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大全>

用动作描写来写一件事作文(作文写事含动作描写)

用动作描写来写一件事作文(作文写事含动作描写)

更新时间:2023-06-16 15:33:40
用动作描写来写一件事作文(作文写事含动作描写)

用动作描写来写一件事作文【一】

第二天,小加来到学校,同学们再玩跳马,这次轮到小刚当“马”,大家排成一队,轮流从小刚的背上跳过去,小加站在队伍里,一边观察着大伙跳马的动作,一边在心里暗暗的给自己鼓劲,加油!

轮到小加跳了,小加用闪电般的速度冲到小刚跟前,按着小刚的背,“砰”地一声小加和小刚双双摔倒在地。小刚连忙把小加扶起来,小加连声说:“对不起,对不起!”小刚说:“没事儿,小加再来一次吧!”迎着小刚鼓励的目光,同学们都拍着手齐声喊:“再来一次,再来一次......”在大家的鼓励下,小加重新又跳了一次,有了上次失败的教训,小加勇敢地再次飞快的跑到小刚跟前,“噌”的一下跳过去了。

“小加真棒!”大家都高兴地为小加欢呼!

用动作描写来写一件事作文【二】

今年国庆节,我和爸爸妈妈一起去济南游趵突泉。一进入趵突泉公园大门,只见绿树成荫,鲜花锦簇,游人如织。再往前走,就看见泉水汩汩地流淌着,沿着纵横交错的泉水,我们来到了趵突泉跟前。游人把趵突泉围得水泄不通,我好不容易挤进了人群,欣赏起来向往已久趵突泉。泉水是那样的清,把岸边依依的垂柳和典雅的亭台倒映在水中,...

用动作描写来写一件事作文【三】

1947年,正读燕京大学的他,试探着写了一篇红学文章,发表在当年的《民国日报》上。文章恰被胡适先生看到,胡异常高兴,主动给他写了一封信。从1947年的冬天到第二年的秋天,胡适先生共给他写了6封信。从此,他走上了漫长艰辛的红学研究之路。

1948年,他完成了《红楼梦新证》这部被誉为“红学方面一部划时代的重要著作”。该书于1953年9月由棠棣出版社出版后,一时洛阳纸贵,三个月内连着再版3次,当年的研究者们几乎人手一册。这是红学史上首部文史哲综合学术论著。

因为研究《红楼梦》,他从四川大学外文系调到北京的人民文学出版社任编辑,成了学界“红人”;也由于这部书,他在后来的政治运动中变成了“资产阶级胡适派唯心主义”的“繁琐考证”的典型代表,由“红”变成了“黑”:1968年被关进“牛棚”,差不多一年后,被下放到湖北咸宁“五七”干校劳动。别人都说他,“成也‘红楼’败也‘红楼’”。然而,无论包围在溢美之词中,还是饱受他人的呵斥拷问,所有的一切都没改变他对学术研究的忠诚。即使是在“五七”干校,每日劳动之余,他依然没忘记自己的'“本职工作”——读《红楼梦》,写。

经历了太多的艰难坎坷,他二十几岁双耳失聪,后又因用眼过度,两眼几近失明。可是老人依然每天工作、笔耕不辍,著书立说,先后撰写了《红楼梦新证》、《曹雪芹传》、《红楼夺目红》等几百万字的红学专著。他就是新中国研究《红楼梦》第一人,是享誉海内外的考证派主力和集大成者——周汝昌。

人生是一个选择的过程,可选择之后应是无悔的付出。周汝昌在生命起程的那一刻就找准了前行的目标,有了方向的引领,让他一次次拨开云雾,在生命的征程中用一生的时间朝着心中的圣殿稳步前行。可整个路程并不是寂寞的,因为他收获了生命春天的同时,也收获了夹岸桃花,一路风景。

用动作描写来写一件事作文【四】

时间匆匆而逝,很多的记忆已随日子的消失而褪色。但有一件事,让我历历在目,感动不已??那一份深沉的母爱。那天早晨,我背着书包正要上学,妈妈递给我一把伞,说:“孩子,天气预报今天有雨,还是带上伞好。”我抬头看看天空,万里晴空,怎么会下雨呢?我丢下伞,一溜烟跑出门去。正当中午放学的时候,忽然电闪雷鸣,...

用动作描写来写一件事作文【五】

第二天,小加来到学校,同学们再玩“跳马”游戏,他先观察了一会儿,然后,壮着胆子对同学们说:“让我再试试吧!”同学们赶忙鼓起了热烈的掌声,都说:“小加变勇敢了。”小加胆怯的向后退了几步,“嗖”的一声,他像离弦的箭一样,飞快的向前跑去,越来越快,说时迟,那时快,小加学着小明跳马时的情景,双手一撑小刚的背,双腿成一字形打开,可惜,这次小加还是没有跳过去,同学们帮小加总结了失败的'原因以后,小加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再次奋力一搏,就这样,小加终于跳过了“这匹马”同学们都欢呼雀跃起来,小加也格外开心。

晚上,小加把这个好消息告诉了妈妈,妈妈注视着小加,高兴地笑了。

用动作描写来写一件事作文【六】

1918年,他出生于天津一个书香门第。在他很小的时候,有一天看到母亲捧着一本叫《红楼梦》的书出神。后来,他终于明白了母亲为何对那一本书如痴如醉,他甚至还产生了要英译《红楼梦》的想法。

1947年,正读燕京大学的他,试探着写了一篇红学文章,发表在当年的《民国日报》上。文章恰被胡适先生看到,胡异常高兴,主动给他写了一封信。从1947年的冬天到第二年的.秋天,胡适先生共给他写了6封信。从此,他走上了漫长艰辛的红学研究之路。

1948年,他完成了《红楼梦新证》这部被誉为“红学方面一部划时代的重要着作”。该书于1953年9月由棠棣出版社出版后,一时洛阳纸贵,三个月内连着再版3次,当年的研究者们几乎人手一册。这是红学史上首部文史哲综合学术论着。

因为研究《红楼梦》,他从四川大学外文系调到北京的人民文学出版社任编辑,成了学界“红人”;也由于这部书,他在后来的政治运动中变成了“资产阶级胡适派唯心主义”的“繁琐考证”的典型代表,由“红”变成了“黑”:1968年被关进“牛棚”,差不多一年后,被下放到湖北咸宁“五七”干校劳动。别人都说他,“成也‘红楼’败也‘红楼’”。然而,无论包围在溢美之词中,还是饱受他人的呵斥拷问,所有的一切都没改变他对学术研究的忠诚。即使是在“五七”干校,每日劳动之余,他依然没忘记自己的“本职工作”——读《红楼梦》,写。

经历了太多的艰难坎坷,他二十几岁双耳失聪,后又因用眼过度,两眼几近失明。可是老人依然每天工作、笔耕不辍,着书立说,先后撰写了《红楼梦新证》、《曹雪芹传》、《红楼夺目红》等几百万字的红学专着。他就是新中国研究《红楼梦》第一人,是享誉海内外的考证派主力和集大成者——周汝昌。

人生是一个选择的过程,可选择之后应是无悔的付出。周汝昌在生命起程的那一刻就找准了前行的目标,有了方向的引领,让他一次次拨开云雾,在生命的征程中用一生的时间朝着心中的圣殿稳步前行。可整个路程并不是寂寞的,因为他收获了生命春天的同时,也收获了夹岸桃花,一路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