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话题>

我眼中的屈原作文800字(我眼中的屈原议论文)

我眼中的屈原作文800字(我眼中的屈原议论文)

更新时间:2023-08-08 17:15:37
我眼中的屈原作文800字(我眼中的屈原议论文)

我眼中的屈原作文800字【一】

阅读经典中的历史人物,屈原让我铭记于心。

屈原是战国时期的楚国人,他不但是一个了不起的政治家、改革家,而且是一个伟大的文学家,我很佩服他。

屈原是一个爱国爱民的臣子,也是一个抱负远大的人。他在一生中时时刻刻都在努力为国家着想,一心想让国家强大起来。屈原在担任左徒时,为了楚国更富强进行了改革,使楚国强大了,也得到了百姓的拥护。

当秦国假意邀请楚怀王到秦国做客时,屈原极力阻止,可楚怀王的儿子却让自己的父亲去秦国,还把屈原治罪流放到了汨罗江一带,结果楚怀王被在秦国,最终秦国攻破楚国的都城---郢。屈原当时听到这样的消息,悲愤交加,他决心葬身鱼腹也不苟且偷生。于是,在五月初五那天怀抱巨石投汨罗江自,为国牺牲了,直到今天,人们还包粽子、赛龙舟来纪念屈原,可见屈原是多么的爱国爱民!他那宁可投江自也不巴结那些小人苟且偷生的精神真让我敬佩。

我觉得屈原还是一个忠于皇帝的人。屈原曾遭两次流放,甚至在第一次被流放了五年,虽然被皇帝流放,可他还是一心为国着想,天天盼着皇帝回心转意,重新召见他任用他。那时有许多人都朝秦暮楚,屈原也可以到别的国家去做官,可他到都没有离开自己的祖国。

屈原这位出色的诗人,他给后人留下了许多诗。从他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中我更加感受到了他那感人的情怀。

虽然已经过去了两千多年,但屈原那高尚的品德值得我学习。

我眼中的屈原作文800字【二】

“屈原辞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题记遥望历史那双深邃的眼睛,我看见了你-屈原。你站在汨罗江边,面容憔悴,形容枯槁。你心里所想,只有我知道:对楚王的恨,对楚国的爱。

你所写的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万人敬仰你可知道?天有不测风风云,人有旦夕祸福。我没想到,你也没想到,你凄凉的爱竟换不回一丝回报,他们以小人之心,渡君子之腹。你受尽了屈辱,你受尽了不公,你受尽了诽谤!于是你被排挤了。你的心在滴!最终你还是选择了与日月同辉。你在风中行走,你赋《离》“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其犹未悔;众女疾余之峨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没想到你输得一败涂地。但,你依然直道前行,你竭忠尽智,你心里怎能无怨无恨呢?你最终选择了与汨罗江共存亡。你在江边徘徊,面容枯槁。

你终于想汨罗江道出了心中的不快:“举世混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你宁可与那你那日月争光,宁可藏身海底,也不愿蒙世俗之红尘。你的愤怒,掩埋了汨罗江;你的不朽与日月同辉!于是你纵身一跃。。。。。。我相信你的选择是正确的,你已经看破红尘,匆匆的来,为何不匆匆地走?一生几多轮回,你锁眉,坠落。看那江底,万丈金光的,就是你屈老夫子,你宁也要和楚国在一起,永不分离!蓦然回首,回想那些抹不去的记忆,屈原,我懂你!

我眼中的屈原作文800字【三】

对于屈原,人们纵说纷纭。“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将自己说成是世上最清醒的人,何等的傲慢,但却一直坚守自己的原则,即使被流放,被排挤,但仍然坚持,那种坚持,那种不与世同浊的坚持是很少有人作到的。

可能有人会说,屈原很迂腐,既然有才,既然楚国不识才,他大可到其他国家去,为何还要守在楚国,但也正是他对国家的坚守,国家的热爱,那样的坚持,才显示他与当时其他有才能的人与众不同,怀着对本国的爱,才使得他有了自己的根。

站在一个国家的角度看,他的确是很爱国,并一直坚持着去帮助国家发展。但他太过于坚持原则,虽然他的原则并没有错,但并没有帮助到当时的时局。如果想让国家时局得以扭转,在陷入困境时,大丈夫能屈能伸,而不应因为遭到陷害而放弃救国,如果他是真的想救国的话。他坚持个人原则,在某种角度看,并不是完全在救国,而是为了保持他个人品行的高洁,他把个人原则看得比国家兴亡更为重要。就他所说,“举世混浊”,“众人皆醉”,他不愿同浊同醉,那么救国必然遭遇重重困难,并且他并不是一个真正懂得救国的人,他的方法过于直接,在那样的情况下,他不懂得变通。而最后对生命的放弃,在某种程度上,是他对自我的解脱,如果他真正想要救国的话,就不应该用来解决,因为,对他来说,是个人品德的维护,自我的解脱,但对于整个国家而言,并没有实际的作用,只能是奸臣当道的形式更为恶劣,让他们的气焰更加嚣张。,并没有解决问题。虽然他曾试图想办法改善现状,但他并不是一个能把救国坚持到最后的人,他唯一坚持的只是对个人品行的维护,似乎有点精神上的洁癖,他把这放在了救国的前面。其实从这也可以看出,屈原并不是一个心理承受能力很强的人,他不懂得勾践的.卧薪尝胆,不懂得忍辱负重,不懂得国家利益大于个人,包括个人的精神。

当自己的理想没有得到实现时,他选择逃避,放弃。虽然,他那种精神,从哲学上,人的个人修养上,是很值得敬畏的,但从客观实际来讲,并不适合。他在那样的状况下救国,改革就应该预料到有重重困难,并且事情的走向不能在他的计划之中,包括做人做事的方式,在当时的背景下,只要能救国,能改革,短暂的丢弃个人的原则是必要的,但他却太过于执着于自己的原则。他本来有很多条路可走,但却选择了放弃,选择了自己的人格,原则。

屈原的洁身自好让我们看到他高尚品德的同时,也让我们看到,他缺少忍辱负重与牺牲。

我眼中的屈原作文800字【四】

他是一个爱国诗人,他很有头脑,他就是屈原。

在我眼中屈原是一个有头脑,很聪明的人,他曾让齐、楚、燕、韩、赵、魏组成一个巨大的联军,一起消灭秦国。

在我眼中,屈原是一个据有强烈爱国精神的人,他把楚国的兵力提升。内政和许多的外交大事都由他来做主,一心想着楚国。

在我眼中,屈原是一心为民的人,多次混战,屈原都想着老百姓,他见老百姓受到战争灾难,十分痛心。

在我眼中,屈原是一个可怜的人,他早上去拜见王后,晚上就被退职。

屈原你真是和王后鸷鸟之不群兮呀!啊!屈原你的名字永远铭刻在中国人民的心中。

我眼中的屈原作文800字【五】

所有的中国人都认为屈原是忠臣,所以每年炎黄子孙都来祭祀他。然而我认为他的忠诚固然可贵,但他的才华也同样不可忽视。

屈原本身是贵族,因而怀王让他担任朝中左徒。纵观中国历史,我们发现宦官外戚掌权的结果基本上都是覆亡,唯有屈原与卫青不同。这只能说明一点:屈原是个十分有才的大臣。《史记》中记载说他“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这些都足以说明他的政治才华之高。正因为他的政治才华“王甚任之”。

只可惜屈原虽然也有文学才华,但他的这两种才华并没有相结合在一起,并不像韩愈等忠臣那样上书直谏君王的过失。相反,他在遭诬陷后只是自己做《离》来表达内心的忧苦。这一举动,我认为是不明智之举。不过好在《离》的文学成就很高,因此还是受到世人们的赞扬。

其实我们仔细想想就能的出一个结论:屈原的《离》是被逼出来的。我们假设没有奸臣的陷害,那么屈原也就不会诉冤诉苦。换句话说,若不是楚国的那个社会环境,自然也不会出现楚辞。楚辞中的“楚”便有力地证明了楚国国君之昏庸。

我们赞扬屈原是歌颂他作为臣子对国家与君王的忠诚。鞠躬尽瘁的精神是我也赞同的,但是我却不赞同他自尽的这种做法。这种做法表面看起来是与国共存亡,但其实也表现了屈原的软弱:愧对现实而逃避。楚国灭亡之时,他应主动去承担责任。我认为他应这样就更忠于国君了:免官后先隐居不出,等到秦国入侵时便再向国君请愿做官,并表明自己尽忠于国家的决心。这样国君任用他的可能性就大得多。这样,即使楚国亡国了,那么屈原也只是于秦人之手,而非于自己之手。人们就更加认为屈原是尽忠之臣,屈原也能完成自己效忠的心愿了。不过我这一切都是空想,可能没有考虑到当时的楚国社会环境与屈原的心情。而且屈原要是按我所云去做的话,后人也不会用赛龙舟与吃粽子的方式来纪念他了。

屈原确实是伟大的,尽管有些事他做得并不好,但这一点也不能遮住他的忠诚与才华横溢。他应该成为我们每一位炎黄子孙的骄傲。

我眼中的屈原作文800字【六】

两千多年前,是谁在分辨沧浪之水的清浊?又是谁不忍心国家遭难而怀石投江?又是谁发出“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的慨叹?是谁怀着满腔抱负却落得国破家亡?

你的才华,你的抱负,你的愤怒,你的悲叹,只换来了奸臣的排挤。楚怀王的昏庸,你心中的抱负无法挥散,你怀着难以仰制的忧郁悲愤,在国家破碎.家人分离的昏暗中写出了感慨千古.离恨交加的文章-------《离》。

你手足日戴刑具,颈上并系有长链,穿着玄衣,披发,在殿中徘徊。你悔不该将婵娟托入着沼泽泥浆,你恨奸臣的勾结楚怀王的昏庸。

你不像后世的文人不停地哀伤自己报国无门,你只将你的赤胆忠心献给国家而忘记自己。面对流放,你没有反抗,没有逃脱,没有忿忿不平。有的,只是一声长长的叹息。

你的忠心耿耿,实在太真实了,感动了后世无数的人,却从末被超越。

你的忠心耿耿,实在太真实,让我仿佛能看见——

你就站在那里,站在罗汨江边,回望首都,然而那里正泛起滚滚浓烟、火光冲天。楚国不再是楚国了,而是秦国的战地了,你的眼神深情而又绝望,忍不住老泪纵横。你有太多话想要诉说,却说不出一个字。你又低下头望着自己的倒影,衣衫褴褛、蓬头垢面、手脚都带着脚镣。但这些并不能掩饰你眼中的睿智。然而国已破家已亡,一人独活,有什么意思,你忽然抱起一块石头,大喊一声:“吾与楚共存亡;”纵身向江心跳去,你忠君报国的火焰在冰冷的江水中悄然熄灭。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而犹末悔。”

当我们在历史的河边驻足,遥望两千多年前的你——屈原,谁能想到,你的一次人生之旅足足影响了中国千年。回望今天。中国已在腾飞,但我们仍然需要你的精神“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照耀着国人的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