这些难熬的节气,甚至整个严冬,熬到腊八粥热气腾腾端上饭桌的那一天。而后,烀豆馅、团粘豆包,发面、蒸供馒头,剁馅子、包冻饺子……一直忙活到年根底下,快活到年根底下。

供馒头小孩子是不能先吃的,要等供完了祖宗才能动。那些大小不一、点了红点儿、包了豆沙、嵌了红枣的供馒头,在妈妈手里仿佛一件件琳琅满目的工艺品,洁白圆滑,质地绵软,花色清新,远远望一眼,也会垂涎三尺的。

寒风凛冽的清晨,我们还没起炕,就有一阵凄厉的猪叫声钻进耳鼓,一准是谁家又年猪了。从绑缚、放、褪毛,到开膛、洗肠、卸肉,一个熟练的屠夫要忙上大半天。稍微喘一口气,就要灌肠、煮肉。前槽、后鞧、腰条,都要煮几块。等到两个滚儿落下去,肉煮熟烂了,再揭开锅放两叶猪肝,几根肠,几块豆腐。这时候,大锅里就“咕嘟咕嘟”煮沸了一年到头贫寒的日子,屋里屋外到处氤氲着肉香,氤氲着挥之不去浓浓酽酽的年味儿。

那时候虽然穷,却穷得干净、磊落,知足、感恩,乐观、向上。

即使再困难的家庭,哪怕没有新袄新裤,也要有一双新袜。除夕夜穿上,甩开双腿走两步,叫“踩运”,踩好运、踩旺运、踩鸿运。

然后,就提溜着用秫秸扎成框、再糊上彩纸点上蜡烛的红灯笼,或两三个人结伴,或七八个人成群,走东家串西家,送光明、赶热闹,踩运、拜年。家乡人管这叫“走灯”。偶尔有谁提议,我们也吵吵闹闹走到村外去——一溜儿的孩子,一串的灯笼,一脉的欢笑,一路的“咯吱咯吱”踩雪声和“噼里啪啦”的鞭炮声,一向落寞岑静的乡村雪夜,就有了鲜亮可人的活气、生气与灵气。

倘若走懒了乏了,就在谁家歇歇玩玩,歇够了、玩腻了再走。有时候,走的匆促,外屋门没有关好,寒风冷气一股脑灌进去,主人也格外宽宏大量,边带上门边嗔道:“这帮孩子,怕掩着尾巴咋地”。

就这样走四五个来回,夜更深了,蜡愈短了,农历大年初一灿烂的阳光越近了——怀里焐着好几毛压岁钱,兜里揣着冻梨、瓜子,嘴里含着橘子瓣糖——还有什么比这更甜蜜的日子、更耐嚼的幸福——过年,真好!

现在想来,那么紧巴的日子,那么艰苦的童年,可我们还是义无反顾乐观、执着、豪迈地向前走,就是因为有个年——抖擞着金色希望之光旗帜般的年,笑盈盈召唤着我们向前走。

就这样走着走着,不知不觉就明白了:日子是漫长的,年却很短暂;生活本身是很复杂的,但活着却可以很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