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大全>

上海高考语文作文评分标准及等级(上海高考语文作文偏题分数)

上海高考语文作文评分标准及等级(上海高考语文作文偏题分数)

更新时间:2023-10-31 15:37:33
上海高考语文作文评分标准及等级(上海高考语文作文偏题分数)

上海高考语文作文评分标准及等级【一】

处在这个现实日益混浊的社会污盆里,我们面对着太多的诱惑和沼泽。人生没有草稿,每一步都应弥足珍贵,千万不要被眼前的美好诱惑,而步入万丈深渊。当所有人都在为己谋取利益而犯着道德的错误时,只有我们看清眼前的路,脚踏实地走出自己个性的人生,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当所有人都在为自己的一官半职巴结领导、花钱走后门时,只有我们靠知识不断地充实自我,提升自身价值,或许他们的方式看起来是捷径,所有人都选择自以为聪明的捷径。但,人生的道路上,最短的路程却不一定是最快的,当你已凭借自己的实力走到山顶时,放眼望去,他们还在山脚艰难地爬行着,呼吸着上层的空气,愉快地“一览众山小”吧!

谢绝一切诱惑和泥潭,坚持着对生命的仰望,任心灵奔逸舒卷以它生命的独特轨迹,证明着自身的尊贵与圣洁……

处涸辙以犹欢。人生的路途漫漫,且充满困苦与艰辛,要想肆意地生活,乐观是必备的武器。也许你常常有受伤的感觉,别人的一句话或一个眼神总是很容易让你萎靡心虚,人心莫测啊!你对自己说,吉普赛女郎在用水晶球为别人占卜时,必须要忘掉自己,才能看清别人的世界。同样的,你的心就像一颗水晶球,你要想看清周遭的一切,就必须拭净你蒙尘的情绪,受伤、萎靡或心虚,只是因为你对自己看不清,莫测的,其实是你的心。所以你必须时时保持心的洁净,就像擦亮一颗能透视世界的水晶。做任何事保持一个中庸的平常心是很重要的。勤劳、自我要求高,原本是美德,但一旦要求到了枯槁极苦、十全十美的程度,这种美德就升华成了苛求,即不能得到修身养性的益处,心情也不会愉悦。因此我们对事物一定不要太苛求,否则,我们会离幸福越来越远,完美便转型成为了一种伤害。保持一种心的洁净和乐观的情绪,一切的不快都将驱尽。

人生的道路上有很多门,生活就是这样,悲痛和喜悦,痛苦和幸福是同时存在的,只是开了不同的门而已,开错了门怎么办?不能流泪就微笑吧!

不因外在的一切而迷乱,迷失自我,就能坚守住生命中最宝贵的东西,坚守住的就是你的尊严、你的操守、你的信仰、你的情爱——你生命中最纯的底色。

个性地活着!

上海高考语文作文评分标准及等级【二】

第一环:书悦之

“书”指书写卷面;“悦”这里是指使动用法,使喜悦;“之”指阅卷人,就是说首先书写卷面要取悦阅卷人。

“干净、工整、美观,是得高分的王牌;潦草、不洁、应付是打不赢的官司。”崔矿山幽默地说。

第二环:形怡之

形指作文的外形也就是结构,结构上要让人感觉怡然自乐,要行云流水。以下四种结构,供考生参考:

1 并列式。这种结构,三个分论点由一个总论点统领全篇,是考生用得比较多的结构。

2.对比式。一正一反,正反对比论证,这样显得层次井然、有条不紊。

3.递进式。层层剥笋,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像现在的高考,趋势是写任务驱动型作文,可以围绕这四个字来展开:引(引材料、析(分析材料、联(联系现实说理、结(结尾。

4.自由式。适用于水平比较高的考生,要求能够纵横捭阖、运用自如,能够让文章看似无法实有法。

第三环:采醉之

作文要文采飞扬,让阅卷人陶醉其中。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是得高分的不二法门,一定要打造好语言,从标题、开头、段首句一直到结尾,一定要有亮点,语言要锤炼。

议论文的标题,要旗帜鲜明亮观点,要彰显文采。

第四环:情动之

考生要以真情去打动阅卷人。

像现在时评类的作文,都是针对热点、焦点设置材料,我们一定要带着温度、带着情感去写。

第五环:技迷之

考生行文时要用修辞、对比、欲扬先抑、抒情议论相结合、引用等表达技巧,使阅卷人沉迷其中。

第六环:意喜之

作文立意要让阅卷人惊喜、拍案,这样才能在众多作文中脱颖而出。

第七环:识服之

考生的见识让阅卷人佩服得五体投地,这种见识就表现在字里行间。

有位同学写奋斗。他开篇这样说:“每一个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对生命的辜负——尼采。”引用尼采这句,使整篇文章的见识高人一等,他这篇作文得了58分。还有一位同学,写自己要有用武之地,他说:“离开了船,船帆上的帆布只不过是一张破布。”说得非常好。

上海高考语文作文评分标准及等级【三】

人的一生,都在行走。行走,一个很宽泛的概念,或奔波,或疾驰,带着朝气勃发,风风火火;或漫步,或闲逛,带着一份悠然自得,闲适惬意的心情,走过乡间小涧,步过林阴大道。

这个世界变的太快也太迷离,置身于拥挤的街头,梦幻的霓虹灯眩目闪烁,高耸的大厦似乎迎面压下……喧闹的生活,钢筋水泥构成的世界,人们迈着匆匆的脚步擦身而过,有的只是透着紧张气息,笼罩天空。快节奏似乎已经悄悄上演生活的主基调。行走,步伐快的让人窒息,迷离,麻木。慢点走吧,留一点时间看看天。

散步,我衷爱的生活状态。

脚尖轻轻地拂过大地,缓缓地迈着步子,沐浴夏日夕阳的余辉,静听属于自己一个人的世界里的春夏秋冬,喜怒哀乐。一个人的散步,一个人的旅程,一个人的世界。

带着愉悦散步,感受到的是黄昏的美丽。双手插进口袋,嘴上哼着小曲,陶醉在无限遐想之中。没有了文言文,没有了方程,没有了ABC,把白天无尽的学习暂时抛在脑后,有的'只是你自己简单的快乐。漫步,一路上看看道路两旁的风土人情,细细品味时代的变迁,也许你会欣然地发现你平常未曾挖掘的惊奇;漫步,一路上迎来熟人的笑脸,报之以淡淡的微笑,用目光进行简单的交流,即便只是擦身而过,也会铭记。郁闷的日子里,多散散步吧!一个人踏上没有目的的行程,用旅途的寂寞打发心中的单调,乏味。深深地呼吸户外的空气,抚摩叶片滑落的瞬间,想象自己已融入了自然的怀抱,抬起头,望望头上叶缝中的天空,零零碎碎,却有那么清澈。在天空的蔚蓝底下,烦恼会不知不觉地从指缝中消逝。

约上三两好友,一起散步,那又是另外一种滋味。大街上一群小鬼打打闹闹,嘻嘻哈哈。大家走成一排,聊聊天,唱唱歌。在黑夜笼罩的世界里,几颗年轻的心互相沟通,互相撞击。华灯初放,我们一遍又一遍地在大桥上来回漫步,昏黄的路灯下,影子忽长忽短交替更迭。我们看天上的皎洁明月,望水中浮动的月影,让人想起“疏硬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的超然物外的意境。顷刻间,大家默默无语,彼此间的默契演绎得淋漓尽致。

晚饭后,没事的时候,一家三口便一起出去散步。我们会选择远离镇上的喧嚣,来到田野。这有条小溪,我们沿着溪水漫步而上,夏日的气氛总是这么热烈奔放,放眼望去,一片生机勃勃。和父母在一起,总能不由得感到别有的踏实。我说说学校里发生事情,爸爸妈妈拉拉家常,一家人其乐融融。温馨,幸福,在一瞬间,紧紧地包围了我。记得莫怀戚在他的《散步》中写道:“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很轻;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小心,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我拉起父母的手,幸福地走在中间,这就是我的整个世界。

“荣辱不惊,望天上云卷云舒;去留无意,看庭前花开花落。”散步的时候,悄悄地对自己说。

散步,我衷爱的生活状态。

慢点走吧,留点时间看看天。不要吝惜这一会儿时间,停下手中的笔,关掉眼前的电脑,带着另一种心情,出去散散步。看看天空的飞鸟,飘动的白云,你会发现自己的视野一下子从一个高墙所包围的小圈子里跳出来,在蓝天里展翅翱翔。

散步,我衷爱的生活状态。

上海高考语文作文评分标准及等级【四】

一语中的——照片不过是回忆的引子。

标题清楚地点明了文章的中心论点,作者思维敏捷,善于思考,能够迅速透过所提供的材料的表象发现照片的本质,即“照片不过是回忆的引子”,它的功能在于记忆和记录。

文章以辩证的眼光,指出是黑白胶片还是数码技术并不重要,量多量少也没有关系,最重要的是拍摄者应“用心体验”和“用心记录”生活,这才是拍照的'真正目的。只要用心观察和记录,就能够“写下一段永不褪色的记忆。”

文章内容完全符合题意,而且立意颇为深刻。作者结合个人的生活经历,举了一正一反两个生动事例,来印证自己对拍照“真正目的”的领悟过程。文中多次出现“用心”一词,紧扣标题。文章中心突出,思路清晰,并有个人的生活体验和情感体验,语言表达流畅生动,文面整洁。

上海高考语文作文评分标准及等级【五】

如今数码相机已经十分先进,人们能以极低的成本获得大量照片。然而,有人又重新拿起胶片相机,不顾一卷三十六幅的胶卷几十元的高昂成本,与暗房里费心劳神的冲洗过程。这是为什么呢?正是由于这种种麻烦逼着摄影师在按下每一次快门之前,都能够仔细深入地观察被摄物体,用心思考,因而每一张逐渐显影的照片背后都有一段值得慢慢回味的记忆。

这种回味在如今数码照片泛滥的时代已是非常稀罕了。人们用镜头代替眼睛,用照片代替记忆,以为自己这样便抓住了时光。

我也曾经这样天真地认为。我初涉摄影之时曾去过一次西藏旅游,带着自己的数码相机。蓝天,白云,碧水,雪山,面对这一切难以用人类语言形容的美景,我的第一反应就是——赶紧拍下来。于是,在西藏之旅的期间,我的眼睛几乎未从取景器小窗口上移开过,存储卡也被填得满满的,心想我已记录下这一切美景。然而,回家再次浏览这些相片时,却再找不回当时的那一份激动了。当时只顾着拍照,却忘了用心体会旅途的愉快,面对美景的新奇与感动,以及景观背后动人的故事传说……我这才意识到,有些东西是难以用相片记录下来的。

后来,有一次我带上相机出门“扫街”时,才真正领悟到拍照的真正目的。在老城区走街串巷,嗅到食物的诱人香味,原来是一家老字号肠粉店。走进店里,点一碟肠粉,看着老板在氤氲的烟气中忙活的身影,我忍不住举起相机按下快门。在老城区我又见到一家打制传统铜器的小店。循着“叮叮”声走过去,与老师傅打声招呼,好奇地看着打铜的过程。老师傅看着我专注的神情,露出灿烂笑容,于是我又按下快门。当我回家翻看这两张照片,我突然觉得自己仿佛又闻到肠粉的香味,又听到打铜的悦耳声音。

我这才明白,拍照只不过是给你一个观察体验的机会,而照片只不过是回忆的引子,真正的美好回忆在心中。

因此,拍照用胶片机还是数码相机又有何关系?照片的多与少又有何关系?只要用心体验,用心记录,定能写下一段永不褪色的记忆。

上海高考语文作文评分标准及等级【六】

睛常要寻找别人的美,镜子却可以观察自己的丑。

同一棵树,有人看到的是满树的郁郁葱葱,有人看到的却是树梢上的毛毛虫。为什么同样一件事物,会产生截然不同的结果呢?原因就在于有的人懂得赏识、赞美,而有的人只会用挑剔、指责的眼光看待事物。

曾经读过这样一个故事——

有个人因为和邻居相处得不好想要搬家。搬家的车在一个十字路口停了下来,旁边有位司机问道:“你开得这么急,要去哪啊?”这个人说:“我想搬家到另一个地方。”司机说:“住得好好的,怎么想搬家啊?”这个人抱怨说:“这里的人,做人都很差,所以想搬到别的地方去。”司机问:“你常搬家吗?”这个人说:“今年搬8次了。”司机又问:“原因都一样吗?”这个人说:“对呀。”司机说:“你这样搬家是不能解决问题的.。”这个人说:“你有什么好办法吗?”司机说:“有8个地方的人都不喜欢你,难道你没有想过问题的所在吗?如果你不解决自己的问题,就算每天搬家,每个地方的人还是不会喜欢你!”这个故事给我的感触就是:人总是习惯于抱怨周边的人或事物,而很少回过头来想想,问题是不是出在自己的身上。

任何事情都有它的两面性,对它们的美与丑的定义都在于我们本身,看我们怎么想,站在哪个角度去思考。一棵仙人掌可以在沙漠中无忧无虑地生长,有的人会认为仙人掌本身很难看,因为它没有玫瑰的艳丽,更没有郁金香的香气四溢,而有人则相反,他喜欢仙人掌是因为它的顽强,它的精神。两种态度两种结果,批评出了无数缺点,欣赏到的是很多优点。

我们应该学会欣赏,学会赞美,努力挖掘周围人的闪光点,赞美、赏识是希望,更是动力。有人曾对赞美、赏识做过这样的评价:赞美、赏识就像是风对于帆,就像雨露对于种子;赞美、赏识是我们成长过程中不可缺少的营养品。

上海高考语文作文评分标准及等级【七】

古语云:“易有三训,一训简易,二训变易,三训不易”,“易与天地准”,之于常识,不也是如此吗?我们生活在常识中,“春暖花开”、“秋高气爽”,我们不假思索地运用它们,是为简易;同一事物不同时刻有不同的表现,变化无穷,是为变易;常识由生活而来,经久适用,是为不易。故庄子云:“道在便溺”。因常识,于生活,我们泰然。

老子云:“大象若希”。正是由于常识之于我们太过习惯了,时常,我们会无所察觉,如同时空之于我们过于静止与绝对,在爱氏之前,我们被蒙骗了千万年。于是我们在恍然后明白,常识虽常,但亦要知之、行之、思之。

所谓的对常识的知之,并非仅仅为热则却衣寒则添衣的自然反射,而是对自然存在的用心观察。没有这用心,何来常识?没有常识,何以行之?不得而行之,必遭祸患。譬如之于人,了解交通拥挤之时间,于约会便不会误时;又譬如拿破仑不知俄国之地广与冬天之寒冷,便因俄国坚壁清野而为滑铁卢之役埋下伏笔。

所以对于常识,要知之。

所谓的对常识的行之,不仅是于知之之后的体证,还是生活的必需,之所以要知且行,系因为知易而行难。行难,故特以行之。常识的知之,是困则眠、疲则休息,是诸葛顺势三分天下,是刘邦知楚强汉弱而强赴鸿门。对常识的行之,是顺应自然、顺时而动,故可避害趋利,所以才有一觉醒来的精神,才有汉朝天下。

所以对于常识,要行之。

至于对于常识的思之,那便是在知行合一后更高的要求。正因为常识之常,所以无形中被我们忽略、习惯,然世间万物莫不在变易中永恒,拘泥而行自己不适合,若守既得,便永无进步可言。故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康诏》曰:“作新民”;曾子曰:“君子无所不用其极”;因为对常识的思之,爱氏提出了相对论,玻尔提出了量子力学;之于历史的,不正是由于对意识形态的思之与变革,再知而行之,才有三十年改革开放而至于今日之中华崛起?

“易与天地准”,也正是凭借常识,凭借与常识同行,我们维系了一个旷古的文明,然而无论是生活还是发展,不知常识无语进步,不行常识无以趋利避患,不思常识却也无以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于是,不妨化用子思的“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而说,对于常识,我们要知之、行之、思之,由是,则有泰然的生活与不断的前进。

上海高考语文作文评分标准及等级【八】

赏析人:胡家俊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编辑

高考评卷在内容方面以“切题”为第一考察点,本文围绕“常识”这一主题词作文,对“常识”的内涵有较深刻的理解。作者从“易有三训”开始,导引出“常识”的三种境界。然后从如何应用“常识”的三种境界,分别论述对于“常识”,要知之,要行之,要思之,层层深入。相对于众多考生对于“常识”的平面理解,该考生的理解深刻程度是要高人一筹的。

在表达方面,本文论证技巧运用娴熟,把丰富的材料信手拈来,运用到文章中去,论据的使用精而恰当。全文结构严谨,环环相扣,互相照应,浑然一体。文章语言流畅,且略带古典气息。说这是一篇有一定文化含量的高考作文,实为不过。

当然,本文也有些不足之处,比如在运用古语时,记得不够准确。例如:“老子曰:‘大象若希’”应为“老子曰:‘大音希声,大象希形。”还有“故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康诏》曰:“作新民”;曾子曰:“君子无所不用其极”原文来自《大学》,应为:“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康诏》曰:‘作新民。’诗曰:‘周虽旧邦,其命惟新。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考生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大致记得古籍的意思,尽管引用还不够准确,但瑕不掩瑜,作者的阅读视野、文化底蕴还是值得肯定,值得学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