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话题>

关于清明节的作文三百个字(描写清明节的作文三百字)

关于清明节的作文三百个字(描写清明节的作文三百字)

更新时间:2023-12-07 10:17:37
关于清明节的作文三百个字(描写清明节的作文三百字)

关于清明节的作文三百个字【一】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一年一度的清明节到来了,现在我就来说说这个烈日当空的清明节吧。

我和爸爸妈妈、还有两位姑姑在下午1点30分整,顶着烈日,提着一大堆的东西,来到奶奶的墓前。

奶奶是在我还没出生前因病逝世的,我不能和她说话,不能和她握手,甚至不能和她对视。我是多么想念她啊!

因为奶奶是20世纪去世的,当时各户人家还比较贫困,所以奶奶的墓不大、不起眼。我们来到墓前时,那里的杂草已是多如牛毛,几乎是把奶奶的墓全部掩盖住了。于是,大人们戴上手套,拿起镰刀,让我到一旁的空地去,他们便拿起镰刀使劲地割断那些杂草。过了许久,杂草才被割掉一把部分,总算是有了一块空地。

之后,我把纸钱一张张地放到墓地上,用大块的石头压住,爸爸拿起几包盐,洒在了被割断的枝叶上,我便疑惑地问道:“奶奶生前喜欢吃盐吗?”引的大家哈哈大笑,爸爸一边笑一边说:“我听说把盐洒在树枝上可以停止树枝的生长。”听完爸爸的话之后,我便感到了一种尴尬的心情涌上心头。

我们处理完了奶奶的墓地之后,已经2点30分啦,我算了一下,我们扫奶奶的墓共花了1小时。

清明节是热闹的,也是悲伤的,我应该怀着激动且盼望的心情迎接下一次清明节的到来,这一次的清明节更是令我难以忘怀。

关于清明节的作文三百个字【二】

清明节,在我的印象中是杜甫的“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而今年清明我才发现,我们唐代的大诗人似乎还少写了一景——烟,什么烟?告诉你吧,它既不是“日照香炉生紫烟”的烟,也不是抽一根少活五分钟的'烟,而是扫墓的人们烧纸钱的烟。

来到山上,一座座坟前,人们念念有词的同时都在烧着纸钱,“房子”,“汽车”之类的东西。这样做不但浪费资源,还破坏环境,而且还存在安全隐患,既然如此,那人们为什么还要烧纸钱呢?

清明节在我国唐代就已经盛行,那时人们通过少纸钱来寄托自己的哀思,是因为当时科技不发达,人们无法对自己及这个世界从哪里来的给出合理的解释,于是就编出了各种各样离奇的故事,说人去世后灵魂就会到阴间去,在坟前烧掉什么,去的人就会得到什么。这种说法大家肯定都公认是错误的,而烧纸钱的习俗为什么还能盛行几千年一直流传之今呢?

其实,人们对科学的认识并不晚,早在南宋时期的陆游就已经提出了“去元知万事空”,达尔文的《进化论》更是现在被人们所接受的真理,既然如此,人们受历史文化的熏陶,对自己的先人有一种崇敬的心理,认为不去烧点纸钱就对不起先人,良心上过意不去,于是,才有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烧纸钱的活动中。

我在上文就已经提到了烧纸钱的坏处,其实,还有更重要的一点:烧纸钱是迷信活动,现代社会讲究的是崇尚科学,八荣八耻中也有“以崇尚科学为荣”一条,科学使社会在发展的途中不至于走向错误的方向。我们不应该烧纸钱,做违背科学的事情。

当然,科学归科学,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不能丢。祭奠先人,尽孝道是我们中国的传统美德,只是祭奠也要与时俱进,我们可以扫扫墓,买一束鲜花甚至是采一把野花 白在先人坟前都行,表达自己的心愿就够了,并不一定要去烧纸钱。

关于清明节的作文三百个字【三】

夜里雨声,闲读宋词,听北宋词人晏殊浅吟:“燕子来时春社,梨花落后清明”。翻过几页,又听见晏殊第七子晏几道叹息:“舞烟眠雨过清明”。

心里蓦地一惊,春社已过,清明又至了。

清明既是节气又是节日,古时也叫三月节,有2000多年历史。“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清明节后雨水增多,万物由阴转阳,吐故纳新,一派春和景明之象。

在现代人眼里,“清明”与扫墓祭奠的联系则更紧密。这是因为,清明节前一天是寒食节。寒食相传起于晋文公悼念介之推一事,后来,唐玄宗被这个故事感动,于开元二十年诏令天下“寒食上墓”,且列为当时“五礼”之一。寒食与清明仅隔一天,为图方面,人们干脆决定在清明扫墓,到明清时,清明扫墓更为盛行。新中国成立后,人们也选择在这天祭扫烈士墓,缅怀革命先辈。

“年年祭扫先人墓,处处犹存长者风。”历来有扫墓的习惯,每到“清明”,家家户户的后代子孙就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鞭炮等到祖坟墓地,将食物供祭在祖先墓前,再将纸钱焚化,鸣炮祈祷,为坟墓培上新土,栽几株鲜花或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还必须在墓前吃掉酒食才回家。

年年清明都逢雨,那雨像漫天飞舞的泪花!也习惯了在清明节看雨、淋雨;如果哪一年破例遇上个大睛天,心,总觉得这个节不圆满,有些残缺。也许,也只有这样的情与景,才能给逝去的灵魂一丝慰藉吧!

逝者已去不可追,请君珍惜眼前人。清明墓碑前,无限的感伤将被抒发,祭祀者的泪珠将串成一段段湿漉的回忆,暖春的微风抹不净伤感人的眼睛。人生漫长的旅途不会停歇,宗脉的延续是一串加粗的省略号,老人的白发便是清明节最醒目的问号,孝顺与赡养是唯一正确的选择,是炎黄子孙对清明的最佳诠释。让孝敬之心日日在,坚持善待自己的父母与老人,在暖春四月的某个清明,立于拂起万千愁绪的细风中,才不至于面对气沉沉的墓碑,空余幽幽的哀叹和无边的自责,背负一团心冷在风里哀号盘旋。

关于清明节的作文三百个字【四】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提起清明,人们自然会想起唐代诗人杜牧的这首诗。但在起初,清明并不具有这种意味,而只是一种节气的名称。清明时节,我国大部分地区春回大地,天清地明,气候转暖,万物复苏,正是春耕春种的最佳时机,田间地头到处是农民忙碌的身影,民谚常说:“清明谷雨两相连,浸种耕田莫迟延。”

这种敦促春耕的节气,是怎样变成纪念祖先的节日的呢?应该说这与此前两天(或一天的寒食节有关。寒食节是中国古代较早的节日,传说是在春秋时代为纪念晋国的忠义之臣介子推而设立的。其实,从历史的实际来看,禁火冷食主要反映了中国古人改火习俗的遗迹。原始社会,我们的先民们钻木取火,火种来之不易,取火的树种往往因季节变化而不断变换,因此,改火与换取新火是古人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春三月正值改火的时节,人们在新火未到之时,要禁止生火。汉代称寒食节为禁烟节,因为这天百姓人家不得举火,到了晚上才由宫中点燃烛火,并将火种传至贵戚重臣家中。对此,唐代诗人韩的《寒食》诗有生动描写:“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由于寒食节期间禁止生火做饭,就需准备一些事先做好的熟食(即冷食,以备禁火期间食用,相沿成习,遂成寒食风俗。寒食节期间的食品,在北方,主要有以面粉做成蒸饼,上附红枣并捏成燕子形状的“子推燕”;有用梗米及麦芽糖调制成的醴酪。在南方,主要有油炸至金黄色近似今日点心的环饼;有用糯米与雀麦草汁舂合而成,以枣泥或豆沙为馅料的蒸食——青白团子。此外,鸭蛋、枣糕、杏仁粥、冻猪肉、冻鱼肉,也是寒食节常用的食品。

寒食节期间的习俗,除了禁火冷食,还有后来成为清明节主要内容的祭扫坟墓。中国古人对祭祀祖先十分重视。上古时候,家中有人去世时,只挖墓坑安葬,不筑坟丘标志,祭祀主要在宗庙进行。后来在挖墓坑时还筑起坟丘,将祭祖安排在墓地,便有了物质上的依托。战国时期,墓祭之风逐渐浓厚起来。

秦汉时代,祭扫坟墓的风气更盛。据《汉书》记载,大臣严延年即使离京千里,也要定期还乡祭扫墓地。在唐代,不论士人还是平民,都将寒食节扫墓视为返本追宗的仪节,由于清明距寒食节很近,人们还常常将扫墓延至清明。诗人们的作品,也往往是寒食、清明并提,如韦应物有诗句说:“清明寒食好,春园百卉开。”白居易也有诗句说:“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朝廷鉴于民间寒食、清明并举已相沿成习,就以官方文书的形式正式规定,清明到来时,可以与寒食节一起放假。这项规定距今已经1200多年,说明从那时起清明开始具有某种国家法定节日的色彩。

宋元时期,清明节逐渐由附属于寒食节的地位,上升到取代寒食节的地位。这不仅表现在上坟扫墓等仪式多在清明举行,就连寒食节原有的风俗活动如冷食、蹴鞠、荡秋千等,也都被清明节收归所有了。

清明节后来还吸收了另外一个较早出现的节日—上巳节的内容。上巳节古时在农历三月初三日举行,主要风俗是踏青、祓禊(临河洗浴,以祈福消灾,反映了人们经过一个沉闷的冬天后急需精神调整的`心理需要。晋代陆机有诗写到:“迟迟暮春日,天气柔且嘉。元吉隆初巳,濯秽游黄河。”即是当时人们在上巳节祓禊、踏青的生动写照。

大约从唐代开始,人们在清明扫墓的同时,也伴之以踏青游乐的活动。由于清明上坟都要到郊外去,在哀悼祖先之余,顺便在明媚的春光里骋足青青原野,也算是节哀自重转换心情的一种调剂方式吧。因此,清明节也被人们称作踏青节。秉性贪玩的孩童,常常不满足于踏青游乐仅仅在清明举行一次,诚如唐代大诗人王维诗句“少年分日作遨游,不用清明兼上巳”。

融汇了两个古老节日精华的清明节,终于在宋元时期形成一个以祭祖扫墓为中心,将寒食风俗与上巳踏青等活动相融合的传统节日。明清大体承接前代旧制,清明节仍然坚持并发展着其在春季生活中一个必不可少的大节的地位。民国时期,清明节这天,除了原有的扫墓、踏青等习俗,植树也被确定为常规项目,这实际上不过是对民间长期延续的植树风俗的一个官方认定。

在中国传统文化里,清明节是一个纪念祖先及离世亲人的节日。主要的纪念仪式是扫墓,并伴以踏青、植树等活动,节日体现饮水思源、凝聚族群、迎春健身及关爱自然的意义。杜牧的《七绝·清明》诗,勾画出了一幅美丽的水墨画,春雨、牧童、酒家,诗人匆匆的步履牵引着清明节的诗情。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则把人们带入另一番节日盛景,如林的店铺、熙熙攘攘的人流、形态各异的车马轿舟,一片忙碌、一派繁华尽在画卷中。今天的清明节,依然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占有着重要的位置。纪念先人,慎终追远;缅怀先烈,展望未来,共创幸福美好未来,是我们过节的主题。

关于清明节的作文三百个字【五】

夜里雨声,闲读宋词,听北宋词人晏殊浅吟:“燕子来时春社,梨花落后清明”。翻过几页,又听见晏殊第七子晏几道叹息:“舞烟眠雨过清明”。

心里蓦地一惊,春社已过,清明又至了。

《淮南子·天文训》云:“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按《岁时百问》的说法:“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清明一到,气温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点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可见这个节气与农业生产有着密切的关系。

但是,清明作为节日,与纯粹的节气又有所不同。节气是我国物候变化、时令顺序的标志,而节日则包含着一定的风俗活动和某种纪念意义。

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扫墓俗称上坟,祭祀者的一种活动。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节扫墓。

按照旧的习俗,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唐代诗人杜牧的诗《清明》曰:“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写出了清明节的特殊气氛。

关于清明节的作文三百个字【六】

清明节,细雨纷纷,大家总爱窝在家里,让淡淡的忧伤萦绕于周身。而我却不同,热切地期盼着在这阳春三月里,在这百花盛开的日子里,出去走走,看看春天。

一大早,我和爸爸就上山给阿太上坟。“哇!好高的山啊!”我打起了退堂鼓。“你不去,我去喽!”爸爸背着锄头就往山上走,我只好嘟着嘴巴跟上去。啊!山上的景色好美啊!五颜六色的野花竞相开放,一眼望去像一块花地毯,给这儿增添了几分喜气。我一路走一路欣赏着美景:一会儿摘一朵花戴在头上,一会儿跟花儿说说悄悄话,玩得不亦乐乎。爸爸看我那傻样,笑了。

我和爸爸说说笑笑,不知不觉中,我们已经到了阿太的坟墓了。一年不来,这里长满了野草,不见泥土的影子。爸爸用锄头把杂草除净,又把供品放在石碑前,把香插在坟墓前。接下来,我们站在石碑前祈祷,希望阿太能保佑我们一家健健康康,平平安安。最后,我们给他烧去纸钱,让他能在天堂里生活得快乐……

我们又给其他已故的亲人扫墓。我们爬到了山顶,往下看,整个村庄都尽收眼底,感觉妙不可言。

扫完墓,已经是傍晚了,晚霞映红了我们的脸。虽然我有些疲惫,但更多的是收获,我看到了春天,看到了大自然的美丽。

关于清明节的作文三百个字【七】

本年的清明节假日有四天的连假,更难得有专属咱们儿童自己的假日,加上爸妈也放假,咱们就早早规划和南边的亲属共同来一趟南边阳光之旅。

新闻媒体预估国道高速公路有爆塞的车潮,四月二日一大早咱们就开车出门无法咱们仍是遇到了塞车,比预订的时刻晚了近一小时,不过沿路上阳光普照、微风吹拂和北方湿凉的气候迴然不同,着实令我身心舒坦快活。

到了南边已近正午时分,亲属已准备好传统美食款待咱们,饥不择食的我大快朵颐在地小吃美食一番;下午咱们逛了许多名胜古迹,都是超越数百年的前史建筑物,十分有前史价值;晚餐姨丈款待咱们吃道地黄牛肉火锅,滋味也令人激赏不已。

隔一天咱们到游乐大世界去玩耍那里摩肩接踵、万头钻动好不热烈,惋惜每项设备都要大排长龙等一至两个小时有些败兴;之后咱们又去了许多当地,沿途的面貌景致和都市天壤之别、别具一番风味。

清明假日在咱们吃吃喝喝玩乐中渐渐完毕,除了放松心境凝集家人爱情外,还能够增广见闻,怪不得爸爸常说:“读万卷书,也要行万里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