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话题>

以中国文化为话题的议论文作文(传承中国文化议论文800字作文)

以中国文化为话题的议论文作文(传承中国文化议论文800字作文)

更新时间:2024-03-08 05:09:13
以中国文化为话题的议论文作文(传承中国文化议论文800字作文)

以中国文化为话题的议论文作文【一】

一直以来,人类总是不断探寻生命的真谛,不断探究生命的意义,“亡”成为了生命终止的代名词,人类也在追求长生不老的道路上渐行渐远。但活着就是生命存在的意义吗?当有限的生命遇到无限的人生究竟会碰撞出什么样的火花?《当呼吸化为空气》这本书或许能给予人们一点启发,或许能从中领悟到生命的真谛。

本书的作者保罗·卡拉尼什是美国著名的神经外科医生,于1977年生于亚利桑那州,是一名名副其实的学霸,先后获得斯坦福大学英语文学及人体生物学双料学位,随后就读于剑桥大学,在此期间取得了科学史与哲学研究硕士学位,最后就读于耶鲁大学并以优异成绩从耶鲁大学医学院毕业。一切看起来顺风顺水,但上帝还是不经意地对他开了个玩笑,20xx年,在从医多年之后且即将抵达人生巅峰的保罗,突然被诊断患有晚期肺癌,一种治愈率极低的癌症。曾几何时,他也曾幻想成为一代名医,用手中的柳叶刀撼动达摩克利斯之剑,虽然他已经因其出色的研究成果获得美国神经外科医生协会最高奖,但他并不想止步于此,他想走的更远走的更久。但不幸的是,保罗于20xx年3月离开了人世,上帝并没有因为他的特殊身份对他网开一面。从确诊到离世,不足2年时间,《当呼吸化为空气》这本书就是在他确诊之后开始动笔,讲述了他与神同行的故事,没有确诊后的自暴自弃,没有离世前的慷慨激昂,只是用一个普通人的身份,或者说一个邻居的`身份,在一个阳光和煦的午后,沏上一杯浓茶,将他的故事对你娓娓道来,虽然没有华丽的辞藻,但它确是那么真实,震撼人心,充满力量。在饱受病痛折磨的两年里,保罗不断思考生命、医疗、道德与哲学的关系,从医生到患者身份的转换,使他能够切身体会患者的不易,进而使他对医生这个职业和使命有更为深入的思考。他感悟到“医者的职责,不是延缓亡或让病人重回过去的生活,而是在病人和家属的生活分崩离析时,给他们庇护与看顾,直到他们可以重新站起来,面对挑战,并想清楚今后何去何从。”他明知自己时日不多,但却依然乐观理智的继续生活,在最艰难的那段时间,文学作品让他重获新生,他用朴实的文字记录着自己的生活,感动亿万读者。“我无法前行,但我仍将继续”,“我将顽强地活着,直到真正亡的那一刻”。他决定重新找回自己,在肺癌治疗取得一定疗效后,在家人及同事的鼓励下,通过艰苦的训练和顽强的意志,他重拾柳叶刀,重返神经外科住院医生的岗位。保罗又重新回到了手术台,凭他娴熟的技能完成了一台又一台的手术,重新回到一连工作几十个小时的节奏中。在一切似乎又重拾光明的时候,病魔再次卷土重来,这一次,他彻底倒下了,在确诊22个月后,安静地离开了。

我们无法预知亡,更无法规避亡,我们终将逝去。有时我们常常抱怨人生苦短无常,但我们很少停下脚步思考生命的意义,或许觉得这个话题太大,或许因为这个话题太空洞,觉得只有智者才能思考如此有哲学思想的问题。但生活是自己的,每个人对自己的人生感悟不同,没人能替你总结你这一生的成败。我们要尝试去寻求生命的意义,去思考是什么让我们的生命充满意义,不要觉得太空泛,不要觉得太虚无,去寻求,去思考,去探索。

保罗在书中写道:“别因为你要了才去做或者不去做某件事,而是要找到自己认为重要的事情,不管什么时候,只要去做”。许多人会在弥留之际盘点自己的人生,总会为没有完成的目标或心愿而懊悔不已,可我们无法预知亡,我们终将逝去,生命的沙漏不会停留。“不管什么时候,只要去做”,我们无法控制时间的流逝,但是可以改变对待生命的方式。

借用书中一句话作为结尾:I can’t go on,I will go on。(我无法前行,但我仍将继续)。

以中国文化为话题的议论文作文【二】

随着计算机应用的日益广泛和深入,信息技术的高度发展,网络正在逐步进入人们的生活,许多学校都在努力普及电脑,鼓励学生学好这门课程,许多家长给孩子购置电脑,参加各类网络学习班,让孩子到网络上学习新知识,接受新信息。在社会上还有许多的中学生制作网页比赛等等。这不都说明了中学生应该接触网络吗?

网络给学生提供了求知学习的新渠道。网络提供了求知学习的广阔校园,学生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能接受教育,并不局限于学校。

这里有一份一位学生的调查报告:我校有83。2%的学生上过网,没上过网的学生中只有3。9%持无所谓态度,其余普遍都很热衷。大多数同学打发周末和课余生活的方式,除了看书之外,位居第二的就是上网。这就说明了网络在我们的学习生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网络具有方便,快捷,灵活等许多优点,他的出现,改变了人们思维方式。人们利用网络,几秒钟之内,便可以收到迢迢万里的来信,就可以获得世界各地各种详尽的资料。不仅如此,许多学校还利用网络开办了远程教育,为中学生提供了一个新的学习天地。

可是,有的人认为,网络传播暴力,色情,反动等不良信息,中学生沉溺其中肯定对身心健康产生不良影响。必须承认,这是事实,但是。我们不能以偏概全。比如,现在社会每天都有绑架,人,抢劫等犯罪,难道我们可以因此否认整个社会吗?再说,网络中的不良信息,再、在电视,影碟中同样存在,为何我们只想着封网络,而不把家中的电视,影碟也砸了呢?中学生上网的人数很多,只有小部分同学受到不良影响,这说明重要还是取决于自己本身的意志啊。 据中国CNNIC调查,截止上半年中国共有网民1670万,其中14至25的占26%。这说明,网络正受到包括中学生在内的越来越多的青少年的青眯。

并且上网并不等于就是聊天和玩游戏,也可以查资料、下载更新、在线阅读等。聊天也不一定就坏,也可当作一种娱乐、无顾忌的交谈,因为不知道那头是谁,可以畅所欲言。把自己内心的痛苦,快乐都说出来,不是很好吗?

并且网络是新生事物,犹如刚出生的婴儿。对于婴儿,我们要细心照顾,,还要把他扼摇篮里呢? 何况现在是21世纪,不会电脑等于是新文盲。作为祖国下一代,中学生怎能不学上网?

总而言之网络对我们的利处有3点:

一、 开阔了学生视野

网络已经成为一种获取知识的重要来源。全世界各大图书馆的资料大多可以通过网络获得,它不仅快捷而且也省去了大量的额外的花销。网上还有新闻、资料、经济、娱乐、文学等各种信息。在网上,中学生可以看到最新,最快,最准确的新闻,可以学到书本上没有的知识,了解到更广泛的信息,也使更多的学生更快、更早、更接近科技前沿,使他们更热爱科学。

二、扩大了交流渠道

网络创造了一个虚拟的`新世界,在这个新世界里,每一名成员可以十分方便地与相识或不相识的人进行联系和交流,讨论共同感兴趣的话题,由于网络交流的“虚拟”性,避免了人们直面交流时的摩擦与伤害,与尴尬。中学生上网可以进一步扩展对外交流的领域,实现交流、交友的自由化。同时现在的中学生以独生子女为多,在家中比较孤独,从心理上说是最渴望能与人交往的。现实生活中的交往可能会给他们特别是内向性格的人带来压力,网络给了他们一个新的交往空间和相对宽松、平等的环境。

三、活跃了思维方式

在互联网上,他们接触到了各种各样的知识与文化。增强了他们的种种意识,利用互联网就可以学习、研究及至创新,这样的学习是最有效率的学习。网上可以提供许多的学习知识。这给中学生进行的想象提供了十分广阔的空间,改变了许多学生思维固有的板和狭隘。

所以我认为中学生上网的利大于弊。

……

以中国文化为话题的议论文作文【三】

一呼一吸之间承载的是生命,流动的空气是活着的特征。保罗·卡拉尼什的书读完有种失重感,仿佛跌落了厚重的棉花堆,在四处白茫茫之中却意外地捡到了一个宝物:那就是活着的意义。身为医生的他在生命巅峰时期被查出患有第四期肺癌,于是,余生很短,回忆很长,他用心用笔记录了之后的日子;他用心用爱生活孕育了女儿卡迪,并看着呱呱坠地。一日复一日变得富有意义,一月复一月变成了与生命的抗争,他是一个“圣骑士”,装载了生命里很多的幸运和不幸,满意地承接了生活的痛苦和欢乐。幸运的是,他就是医生,那套用在病人身上的言辞用在了自己身上;幸运的是,文字记录的不长的余生可能成为你我支撑的力量。

“”是一个不易启口的字眼,但是“生”更是难以看破的事。书里写:也许病人鲜活的生命就握在我们手中,但神总是最后的胜利者。我们每个人生不就如此么?从出生开始就注定了亡,一手牌在就定下好坏,只是在有限的时间里我们如何演化,让生命成为另一种可能。生命的延续居然是一个不断接近亡的过程,想来是一件悲伤的事情,但是生命的延续也是创造的过程,想来也是一件兴奋的事情。

生命的婉转都曾相似,不同的是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活法,书本本身带来的不是对于生的憧憬,而是带给每位读者对于自我的反思。

I cannot go。

阅读过程本身是不断将思考引向深入的过程,希望能够想得明白可以解脱,以换取生命的一片光明。可是,生活本身就是一个沉重的外壳,拖累着每个沉重的灵魂举步维艰,走着走着,不免遇到了阻力不能前行,脱卸成为了唯一的目标,而更高智慧告诉我们如果跨越阻力就会成为了一种愉悦,只是我们听不懂的。

为什么cannot go?貌似理由很多,但任何事都会成为理由。

想起了林达的书,以盘观者的角度切入历史,把一个个故事串联起来,硬是把艰晦涩写成了细腻清醒,悲惨的故事本身没有罪,而是我们怎么看待这个悲剧,把悲剧写得圆满。书里的一句话可能是某一个人的一辈子,一辈子的时光晃悠着这么过,在颠沛流离中生存,在兵荒马乱中找到活着的支点。都说,走着走着,我们都不知道为了什么前行。不是忘记了初心,而是被繁杂丰盛的生活所遮蔽了,只有接近生命的终点的时候才会去考虑为什么最为基础的问题,何为生,何为,何为活着。

没有什么是容易的,但是也没有什么可以不被克服的,只是来的路太长,去的路太短,我们走着走着就迷失了。

I will go。

作者是带着极深刻而自觉的心理写下这些文字的。3月,保罗离开这个世界,逝者如斯夫,接下来的日子才是真正的艰难。他说I will go,但是很多时候是说给我们活着的人听的;当呼吸化为空气,很多事情也是说给我们听得:我们终将化为空气,消失在这个让我们爱恨情仇的世界,可是就在那个转瞬即逝的几十年,我们该怎么活。

放弃很容易,但是放下很难。看清很容易,看透很难。要有光,要有爱,要有智慧。不停地索求,却忘乎所以挥霍,便是我们现实生活的写照。“我们最高的智慧,便是生活的当下”。I will go是深入在买个日日夜夜中,是在每个一呼一吸中,在每个大事小事中,在每个分分秒秒中,但是生活本身没有错,对错在我们自己,对错在我们如何生活。

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角色和担当,做好当下,活在当下,便是I will go的最好的注解。

以中国文化为话题的议论文作文【四】

当呼吸化为空气,我们还剩下什么?

保罗·卡拉尼什在他生命将尽的时候,写下《当呼吸化为空气》。原本是三十而立的青年医生,未来也充满希望,却在病情确立的一刻,一切分崩离析。从医生到病人,从家庭里强壮的丈夫到最需要照顾的人,他开启了自己对生命的理解,也让我思考自己的生活。

一生很长,岁月很短。

恍若昨日,我还是那个懵懂的,刚步入大学的新生,今天,已然站在大二的尾巴上。这时光这么快的从我指间溜走,让我措手不及的.回望和迷惘。我悲伤的发现,我并没有坚持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追悔莫及。那个当初微笑着说“幸福是你来到这世上注定要做的事,幸福是你所从事的事业和你的本性是一致的”的女孩已经遥不可及。做了很多背离幸福的事情,比如因为害怕写稿子退出了广播台,每天无所事事,浪费时光却没能提起笔写下一些感动,书香亦渐行渐远了。

那我在做什么呢?忙着为了综测和面子东奔西走,在图书馆装模做样实际上在玩手机?这世上有太多的诱惑让我背离本心。今天,我希望自己是一个回归和开始,继续安静的做幸福的事情。

那么,当呼吸化为空气的一天来临,便也不枉此生了。

以中国文化为话题的议论文作文【五】

1920年的一天,美国的一位12岁的小男孩正在与他的伙伴玩足球,一不小心,小男孩将球踢倒邻居家的窗户上,一块窗玻璃被击碎了。一位老人气冲冲地从屋子里跑了出来,其他伙伴全都逃跑了,只有小男孩一个人留了下来,低着头向老人认错,并请求老人原谅。但老人却十分固执,小男孩委屈地哭了。最后老人同意小男孩回家拿钱赔偿。

回到家小男孩怯生生地将事情告诉了父亲,父亲并没有因为他年龄小而开恩,父亲冷冰冰地说:“家里虽然有钱,但是自己闯的祸就要自己负责。”而后父亲掏出15美元:“这十五美元我暂时借给你赔偿给人家,不过你必须想办法还给我。”小男孩同意了。

从此小男孩一边刻苦读书,一边用空闲时间打工挣钱还给父亲:洗盘子、捡破烂……几乎所有他那个能力能干的他全干过。当他把十五美元还给父亲时,父亲对他说了这样一句话:“一个能为自己的过失行为负责任的人,将来一定是会有出息的。”

许多年以后,这位男孩成为美利坚合众国的总统,他就是里根。后来,里根在回忆往事的时候,深有感触地说:“那一次闯祸后,使我懂得了做人的责任。”

当今天再次谈到责任这个话题时,我脑海中首先便想起了里根总统的故事。我想,里根能在大选中大获全胜,有偶然,但更多是必然。在当时的资产阶级社会背景下,选举一个负责任的总统是当时每个美国公民都希望的。那么,这样一个从小就知道负责的小男孩,在事业上,在人生的态度上,更是在对待别人的态度上,必定也会负责任的!于是他的成功是必然的。

就像里根的.父亲所说的一样,“一个能为自己的过失行为负责任的人,将来一定是会有出息的。”所以我认为:责任不是任务,负责任更不是一种形式。责任其实是走向成功的基石。

偶然看到扁鹊学医的故事。扁鹊向一位名叫长桑君的孤寡老大夫学医,但老者却未先授医者之道,而是让扁鹊采药一年有余,而后切脉五千回。就是这样克扣的条件,扁鹊却是欣然应许。而后在切脉的行程上,当扁鹊听说老者病重,中风瘫痪,火速归去。熬汤煎药,恭侍左右,未曾废离。即使老者发起脾气,依旧是和颜悦色,毫不在意。师者,父母也。当扁鹊决定拜老者为师时,他一定早已想好:像对待父母一样对待师长。所以,在老者瘫痪后,他欣然接下照顾的责任,毫无怨言。于是老者才全意倾囊相授,于是才有了日后扁鹊的成功与声名。

说到扁鹊,那么又怎么能少了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大禹呢?背负起治水的责任,以致舍身忘记,正因为这样的一种,大禹得到了世人的敬仰与瞩目,更是他负责任的品格,才有了后来的禅让制。

而如今谈到责任,又怎么能少了洪战辉的事迹。一个家庭,没有父亲,他担负起照顾母亲与妹妹的责任,正是这样一种精神,在学习上他执着向前,在生活上,积极面对,更是因为这样一种精神感动中国。我想,拥有这样一种负责任的精神,那么在以后的事业上又怎么可能不成功呢?

以中国文化为话题的议论文作文【六】

当呼吸化为空气,我们还剩下什么?

保罗·卡拉尼什在他生命将尽的时候,写下《当呼吸化为空气》。原本是三十而立的青年医生,未来也充满希望,却在病情确立的一刻,一切分崩离析。从医生到病人,从家庭里强壮的丈夫到最需要照顾的人,他开启了自己对生命的理解,也让我思考自己的生活。

一生很长,岁月很短。恍若昨日,我还是那个懵懂的,刚步入大学的新生,今天,已然站在大二的尾巴上。这时光这么快的从我指间溜走,让我措手不及的回望和迷惘。我悲伤的发现,我并没有坚持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追悔莫及。那个当初微笑着说“幸福是你来到这世上注定要做的事,幸福是你所从事的事业和你的本性是一致的”的女孩已经遥不可及。做了很多背离幸福的事情,比如因为害怕写稿子退出了广播台,每天无所事事,浪费时光却没能提起笔写下一些感动,书香亦渐行渐远了。

那我在做什么呢?忙着为了综测和面子东奔西走,在图书馆装模做样实际上在玩手机?这世上有太多的诱惑让我背离本心。今天,我希望自己是一个回归和开始,继续安静的做幸福的事情。

那么,当呼吸化为空气的一天来临,便也不枉此生了。

以中国文化为话题的议论文作文【七】

这本书的真正让人读后难以忘怀就是因为作者没有去写生存的意义,没有为我们灌亡的心灵鸡汤,面对绝症他有怀疑,悲伤,有苦痛但却没有感受他的绝望与歇斯底里,而是把自己的人生与对待亡的态度像我们娓娓道来。

就像译者所说的那样,读这本书之前我们虽然知道作者保罗已经离世,虽然有这个认知,然而在读这本书的时候却没有什么别样感觉,就像作者向你讲一个其他人的故事一样,然而越往后这种感觉就越真实,尤其在读到作者妻子写的后记的时候才真真实实明白,哦,原来作者是真的离世了。这时候才真正明白前面那些貌似漫不经心的人生故事原来就是一个人鲜活的人生。保罗的形象会渐渐在我的心里鲜活起来。

再回顾作者面对癌症的经历,没有绝望,也没有奋斗,没有在生命的尽头大快朵颐及时行乐,而是继续着为人的日常,探寻着为医者,为夫者,为父者的意义,这样平常的人生反而不寻常。却向我们传达一个信息,他的人生本来就是有意义的,也不禁让我反思,我的生活呢?尤其后面每当看到他描写的每一个生命最后的其乐融融的时刻,却远比控诉所表达的情感让人感觉强烈,有多少欢乐,在这欢乐下面就会隐藏着多少伤痛。

像译者说的那样,带着这份淤积的情感,是很有必要再重新回顾这本书的。或许再读就能真正理解保罗想真正传达给我们的是什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