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大全>

理想与青年有关的作文(以青年为主题的作文)

理想与青年有关的作文(以青年为主题的作文)

更新时间:2023-11-14 10:08:25
理想与青年有关的作文(以青年为主题的作文)

理想与青年有关的作文【一】

窗外的雨淅淅沥沥地下着,那似剪不断的雨丝悬挂着,阴暗的天让人惆怅,思绪又被牵回了童年时代……

童年的我们没有忧虑,不懂得感伤,不懂得惆怅,只知道尽情的玩、尽情的笑,有时候想要快些长大,不再受父母的拘束;现在的我们却向往哆啦A梦的时光机,把我们送回童年,穿梭在那无忧无虑的日子里。

清楚地记得幼儿时老师问:“小朋友们,你们长大后想做什么呢?”那时的我们并不知道,这句话的回答代表着一个理想,一个属于你自己的梦。“当老师”,脱口而出。老师的亲切,老师的无私奉献,老师的'无所不知,让无数的学生都拥护着老师。那时,“老师”这个职位在我幼小的心灵里是神圣的。

小学里,望着老师威严的神情,听着老师传授的知识,觉得老师真的是知识渊博,因此,心中的那个理想——当老师,始终没有改变。

进入初中,欣喜于自己的成长,觉得离理想越来越近了。随着新学期的开始,学习显得紧张了起来,老师总是急匆匆地上课,急匆匆地下课,一节跟着一节,节奏是那么的快,似乎已经没有时间来思考理想这个问题了。

理想,老师?慢慢的对这个问题产生了疑惑。年龄的增长带来了叛逆。有时,对于批评会不服气,即使老师只是用温和的口气指出,也或许是一个误会,都会觉得心里不舒服。甚至有时会为了和老师呕气,故意上课不听。如果老师口气稍微严厉一点,还会和老师顶撞。那时候,觉得老师是最讨厌的人。由此,老师这个词在我的心里慢慢黯淡了。

步入高中,显得成熟了,面对老师,没有了小时候的拥护,没有了初中时的叛逆,只是单纯的接受老师教予的知识。和年轻的老师也许会谈谈心,因为年纪相差不大,但毕竟不会什么都说,因为老师究竟是老师。这时候,心中暗暗决定,长大了一定不会当老师。

就这样,美好的理想一步步被打碎,成为了现实。

高二的我们必须全身心投入,准备明年的会考,准备向高考进攻,这就是现实;从原来的梦想成为老师到现在不做老师的决心,这就是现实。

理想与现实,也许只是近在眼前的距离,但又或许是从天到地的长度。我们应该充分认识理想,从稚嫩走向成熟,这样人生才会增益添彩。

理想与青年有关的作文【二】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在教育过程中,我们经常会碰到学生犯错误,而教师对他们多一些宽容,定会取得悬崖提缰的良好的自我教育效果。宽容是爱的甘露,通过教师耐心地引导,犯错的学生会得到滋润和营养,必将使他们在自我教育中转化。教师要善于宽容,使自己变得胸襟开阔、气度恢宏。教师要做“大智若愚”的人,通过自己的无为,来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和潜能。这样教师的心智就不会闭锁,头脑不会固执,思想不会僵化,眼界也不会狭隘。学会了宽容的教师,才能尽可能地尊重学生的多样化,珍视学生的个性,尽可能地从多种角度看待事物,尽可能地习惯“一个世界,多种声音”。

教师学会了宽容,自然就会用自己的率先垂范,成为学生模仿的楷模,自然产生巨大的教育力量,这是“润物细无声”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在与学生的接触中,教师对自己所认同的事物常常也会抱以审慎的态度,而对学生所信赖的事物也能假设它确有合理之处,从而避免了武断性。真正的教育只能建立在尊重与信任的基础上,建立在宽容与乐观的期待上。宽容孩子的特性,才会看到了更多不同的笑容,才会欣赏到横看成岭侧成峰的壮观。

理想与青年有关的作文【三】

人们常说,生活来自远大的理想,这句话其实很有道理。的确,有理想才有生活干劲,有生活的动力,我们不断更新着生活的目标,不断的设定新的生活目标,形同一位登山运动员在攀登着自己期望的巅峰,一座又一座向前挺进。我们现在生活也是如此,每天不断的更新着我们的理想目标,树立起更为远大的生活目标,完成的目标是在依靠拼搏过程中得到验证的理想成果。

我们年轻时把理想有时设定的很高,干劲也十分充沛,每天在勤恳地耕耘着。但是,一些成功了,一些与理想的目标相差很远,细心地研究不难发现问题的症结所在。那是我们设定的目标太高,与现实的能力有差距,从而产生了失败或者是不足,这不是我们不努力,而是因为,理想与现实生活不吻合而产生的'结果。经过几年的摔打后,在失败中找到原因后,我们的生活目标即理想目标与实现生活越来越贴近,从空想主义还原到务实基础上来,可谓是脚踏实地去做事,去实事求是生活,去设定我们的理想目标,并且用现有实力去拼搏,去把生活的理想变成现实。这就是我们成功大于失败的真正动力。每次的成功都与我们务实的拼搏有直接的关系,可以说,我们所有的成功均是来自求实的拼搏,每份成功的背后都有汗历程,镌刻着自己奋斗的资料。

我们需要远大的理想,我们要具备顽强拼搏的意志,经过二者的共同的作用,我们的现实生活会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向着更高的生活境界迈进。任何不现实的理想计划都会酿成的失败教训,给生活带来不必要的损失,精神世界无情的伤害,这是必须谨记的生活原则。好高骛远是一种生活弊端,也是影响生活质量的一个不良因素,所以,生活中要切忌不可犯此类毛病,那样结果对人对已都不利。

把理想建立在现实生活中,以符合自然规律的生活规则去计划设定我们的生活蓝图,以求实的态度去落实我们的蓝图,最终完成计划,把我们的理想变成现实生活。理想伴随着拼搏一起向前迈进,通过不懈的努力拼搏理想一定能成功实现。

理想与青年有关的作文【四】

人们常说“有志者事尽成”,“只要努力就能实现自己的理想”,可在说这些话的同时,我们又会偷偷问自己是否真的是这样。记得上学时一次期中,全班倒数的`成绩,给了我沉重打击。并不是因为倒数本身,而是那时的我自认是个要面子的人,倒数的位置让我难以面对。于是便发奋苦读,很努力去学,然后在来年的考试中挤进前十。从那时起,我便相信了那些话都是真实的,并且认为往往那些所谓新新人类眼中最“土”的话,却包含着最真的道理,至今坚信不已。

或许这样,我们就应该很自然的坚持着理想、努力前进、然后实现。一切都是那么自然,只是一个过程。可情况并非如此,有多少人在坚持着理想?很少。有多少人坚持着理想、努力前进?非常少。有多少是坚持理想、努力前进、然后实现?少之又少。或许一开始,涉世未深、天真的我们认为自己会一辈子坚守着理想,然后在努力奋斗若干年后的某一天实现。可渐渐的,生活的现实、曲折的人生不断与理想的轨道摩擦着,在我们极不情愿的情况下。也就是这样,轨道慢慢变了形。利益、金钱、情欲、权利、地位充斥着我们每天的生活,影响我们的思想,改变我们的言行,终有一天通向理想的轨道在中途偏向了他处。就像溪水会因为突石改变流向,一切是那么不自然,又是那么自然。原本的科学家、艺术家,为了生活、或是迫于家庭压力,选择了其他看似更容易获取金钱的行业,忘记最初的梦想,终日平平淡淡、碌碌无为。最后,能抵挡住现实打磨的也就寥寥无几了,成功的也就永远成为了少数。

于是,我终究不可能成为科学家,不可避俗的改变了最初的理想。

其实,坚持与放弃各占50%,永远只在一念之间,很多的错误在一念之间柱成,很多的成功也是一念之间注定。只要比那50%多一点的坚持,就能成功。而那50%之外的1%却往往是最难把握的,错过也就不可避免。于是,很多次,就差那么一点,我们便于理想擦肩而过。

理想与青年有关的作文【五】

教育是为了培养一个具有健康人格的人,一个能融入社会的人,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人。如果仅仅关心学生的分数,那是很自私的想法,不能因为教师用心的讲了,就要求学生必须做到,要从学生的实际心理需求出发。爱学生,首先要从学生的需要,学生的兴趣入手组织教学内容,并时刻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感受,关注每一个学生的起点,不能用一把尺子去衡量每个学生。

理想与青年有关的作文【六】

怀揣理想的人对未来有美好的期许,他们小心翼翼地将理想捧起,放置在心间,在现实中一步一个脚印地向前,只为离理想更近一些。理想都是美好的,现实却可能是残酷的。只有在现实中勇于披荆斩棘,才能翻越一座座高山,看到那片蕴含希望的、广阔的大海。

汪涵如今是湖南卫视主持界的大咖,妙语连珠,沉着大气,有着独特的舞台魅力,更是被业内人士尊称为“涵哥”,深受观众爱戴。在《我是歌手》节目上,孙楠临时决定退赛时,所有人都傻了,这时汪涵紧急救场,不卑不亢地对孙楠的行为提出异议,同时为下一个节目争取了时间。汪涵1996年从湖南电视播音专科学校毕业,之后到湖南电视台做剧务。扛椅子、扛桌子、扛音响这些繁重的活都没有击倒他,他会因为自己搬的椅子可能会被毛宁坐到而兴奋不已,他觉得自己这样的小人物能够为大明星服务是难得的事情,平凡的工作他做的尽善尽美。后来,他当了现场导演,为了活跃录制的现场,要带领观众鼓掌,每期鼓掌后,他的手总是通红。这样的小事不计其数,他都耐心做好,细心学习,集众家之所长。从不因眼前的处境而失去斗志,如今小小的剧务已成为炙手可热的主持人,他依然在稳步向前。

李云迪被称为“钢琴王子”。他七岁开始学琴,对钢琴有着浓厚的兴趣。他觉得音乐就是那片广阔的蓝天,而沉浸在音乐中的自己就是蓝天中的小鸟,在追逐着天空的风筝。十几年来,他常常在别人已入梦境时,手指依然在琴键上下飞舞。为比赛整日练琴的日子里,他有时连饭都来不及吃,体重在20天内减去15斤。正是因为他坚守理想,日复一日钻研琴艺,才有今天“钢琴王子”的荣耀。

众所周知,贝多芬是的音乐家,他的《命运交响曲》是不朽的作品。但是他在27岁就患上了耳疾,30岁以后,耳疾更加严重。他痛苦至极,感觉跌入了深渊一般,对生活失去了希望,但他对音乐的热爱鼓舞他顽强地与命运做斗争。他发出了生命的音:我要扼住命运的喉咙,休想让我屈服!最终他创作《第三交响曲》《暴风雨》等作品,成为音乐家。

现实总是布满荆棘,无奈与挫折重重。只有跨过艰险的人才能收获理想的人生。

理想与青年有关的作文【七】

近期读了肖川的《教育的理想与信念》一书,颇有收获。这本书收录的是肖川近年来创作的教育随笔。读着他所写的一篇篇美文,我也对教育有了新的认识。

肖川说:“良好的教育一定致力于引领学生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用自己的头脑去判别,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良好的教育使得一个人成为真正的人,成为他自己,成为一个不可替代的、立于天地之间的大写的人。”

“现实生活中,机构的职能错位却有时发生。正如监狱可能成为一所学校一样,学校也完全可能成为一所监狱。”

“不要把教育变成一把雕刻刀,按照某种意志把人塑造成为‘标准件’和‘工艺品’。

肖川在《教育的理想与信念》中多次提到关注孩子的个性发展。他认为教育首先应该是“人”的教育,而不是知识、文化等的传授和灌输。俄国人洛扎诺夫曾经说过:“理想的东西应当尽可能地保持个性,因为这是人及其创造中最可珍贵的东西。”然而。剖析我们当今的教育,似乎更多关注的'是学生对文化知识的掌握情况,以及对规章制度的依从态度,而他们本该养成的作为“人”的基本素质却有意无意地被忽略了。

我们的教育过早过多地给予孩子们约束,不准干这,不准干那,课堂上只有举手才能站起来发言;为了避免作业出现错误,任何人不许做题,老师讲了后才做;不喜欢音乐,却硬是被家长拉去学乐器;不喜欢美术,却硬是让家长按者在宣纸上泼洒笔墨;明明孩子喜欢摆弄些科技制作什么的,却认为那是在浪费时间……熟不知,人的发展需要足够自主的空间,这样更宜于个性的自由的发展。人人都企盼被欣赏,而不员被雕塑,被拿捏,被打压。

“不听话的孩子不是好孩子。”我们中国的教育被人称为“听话的教育”,我们培养了许多天才与神童,许多专家与学者,在他们身上却很难找到真情的流露,个性的释放。学生们没有了自己的主张,习惯于人云亦云了,随波逐流成了一种大趋势。这难道不是我们的悲哀吗?

由此看来,人必须成为自己的解放者,并在伦理意义上成为自己的创造者。我们能做到的就是要使学校变得有吸引力,成为人们舒展心灵,放飞想象的处所,还学生真正的自由,让他们每个人都个性张扬。

《教育的理想与信念》让我看到了教育随笔所散发出来的独特魅力,也让我对这种记录教育的形式产生了兴趣。这种对理性世界的感性表现让人在欣赏中华文字之美的同时汲取着丰富的专业营养。畅游于此,让人心境开阔,灵感涌动。读此书,必要用心才有所感,有此所感才有所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