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大全>

感人的爱国作文案例(爱国故事500字优秀作文)

感人的爱国作文案例(爱国故事500字优秀作文)

更新时间:2024-05-13 00:40:43
感人的爱国作文案例(爱国故事500字优秀作文)

感人的爱国作文案例【一】

歌声再次响起,大伙儿一下子又欢腾起来,指着远处的一个拐角,大声地叫着:“那里,快!”我们要比他快一个拐角才能赶上他。

于是乎,我们又像兔子般跳起来,往下一个拐角奔去。

“丁—零零—”的歌声,一遍遍地响起,一声声的同毛毛细雨,轻轻拂过每个孩子们的心上,而我的脑海中勾勒着甜甜的麦芽糖。

终于,当我们气喘呼呼的聚在拐角处时,骑着黄色小车的老大爷载着一车鲜黄的麦芽糖,“吱呀”的一声停在了我们面前。

我们终于能够心满意足地含着出奇香甜的麦芽糖,光着脚丫,在我的记忆中踩出深深浅浅的脚印。而那动人的歌声依旧回荡在曲折小港的拐角处。

而今,小巷还在,但那艳丽的光影,后来也不曾再见。可小港永远蜿蜒在我的童年,那动人的歌声也永远回绕在我儿时的记忆间。

那追赶你的脚步,那追赶的天真,那追赶的欢乐,如同一片火红的枫叶,被我轻轻夹在记忆的书中。哪怕秋天已过,但那片叶依旧火红;哪怕童年已过,但那首歌依旧动听清晰的缭绕在耳边。

评价:童年往事是散落在时光隧道里的亮片。“拐角”唤醒了这份美丽:蜿蜒的小巷里的这一声声“丁—零—零”是歌,追赶着这悦

3。借物抒情:爱是茉莉沁心脾

有人说爱是一坛女儿红,年岁越久越醇美;有人说爱是瑰枝头的浓香,绽放得越久越芬芳;而我

爱是一株茉莉,物虽微却沁人心脾。

记得那天妈妈带回几株小小的茉莉,她极其兴奋地将茉莉插进花瓶,小小的茉莉孩子般躺在柔和的水面,轻轻一碰,它那小巧的身子立刻摇摆起来,活像一条晨光中轻轻荡漾的小船。看着妈妈爱不释手的样子,我猜想妈妈一定会将它摆进自己的卧室独享花姿。谁知她摆弄了几下后径直拿向我的房间。

对于将要定居在我房里的茉莉,我颇为惊愣,难道妈妈不独享吗

我看向妈妈,她此时正在欢悦地摆弄着茉莉,小心地将它摆在最显眼的地方,如此小心翼翼,仿佛花朵那头有我生命的脉动,眼睛里闪耀着爱的光芒。

她边摆放边喃喃自语:“这花可清新了呢!放在这儿既赏心

悦目又让你放松精神,多好哇!”她的脸上挂着幸福的微笑,如茉莉般灿烂。一丝感动不禁涌上心头,我忽然觉得妈妈的爱就如这小小的茉莉,虽小却沁人心脾。

突然,妈妈停了下来,似乎对这幅“作品”不怎么满意,歪着脑袋思量着该怎么办,眼里只剩下茉莉与点点爱意。猛然间,她的眼睛亮了,一丝狡黠的笑挂上眉梢,迅速地将花瓶旋转了一个角

感人的爱国作文案例【二】

苦 瓜

像香蕉,像月牙,可淡绿色的表皮却隆起许多卵形的小疙瘩。没有香蕉的甜味,不及月牙的美丽,连它的名字听起来都叫人感到苦涩。苦瓜————人们就这样称呼它。

第一次吃苦瓜,我就想:竟有这样一位祖先不嫌它苦,把它从野生植物中挑选出来,加以培植,而竟又有人不辞辛苦,为它传种至今。

但是,尽管我和姐姐都不爱吃苦瓜,讨厌苦瓜,妈妈仍然开了一块很好的地种上了苦瓜。我们想毁了它,但是又怕妈妈生气,只好作罢。

我们的怨恨都无济于事,苦瓜籽仍旧发芽了。芽儿嫩得仿佛是轻纱包着的一团绿水,可谁会想到那晶莹水汁竟是苦的呢?我不禁惋惜起来。

转眼间,那嫩绿的小芽已经抽出了许多丝藤,顺着一切可以攀援的东西向上爬

仿佛可以爬到天上似的。那藤似乎长着眼睛,总是向高高的竹竿攀援,要不,苦瓜藤也许有什么“探测器”吧,不然,怎么走错了几尺多远的藤,又会打个弯往回长呢?

叶子呢,像大半个齿轮,一溜儿挂在藤上,像一连串花儿在空中飞扬。花儿小得竟和“苦瓜”这个名字一样不起眼。藤条更不用说了,它经得住暴风雨的袭击,能结出丰硕的果实,它比铁丝更柔韧,更坚强 ,因为它蕴蓄着无限的生命力!

终于到吃苦瓜的时候了。那次吃晚饭时爸爸笑眯眯地从菜碗里夹了几块苦瓜给我,要我认真品尝。我不好让爸爸失望,装着很乐意的样子把一片苦瓜放进嘴里。

“怎么样,味道不错吧!”爸爸问我。

“苦。”我不会撒谎,

“你再好好尝尝。”爸爸认真地说。

“这有什么好尝的……咦!”“不但香,而且甜津津的,是不是?”

“唔……”经爸爸一提醒,我真觉得有那么一丝甜味儿。“这就叫苦尽甘来。”爸爸风趣地说。

“苦尽甘来!”我反复咀嚼这个词,好像悟出了几分道理:人们不是常说苦中有乐,苦尽甘来吗?这也许就是苦瓜存在的价值和人们喜欢吃苦瓜的原因吧!学习不是也一样吗?居里夫人。牛顿。华罗庚这些人哪个不是历尽千辛万苦,才获得巨大成就的?

我爱苦瓜那绿色的生命,我爱它那奋勇向上的藤蔓,然而我更爱的是它的气质——“苦尽甘来”。

阅读《苦瓜》思考:

文章写了苦瓜的哪些特点?

作者为什么能把苦瓜描绘得如此生动形象?

作者由苦瓜获得了怎样的人生启示呢?

作者借苦瓜抒发了怎样的感情呢?请找到相关段落。

感人的爱国作文案例【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