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大全>

古诗改编为作文(把古诗改编成作文400字)

古诗改编为作文(把古诗改编成作文400字)

更新时间:2023-12-09 13:44:22
古诗改编为作文(把古诗改编成作文400字)

古诗改编为作文【一】

秋天来了,洛阳城里刮起了秋风。和往常一样,我正在书房写着里一首诗。

一阵秋风吹到我的书房了,不禁打了一阵寒战。我轻轻推开窗,看见外面是一片荒凉的景象:路上的行人已经不见了,而店家的门也紧闭着;地上的草枯萎了,而树上原本碧绿的树叶,现在也黄了。看见枯萎的树叶落地归根,看见蓝天上的大雁朝远方——自己温暖的家飞去,我不禁流下来几滴眼泪——因为我已经离家十年了。

我离家已经十年了。在这十年里,我没有回过一次家,甚至连一封信也没有写过。我哈了一口气,看见了几丝白烟——天冷了。我为自己添了几件寒衣,却想起了在家乡的亲人。

我想给家里写封信,但是兵荒马乱的,谁能帮我送信呢?对了,前几天碰到了从家乡来的朋友,我可以托他帮我送信啊。

我准备好了笔墨纸砚,就开始写信了。这封信寄托了我对家乡的父老乡亲的怀念:“爹、娘,你们还好吧。我过得很好,只是身边没有娘那虽然唠叨,但是充满关爱的话语;只是没有爹那慈详的笑容。我很想你们,你们也一定想我吧……”

一个时辰、两个时辰、三个时辰……终于写完了。我吹灭油灯,躺在床上,久久不能入睡。

清晨,公鸡打鸣来,然而我早就起床了。我向着朋友住的驿站快步走去。

我把信交给了他,并说这封信是我对家人的思念。他收好信,骑上马,准备向家乡前进的时候,我叫住了他,因为我怕有些地方没有表达清楚。

回到家中,我急忙把信封拆开,把没表达清楚意思的地方表达清楚。半个时辰过去了,信也写完了,我急忙跑出去找他。

找到了他以后,我再次把信郑重地交给他……看着他从地平线上消失,我就匆匆忙忙地跑回了家。

跑回家后,我迅速地作了一首诗,题名《秋思》。

古诗改编为作文【二】

北宋时候,有位画家叫张择端。他画了一幅名扬中外的画——《清明上河图》。这幅画长528厘米,高24.8厘米,画的是北宋都城汴梁热闹的场面。这幅画已经有八百年多年的历史了,现在还完整地保存在北京的故宫博物院里。

张择端花这幅画,下了很大功夫,光是画上的人,就有五百多个,光是画上的人物,就有六百多个:有劳累的脚夫,有贪玩的小孩,有船上的船主,有挑着柴的老百姓,有酒店老板和贵夫人……三百六十行,哪一行都画在上面了。

画上的街市可热闹了。街上有挂着各种招牌的弓箭商,饰品坊,水果店……走在大街上的,是来来往往,形态各异的人:有的坐着轿子,有的挑着柴 ,有的牵着牛,有的推着车……有的悠闲地喝着酒。画面上的这些人,又的不到一寸,有的甚至只有黄豆那么大。别看画上的人小,每个人在干什么,都能看得清清楚楚。

最有意思的是,画右面一棵柳树下面的情景:一只船的右边,有八个人一块使劲的划着一支桨,看着很累,后面一个人努力地掌着陀,虽然背着脸,但是还看得出他非常紧张……你看,张择端的画,是多么传神呀!

《清明上河图》使我们看到了八百年以前的古都风貌,看到了当时的老百姓的生活情景。

古诗改编为作文【三】

明节来了,总是春雨绵绵。在雨的清洗下,杨柳变青了几分,柳条也婀娜多姿,在春风的吹动下跳起了秧歌舞。大地上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绿。多美的春色! 老水牛,放牛娃在湖边,欣赏青春的美丽景色。此时,一位书生蹒跚地走过来,穿着白色的外衣,头戴“太白”帽,抚着不算太长的胡须。

可能是清明节吧!使他变得神思茫然,他可能是去怀念故去的人。走在稀稀疏疏的人流中,他显得格外醒目。这时书生走了过来,恭恭敬敬地向放牛娃行了个礼,说道:“请问小哥,附近哪儿有酒家?”放牛娃放下短笛,想:可能他是借酒消愁,迫不及待地寻找酒店吧!于是,他骑上牛背,伸手指向了不远处的杏花村,那个杏花村可是远近闻名的村庄,专产好酒。

书生听了,忙忙道谢。之后,露出了久违的笑容,走向了那个神秘的地方——“杏花村!”

古诗改编为作文【四】

春天,春风拂面,阳光明媚,大地一片春色。弯弯曲曲的山间小路上跑来一个小男孩,他脑袋圆圆的,头发散乱,红扑扑的小脸蛋上嵌着一双明亮的大眼睛,显得更加活泼可爱。他肩上扛着鱼竿,手里提着鱼篓,蹦蹦跳跳地来到小河边。

啊,河边的景色真美啊!绿油油的草地上点缀着五颜六色的野花,红的、黄的、白的、紫的,远远望去,就像一块镶嵌着精美图案的绿地毯。河里的水清清的,清得可以看见水底的鱼和虾。河水像个顽皮的孩子,哗啦哗啦地唱着动听的歌儿流向远方。

小男孩找了一块长满青苔的大石头,侧身坐在那儿,长长的青草遮住了他的身子。他拿出鱼竿,装上鱼饵,使劲一甩,鱼钩就落在了水里,他两眼一眨不眨地盯着水面的浮子,一会儿,浮子动了一下,他刚想拉,忽然想起爷爷说过的话:钓鱼的时候,要看到浮子下沉时才能往上拉。于是他又坐下来耐心地等下去。

正在这时候,一个五十多岁的老先生从这里路过,他身穿长袍,头戴草帽,肩上背着一个行李包,好像走了很远很远的路才到这儿,他正茫然地望着远方,不知前面的路该怎么走,忽然看见了钓鱼的小男孩,眼前猛地一亮,急忙上前,恭恭敬敬地行了个礼,问道:小老弟,到刘村怎么走啊?只见小男孩看都不看他一眼,老远就摆手,示意他不要过来,好像在说:别罗索,快走开,惊跑了我的鱼儿就坏了。然后依然一动不动地蹲在那儿,盯着水上的浮子。先生本想再问,看到小男孩那专注的样子,又打住了,他无奈地摇摇头,叹了口气:这孩子!就继续赶路了。

过了不久,浮子动了一下,并向下沉去,小男孩手疾眼快,猛地一拉鱼竿,哈!是一条大鱼,他高兴地脸上乐开了花,那白里透红的脸蛋看起来真像一朵盛开的牡丹花。

就这样,他钓了一条又一条,等到太阳落山的时候,小男孩已经钓了满满一篓鱼了。他一边哼着歌儿,一边收拾好鱼竿鱼篓,高高兴兴地沿着那条山间小路回家去了。

古诗改编为作文【五】

傍晚,晚霞伴着火烧云,来到了这片一碧千里的原野。火烧云像一位千奇百怪的魔术师,一会儿变成昂首挺胸的金色大公鸡,大摇大摆地快着步子;一会儿像红色海洋中的金色小船。一会儿又好似银杏的叶子,不时地伞着风……

村外原野上,草长得高高低低,参差不齐,一阵阵微风吹过,无边的原野就好像起浮的海面。土坡上也长满了绿草。但也分得清小丘和平地。牛和羊挤在一起,就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黄白相间的大花。一个牧童头戴斗笠,身披蓑衣,手拿长笛,卧在一只牛身边的草堆旁,望着远处的村庄,悠然自得地催着笛子。那声音时高时底,时缓时急,时远时近,就如同浪花翻滚的大海。

鸟雀回巢了,牧童也一个鲤鱼打挺站了起来,吹了几声口哨,把牛羊都召集过来,数了数只数,就一蹦一跳的欢快地回家去了。路上,他一会儿踢一下小石子,一会儿追花蝴蝶,一会儿又坐在牛身上吹小笛。牧童连蹦带跳地跑回家中,发现爸爸妈妈早已做好了饭菜,便狼吞虎咽地吃了起来。吃完饭,他的玩儿心驱使着他连蓑衣也没脱,斗笠也没摘,就奔出家门,冲向原野,来到草地上,躺了下来,望着星空。

他听见蛐蛐和知了在开音乐会,整晚整晚地唱歌。他看见萤火虫在空中跳着欢快跳舞。进入了遐想:我以后能不能成为成为笛子家?我可不可给玉兔讲故事……想着想着就进入了梦乡。他梦见:自己真的能上梦乡。他梦见:自己真的能上天下海,跟嫦娥说话,给玉兔讲故事……

诗人吕岩路过这里,看到此情此景,羡慕之情犹然而生,吟诗:

牧童古诗原文:

草铺横野六七里,

笛弄晚风三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

不脱蓑衣卧月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