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大全>

四年级作文参观名人故居(作文四年级小学生参观博物馆)

四年级作文参观名人故居(作文四年级小学生参观博物馆)

更新时间:2024-05-19 14:22:21
四年级作文参观名人故居(作文四年级小学生参观博物馆)

四年级作文参观名人故居【一】

莫言旧居是1912年建成的,1966年翻修过一次,1955年到1976年,莫言从出生到从军离开,在这里生活了约22年,后来在当兵期间,回乡探亲,也断断续续地住过。图为10月15日,高密市大栏乡平安庄,莫言旧居内破损严重,在莫言出生的房屋内堆满了纸盒。

1988年,莫言在高密县(现在的高密市买了房,和妻子杜勤兰及独生女儿管笑笑从旧屋迁出。1990年,莫言的父母也从这里搬到管谟欣(莫言的二哥的家里,这座老宅,自此闲置。图为10月14日,莫言出生的地方平安庄,到处张贴着横幅。

现在的旧宅是5间共约60多平米的土墙平房,门朝南,屋内仍摆放着莫言几十年前使用过的一些旧物件。东西向有一米多高的土墙,门前有一庭院,面积大约百余平米,种着黄豆和胡萝卜,平时由莫言90岁高龄的父亲管贻范料理。图为10月15日,高密市大栏乡平安庄,莫言旧居前,一男子向管谟欣(莫言的二哥赠送一面窗帘。这些天,常有些做企业的和自称搞文化产业的人找管家谈一些合作事项,管谟欣都没有应允。

以前老宅子还有两间厢房,后来随着管谟欣和莫言的大哥,还有姐姐的搬出,破得不成样子的东西厢房也就推倒,腾出来做菜园子了。图为10月14日,高密市大栏乡平安庄,莫言旧居,因为平时大门是上锁的.,有些零散的慕名者就通过一面没有围墙的栅栏通过,由于进出人多,就形成了一条通道,这是一个老者站在通道上对着旧居拍照。

四年级作文参观名人故居【二】

在和煦阳光照耀下,户外绿树成荫的景象,带给孩子的不仅仅是赏心悦目的春意,还带给了孩子城市钢筋混凝土森林里无法比拟的绿草地、大森林,那些手指无法捕捉的负氧离子和随风而动的拂柳声、随意而发的鸟鸣声,能让我们肆意享受充足阳光和清新空气。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曾说过:“每个平淡无奇的生命中,都蕴藏着一座宝藏,只要肯挖掘,沿着哪怕是微乎其微的一丝优点的暗示,也会挖出令自己惊讶不已的宝藏。”

那么,和我们一起去追寻莫言的脚步,挖掘自身蕴藏的宝藏吧!探访莫言故居+参观影视基地+情景剧表演+民俗表演+制作泥老虎+学习手工面塑+神秘美食+欣赏油画艺术+拜访小动物+疯狂游乐场,这个春天里,户外学习小课堂一定是最好的出游选择。

四年级作文参观名人故居【三】

自从学习了《宋庆龄故居的樟树》后,宋庆龄故居就成了我心心念念的景点。最近,我终于圆梦了……

刚进入景区,我就看到了宋奶奶的雕像,她的面容是那么慈祥,仿佛在用温柔的目光注视着我们每一个人。接着往前走,一块大理石牌匾嵌着几个大字:宋庆龄纪念馆。这里有着详细的.宋庆龄毕生故事,从她和孙中山那忠贞的爱情,到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保卫世界和平而做出的牺牲和努力,让我不得不为这位坚强伟大的女人鼓掌!

出了宋庆龄纪念馆,就看到了一个车库,那里的车可是当年宋奶奶坐过的,每天都有人去保养它……“咕咕咕咕”一阵鸟叫传来,我走到一个鸽屋旁,小鸽子们并不怕生,在我面前跳来叫去,仿佛在欢迎宾客们的到来。导游告诉我,这里的鸽子都是宋奶奶当年养的后代,奶奶非常喜欢鸽子,还赠送给当年的美国总统一对白鸽。看着这些可爱的“小精灵”,我不禁想到了宋庆龄那热爱和平的性格,那对待爱情专一的性格……

后来,导游带我们去了宋庆龄的别墅。别墅四周都种着香樟,深深吸一口气,你就会闻到一股清淡且雅致的香气。走进别墅,我们看到了许多房间。其中,也包括一直陪伴在宋奶奶左右的保姆——李姐的房间。她被奶奶当做亲人看待,据说去世后葬在了宋庆龄父母的墓地旁,也成为了宋氏家族的一员。在李姐晚年时,宋庆龄对她更加关心照顾。为了不打扰她休息,年事已高的宋奶奶竟搬着打字机到厕所里工作,这些平等待人的细节让人感动。由此可见宋庆龄同志的平易近人、懂得感恩。

祖国的建设与发展,离不开像宋奶奶这样的工作者。她用那一颗温暖的心,去帮助和呵护老百姓,她的一生清正廉洁,全心全意为人民付出,为祖国付出。她就像一棵樟树,不畏强权,她也像一只鸽子,热爱和平,也正是因为这样,才有这么多的人爱戴她,敬仰她!

四年级作文参观名人故居【四】

阿炳,江苏无锡人,生于1893,卒于1950,民间音乐家。本名华彦钧。自幼随当道士的父华清和习音乐。15~16岁时已成为无锡道教界出色乐师。35岁时双目失明,人称为瞎子阿炳。由于社会动乱,贫穷潦倒的阿炳开始了流浪艺人生涯,至卒。就这么普普通通的民间艺人,却谱写了一首流芳百世的乐章。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无锡是吴文化的发源地,是尚德礼乐之乡,又是民族民间音乐之乡。秀丽的太湖山水自古以来就是孕育音乐大师的摇篮,生于斯长于斯的阿炳就是这块土地上聪慧悟性的结晶,是众多大师中最杰出的一位。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无锡百姓收听有线广播,阿炳的《二泉映月》每天作为终了曲播放,每天晚上他的琴声穿过大街小巷,进入千家万户,无锡人几乎都是听着这首曲子进入梦乡的。

我一直以故乡出了这样一位民间音乐家而自豪。一直痴迷他的二胡曲《二泉映月》。无论是拉二胡还是小提琴最喜欢拉的曲子也是《二泉映月》。因为这首曲子最能叩击我的心扉。如果说屈原的《天问》是界的命运交响曲,那么阿炳的《二泉映月》就是音乐届的《天问》。

阿炳故居早在2007年就修复了,和我工作的单位相距不过十分钟的路程,心里一直惦记去看看,但也许是离的太近了的缘故一直没有去拜谒过,只是去锡惠公园他的墓地参祭奠过。2012年11月21日中午一个冬日暖阳的时刻,我决定独自一人去他的故居看看,了却我心底的愿望,毕竟我用他创作过的名曲《二泉映月》的名字在榕树下成立过一个文学社团。另外年轻时我喜欢拉小提琴,最喜欢拉的也是他的《二泉映月》算是他的忠实粉丝吧。

走进崇安寺老图书馆的广场上就看见他的雕塑,一个投入的拉着二胡的阿炳映入我的眼帘。一个愤世嫉俗的阿炳惟妙惟肖。

走过阿炳的雕塑,就看见他故居的大门,也是阿炳的纪念馆。我想一个乞丐般的瞎子阿炳除了几首流传于世的音乐作品,还能有什么遗留物给我们展示呢?刚想走进,却有售票员提示我说要十元门票。于是买票进入,居然只有我一个人!也好,让我静静地看,静静地拍。阿炳生于此,逝于此。走进这个大门就听见低回婉转的二胡曲《二泉映月》在园子里飘荡,一如阿炳在如泣如诉。

此地原来是一个道教的祖庭洞虚宫,雷尊殿就是阿炳父子当年栖身的地方,但是这里的牌坊已经不是原来的遗物,为了增加些故居的内容是从别地移来的。

我能够理解崇安区政府修复阿炳故居的愿望,他们觉得阿炳故居里应该有些文物的。但窃以为:一个生活在最底层的民间艺人,能够有一间茅草房安身立命已经不错了,除了他的音乐能有什么贵重的物件留下呢?

阿炳和他父亲华清主持的道教道场雷尊殿。当然是2007年重新建造的。

门口的: 上天无私霹雳一声惊世梦 下民有欲电光万道照人心

要了解近代中国的民族音乐,必须聆听阿炳创作演奏的以《二泉映月》为代表的六首乐曲。要认识这位杰出的民族音乐家必须走进他充满传奇坎坷跌宕的艺术人生。阿炳出生于道教世界,家世凄苦。一生处于社会动荡和变革的时期,经历军阀混战,辛亥革命,抗日战争,国内革命战争,等多个时期,生命终极时才赢得解放。人民在水火中煎熬,个人命运的.艰难坎坷,给予他深刻的认识和感受。也为他的音乐创作赋予丰富的内涵。传世的《二泉映月》等六首乐曲,给人以悲壮深沉的美,是音乐的天问,是东方的命运交响曲。

阿炳是音乐的奇才,具有极高的音乐天赋。他从小受到道教音乐、民间音乐的濡染,一生勤奋好学,刻苦磨练技艺,多方拜师,广文博采,学而化用,因而他演奏的乐器具有独特的创造和个性的魅力。音乐是他谋生的手段,更是他的灵魂,是他生命的呼吸和人格的尊严。听他的乐曲总是觉得有浩然之气浸润全身,触发你的隐微,令你潸然泪下!他多才多艺,吹拉弹唱,无一不精。他特别善于运用时事新闻,编词说唱,揭露时弊,嬉笑怒骂,痛快淋漓。他的“说新闻”成为无锡人民喜爱的“一绝”。

阿炳的一生,不仅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音乐财富,而且也留下了不可多得的精神启示。不朽的阿炳,不朽的《二泉映月》!(我把前言拍下,回家将文字一一打印出来。

阿炳的一生可以用十个字概括:坎坷人生路,一把辛酸泪。

走进雷尊殿,这里已经布置成为一个展厅,一些图片和寥寥无几的纪念物。“处于逆境中的阿炳从来不肯舍弃音乐,也不向命运屈服,《二泉映月》回肠荡气充溢天地的气韵。他向命运的挑战,《二泉映月》是东方的命运交响曲。”

电脑合成的几位无锡籍的音乐大师合影。最左边的是阿炳。

阿炳的六首乐曲,我最喜欢的还是《二泉映月》。我理解的《二泉映月》不仅仅是哀怨委婉、愤世嫉俗的情愫,更有屈原的《问天》般的风骨。也是一种对新生活的向往和期盼。真是倒不尽的人世苍桑、酸甜苦辣,都凝结在这潺潺流淌如二泉水一般的音乐中了。开始的一段由突兀起头,再平缓、舒畅低回,像是向人们倾诉着内心的不平和对旧世界的愤恨,浅唱低吟过后,是一阵急回宛转的高音,像是泉水湾过了九道湾似的面对一马平川的太湖水一泻千里,淋漓畅快的表达着阿炳的问天气势,问一切天下不平之事谁人能与评说?旋律反复、跌宕起伏,尾声部分急促高昂,像是透过黎明看到一丝曙光照亮着阿炳的心,使他的冰冷的心升腾起红色的火焰。这就是我聆听到的《二泉映月》啊!

阿炳留下最为有名的六首民乐为二胡曲:《二泉映月》《听松》《寒春风曲》,琵琶曲《龙船》《大浪淘沙》《昭君出塞》。

走到这里,广播里的一曲终了,我觉得灵魂得到了一次透彻的荡涤。感觉阿炳的音乐是在灵魂中的沉淀中撞击着我的心灵,用凄凉,悲恸的音符让人感知浮华之外的真实。它像是一个精灵,衔着歌声的翅膀,盘旋在我的内心深处。与其说是我读懂了阿炳,不如说是阿炳读懂了我们。每次倾听,我便拥有一颗感激的心,虔诚地思索和感动着,拥有了美好的静谧的心灵,仿佛听禅一般透彻的洞悉了这世界。

有人问,阿炳出身道教世家,文化不高有双目失明,穷困潦倒沦为街头卖艺的艺人,他怎么会成为一代民乐大师,创作出如此震撼人心的音乐作品?他的六首二胡琵琶曲又怎么会传之于世?要解开这些迷,我们不妨走进远去的时空和阿炳进行一次对话,触摸一下和他冷暖相知的琴弦。那把琵琶据说是他用过的原来物件,那把胡琴却不是。

走到他斑驳陈旧的老屋,感觉沧桑依旧。

阿炳的穷家里该有什么像样的东西啊?

只有一顶旧蚊帐,一片单薄的竹床。墙上挂着阿炳和他妻子董催娣的照片。那个桌子上的青瓷瓶是原物吗?

家里的东西少的可怜,只有最基本的用具。

这张照片据说也是邻居发现的良民证上他唯一的一张存世照片。梳着道士头,面容清廋。

一些碗盆和油灯。也不知道是否真是他的遗物。

据说这个皮箱是阿炳的原物。

二胡、琵琶、旧被子旧草席破衣烂衫,从这些东西可以看出阿炳的穷困潦倒。

四年级作文参观名人故居【五】

暑假里,爸爸妈妈带我参观鲁迅故居,为的是让我增长见识,开阔眼界。

中午11时,我们终于来到了绍兴市。饭后,我们在导游的带领下来到了鲁迅故居纪念馆。

走进大门,里面挤满了人。进去后,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鲁迅半身像,他神色严峻,目光炯炯地凝视远方,旁边刻着他的生平事迹,跨过左边那扇门,有三个房间,里面陈列着鲁迅先生生前用过的物品。

穿过小桥向前走一段路,就是百草园。走进去,先看见的是几棵高大挺立的皂荚树。它们长得郁郁苍苍,树枝随着风儿向你招手。几只蝉躲在叶丛里“知了,知了……”地叫着。满墙爬山虎长得翠绿翠绿的,令人心旷神怡。我看着这些美丽的景物,不由想起了一个画面:小时候的鲁迅在百草园里捉蟋蟀,翻开砖头捉蜈蚣,捉住苍蝇喂蚂蚁……这时,导游告诉我们:“相传这里有一条美女蛇,小鲁迅白天到这里来玩,晚上是不敢来的,因为晚上美女蛇会在百草园吃人的.……”我听着听着“咯咯”地笑了起来。

最让我难忘地要数鲁迅的书房了。走出百草园,过了桥再往左走一点,就是他的书房了。走进书房,大厅中横挂着一个横匾,上面写着四个苍劲有力的大字。下面还有一幅画,画上画着一只梅花鹿卧在一棵古松旁。我不由又想象起来:小鲁迅和伙伴们在这里读四书五经,等先生读得入神时,他们偷偷地溜进百草园捉迷藏、玩游戏……

这是一次有意义的参观,我收获了许多,而且还增长了见识。如果下次有机会的话,我一定还会再来参观!

四年级作文参观名人故居【六】

上星期六,我和爸爸妈妈去了绍兴,参观了鲁迅的故居和学校。

我认识鲁迅是因为在语文书上读过他写的一篇文章,名叫《猫是老虎的先生》,这是他祖母给他讲的故事。来到鲁迅的故居,就看到院子里有几座塑像,正是小鲁迅在聚精会神地听祖母讲故事,跟课文里描述得一模一样,旁边还蹲着一只小猫,它太可爱了,我禁不住跑上前和它拍了照。

我又来到了鲁迅的学校,名叫“三味书屋”,哦!对了,那时候的学校叫私塾,跟现在的学校大不相同,一个班只有四五个学生,课桌也不是一排一排地摆,而是四处摆。后来妈妈给我看了鲁迅的文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我知道那时候的老师会用戒尺打那些背不出书的学生,幸好鲁迅那个班的老师不常用戒尺打他们。

你应该觉得鲁迅能成为大作家,一定是读书很好吧。但我来到他的教室一看,一下吃惊得瞪大了眼睛,你做梦也想不到,小鲁迅其实坐在教室的最角落,椅子还是背对着老师的呢。

你觉得是一百二十年前的学校好,还是现在的学校好呢?我觉得还是现在的学校好,因为那时候的学校班级人太少了,一起玩没什么意思。我们现在一个班有四十几个人,玩起来才叫热闹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