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话题>

以家风家教为话题的作文素材

以家风家教为话题的作文素材

更新时间:2023-11-06 04:04:03
以家风家教为话题的作文素材

以家风家教为话题的作文素材【一】

何为家风?所谓家风就是一个家庭里的风尚,家风包含很多东西,如修养、气质、智慧、人品,从一定程度上讲,一个家庭的家风就决定其他成员的成长环境。而我家的家风——就是宽容,父亲曾经说过:高山毕竟留寸土,故能高耸入云;大海终须纳细流,故能浩瀚无边。

宽容别人就是释放自己,还心灵一份恬淡,也能成大业。齐桓公不及一箭之仇,重用管仲,终成霸业;刘玄德三顾茅庐得贤才,如鱼得水,三分天下有其一分;韩琦宴上,容人之过,部署效忠。前车可鉴,有宽容之心,是对他们有帮助的。所以古代的君子们,对自己要求严格而全面,对别人宽厚而简要。古人们如此,我们更应如此。

宽容是一种修养,更是一种美德。“容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是中国千百年流传下来亘古不变的美德,我常听闻有些父母教导子女遇到任何事情不可以吃亏,把宽容抛之脑后,唯利是图,我不禁失声大笑,可悲!他们误导了子女却认为这样能给子女带来更多的好处,都不知道自己的子女这样下去,定会成为一位气量狭小之人。当别人犯错误时给他一个微笑何尝不是一种美德?所以应该自然地教导子女让他们对荣辱得失的地方坦然的给一个微笑。

对别人宽容就是对自己宽容,“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宽容待人,则众人之水就可载舟,反之,众人之水可覆舟。所以我们必须以宽容之心,投身到社会中,多给对方一份宽容,给世界一份爱。

雨果说过“世界上最宽容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宽容的是人的胸怀”的确,宽容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一个家庭中有宽容的气风,是能使心灵更加美好。我的宽容之心何来?一来,自己心底无私,光明磊落,二来,父亲教导有方。人若无私,心可纳,山可留寸土,而我,必须带一颗宽容之心,处身社会。

以家风家教为话题的作文素材【二】

首先需要提醒一下,我这里家教指家庭教育,不是指具体“家教”,它不仅是形式更针对教育内容。什么是家庭教育呢?我以为它应该区别于学校教育,尤其内容方面,学校教育主要是知识性教育,这部分内容不属于家庭教育,家庭教育基本内容是人格、品质、行为习惯等方面教育,这样说明大概两种人都会更多认同我开篇观点。后者固然形式上不少家庭教育方式,内容上却一样更多属于知识教育。

这种状况比较而来,在说现代就是比较之前,不管教育内容是否合适,中国现代之前对家庭教育还比较重视,虽然那取决于社会较封闭状态。现代人太忙了,一般人家两口子都有工作,没有空闲对孩子进行家庭教育,偶有空闲或请“家教”也多是针对知识性教育,为应对现代社会所谓“知识爆炸”。相对而言家庭教育还是更多来自家庭,所谓言传身教,没有言传还有身教。可许多人忙得孩子都不自己带,常常是推给爷爷奶奶姥姥姥爷,那不能说就少了家教,但起码教育时代客观滞后。

这么说来,我开篇观点大体符合一般状态,那就不算是信口开河。学校教育大概也直观了这一点,因此开设了一些原属家庭教育课目,但学校总要以知识教育为主,这种补偿只能是杯水车薪。缺少家庭教育客观上会造成什么后果,不用我说读者也能想个大概,现代社会青少年问题这么多,不能说与家庭教育少没有关系。俗话说:“成才先成人。”这也直观了家庭教育重要性,只是没特别点明更没有具体方法。

我个人觉得现实地要加强家庭教育,还是应该以家庭形式为主,身为父母就应该尽可能尽养育之责。光养不行,还有育,或者说教。“子不教,父之过。”这都有点过时,现在理应改为:“养不教,父母之过。”为人父母任何一方都不能推卸责任,妇女能顶半边天,那不能只是说说,要真的顶起来。事实上有些内容也客观地需要分工协作,父母双方谁的'位置都不可替代,分工协作又要原则立场统一,相互矛盾可能造成子女人格分裂,一般单亲家庭已是缺陷,何况把孩子全部推给老人呢?

我一直认为:孩子能自己带尽量自己带,这不但有利父母子女培养感情,在家庭教育上也很必要,万不得已也该尽最大可能,比如休息或晚上自己带。为人父母不能太自私,生而不养、养而不教都是失职,那最终都要面对结果。

家庭教育不同一般知识教育,形式内容可以灵活掌握,但要做好也一样不容易,尤其父母层次有限,那对孩子而言就是天择了。要教育好孩子先要自己做好人,然后才是方式方法策略技巧。勿庸讳言,人有天分之别,人格基质缘影响占到一半,人分三六九等,那不同状态就要采取不同方式。

一等人不用教,这种孩子只需言传身教,他们小时从父母身上体悟,大了还可以到社会体悟,体悟而来自然用于自身,只是方向难以确定,那要看父母和生存环境。这种人材质出众,如果走了斜道实在可惜,孟子大概就是这类人,要不孟母也就不用“择临处”了。真有这种人,传说明太祖朱元璋一字不识通六经,怎么个通法儿?不可能读也不大可能背,那大概就是体悟,字面未必一字不差,道理相通就算通了。

我自己也可以算个例子,我混沌哲学悟通之前没看过《老子》,只言片语只见过别人引用,著述过程中偶然得到一本《老子》,一读之下竟发现许多道理与《老子》暗通!这么说没什么夸张,读了我有关著作自然可以感觉,《老子》道理混沌哲学几乎都有包含,包含还更全面,并且根本道理不同。

一般人属于二等人,二等人需要用言语教育,道理必须明确讲出来,学而习之一般可以同于自身。这里有程度差别,有些人一点就明,有些人要反复说明,有些人更是道理之后还要亲历,有些人亲历也不能举一反三。一般人多属于其中二三层,因此一般家庭教育必须反复说明,反复说明没有效果招致逆反都要说,反复说明记忆中总有重复影像,他们一旦开始亲历就可能产生作用。对于这类人不妨人为制造一些亲历,比如让他们去做某事,做的过程中相应地说明道理。

这类人现实理性有明确层次,第一层次学而未习,道理只停留在表面,再明白也不属于自己,说道理是一回事,做事却是另一回事;第二层次开始以亲历衔接道理,没有亲历还不能真正接受道理;第三层次理性已同于自身,言行较大程度上基于理性,这种层次已是较高级状态,后来居上甚至已超越第一等人。

还有第三等人,这些人不是资质问题,而是早期习惯而来的劣根,那就要用责任甚至用棍子。责任就是让他们对自身行为负责,不能什么事都父母担下,通过责任惩罚逼迫他们接受教育;棍子就是体罚,我一直以为,青少年家庭教育可必要体罚,只是要掌握限度,以不损害健康可以承受为底线。

有些孩子已顽劣成性,责任惩罚都毫无效果,社会法律惩罚又不到年龄,那不打不能解决问题。或者有人反对:无论如何不能打,那本身就违法。我却觉得那是法律缺陷,未成年人犯错误打都不行,一旦够了年龄又直接法不容情,那就不残酷了吗?该打一定要打,好在民不举官不纠,就是犯法也值得,谁让咱为人父母呢?为了孩子不犯法父母才犯法,那也正是为人父母伟大之处。

更有甚者已属等外,有些人打都打不明白!再打不过了怎么办?那也只有不打交给法律制裁。不过为人父母对子女有永不言弃之责,只要从监狱放出来还不是完全不可救要,那谁不收留父母都要收留。如果父母都放弃了,那社会更应该放弃,这种人放出来也只能继续为害社会,那早晚都是路一条,为人父母又安忍如此?

子女是我们缘传承,基于生命本能具有永恒意义,怎能生而不养、养而不育?因为家庭教育缺陷成为祸害,那根本就是造孽了!子女获得实质独立要放手让他们独立,但在这之前父母对子女要永不言弃,不言弃不是不放弃,这不指父母可以干涉子女独立生存,这方面底线是帮助子女维持基本生存。不言弃指人格独立教育引导方面,一般也只能建言而止。实质独立与法律意义生理年龄独立是两回事,那一般要到子女30岁左右,老言称三十而立大概不错。

如此一般子女大学毕业步入社会之初,父母对他们的家庭教育还没有结束,前述一般教育方法可以继续采用,只体罚一项要适可而止。应更多地要借用社会力量,教育方式也要尽可能采取建言、引导、责任、法律等。本文谈家庭教育,学校一般知识教育也可参考,只体罚一项界线难以把握不宜采用。

家庭教育不是知识教育,子女教育上一般要成人重于成才,千万不要以知识教育代替家庭教育,那正是现代人家庭教育误区,不加明确和重视后果将不堪设想,这是针对现实一般状况而言。不能因此走向另一极端:只重成人不重成才。不成人成才只是歪才,不成才也难以保证成人。

许多传统家庭不乏家庭教育,但教育方式方法严重滞后社会发展,这种人成人之前在家庭和学校可能一直表现出色,但知识方面学而不习,步入社会知识转化不成能力,难免面临残酷现实打击,严重者会危及生存底线。一旦生存底线受到威胁,一切道德观念都会变得苍白无力,这时人本能地产生逆反,锋芒所向往往是家庭内部或亲戚朋友,那结果又是不成才就不成人了,这种例子一样不少。

以家风家教为话题的作文素材【三】

中华上下五千年,一路风尘仆仆走过,脚下踏的是深厚的文化底蕴,而家风就像其间的一条条潺潺流淌的小溪,一直流传到今天。

家风又称门风,顾名思义,家风就是一个家庭的风俗、风格和风尚。父母常说:百善孝为先。我们一家人生活和和美美,家里常常能传来欢笑声,可以说,我们家是个幸福和谐的普通家庭。

“妈,我来洗衣服做家务,您去休息会!”“爸,我给您买了您最喜欢喝的酒和茶叶!”听,这是爸妈在家最常说的话。特别是妈妈,每次回来她都会从里到外把家里收拾得干干净净,整整洁洁!而且一收拾起来就没日没夜,直到干净为止!用妈妈最常用的话说:爷爷奶奶年龄大了,应该是享乐的时候了,再说做什么都不方便了,我们年轻应该多分担家务!我最敬佩妈妈的是她不管是在我们家,还是去姥姥家都会主动担起一切,她的一言一行得到了周围邻居的不少称赞!

父母不仅这样要求自己,还不断地把“孝”的理念传递给我们。这不,有一次放假了,我和弟弟正在看书,妈妈让我们给爷爷奶奶捶捶背,刚开始还好,没过几天我们就有点不耐烦了,心里感觉极不情愿了,但又不敢违背命令,因为天太热了,我们好想天天呆在风扇旁边凉快啊!妈妈已经看出了我们心思,语重心常地说:“古人云,百善孝为先,说起美德,孝顺就是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传统美德,父母给了我们生命,教育我们长大,不知付出了多少心。我们应当感恩、应当报答!就像那首最熟悉老歌《常回家看看》里唱的那样:哪怕帮妈妈捶捶后背揉揉肩,老人不图儿女做多大贡献,一辈子就图个团团圆圆!孝顺是做人的根本啊。”听妈妈说着,我们不住地点头!决心把妈妈的话牢记在心!

“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弟子规》里是这样写得,而父母用他们的实际言行诠释了这一道理。是啊,长辈们为了哺育我们辛苦了一辈子,随着岁月的流逝,我们渐渐的长大了,而他们确渐渐老了!能让他们开心是我们最大的心愿了!孝顺就是我们家最大的家风!我为有这样家风而感到骄傲自豪!

以家风家教为话题的作文素材【四】

孔子身为教育家,早在千百年前就提出“教化”的观点,而他的日常语录和金句,更是为后人流传赞颂。“教化”使人如沐春风,而向贤人看齐则是春日暖阳。

古往今来,诗词篇赋中“贤者”出没频繁,古代圣贤之人,皆为后人所敬仰。

荀子在《劝学》中有提到“青出于蓝”和“水寒于水”并且论证“学不可以已”的观点,而文中“君子生非异也”中,君子则是贤者的延伸,君子与其他人并无区别,只不过是“善假于物”罢了,这让荀子产生了思考,并非贤者生来皆圣贤,是后天的努力与灵活早就的。而在后世的千百年中,荀子就成了“贤者”,他的言行举止影响了世代中华儿女,《劝学》疑问中的精髓内涵与贤者形象紧密结合,使贤者形象越发光彩照人。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刘禹锡在陋室中抒发自己的感想,”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的高尚交友原则,使得刘禹锡与陋室的形象瞬间变得神圣。古语云:”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和品性高雅的人交往,自己也会变得愈发高雅,”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的境界是贤者们的.精神圣地。与贤者交,久变贤者也。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可见“贤”的重要性。诸葛亮也是数人心中的“贤者”,而其对“贤”的评价又极高。子曰:“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选善者贤人,则可以跟随他学习,而选大奸大恶之人,则学术事业毁于一旦。这就类似“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道理,可见贤者的感悟和教化对人有多重要。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的范仲淹被冠以爱国诗人的名号,在文人墨客的眼中,他已是文坛的贤者,但他却抒发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景仰,对“古仁人”的景仰与崇拜,读者们可见一般。再如古文运动的倡导者韩愈所说的“人非生而知之者”因此“见贤思齐”与“潜移默化”对学习有如沐春风的秒效。论教化,起源于孔子,被儒者们传诵而发展至今,而贤者一直是教化中的,像标杆一样为文学教育指引明路。

纵观古今,过客人和历代圣人都曾扮演“贤者”的角色,他们引领了世代的教育变革与发展,又以自身的优良品性与高洁,书写了一代又一代的诗篇。

古贤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见贤思齐,如沐春风。

以家风家教为话题的作文素材【五】

中国是礼仪之邦,五千年的文化传承至今,深深铭刻在中国人心中。每个家,都有家训、家风,俗话说得好: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从孟母三迁到岳母刺字,好的家训家风不仅承载了祖祖辈辈对后代的希望,对后代的鞭策,也同样体现了中华民族优良的民族之风。

家风是一个家庭在世代传承中形成的一种较为稳定的道德规范、传统习惯、为人之道,生活作风跟生活方式的总跟。

家庭是圃,孩子是苗。家风如雨点,它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小苗只有在雨露的滋润下,才能健康成长。孩子只有在优良家风的熏陶下,才能茁壮成长,出类拔萃。家风不好,孩子在成长中就会走弯路。

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的家风,我家自然也不例外。孝敬老人、尊敬长辈,与人为善不闹矛盾、勤劳节俭、勤奋上进……想起这些家风,脑海中不禁涌现出一幅幅暖人景象。

去年九月份姥姥出了车祸,脚面轻微骨裂,不能活动,这可急坏了妈妈,每天妈妈下班后,到姥姥家给姥姥做饭吃,端水喂药,做腿部按摩。有一次我跟妈妈一起去了姥姥家,妈妈做这,我帮姥姥做那,姥姥乐得合不拢嘴,直说自己有个好闺女好外孙。

从小到大,每次上学之前,妈妈总爱叮嘱我几句:“孩子,到学校千万别跟同学吵架,如果有人欺负你,就去找你们老师。”妈妈教育我遇事一定要宽宏大量,跟老师同学跟睦相处,不要跟其他人发生冲突,在妈妈的谆谆教诲下,我也是这样做的,所以同学们都乐意跟我玩。

妈妈特别勤劳,每天把家里打扫得一尘不染、井井有条。我在学习之余也会跟她一起大扫除,一起下厨做饭。妈妈持家节俭总说:“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所以我们一家三口都勤俭节约,以浪费为耻。

每到晚上我们家学习读书蔚然成风,妈妈看教育方面的书、看烹饪大全。爸爸则看科普书籍,我呢则在写完作业之后看文学名著。妈妈经常说做人要勤奋上进,要活到老,学到老。

有了良好的家风,我们才可以在社会上立足,才能让自己走得更远!铭记家风,为自己的人生奠定坚实的基础,踏出坚定的步伐,成为国家的栋梁。

92%的人还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