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大全>

哲理感悟作文素材(以哲理为话题的作文素材)

哲理感悟作文素材(以哲理为话题的作文素材)

更新时间:2024-03-09 00:56:34
哲理感悟作文素材(以哲理为话题的作文素材)

哲理感悟作文素材【一】

一次,一位教授对一个商人说:“上个星期,我的伞在伦敦一所教堂里被人拿走了。因为伞是朋友作为礼物送给我的,我十分珍惜,所以,我花了几把伞的价钱登报寻找,可还是没有找回来。”

“您的广告是怎样写的?”商人问。“广告在这儿。”教授一边说,一边从口袋里掏出一张从报上剪下来的纸片。

商人接过来念道:“上星期日傍晚于教堂遗失黑色绸伞一把,如有仁人君子拾得,烦请送到布罗德街10号,当以5英磅酬谢。”

商人说:“我是常做广告的。登广告大有学问。您登的广告不行,找不到伞的。我给您再写一个广告。如果再找不到伞,我给您买一把新的赔您!”

商人写的广告见报了。次日一早,教授打开屋门便大吃一惊。原来园子里已横七竖八地躺着六七把雨伞。这些伞五颜六色,布的绸的,新的旧的,大的小的都有,都是从外面扔进来的。

教授自己的那把黑色绸伞也夹在里间。好几把伞还拴着字条,说是没留心拿错了,恳请失主勿将此事声张出去。教授把这个情况告诉了商人,商人说:“这些人还是老实的。”

你知道商人的广告是怎么写的吗?

商人的广告是这样写的:

“上星期日傍晚,有人曾见某君从教堂取走雨伞一把,取伞者如不愿招惹麻烦,还是将伞速速送回布罗德街10号为好。此君为谁,尽人皆知。”

哲理感悟作文素材【二】

中学语文课本选唐代诗人王勃送杜少府入蜀的那首诗,诗题为《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朱东润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现为高等院校教材),也选了王勃的这首诗,诗题为《送杜少府之任蜀川》。学生由中学进入大学,发现“州”字少了三点,这是怎么回事? 经查《旧唐书》卷四十一《地理四》,找到了蜀州这个地名的命名时间,蜀州这个地名是武则天朝垂拱二年(686年)开始出现的,一直存在开元二十九年(741年);从天宝元年(742年)起,到肃宗至德二年(757年)止,改称唐安郡;从肃宗乾元元年(758年)开始,直到唐灭,复称蜀州。

唐时的蜀州,即今之崇州市,它在成都西面约50公里处。 再看王勃的生卒年。《旧唐书·文苑传》王勃本传,记其生卒年甚详:“上元二年,勃往交趾省父,道出江中,为《采莲赋》以见意,其辞甚美。渡南海,堕水而卒。时年二十八。”此处“上元”,是唐高宗的年号,上元二年,即公元675年。这条史料说明,在蜀州地名出现前11年(或前10年),王勃就已经不在人世了。那么,他是不可能在诗题中使用“蜀州”这个地名的。 再从这首诗的`题目对友人官职的称呼来做分析。王勃称这位姓杜的朋友为“少府”,少府就是县尉。唐代的官制,州一级没有“少府”这个官职。由此可见,“少府之任蜀州”的说法是不合逻辑的。而说“少府之任蜀川”是可以的,“蜀川”是对蜀的泛称,唐人称蜀地每每称为“蜀川”。

哲理感悟作文素材【三】

零和游戏原理源于博弈论。博弈论的英文名为GAME THEORY,直译就是“游戏理论”。一项游戏中,胜方所得与负方所失相同,两者相加,正负相抵,和数必为零,这就是所谓的“零和”。

“零和游戏”之所以广受关注,主要是因为人们发现,在社会的方方面面都有与“零和游戏”相类似的局面,胜利者的光荣后面往往隐蔽着失败者的辛酸和苦涩。但20世纪以来“零和游戏”观念正逐渐被“非零和游戏”即“负和”或“正和”观念所代替。“负和游戏”指,一方虽赢但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得不偿失,可谓没有赢家。赢家所得比输家所失多,或者没有输家,结果为“双赢”或“多赢”,称为“正和”。在竞争社会中,人们开始认识到利已不一定要建立在损人的基础上。有效合作,得到的是皆大欢喜的结局。

从“零和”走向“正和”,要求各方要有真诚合作的精神和勇气,遵守游戏规则,不要耍小聪明,不要总想占别人的小便宜,否则,“双赢”的局面就不会出现,吃亏的最终还是自己。

寓意: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从实际出发,不是从单一的因素出发,而是要从复杂的全面的实际出发,去具体分析每一个事实,这样才能真正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零和”“负和”和“正和”是游戏结果的三种事实,过去人们只从“零和”这个单一事实出发,而不能从全面的实际出发,尤其是忽视了“正和”这一事实,从而导致了人们形成了错误的主观认识,给个人和社会带来了一定的损失。

哲理感悟作文素材【四】

有个富翁出海观光时遇难,被一个渔夫救起。

富翁决定给渔夫一大笔钱作为报答。他提出两个方案:一是现在就将目前资产的百分之五送给渔夫;另一个是待十年后,将自己那时资产的百分之二十相赠。

这是天上掉馅饼的好事,渔夫自然非常高兴,可同时又很为难:选第一个方案吧,怕十年后富翁的资产剧增,到时后悔;选第二个方案,又担心十年后富翁的资产严重缩水甚至破产,自己岂不亏大了?

故事就先讲到这里。若问渔夫最终做出了怎样的选择,且容我稍后交代。现实中,选择充斥在我们生活的时时刻刻。打开冰箱,如果有多种蔬菜,你就得选择究竟要做什么;打开衣橱,如果里面有成排的衣服,你就得费番心思;要是你够帅或够靓,“丘比特之箭”向你频频射来,你就会在几个备选者当中踌躇;如果你家世很好,你一定会为清闲“吃老本”还是创业干大事而两难。购物为什么俗称逛商场?还不是因为进入视线的东西太多,不容你第一时间决断。

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设想一下,如果冰箱里只剩下一种菜,衣柜里只有一两件衣服;如果你“硬件”一般,出身一般……哪还有那么多选择的烦恼?

看来,选择太多,未必就是好事。

现在,我可以告诉你渔夫的选择了:他被这两个挠心的选择弄得焦头烂额、神思恍惚,在次日出海时被海浪吞噬。他最终丧失了所有的选择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