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大全>

读书与人生作文议论文(读书成就精彩人生议论文)

读书与人生作文议论文(读书成就精彩人生议论文)

更新时间:2023-08-02 15:19:11
读书与人生作文议论文(读书成就精彩人生议论文)

读书与人生作文议论文【一】

暑假拜读了台湾傅佩荣先生的哲学与人生,这本书是傅先生的讲义,被评为“最佳通识课程”,我读了以后觉得实至名归。书中从古至今,兼顾中西方的主要哲学家的主要观点,侧重于人生与文化,以哲学的思辨方法贯穿其间,引经据典,可读性很强,语言通俗。整日奔波于家庭、学校之间的我们,在假期里,借这本书静静地审视一番自己的工作和生活。

一直以来,觉得人生就是一场现场直播,自己描绘的是自己的生活。殊不知,在不经意的生活中包含着如此多的哲学。哲学脱离人生是空洞的,人生缺少哲学,将是盲目的。学哲学是为了让自己生活得更幸福,更快乐,傅佩荣先生认为幸福、有意义的人生应该是:有工作可以做,有人可以关怀,有痛苦可以受。

首先,现在就业压力很大,相对于那些奔波于求职而不得的人,自己有一份稳定的工作,有爱自己的人,有热爱自己的学生,有志同道合的同事,我内心感觉很幸福。

工作能激发活力,养老院将老人分为两组,一组每人负责照顾一盆花,另一组的老人什么事都不做,纯粹是休息养老。在身体状况相似的前提下,第一组老人比第二组老人,平均多活两年。由此可知,有工作可以做,哪怕是照顾一盆花,也会激发更强的生命力,活得更久。这个调查研究结果,让我深深体味“工作”的重要。

由此想到自己年迈的母亲,今年77岁,四年前,父亲因为身体多方面的疾病,失去了行走的能力,我很担心,年迈的母亲也会因为照顾父亲而病倒,但是,我发现,每次回家,母亲像以前一样,不断地告诉父亲家里的变化,给他一日三餐,体检显示:母亲的身体很健康。在父亲过完百日后,我把母亲接到了济南,我不忍心让操劳了一辈子的母亲再为我做什么,我在心里说,让母亲好好休养。一日,小哥来电话称,小妹你的想法太奇怪了,千万别让母亲什么事都不做,母亲身体力行可以做的,都让母亲去做。如果她一旦发现自己什么也不能做,会加快母亲的衰老。果然,母亲第一次独自在院里遛弯回来,开不了门,站在门外怎么也打不开。虽然之前,我们已经演练过很多次,但还是过了很久才打开。母亲自言自语,说,哎,老了,连门也打不开。我听到了,母亲内心的失望。相对于父亲在世时,母亲在家一日三餐,洗洗涮涮,犹能自理。开学后,七点半,我和老公上班,孩子上学,家里几乎全天只有母亲一人,我得想办法让母亲觉得自己可以做些什么,让她有点成就感。我就让母亲负责照顾家里的小鱼和花花草草,每天给他们喂食和浇水,自己操作按摩垫,不几天,母亲欣喜地告诉我,小鱼长大了,因为坚持按摩,自己的身体很舒服,在花园里遛弯时,看到了藤上挂着几个南瓜,哪里的石榴长得很好……

我想,母亲在这几年里,保持很好的食欲,身体依然健康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那个和自己相濡以沫了一辈子的人需要自己,不管年轻时有多少次争吵,现在,他需要自己,这是支撑母亲的强大支柱。

其次,有痛苦可以受,一个人在受苦受难的时候,难免会怨天尤人,如果一时想不开,甚至可能自暴自弃,走上自的绝路。关键在于人生是不断改变的过程,人只要活着就会逐渐老去,在遇到苦难时,激发潜能面对考验,结果增加了自己的专长,也改变了自己的命运。这让我想起,上海信息技术学院的邬宪伟校长,他用一句话概括自己不到30岁破格评为教授,最终成为上海名师、全国名师、校长。“凡是能够成为专家或名师的都是在能力边缘的极限上工作后锻炼出来的”,他是因为自己的学生将自己逼到能力极限的边缘。所以,要把握受苦的机会,主动而积极地改变自我,让自己变得不一样,任何一种或大或小的痛苦,都提供了一次让自己提升转化的机会,提升转化的可以是身,可以是心,也可以是灵,生命会变得不一样。

我们不必奢望无灾无难的人生,却要在面临痛苦的挑战时,主动而积极地以改变自我,来展现生命的不同面貌。

读书与人生作文议论文【二】

人都有迷惘、不知所措的时候,而且常常会思考这样的问题:我为什么活着,我的人生有什么价值?最近读了《哲学与人生》这本书,感觉它就能解读我们心中的这些疑问,作者傅佩荣先生在自序中写道:

学生问:“人生有什么意义?”

老师答:“人生的意义就在于:你可以不断地询问‘人生有什么意义’?”

这是一段真实的对话。人生无异于询问的过程,因为人有理性,所以要求解释,于是每一个人的生命的某一阶段,总会浮现一种深刻的愿望,想要了解“与自己有关的一切”究竟是怎么回事。

书中,作者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将西方哲学与中国哲学的精髓提炼了出来,并融入自己的思想,教授给我们,我们从中学到的不仅仅是哲学的精华,更重要的是知道了生命的本质和价值,我看过了这本书,更能看透人生许多事情,知道了自己生命价值的真正所在。

以下是我看过很有感触的一些句子,写出来和大家分享我的心得体会,希望能找到共鸣。

“人活在世界上,最重要的不是只有活着,而是要了解自己为什么活着——人如果不知道自己为什么活着,就算生活得很好,也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因为他连活下去的理由都没有。” 我也问自己“我为什么要活着?”这是我第一次思考这个问题,所以思考了很久。最终找到了答案,我认为活着是为了爱,为了亲人、爱人、朋友等这些我们深爱并深深爱着我的人,他们都是我活着的意义和动力,我可以让他们感到幸福快乐。他们每个人都是我的牵挂,所以我要好好活着。 “人生所有一切都不能带走,故要与人分享。这种分享不单指财务,还应包括关怀,信念,尊重等。”

人本是赤条条地来又赤条条地去,为什么一定要独守自己的东西不与别人分享,关闭自己的心灵不与别人沟通呢?这样会错失了许多得到快乐的机会。分享不会使你失去什么,而会让你得到更多。与人分享之后,快乐就会加倍,而悲伤就会减半,何乐而不为呢? “苏格拉底说:‘没有经过检查的人生是不值得活的’”

在现今科技飞速发展的社会中,竞争愈加激剧,人们都在为了生活忙碌奔波,为了利益而勾心斗角。已经没有时间停下来来反思检查自己:“我这样忙碌到底是为了什么?我是谁?

我的人生的价值何在?”而在苏格拉底看来,人的一生中如果没有对这些问题反思过,那么,你这一生根本上讲是毫无意义和价值的,相当于到世上白走了一遭。哲学让我们去思考这些人生问题,其意义是促使我们去反思、去认识自己人生的价值和意义,而不是真正能寻找到一个标准答案。通过读这本书,让我突然明白:学习哲学很重要,哲学会教我们如何思考人生,如何得到心灵的自由。 “一个人的生命内涵由他所选择的价值所构成,如果无法回答:‘人生中什么最重要’?代表你根本不了解自己。”

愚人尽量想让别人多了解自己,而智者是希望能了解自己。一个连自己都不了解的人,怎么能奢望别人来了解自己呢?

认识自我是一件难事,但却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我们应该开始尝试自我认识,用各种价值观来测试自己,看看自己最珍惜哪些价值,让自己的人生更有意义。

“生命重要的不是存活时间的'长短,而是活得有没有意义。意义是指‘理解的可能性’” 随着医学的快速发展,人的寿命可以延长。但有一个问题却不能忽视,这样长寿的活着有没有意义?如果仅是生命的延长,又有什么意义呢?然而意义不在于意义本身,也就是意义的结果,而在于创造意义的过程,如果没有这个过程,意义就没有意义。所以我们要有意义的活着,创造最大的生命价值。

这本书让我明白了生命的价值和意义,让我在未来的人生路上有了明确的目标。

读书与人生作文议论文【三】

近一个月来读了梁漱溟先生写的《人心与人生》,虽说相对于同时期其他书籍来说已经非常简洁易懂,但是对于我来说还是很晦涩,但是这并不妨碍我对这本书的深深的喜爱。我喜爱那种能把道理说得非常明白的书,梁漱溟先生就可以做到这一点。在读这一本书之前,我一直认为没人能把人生说的相对透彻。读这本书的感受有两点,一是以上说过的透彻,二可中国一句古话来说,“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梁先生的书,在人生不同阶段阅读,一定有很大的不同感受。

本书大致可以分为五部分,第一部分为他的人和他的书,第二部分为心理的认识转变,第三部分为人心的特征,第四部分为道德与宗教等,第五部分为东西学术分途。第一部分主要阐述了这本书的主要内容和关于作者的一些故事,这一部分可以概括为人类的全部活动能力可以从其机体内外两面来看:人在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即有所感受,复有所施为,既有所施为,复有所感受的那些活动能力;个体生命所依赖以维持其机体内部日夜不停地活动能力。然后作者介绍了人心的三个方面,即主动性,灵活性,计划性。之后作者讲述了关于宗教和道德,关于生命力,关于道德与习惯,关于迷信,关于马克思伦理学。宗教是一种方法,帮助人提高自己的品德,佛教所谓人天乘、小乘、大乘,乘是乘车、乘船之乘,明显点出方法、工具之意义。道德则要人率真行事,只要你一切老师率真,品德自然渐渐提升,不倾向出世;生命力皆有生来禀赋之一面和后天养成的一面。道德不道德是就看它向上还是向下。梁认为内心自觉之明强方显生命本质,自觉贫弱便随俗流转去了;世俗之见以为道德即是好习惯之谓,这是错误的。好习惯只是生活中所必要的工具条件而已,生命初不在此;迷信,是说人自蔽其明,人为何自蔽其明?心有所牵于外,则蔽生而明失也;梁漱溟认为人生哲学或伦理学应以论究人在社会生活中一切行为评价而昭示人生归趣为事。同时,“自然界是人的非有机的躯体”。即人生息于自然界中,混乎其不可分。从人类历史发展之事实出发,以论究社会理想、人生旨趣者,惟马恩学派,从而认为它是一种较好的伦理学。最后作者介绍了东西学术分途。对于梁漱溟先生介绍的这些,我有些感触的是人心,其他的也许是因为自己还没有形成自己的认识。

对于主动性,梁先生强调了,人和动物之所以区别去宇宙间其他物种,是因为人和动物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主动产生行为。像是水啊,空气也是可以动的,但是他们的动受制于动,是被动,而富有生命者却可以做到真正的主动。此外梁先生还谈到了战争,强调在客观条件差别不大的情况下,战争胜负取决于主动性,也就是制于人还是受制于人。人的主动性主要在于他能提出自己的想法与见解,得出自己的认识与看法,能主动获得相关材料,借助灵感完成作品。那么在我们的学习和生活上,我们也可以做到主动出击,能充分发挥主动性,获得好的状态。正如梁先生所说,能按照自己意愿行动的才叫人,那么能按照目的而相应行动的才是成功的人。

对于灵活性,梁先生谈到,不循守常规而巧妙地解决了当前的问题,是谓灵活性,能在各种形式变幻中随时予以适当应付,不落于被动是灵活性。灵活性是生命不受制于物而能恒制乎物的表现。灵活性不能坐享其成,但却也是不可求之的。正如我们经常听到的一句话,天才是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上百分之一的灵感,这个百分之一的灵感就是我们所说的灵活性。此外,灵活性还能体现在可以在不同环境下做出正确的事。很多人都梦寐以求能在考场爆发,能在一些关键场合表现最好,殊不知只有平时有了那样的水平,在特定的场合才可能有那样的能力,也就是所谓的水到渠成。

最后对于计划性,梁先生谈到,计划是人们在行事之前,却不行动,而就其所要解决的问题中那些对象事物,先从挂念上运用筹措,以较量其宜如何行动,假定出一方案。人类不同与其他动物也在于此。可以说,我所知道的所有成功的人,他们都有极强的计划性,他们能够规划自己的生活直至到分钟,他们珍惜生命中每一分钟,按照自己的计划来做事,长期坚持便做成了大实业。我现在想说说对于计划性我自己的理解。首先要有计划,在此之前就存在一个你要制定计划的原因,既然有这个原因,那么足以证明你有愿望去做这件事。十项以个人完全不想去做这件事,那么他肯定不会去为这件事做规划。其次,计划本身就取决于你自己对事物难易程度和对自己能力的一种考量,这算是对自己能力的一种锻炼。计划的实行,是计划性最关键的一步,不管有多么美好的蓝图,没有实现都只是空梦一场。能坚持去实现自己的梦想,这是对人坚持的考验。那么为什么有计划的人更加容易成功?还记得一个例子,有一个世界马拉松冠军,有人问他秘诀是什么,他就说“超越我前面那个人”,这是一种智慧,人类就是这样的一种生物,人类更加擅长于追求眼前的事物和接近他的事物,这就决定了你要想做到一个伟大目标只能步步微化目标使之成为一个个小的计划。“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就是因此,没有那一步步就没有最后的终点线。为此我们每个人都需要制定计划,规划自己的生活。

以上便是我初读梁先生这本书的感受,我还有很多部分不明白,但我可以在下一次阅读时懂得多一些,理解深一些。

读书与人生作文议论文【四】

英国哲学家培根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颖,数学使人缜密,自然科学使人深刻,伦理道德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使人善辩”。高尔基说:“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

无数的名人故事、历史事实证明了这个颠簸不破的真理:读书能改变我们的人生,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毛泽东的少年时代》以第一人称讲述了他少年时代的读书故事——读书丰富了他少年时代的心胸,开阔了他的视野,逐渐熔铸了他独特的个性与思想。

读书,让少年毛泽东在生活中很快的感到了知识的实用性。“我刚识了几个字,父亲就让我开始给家里记账”,因为读书,所以识字;因为识字,所以在生活中就有了很多用处。记账,也许是少年毛泽东读书之后的第一次最原始或者说最简单的实践活动。

读书,给少年毛泽东增长了思辨的智慧。不断的读书学习,使少年毛泽东“发现了一个同父亲辩论的有效的方法,那就是用他自己的办法,引经据典地来驳他”。“父亲喜欢责备”他“不孝和懒惰”,他“就引用经书上长者必须仁慈的话来回敬。”读书帮助了辩论,辩论促进了思考,思考提升了认识。父亲的“严厉态度大概对我也有好处。这使我干活非常勤快,使我仔细记账”。

读书,让少年毛泽东开始思考现实。他“还是继续读书,如饥如渴地阅读凡是”他“能够找到的一切书籍”。“一本叫做《盛世危言》的.书”让少年毛泽东真正思考当时的社会,“老派改良主义者”的理论,“激起”他“想要恢复学业的厚望”,他“到一个失业的法科学生家里,在那里读了半年书。……读了更多的经书,也读了许多时论和一些新书。”这些书籍,不断更新着少年毛泽东追求改变社会的思想。“严重的饥荒”年发生的事,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深感不平”。 因为读书,他有了自己对现实独特的见解;独特的见解,使他逐渐产生了改变现实的最初愿望和设想。

读书,让少年毛泽东产生了一个崇高的精神境界,“有了一定的政治觉悟”。“在读了一本关于瓜分中国的小册子以后”,“对国家的前途感到沮丧,开始意识到,国家兴亡,匹夫有责”。读书,让他走进了一个崭新的世界,他要走进“非常新式的学堂”,学习“自然科学和西学的新学科”。从此,少年毛泽东在思想上逐渐成熟起来。改变天下,成了他一生不变的追求,而读书,也伴其一生。

读书真真正正地改变了毛泽东的人生。不断的读书学习,让二十世纪的中国,诞生了这位改变了旧中国现实的伟人。厚厚的五卷本《毛泽东选集》就是他读书一生的结晶。

伟人改变人生,从读书开始。作为一名老师我们应该引导学生多读读好。虽然多读书不能改变人生的长度,但能改变人生的厚度。

读书与人生作文议论文【五】

加班一天,晚上,看完了梁漱溟的《人心与人生》一书。

这是一本用半文言文写成的书,类似小说《水浒传》之类的文笔。但是,内容非常深刻,是作者融合了心理学,哲学,生理学,宗教,以及国内国外这些方面的思想,写成的一本书。该书18万字,历史40年。作者真是有耐心。

作者梁漱溟,在23岁,凭着他的《论中西方哲学思想的差异》一书成名,破格成为三十年代北大的教授,是当年北大最年轻的教授。之后,他单独前往延安,与毛泽东彻夜畅谈两个通宵,对毛泽东的思想十分佩服,同时毛泽东也十分欣赏他。之后建国后,毛让他做教育部的重要职位。他推测掉,发誓做做官。他的座右铭是“独立思考,表里如一”。他曾经当面严厉指责毛对于思想的统治,他希望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思想,每个人都可以独立思考。

作者的父亲也是一代文人,从小就对作者灌输儒家思想。同时作者父亲也是以为改革派,认为学以致用是最重要的。同时非常爱国,在日军攻入北京时,依然自已表亡国之恨。

这本书很深奥。作者说他的创作思想发起于自己在北大的讲课讲稿,后又不断融入它家思想。虽然自由短短的18万字,算不上长篇巨著,但是读起来,内容非常庞杂,旁征博引,可以看出作者学贯中西。很久没有读过这样费心费力的文章了,但是读到精彩之处仍然会拍案叫绝。越是读的累越觉得自己有收获,这就是文章的作用。

现简要引用一些对我印象深刻的地方:

作者一直在追寻人生的意义,人与动物的区别。他说,目前世界上所有的动物,都已经停止了进化,唯独人还没有,这是人心的力量。人心为本,人身为用,正是由于人的心智的打开,才能是用双手创造出来今天的世界,并仍然在一步步创造着,进行着。这里的心,并不是心脏的概念,也不是头脑的概念,而是一个形而上的思想,哲学,学习能力,思考能力的一个综合概念。

他认为,为什么春秋时期的论语,孟子等作品影响了几千年,而后来几千年都没有这样的作品。因为那个时候,人的心智刚刚打开,因此,人们比较淳朴,越是淳朴越能创造出思想,精神上伟大的作品,就如同唐代的仕女图,宋代的雕塑一样;也如同希腊的雕塑,壁画。而中国越向后发展,人们心智发展的越来越完善,开始了关于势力,权利,斗争,欺诈等等不良思想,不再那么单纯,从而也就反而没有了伟大的思想上的'作品。

那么,为什么近代中国孱弱,为西方欺负了这么长时间,为什么中国的科技在一开始就落后于西方。作者认为,人类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

:1)人与外界(物)的关系阶段;

2)人与人的关系阶段;

3)人与心的关系阶段。

由于西方开化的较晚(作者从生理学关于体毛等分析),反而更注重于第一个阶段,即人与外界的关系的阶段,也就是自然科学,去认识外界世界,主宰世界。而中国,由于开化的较早,在解决温饱问题后,直接跳过第一个阶段,开始了得二个阶段,即,人与人的关系,以及第三个阶段,人与心的关系。进而,由于西方“求诸于外”,而中国“求诸于内”,的结果,就是西方自然科学发达,而东方儒家思想活跃,东方更多地是主张认识自己。这也就说明了为什么近代中国落后于西方。是因为发展阶段不同造成。

对于中国的思想,大的,有道家,儒家,宗教的划分。作者认为,儒家是解决人与人的关系;道家是介乎人与人的关系以及人与心的关系;而宗教,就是纯粹的人与心的关系。

作者对宗教又非常有研究,作者认为,宗教之所以在东方产生,尤其诞生在印度和中国,就是因为这里的人们开化的更早,更加求之于心的原因。同时对宗教,就是人与心的关系,进行了进一步阐述。

作者认为,宗教分为三个阶段;

1)统治阶级的工具(类似西方的政教合一的阶段);

2)小乘佛教;

3)大乘佛教。

宗教一开始,其实是一种统治的工具。慢慢的,发展为小乘佛教,即修今生,修来世,为己为人;之后,最高级别的大乘佛教,即天下大同,不役于物。

作者更加创造性的,将宗教的发展阶段与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相联系,认为人类社会发展的理想的共产主义阶段,其实就是佛教里面追寻的大乘佛教甚至更加深远的内容。因此作者更加认为,马克思思想,其实从根源上还是因袭了人类发展的轨迹的,其实与佛教,宗教的最终目标是完全一致的。只不过佛教更多的是东方的一种宗教,而马克思主义更多地是一种科学的理论,其实二者是可以合二为一的。

同时,作者认为,人类的自然科学的发展程度远远超过心理学等。因为自然科学可以拾级而上,一步步,在前人的基础上继续创造,每一步都是有理有据。而心理学,社会学不同,往往在起点处就争吵不休,永无止境。因此,其实西方的心理学研究的还很肤浅,还都是在起点处打转转。反而中国的儒家,佛教思想发展的更加深远一些。

其中,更还有关于西方哲学思想,关于矛盾,统一,实践等等很晦涩的内容。如果想要完全读懂这本书,感觉需要将作者之前的3本书,以及一些西方哲学明主读完,才能彻底领悟。估计我倒四十岁左右,也许才能真正领悟了。

关于作者,无论如何我还是很佩服的。他没有役于物。而是不断的在思考人生,人心等问题。而且不是简单的思考,还在广泛涉猎,最终形成了自己的观点,主张,主义,内容。当我们还在为生活,赚钱,成功而忙碌时,看看这本书,有时候有一种身心释然的感觉。

同时,作者一本书写了40年,可见其意志的坚定。这也充分说明了,只要一条轮走下去,无论如何,都是可以有所成就的。关键是需要一直走下去。

接的在一个纪录片中看到,当作者在文革中被打倒,无法研究的时候。他每天都去北海划船,因为他认为,浩劫终将最终过去,而自己必须活得更长时间一些,因为自己的作品,自己的研究还没有最后完成。这是一个多么意志坚强的人啊。

作者在私塾受过教育,再接受西方教育,同时经历了国家动荡的年代,又经历了文革,不可谓经历不丰富。

民国时代的这些知识分子,其实是思想受到巨大冲击的一代人。看到儒家思想无用,看到国家,国人无能,看到外敌入侵。任何有点想法的都会向西方学习,认为只要是西方的都是强大的。而作者冷静思考,始终有自己的主张,而没有随波逐流。

同时,作者也是积极用世的,而不是为了研究而研究。之所以四十年才完成,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作者工作,社会活动太多。作者在抗战时积极组织抗日,鼓舞民心;在内战阶段又积极奔走于和谈。最后解放后也是加入了政协,做了重要职位,始终希望看到国家富强,始终在为社会,为国家做着事情。

正如做着在这本书的扉页上的题字,“独立思考,表里如一”,这八个字,成就了这位伟大的学者,也成就了这一段伟大的思想,更成就了这一本伟大的作品。

读书与人生作文议论文【六】

梁漱溟的《人心与人生》概是我读书以来最费心力的一本书。梁老耗毕生思想所得,八十年不断思考,所成的一本其谓之所写最大的一本书,当然不是泛泛就能读而懂,更枉论精髓了。

抗战时,梁漱溟从香港逃亡内地的途中曾致信家人:“我不能,我若则天地为之变色,历史将为之改辙” “《人心与人生》写成,我方可以”。这种为“往圣继绝学,为来世开太平”的自信,真有如孔子自道 “天降丧斯文也,后者不得与于斯文也!”

梁自认为是一个思想者,其一生关注两个问题,一个是人生问题,一个是中国问题。关于人生问题,其一生思想经历了三个阶段,早期的西方功利思想,青少年时期的佛家出世思想,二十九岁以后思想归至儒家思想。从佛家和儒家的思想里,结合西方现代科学发展所得,梁漱溟提出了人心这个概念。所谓人心,我的理解大概是近于心灵的一种自觉理性。他思考人类的智慧从何而来,因何而来,怎样改变人生,又将归向何去。人的意识是个表现,其主体是心。比方说 ,人能听到声音,又能自觉是何种声音,人能说话,又能自觉是说什么话。

人类生命的发展真谛,是力反闭塞隔阂不通而向着开通畅达灵活自由而前进。生命发展要突破个体的局限,力求物我不隔。人与人之间,从乎身分离(我进食,你不饱);从乎心则好恶可以相喻乃相关切,人心不隔。然人心不隔,非特指人与人之间,实则人心无隔与宇宙之大一体。人心产生于静,必也于静中可见。

古东方人有见于人心的智者,如孔子,释迦,能知天命,出世间。人心要借助无私,才能通畅自在。所以圣人要反诸于己,大公无私。知天命,大概非是故做高人一等,实是实践为真也。而释迦更是悟出天人一体,欲出乎其外,则是更高一层也。

人心概人皆有之。唯能反求于自身才能明其本性。估儒家曰人皆可为圣人。佛家也说人人皆可成佛,是此理也!然人多不识之,是人身限于局限中,不能通达故。

试从自身想来,若执着于外物,辄迷于利害得失,则患得患失,心不宁也。而不以私心得之,视若无关,则心宁气和。又如人际关系,若视他是他我是我,有差别利害,则时存计较之心。若彼我无分,利人即利己,融融恰恰。佛家所言破分别我执和破俱生我执,实在是高明且高深的学问。有至深的道理。难怪古往今来有许多博学聪明之士投身佛学。这与普通人的求神拜佛完全两回事。

体会人心,要从静中所得。估东方的静思,冥想显然是修行的一条门道。当于静思冥想中能感悟到人心与宇宙自然浑然一体的至清明合和之境界。这种从儒家佛家而出的学问,寻常人实难理解。在我,若不是前面读过《论语》《心经》对儒佛之学稍有所悟,读《人心与人生》又反复默读,才能了解其所指。又反复思之,又有不少顿悟。此书真得反复一读再读,以期能不断有新的见悟和掌握。

梁书对现代科学和生理学也颇多引证和叙述。此亦十分难得也。概与梁早期慕西方思想有关。其推演自己的学说,从儒家佛家出发,又能从科学中探索本源,故说服力颇高。

此书存疑的是,梁对马克思,恩格斯学说信笃不疑,这与梁所处的时代有关。现在的发展,马恩学说渐有不兴之趋势,梁以其为基础推理出的人类社会之终极,似有不妥。

如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谈心得也一时难以道明说清,莫谓乎“只可自怡悦,不堪赠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