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大全>

有关艺术的作文散文(有关艺术的文章作文1000字)

有关艺术的作文散文(有关艺术的文章作文1000字)

更新时间:2024-05-20 09:03:05
有关艺术的作文散文(有关艺术的文章作文1000字)

有关艺术的作文散文【一】

斑驳的漆面,破损的琴弓,缺失的细弦,这是把经过岁月侵蚀早已暗淡无光的小提琴,当葛老师在课堂上将它带到我的面前时,我心想:“葛老师怎么会有这么破旧的一把小提琴呢?”葛老师似乎看穿了我的心思,问我:“你想不想听我讲讲这把小提琴的来历?”我点点头,葛老师笑着抚摸我的头,向我娓娓道来……

“在我像你这么大的时候,在我的家乡宜兴的一个小镇上,只有一家百货公司,墙上挂着唯一的一把小提琴,我非常希望能拥有那把小提琴,看着它我仿佛都能听见那一个个美妙跳动的音符,可是家里穷,兄弟姐妹多,父母工资少得可怜,根本不可能给我买下它。于是,我每天一放学就跑去那家百货公司,去看那把挂在墙上的小提琴……”

我的眼前仿佛出现了这样一个情景:一个大约8、9岁的小男孩趴在百货公司的柜台上,目不转睛地盯着墙上的一把小提琴,眼睛里迸射出渴求的光芒……

“后来这件事被我的一位老师发现了,她告诉了我的父母,我的父母用省吃俭用下来半年的工资为我买下了那把小提琴。”说到这里的时候,葛老师的眼睛里泛出了泪光,“但是我的父母已经没有钱再给我请一位小提琴老师了,所以,我只能靠自己去摸索,去钻研,琴弦拉断了一根又一根,拉断的琴弦我都珍藏着,装满了整整一抽屉……直到有一天,我去参加一个正式的演出,那是我第一次站上舞台,那时的舞台可不像现在的舞台装饰华美,流光溢彩,我们那时的舞台只有一个简单的大红幕布的背景,色调单一的照明,但在当时的我看来,已经非常豪华了。我穿着一身黑色的礼服,正装出场,用饱满的热情开始演奏,任乐曲优雅地流淌,自己早已陶醉其中……一曲终了,一位老师却指出我的音起高了,原来一直以来琴弦都被我调高了四度音在拉,可我之前却一点都不知道……”这时我从葛老师的眼睛里看出了深深的失落与遗憾。老师缓了缓情绪,告诉我后来那位老师被他的真诚打动了,破例收他为徒,从此他有了人生第一位小提琴老师。

葛老师对艺术的热情与不懈追求打动了我,勾起了我内心深处的记忆,初学小提琴时,爸爸妈妈就送我去了一位有名的小提琴老师那里一对一教学,为了鼓励我,还给我买了一把很漂亮的小提琴,这把浅棕色的小提琴有着漂亮的木纹,烤漆的琴身泛着耀眼的光泽,我一下子就喜欢上了它!几年下来,我已经换了四把小提琴,特别是最近的这把小提琴,是爸爸妈妈带我去上海音乐学院旁边的一家小提琴专卖店里买的,那里琳琅满目的小提琴让我挑花了眼。我现在上小提琴课的时候,葛老师都会利用白板和电脑软件教我乐理知识,用钢琴和我对音、合奏来提升我的听音能力,增长我的小提琴技能……即便在这么好的条件下,我也曾多次因为练姿势太累或者掌握不了技巧拉不准音而哭鼻子,甚至差点放弃,现在想来,真是无比羞愧!

那把陈旧的小提琴,一直挂在老师的琴房,每当我累了,倦了,练琴到手酸、腰酸、背疼了,我就会走过去细细端详,脑海里浮现出那个倔强小男孩的身影,虽然拉着调高了四度的音,仍一脸执着……

有关艺术的作文散文【二】

艺术无处不在,它可以陶冶人的情操。吉他也是一种艺术。

五年前一天,我在一家琴行门口停住了,目不转睛地看着里面的吉他。不知不觉中,我走了进去,开始了一段我与吉他的奇妙旅程。

起初,我要练基本功,有的人觉得非常枯燥,但是我觉得挺好玩。

一年过去了,老师开始教我们歌曲。我想退缩了,因为我的手上结出了一个个水泡,又疼又痒,连琴弦都按不紧。一年后,一件事情让我彻底爱上了吉他。

第三年,我转入电吉他班,开始了我漫长的电吉他生涯。过了不久,我又加入了明星乐队,在许多地方演出。站在舞台上,看着台下那么多观众,一种成就感油然而生。听着那如雷鸣般的掌声,我爱上了那把陪我演出的吉他,爱上了演出时那种澎湃的感觉。

第四年,老师接了有史以来最大的一个单子,让我们去迷笛音乐节演出,并教了我们一首新歌。老师才教我这首歌时,我胸有成竹,可刚开始的推弦我就有问题,这让我的底气越来越不足了。后面也学得一塌糊涂,老师和伙伴都安慰我,我才重拾信心,刻苦练习,五个月后奔赴苏州。

路上,我特别紧张,总觉得自己弹不好,我转念又想:我刻苦练习,必然会有收获。我不能输,不能!靠着这股信念,我们在舞台上气场十足,火力全开,演出圆满成功,老师向我们投来一记赞赏的眼神。

现在,吉他不是我的工具,而是我的知心朋友,是我生活的一部分。“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我会继续努力,在弹吉他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有关艺术的作文散文【三】

周六,我跟随威海晚报小记者团去了里口山小苹果亲子乐园。在那里,我们亲身体验了糖画、槐花饼和陶艺的制作过程,大家都特别兴奋。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制作糖画了。

做糖画的爷爷端坐于桌前,执勺在手,经过短暂构思,飞快地将勺中的糖液挥洒在光洁如镜的大钢板上。看着糖浆像是被施了魔法一般幻化成一个个神奇的形象,凝固的糖液形成神奇的图画,有飞禽走兽、花鸟虫鱼……皆晶莹剔透、栩栩如生。放上一根竹签,风干后就能拿起来。在阳光下,糖画闪闪发光,轻轻地舔上一口,甜甜香香的麦芽糖味道充满整个舌尖,哈哈,真想多舔几下,却又不舍得把它吃完。

据史料记载,糖画起源于明代的“糖丞相”。在那时,每逢新年祭祖,官宦大户人家就会用模具将熔化的糖液印铸成各种动物及人物作为祭祀品,所铸人物“袍笏轩昂”,俨然文臣武将,故戏称为“糖丞相”。后来,这一技艺传入民间,民间艺人将中国皮影、民间剪纸等艺术融入其中,逐渐演变为糖画。这一颇具民间特色的工艺发展至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

真没想到,一幅幅小小的糖画,竟有着如此悠久的历史,融入了这么多民间艺人的智慧。通过这次小记者活动,我体会到了民间艺术的魅力,再一次被我们的民族传统艺术折服,为我是一个中国人而感到骄傲与自豪。

有关艺术的作文散文【四】

我家有好几件工艺品,但我最喜欢的是套娃。套娃是一个装一个的,它们的形状一样,而大小不一。今天听老师说了,套娃有五个的、七个的、十个的、十二个的,最多的还有十五个的。我的套娃只有五个。

制作套娃要在春天的时候,把树砍下,把皮剥掉,然后放好长时间,有的甚至要放一两年,把水分蒸发掉才能做。如果要做十五个的,必须需要非常薄的木料。

我的套娃外形是一个活泼可爱的小姑娘,一双炯炯有神的眼睛,一张色樱桃小嘴,笑得合不拢。她头戴着一个沙巾,穿着一条金黄色的裙子,里面还有一条粉色的小纱裙,上面有紫色的小花,好看极了。套娃就像妈妈和她的孩子,她们一个套一个,所以叫套娃。

套娃象征着快乐,幸福,所以我很喜欢套娃。套娃是一个装着记忆的小娃娃,只要一打开这个套娃,我就会想起一些美好的事情。我的套娃是一个小公主,又像一个小天使。

我喜爱我的套娃。

有关艺术的作文散文【五】

十几年前,大文学批评的广阔天空,李星时隐时现,除过少数一些人,大家并没有观察到他。但这个人不断地裂变着自由的精神原子,甚至用猛烈的火焰加燃自己,现在已闪闪烁烁终于君临人们面前,并在陕西文学批评的星座中占了一个耀眼的位置。

李星文艺批评的最大优势,在于他既拥有深厚的实际生活感受又有扎实系统的专业理论功底。这就使他有可能在对批评对象居高临下的解析之前,先行深入地对其作作品时的感受不尽相同。但是,在我看来,一个卓越的文艺批评家,一种新思想的发现者,不仅应具有高明的理性剖析和概括才能,最重要的也许仍然是首先要懂得生活——历史的、现实的生活,这是一切艺术批评的根基。这样,他的批评就不会是脱离作品远离生活的云遮雾罩,就不会有隔靴搔痒或南辕北辙之感,批评首先是准确可信的,然后才能谈到深刻和巨大。从这个意义上说,作家需要生活,批评家也需要生活。很难想象,一个批评家不能透彻地理解作家艺术家在其作品中反映的生活内容以及他们创作心理机制所凭借的历史的和现实的生活依据,而仅仅用古今中外一些理论书籍中得来的概念或“条款”,就敢勇气十足地对作品品头论足。不幸的是,在我国当代文学艺术批评中,这类现象并不鲜见。

李星在这方面有其天然的条件。他出身于关中平原的一个农家小院,青少年时期一直在田野和村镇上度过,这些范围内的生活感受不是以后“深入”才得来的,而他自己就一直是其中的成员。后来,尽管他在大城市搞了专业,但他也没有割断他和农村乡镇母体相连的脐带。由于陕西的大部分作家艺术家大都和他一样,不是直接从农村乡镇走来,就是和这些地方有肉般的相连关系,因此,这些人的作品首先为李星的文艺批评提供了广阔的天地。我敢说就目前而言,李星对陕西文艺作品的评论要明显高出一筹。他已出版的评论集《求索漫笑》就是一个证明。在这本书中,他几乎对陕西所有有影响的作家以及全国一些相似的作家有过出色的论述,并且最先提出“农裔城籍”作家这一著名概念。对于生活的敏感和深沉的思考方面,李星决不亚于作家和诗人。只有积极地给予生活,才有权评说生活,只有对生活深入地体察,才能对作品作深刻的论断。李星的文艺批评之所以在很大的程度上使被批评和读者信服,正在于此。

但是,李星又决不是一位“乡土批评家”。他在专业理论的建高上具有很不一般的修养。他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文艺理论专业,在大学就系统地学习了文艺理论。毕业后不久,专业“对口”,从始至今一直搞自己的专业。尽管拖家带口,但她始终勤奋不已地读书和写作。给人突出的印象是,这个人无论对重大理论问题还是对一般的艺术观点,都力求认真钻研以至透彻理解,而不是那种号称博览群书其实常常一知半解,最终只能用“模糊语言”写评论的评论“家”。李星的评论文章条理清晰,论断力求准确,且也不乏惊人之见;一旦灵性突发,甚至诗情如潮而涌,字里行间时有电光石火飞溅。

纵观李星的全部批评活动,我们不难看出,随着生活认识积累的加深和艺术理论修养的不断提高,他批评的视野在逐渐扩大,从早期主要从事文学批评而至今天已叔叔及到了多种艺术门类。他已不仅仅为文学界所熟知,也引起了整个艺术界的关注。从著者的这本书里,我们就看到了他的这一新现象。这无疑预示了他更广阔的前景。在我看来,在他以后的努力中,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将自己深厚的实际生活感受与专门系统的理论建树更出色地融解在一起,以期使他的评论达到一个令人振奋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