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大全>

外国名著推荐作文(外国名著阅读推荐作文500字)

外国名著推荐作文(外国名著阅读推荐作文500字)

更新时间:2023-10-31 13:43:06
外国名著推荐作文(外国名著阅读推荐作文500字)

外国名著推荐作文【一】

《家》是巴金在1931年作为激流三部曲之一写成的。巴金在这部小说中刻画了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初期,中国封建地主家庭中不同人物不同的性格、行为、心理特点、遭遇等,反映了“五四运动后”中国封建宗族社会和封建地主家庭崩溃的局面,暴露和批判了封建主义的罪恶,也让我们看到当时中国社会新文化与旧道德矛盾对人们的影响和冲击。高老太爷是高家的最高统治者,他唯我独尊,独断专行,掌握着家庭的财产权,支配着晚辈们生存亡的命运。在高家,他以所谓的“万恶淫为首,百善孝为先”的封建伦理道德作为统治家庭的精神支柱,妄图用这些封建训条把家族中每个人都禁锢起来,残酷地剥夺青年男女的自由幸福。当高老太爷去时,也意味着这个家族宗法制的大厦快倒了。因此,《家》中的高老太爷及其封建地主家庭的没落是当时中国整个封建宗法制度崩溃的缩影。

觉新,是新旧矛盾下的悲剧人物。在读《家》时,最让我痛惜和同情的就是觉新。他年轻也受过好的教育,梦想出国深造。但是,封建宗法家庭制度却扼了他的梦想。他作为长房长孙,在父亲去世后,不得不支撑起门户的重担,他的命运就这样被规划好了,而且他无力反抗也无力改变。他奉行着托尔斯泰式的“不抵抗主义”和“作揖哲学”。为了避免家庭冲突,他常常逆来顺受,忍气吞声;为了换取长辈们的欢心,他也学会随波逐流;迫于祖父的命令,他劝说觉慧不要参加学生运动,劝说觉民接受包办婚姻;当与他从小就青梅竹马的表妹梅回来时,他又没勇气帮助她;当长辈们封建迷信要求妻子出城分娩时,他一点也不反抗,以致妻子断送了年轻的生命。就这样,觉新在封建伦理纲常和家族宗法制所构成的十字架下,艰难地行走,无法寻找到属于自己的真正位置。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觉新是一个心地善良,不自私自利的人,这使他不会堕落到克安、克定一类的纨绔弟子圈中去。觉新这一人物形象正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中一些有接触新知识,曾有自己梦想的但在封建家长压迫下无可奈何、不抵抗也无法抵抗的青年。鸣凤、梅、瑞珏是封建礼教下的女子。在中国封建家庭中,地位最低的是妇女,她们经受封建礼教最严格的约束,承受着生活最深重的苦难。鸣凤因不愿嫁给一个封建老头子而投湖自尽,宁不屈。梅被包办婚姻而与表哥觉新分离嫁到外地,不久又守寡了,最后因哀伤过度生病而。瑞珏,一个心地善良的贤妻良母型女子,最后被所谓的封建迷信信条所害。

觉慧,新青年的代表。觉慧是第一个在高家摆脱冷气,敢爱敢恨敢于反抗专制家长的青年。他受五四运动新思潮的熏染,积极参加进步的学生运动。他崇尚自由、民主、科学、进步,积极参加《黎明周报》宣传新思想,抨击就思想。鸣凤投湖、梅表姐、瑞珏嫂嫂被封建礼教害的事实更激发了他对封建势力的憎恨,他决定要冲破这个“狭的笼”,去寻找“新天地”。另外,觉慧的反抗不是孤立的,觉民和琴、《黎明周报》的伙伴们都和觉慧一起反抗封建旧思想,他们互相帮助互相进步。因此,以觉慧为代表的新青年们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中国一代觉醒青年的文化心理。他们是社会新的力量,他们的思想与行动,体现了“五四”反封建的时代精神。

《家》是巴金“向一个垂的制度叫出我的控诉”,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中没落封建家族的历史现实。今天,当我们翻读《家》时,可以从中了解到当时中国社会变化发展的一些情况,同时,也让我们体会到青年对于新生活及美好未来的渴望和追求。正如巴金于1953年3月4日在新版后记中写道:“我始终记住,青春是美丽的东西,而且这一直是我的鼓舞源泉。”是的,青春是一个古老又年轻的主题,在历史每个时代,都有一些向上进步的青年,不管是古代的青年,还是《家》中的青年,还是今天的我们,我们都一样,为了理想,为了未来,不断地奋斗,不断地探索,其中也许有过迷茫和彷徨,但是我们不抛弃不放弃,始终怀着一颗炽热的心勇敢地追求着幸福。所以,青春是美好的,就让我们一起谱写属于我们的青春乐章吧!

外国名著推荐作文【二】

人在有挫败感,压抑的时候,发泄并不是好办法。不妨与先哲交流吧。

他(周扬)说:“我只喜欢富丽的色彩,至于宗教的精神,我也曾从佛教画中追寻他们的天堂……等等的观念。”我说:“他们是先有了佛教思想,佛教情绪,然后追求那种色彩来表达他们那种思想与情绪的。你现在却是倒过来。而且你追求的只是色彩,而你的色彩又没有感情的根源。”

佛教画不是不可画,而是要先有强烈、真诚的佛教感情,有佛教人生观与宇宙观。

从哲学角度来说,这里表明的是“意识决定物质”的道理。而这个道理,不仅仅是对于绘画而言,对于所有艺术形式的作品创作,都是具有指导性意义的。学艺术的,固然要学艺术表现技法,但这仅能将你与外行区分开来而已。真正要达到一定高度,就一定要对该艺术形态的文化背景有所了解。譬如,学书法的临苏东坡的《赤壁赋》,倘若作者对《三国》中的赤壁故事很熟悉,又对东坡词作特点有所了解的话,下笔自然有神。豪放旷达之气,是在肤浅的技法学习中得不到的。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

这是诗圣杜甫写出的一句名言,这十个字言简意赅,内涵丰富。古往今来,凡是富有责任感的文人与作家,都将此奉为座右铭而镌刻于内心。因为“文以载道”,写文章就是表达作者自己的思想,文章是存世千古之事,好文章影响极其深远。一个好作家应该明白自己在写作上的得失,把写文章看成开启人类智慧的千秋大事。

这不得不让人想到网络发达的今天,文章已经成为人们赚钱、炒作、中伤、恶搞的工具。肮脏的口水往博客上一吐,就算作一篇文章;半裸的照片往论坛里一晒,就算是一篇文章;随意发泄的胡言乱语往空间里一堆,也算是一篇文章!

不管是普通网民,还是那些著名非著名写手作家,都早已忘记了这句本该是所有文人的座右铭。现在好文章太少,发现的眼睛也太累,如此恶性循环,文章如何再承担起“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世”的使命!

最磨折人的不是脑力劳动,也不是体力劳动(那种疲乏很容易消除,休息一下就能恢复精力),而是操心(worry)!

倘使练琴时能多抑制情感,多着重于技巧,多用理智,我相信一定可以减少疲劳。

老子问一个古稀之年的老头:“你的牙齿还在吗?”老头说:“不在了。”老子又问:“那你的舌头还在吗?”老头说:“在。”这个简单到枯燥的故事给我们阐述了老庄道家思想的“无为”境界,即“刚强者亡,柔弱者常存”的道理。

傅雷上述一句话真的很有道理——让人遭受心理折磨的,让人提前衰老的,正是操心;真正让人疲劳的,也不是体力,脑力的,而是精神上的情感泛滥。而这一切,都是因为这些人把得失成败面子等看得太重。过于争强好胜很可能只落个灰飞湮灭的下场。压力太大的时候,怒气难消的时候,换种泰然自若的心态。少皱眉,少操心,做根柔弱的舌头又怎么样呢?至少不用像刚强的牙齿一样粉身碎骨。

练琴一定要节制感情,你既然自知责任重大,就应当竭力爱惜精神。好比一个参加世运的选手,比赛以前的几个月,一定要把身心的健康保护得非常好,才能有充沛的精力出场竞赛。俗语说“养兵千日”,“养”这个字极有道理。

中国哲学的理想,佛教的理想,都是要能控制感情,而不是让感情控制。假如你能掀动听众的感情,使他们如醉如狂,哭笑无常,而你自己屹如泰山,像调度千军万马的大将军一样不动声色,那才是你最大的成功,才是到了艺术与人生的最高境界。

人乃肉之躯,可人的一切行为都由精神控制。普通人与圣人的区别,或许就在于前者是感情的奴隶,而后者主载着感情。

现在我深信这是一个魔障,凡是一夭到晚闹技巧的,就是艺术工匠而不是艺术家。一个人跳不出这一关,一辈子也休想梦见艺术!艺术是目的,技巧是手段:老是只注意手段的人,必然会忘了他的目的。

想到一种人,在为了追逐金钱耍弄权术的沼泽中越陷越深,最终自我毁灭。他们的目的本是为了更好的生活,这是纯洁而高尚的追求。而要达到这个目的,就需要以赚取金钱作为手段。那些走火入魔的人,老只注意“赚钱”这一达到“幸福生活”的手段,最终却忘记了最初的目标,最终在铜臭味中被毁灭。傅雷的话,是在提醒儿子,不要在艺术道路上走火入魔;我们多想一步,警戒自己不要在人生道路上走火入魔。

外国名著推荐作文【三】

绅士与淑女的浪漫爱情,小小乡绅家庭中的柴米油盐,英国乡村间的人情野趣。。。这一本语言浅显易懂,背景简单,人物关系也并不复杂的爱情小说,却在两百年间一次又一次掀起不同时代读者阅读的风潮。一切谜底都在我翻开这册书后豁然得解,她的确是一本令人深深喜爱的作品。

18世纪的英国乡村小镇德比郡,贝内特夫妇五个女儿待字闺中,没有子嗣,依照当时的法律,他们后家产须由远房内侄柯林斯继承,因此把五个女儿嫁到有钱人家,成了贝内特太太最大的心愿。于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展开了整个故事的架构。书中一共写了四对青年男女的结合,富有傲慢的达西和睿智反叛的伊丽莎白,温柔体贴的简和有权有势的宾格利,小妹莉迪亚和威克姆,夏洛蒂与柯林斯。

当富有单身的宾格利来到内瑟菲尔德庄园,便成了众人注目的焦点和谈论的话题,在随后的舞会上,优雅美丽的简令彬格莱倾心不已。而随他一同前来的好友达西也因此在舞会上深深被伊丽莎白所吸引。而伊丽莎白却因达西在舞会上的冷淡表现,偏颇的认定达西是位傲慢的贵公子,对其并无好感。

之后伊丽莎白结识了道貌岸然的年轻军官威科姆,并听信了他的谗言而对达西产生了更深的误会,致使这桩姻缘进行的十分缓慢。经过一连串有趣的周折后,达西勇敢的表明了心迹,伊丽莎白通过自己的了解也消除了偏见,发现了自己内心对达西的爱意。简与彬格莱经过小小风波分开一年,最终结合。而伊的好友,27岁的夏洛特出于寻找归宿,找个可以依靠的有钱人的想法,遂于柯林斯结婚。小妹莉迪亚一贯轻浮,与军官威科姆私奔后,经达西出资搭救而勉强成婚。四段姻缘波折起伏,相互穿插,相映成趣。

书中的人物性格刻画的非常鲜明,寥寥数语便活灵活现,几位女性角色的性格特征更是得到充分的体现,而其中作者简奥斯汀最偏爱有加,并为之着力渲染的便是伊丽莎白。她亦是我在书中最喜爱的角色。

伊丽莎白,无论在书中还是电影里,她都都深深地摄取住我的视线,生活在一个小小的乡间地主家庭里,她不仅未沾染上那股世俗气息,反而有着一种在田园麦歌间自由的真实性情,加上自身的敏学好知,她的内心是丰沛的,独立的,她的感情也是真诚的,自由的。她拥有着同时代女性身上所不具备的那种鲜活的生命力与鲜明的自我性格。

可以在初次见面的舞会上拒绝与达西先生的共舞,只因不喜欢初见时他那种不可一世的傲慢,顶着母亲的压力拒绝了表兄柯林斯为了一己私愿的求婚,因为她明白那样的结合所带来的,将是多么乏味而无聊的一生。她不愿自己的一生就这样被淹没。她想要的是心灵上真正可以相互沟通的伴侣。她是这样的特别而聪慧,也终于幸运的等到了达西先生,这位真正懂她的爱人。

外国名著推荐作文【四】

《绿山墙的安妮》这本书刚出版,就一下子受到了全世界人民的欢迎,我也在看。

《绿山墙的安妮》主要讲得是有一个叫安妮的小姑娘,她生活在风景如画绿山墙农舍。那里空气甜润,春天有美丽犁花在窗前。安妮是个阳光灿烂美好性格浪漫情怀的小女孩。

看了这本书,我了解到安妮是一个看见别人比她好,她并不灰心的性格,比如说,有一次,班里有个男同学考试成绩比安妮好,安妮就下定决心:我一定要超过他。这可以说明安妮不服气,很争气并很有决心。看到她这样做事的方法,我想到了我自己,我有一次班委竞选不上时,就只会哇哇大哭,其它什么也不会。所以,我真的应该向安妮好好学习她在困难面前不低头的性格。

《绿山墙的安妮》我很喜欢,我还喜欢看别的书,因为每一本书,都让我学到了一种新的品德,新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