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大全>

关于中国慢慢富强的作文(关于富强的一千字作文)

关于中国慢慢富强的作文(关于富强的一千字作文)

更新时间:2023-09-23 12:14:57
关于中国慢慢富强的作文(关于富强的一千字作文)

关于中国慢慢富强的作文【一】

中国拥有上下5000年的历史,有着辽阔的土地,有着壮丽的山河,有着丰富的矿产,有着强大的军事,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还有着13亿爱国的人民,这就是我们富强的中国。

早在几千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就用自己的智慧创造了汉字,让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更加便捷,后来又慢慢创造出造纸术,火药,指南针和印刷术四大发明,这都是中国人民的智慧。现在的生活中,我国的军事变得更加强大,科技也越来越先进。每当新闻节目中看到其他地区陷入大乱时,我们却处在和平盛世。这和平是多么可贵呀!

生在这和平年代,一定要好好珍惜这可贵的和平。现在无论是小学生还是中学生,整天看的不是纪录片和关于科技发展的影片,却整天沉迷在网络游戏和娱乐节目、明星真人秀当中。对大事不管不问,天天去了解那些所谓/自己喜欢的明星家事,不去了解发展历史和有巨大贡献的科学家,却整天买那些明星的海报、动画片等等。80%的小学生理想是做明星做歌手,想当科学家的却少有人在。这一代中国人怎么了?这样下去,人们就会变得没有灵魂。因为我们小学生就是未来祖国的栋梁,只有现在努力学习,才能够让祖国母亲更强大。

我们是中国人,有着黄皮肤、黑头发、黑眼睛,这是我们的标志,我们的管里流淌着中国人的热,无论我们走到哪儿,都不能忘记自己的祖国。在平时的生活中,偶尔追追星,看看娱乐节目完全没有问题,但是绝对不能沉迷其中。

我们要有一颗爱国的心,我们是龙的传人,要时刻不忘祖国母亲和炎黄子孙受到的屈辱,有一个让祖国更繁荣富强的梦想。

作为一个中国人,你应该感到无比自豪和骄傲!

关于中国慢慢富强的作文【二】

古时候,齐国的国君齐宣王爱好音乐,尤其喜欢听吹竽,手下有300个善于吹竽的.乐师。齐宣王喜欢热闹,爱摆排场,总想在人前显示做国君的威严,所以每次听吹竽的时候,总是叫这300个人在一起合奏给他听。

有个南郭先生听说了齐宣王的这个癖好,觉得有机可乘,是个赚钱的好机会,就跑到齐宣王那里去,吹嘘自己说:“大王啊,我是个有名的乐师,听过我吹竽的人没有不被感动的,就是鸟兽听了也会翩翩起舞,花草听了也会合着节拍颤动,我愿把我的绝技献给大王。”齐宣王听得高兴,不加考察,很痛快地收下了他,把他也编进那支300人的吹竽队中。

这以后,南郭先生就随那300人一块儿合奏给齐宣王听,和大家一样拿优厚的薪水和丰厚的赏赐,心里得意极了。

其实南郭先生撒了个弥天大谎,他压根儿就不会吹竽。每逢演奏的时候,南郭先生就捧着竽混在队伍中,人家摇晃身体他也摇晃身体,人家摆头他也摆头,脸上装出一副动情忘我的样子,看上去和别人一样吹奏得挺投入,还真瞧不出什么破绽来。南郭先生就这样靠着蒙骗混过了一天又一天,不劳而获地白拿薪水。

可是好景不长,过了几年,爱听竽合奏的齐宣王了,他的儿子齐湣(min王继承了王位。齐湣王也爱听吹竽,可是他和齐宣王不一样,认为300人一块儿吹实在太吵,不如独奏来得悠扬逍遥。于是齐湣王发布了一道命令,要这300个人好好练习,作好准备,他将让它300人轮流来一个个地吹竽给他欣赏。乐师们知道命令后都积极练习,想一展身手,只有那个滥竽充数的南郭先生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惶惶不可终日。他想来想去,觉得这次再也混不过去了,只好连夜收拾行李逃走了。

像南郭先生这样不学无术靠蒙骗混饭吃的人,骗得了一时,骗不了一世。假的就是假的,最终逃不过实践的检验而被揭穿伪装。我们想要成功,唯一的办法就是勤奋学习,只有练就一身过硬的真本领,才能经受得住一切考验。

关于中国慢慢富强的作文【三】

中国古代戏曲中“水词”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水词”便是废话,《西厢记》中“开言有语叫张生”,“开言有语”便是水词,没了水词,音韵不谐,听着也就不美。汪曾祺曾经提出将水词编写整理成册,以供研究。

中国人的骨子里蕴藏着一种不紧不慢的智慧。从舜至成汤以来,强大的民族赋予了华夏子孙细细思考的能力,濡养出如同老者一样耐心的智慧。

从前啊,女孩子会小心翼翼地聚拢起花瓣,用一个下午的时间,将其磨成细腻香甜的胭脂;母亲手中的青红翠绿金丝黑线细细缠绕,打出梅花结或是菱形络子;工匠们会为桃木的窗户、衣边的滚子设计上百种图案,只为保证一宅人、物的美。

对美的执着乃至苛刻的追求,使以往的中国人从不缺乏耐心的智慧。中华的文化亦是一脉相承,不似意大利,他们从罗马的废墟上建设了自己的家园,而语言文化却与罗马毫无关联,所以当他们自称为“罗马人”时,拉封丹的驴子笑了。

可是我不明白,为什么当下的人们对那些细致且耐心的景象视而不见。木心先生在酒馆看见伙计往黄酒中加糖,便感叹江南不在。旧时黄酒是不加糖的,如今的人们已无耐心去细细品味酒中的苦涩和香甜了。若是有一天,我们只得称那些一笔一画勾勒出百子图和年画的.人为“他们”时,又有何证据来告诉世人我们是华夏子孙?

西塞罗说:“我喜欢青年人有老人的智慧,正如老人有青年人的智慧。”

作为一个古老的民族,华夏的大地上洋溢着蓬勃的朝气。而值此发展腾飞之际,我不禁要善意地提醒:中国,咱们慢慢来。

时下中国,百年来的自卑、自尊、憧憬与焦灼使人们迫不及待地去迎接那似乎必将到来的一派歌舞升平。我们似乎渐渐失去耐心,失去沉稳,只因一些同胞失去了对传统文化的记忆。轮船、高铁、飞机,科技的进步使天涯比邻,经济的签约日益频繁,而谁又能保证,那些“合同”比孔子木车上的典籍更使人信赖?

我们是否还有耐心,冷静地对待发展,放缓“席不暇暖”的脚步,盘点古典文化,重拾耐心的智慧?如果不能,来年祭扫时,牌位上就会出现一个和蔼的老人,笑问:“你是谁?你从哪儿来?”

中国,咱们慢慢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