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大全>

关于大学生劳动教育的思考作文(大学关于劳动教育的1200字论文)

关于大学生劳动教育的思考作文(大学关于劳动教育的1200字论文)

更新时间:2023-12-27 19:03:11
关于大学生劳动教育的思考作文(大学关于劳动教育的1200字论文)

关于大学生劳动教育的思考作文【一】

进入学校以后,在老师的指导下,便真正进入学习生活了。这一长期的学习阶段里,主要学习的是书本知识,也有一些技能的学习与锻炼。它们为一个人走上社会,奠定了基础。应当说,学习与实践,是在走出学校,踏上更广阔的社会才开始的。纷繁复杂的社会,才是铸造人的大熔炉。

战国时期思想家荀况,在他那篇有名的《劝学》一文里,强调学习重要性的同时,更提出了学习要恒与专的问题。“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这强调的是学习要有恒。“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这强调的是专一。一个人,在社会上要有所造诣,离开恒心和专一是决不能达到目的的。当然,不能机械地理解专一。所谓专,是指自己要把握某一方面为重点,为核心,不是要你抓住一点,不及其余。在你把握重点同时,必须广泛涉猎自然的、社会的等各方面知识。这样有专有博,才不至于褊狭和无向。

对一个人来说,学习是非常重要的环节,但对于你所学的东西,尤其重要的是,应当动脑筋去思考,不能偏听偏信,人云亦云。比如对一个历史人物的评价,你只看过一两篇有关文章,便以为他们说的正确无误。这样,你将会产生错误认识,失之偏颇。唐代文学家韩愈在《进学解》一文中指出:“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这就是说,学习要勤奋不辍,不能由玩乐而荒废;道德修养,观点认识,要在反思中不断加强完善,不能盲目因循。伟大教育家孔子在和他的弟子谈论中说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其意思是,学了要认真思考。否则,就迷糊不清,易受欺骗。如果光是空想,不去学习,那就会惰怠,更危险了。这两位古代先贤,都能谆谆教导后人,如何把学习与思考完美地统一起来。

最近,偶尔在报纸上看到一篇谈论孔子的'文章。作者全文肯定孔子是一位了不起的老师,称之为“至圣先师”。这样评论介绍,未免是误导,严重地违反了历史唯物主义的辩证观点,结果既害人,亦害己。如果我们不去客观公正地评论一下,将会造成很大误解。

是的,孔子是我国古代一位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许多教育思想,他的教学态度和教学方法,是值得肯定的。但历史地唯物地去看,他是站在贵族统治阶级的立场,去灌输他的教育思想的。“学而优则仕”,是他的基本教育核心,竭力维护封建伦理,君臣制度,是他的根本教学宗旨。而他对劳动人民,广大妇女,无论在感情上,还是在立场上,都是存在着一定的距离的,甚至是错误的。这些,我们都必须了解,不能有意无意地避而不谈,否则,我们就犯很大的错误,贻害无穷。

在此,我们不妨把孔子和他的学生谈话录《论语》中的原文来证明一下:“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请学为圃。曰:‘吾不如老圃’。樊迟出。子曰:‘小人哉,樊须也!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文中的樊须,就是樊迟,是他的学生。向他请教种庄稼,栽蔬菜的方法,他说不会也就罢了。可是,待樊迟走了,他却在背后向其他学生说樊迟是小人。当然,这里的小人,和文中的“上”是相对立的。所谓上,就是指封建君王及其为官者;所谓小人,就是指老农、老圃等劳动人民。这简短的几句话,不是很明白地告诉人们,他的立场和教学理念吗?再看,仍然是论语中的话:“子曰:‘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这里意思是:世上只有妇人和不懂道理的劳动者难以教养。靠近他们,就会有不文明的表现,远离他们,便会怨恨你。这不也在明显地告诉人们,孔的思想观点和立场吗?

用不着再去抄章摘句了,从上面我们已完全可以看出孔子的阶级局限了。因此,作为社会主义社会的无产阶级教育者,决不能模糊阶级立场去传道,授业,解或。否则,不是无知,就是有意抹阶级观点去谈事论人。我国封建统治阶级,特别是汉代及其以后,历代王朝都利用孔丘的基本教育思想,去统治人民,孔丘的至圣先师的桂冠,也就越戴越高。今天,我们决不能麻痹上当。我们一定要既会学习,也会思考,遵循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批判地继承,吸取其精华,扬弃其糟粕。至于目前世界上各地兴办的孔子学院,作为东西方文化交流,未尝不是一件好事。但无产阶级教育工作者,革命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决不能丢,决不能盲目地人云亦云。

关于大学生劳动教育的思考作文【二】

当我的笔尖再也触动不了一丝真挚,当我的笑容再也勾勒不出一分想念。你是否还记得,曾经有过一个男孩为你写下生命的誓言。年华流逝,岁月消沉。往昔不负存在

时间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永远不会老去。

是否还该靠近,有一天终究会被时间分离。

是否还该期待,有一天梦想会变得支离破碎。

是否还该微笑,有一天笑容被用尽,就只剩下了痛楚。

是否还该流泪,有一天看着她走,却选择沉默,发现泪水只不过虚伪的表现。

当所有可能的假设都变成离开的理由,是该为猜中假设而高兴,还是该为选择离开而悲伤。

那些一次次的理由是心灵的自我安慰,还是屈服于现实的借口。

我们只能说,当面对很多人时,我们选择沉默。当只剩下两个人时,我们只是看着,说着一些陌生的话语愈加沉默。是习惯了还是妥协了?那天,风很清,云是浅白色的,天空是那种淡淡的蓝色——那天,很单纯,天空只有2种颜色——那天,很孤单,天空下只有两个人——那天,很冷漠,两个人只有只言片语。

是谁让我们沉默?是谁封冻了内心?是谁把谁静静地放置,留下一种莫名的悲哀?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孤单的街通向无穷的黑暗,路灯发出的微弱灯光,让人心寒。就在昨天,我们还信誓旦旦地靠在一起。明天,却各走一方。是我们不相信爱,还是爱早已经被埋入深谷。或者,根本都没有爱。

是我们习惯了把言情小说的`悲欢离愁加载到现实生活中而无法自拔还是现实根本不可能发生的事让我们加以虚幻,以及于离去已成一种习惯,幸福必须铺垫上一层眼泪。

事实上,从一开始,这就是错的。现实又怎么能成为虚幻,这本来矛盾的两种事物又该如何加载到一个幸福的结局上呢。

是谁打破了往昔的沉寂?

原谅我,离开的这么早。连呼吸都没留下。

关于大学生劳动教育的思考作文【三】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本目的在于立德树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德的灵魂,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家庭教育,应是家庭教育的重要任务。

为什么是“融入”?融,原意是指固体受热变软或化为液体。融入,既可以是指有形物质的融合,也可以是指精神层面的接纳。指出,“一种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融入社会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价值观教育不仅涉及个体认知层面的“懂不懂”,还涉及行为层面的“会不会”,更涉及情感层面的“想不想”,不能仅靠简单说教。

认知上“懂”了,行为上未必“会”;行为上“会”了,情感上未必“想”。家庭教育必然而且只能是一种“融入”教育,在家庭这个人生第一个课堂里,教育时时刻刻都在发生,而且伴随着人的一生。更为重要的是,家庭教育具有感染性,教育过程是亲子双方自主发现、自觉学习的过程,就是在“润物细无声”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非正式”地发生的。正如全国政协委员刘长铭所言,“青少年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始于家庭。要倡导每一个家庭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家庭文化,立家训、定家规、塑家风,营造文明、和谐、健康的家庭生活,为青少年成长‘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

“融入”什么?好的德行往往寄寓好的习惯之中。亚里士多德指出:“道德成自于习惯”,费尔巴哈说过:“习惯——德行的秘密”。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家庭教育,要以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为载体,以交往习惯养成教育为重点。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具有观念意义,更重要的是指导人们的行为。价值观教育必须外化于行,内化于心。而养成教育的本质就是价值观教育。我们要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的共性取向和核心诉求,将爱与责任作为最重要的融入点。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体现的是每个中国人对祖国应尽的爱与责任,是对中国梦的具体描绘,家庭教育要从小教孩子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体现的`是每个人对社会应尽的爱与责任,既指向自我,也指向他人。单一个体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必须建立在他人乃至于社会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基础上。这归根到底是对自我与他人的尊重,就是“我为人人,人人为我”。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体现了每个人对祖国、对社会、对他人应尽的爱与责任。爱国是每一个公民或者社会成员义不容辞、不可推卸的社会责任,敬业是对待生产劳动和人类生存的一种根本价值态度,诚信是要以诚待人、以信取人,友善包含善待亲友、他人、社会、自然,强调公民之间应互相尊重、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和睦友好,努力形成社会主义的新型人际关系。

怎么“融入”?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家庭教育,关键在落实,要顺应养成教育、家庭教育和家长教育的基本规律。

顺应养成教育的规律,要从儿童的具象性思维特点出发,以形象的手段消减习惯认知的强制性;要重视以实践性、体验性活动促进情感的内化;要以持续的情景化、激励性评价促进儿童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顺应家庭教育的规律。在家庭环境下的亲子交往过程中,通过亲子双方言语、行为方式相互影响、相互教育。

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家庭教育的前提是教育好家长。要充分尊重家长的主体性,通过家长学校站点服务、网络服务、现场咨询、专题讲座等各种途径,积极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唤醒家长的教育意识,提升家长的教育境界。

强调,“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紧密结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扬光大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促进家庭和睦,促进亲人相亲相爱,促进下一代健康成长,促进老年人老有所养,使千千万万个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这是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家庭教育的出发点,也是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家庭教育的目标。

关于大学生劳动教育的思考作文【四】

首先,思考的基础是静,而这静正是我们所缺失的。光从上面这件事来说,在纪念者时喧哗作势本已不合常理,而以各种形式宣读出“他们的某某精神值得学习”更是剥夺了人们思考这行为背后的意义的权利。可见,在思考这门必修课上,人们的基础还很不扎实。

其次,“思”是这门必修课的关键。在我们的教育越网来越倡导交流与合作之时,思考的.力量却被淡化了。一堂课上,学生若不是在解题,那必是在听讲,若是什么也不做,则会被认为是在浪费时间。恐怕那个“吾尝终日而思矣”的荀子在今天会被认为是个游手好闲之徒吧。由此可见,这门课上,我们尚在及格线上挣扎。

那么,怎么做才能在这门必修课上取得进步呢?第一,摒功利心是十分重要的。举行纪念活动不应以引起媒体观注或造成某种社会效应并带来经济利益为目的。功利心使人盲目,浮躁并远离思考的境界。第二,养成对事件客观评判冷静分析的能力。不要被报刊上作者的观点所牵引而版面看待。我一直认为,好的文字不直接呈现观点,而是给人多个思考的角度。童话是一种,小说也是。

学好了思考这门必修课,我们才不至于在快节奏的生活和爆炸着的信息中迷失自我。要知道,任何人在外部特征和日常琐事上都相关无几,唯一使你与芸芸众生不同的便是内部的思考能力和深度。思考是通向成功和内涵的捷径。

微茫中,看到一个母亲牵着年幼的儿子,手里捧着白花,静静地站在江边。母亲说:“那里,曾有三个哥哥……”

关于大学生劳动教育的思考作文【五】

苦者,乃五味之一,引申为劳苦。最早约见于《孟子·告子下》:“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亚圣此言自古以来被作为修身的金玉良言。

如今时兴“苦难教育”(一说“挫折教育”,义同),其施教对象主要是青少年。大力倡导的做法之一是创设挫折情景,让他(她)们经历一番“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的锻炼。还有一个与“苦难教育”殊途同归的活动叫作“忆苦思甜”,大人们用他们的苦难观教育我们,说他们那个时代是如何苦难,缺吃少穿,没钱读书,云云。

其实,每一时代都会有各自的苦难,只不过不同时代对苦难的感受不相同罢了。父辈们认为挖野菜、捡煤渣是苦难,有书念才是幸福。但现在的孩子却觉得只要能不被考试所累,宁愿去捡煤渣、挖野菜。大人们觉得现在的孩子生在好时代,长在蜜糖罐里,因而,总想让他们也体验一下自己儿时的苦难,诸如吃窝窝头,喝黑面粥,咽菜糊糊……然而,在孩子眼里,这些都不算苦难,反而从“忆苦饭”中尝到了刺激和新鲜感。如果可以交换,让大人们去体验现在孩子们学习的重压,对他们来说,重温童年,弥补学识的不足,何尝不是一大快事。

可见,苦难有它的时代性。这个时代是苦难的东西,下个时代或许成了游戏;上个时代的苦难,放在今天不一定是不幸;下个时代的幸福,放在上个时代也不一定就意味着好运。每个时代的人都在体验着各自的苦难,完全没有必要用自己时代的苦难去磨砺别人。因为他们都有各自的苦楚。

对父辈那个时代所经历的苦难,只要知道就够了,不需要重复。苦难对每个人来说,既不是生命的运气,也不是生命的不幸,它只是一个事实。人生在世,他的任务仅仅是在体验自己的那一份并在忍耐中清除它,而不应人为去制造它。倘若把孟老夫子《告子下》的话引向极端,进而视“苦难教育”为万能,其结果便是给下一代人增加了双重苦难。

我们应当走出这一误区。

关于大学生劳动教育的思考作文【六】

有些同学,老师作业稍微布置多了那么一丁点儿,就抱怨,就不完成作业。如果是抱怨,那么,就想一想,你做一份,老师批改全班的作业,老师也是为了我们把知识掌握牢固。如果是不完成作业,那老师会很操心—这个同学到底会不会?

最近学校开展“排球活动月”。我买了排球,争分夺秒地和搭档曹雨桐练习。下课后,我又照常和曹雨桐来到操场上练习。曹雨桐打过来,我没接着。球“飞”了过去。我赶忙跑过去捡球。一个男生看见了球和正在奔跑的我,笑了笑,然后猛然一脚将我的排球踢上了天。不偏不倚,球正好落在了一个水坑里。我捡起球,球上全是脏水。回头一看,那男生朝我做鬼脸。我满腔怒火,正想一脚也将他的'球踢飞,突然我想:那样我也错了。是呀,别人踢了我的球,我愤怒,我踢了别人的球,别人高兴吗?肯定不高兴。

我们上课时说话,顾忌了旁人被影响的感受了吗?我们同学之间的“战争”,是好是坏?我们骂人,想到被骂者的感受没有?我们闹着要家长买一件或几件喜欢的用品,家长不买,我们又哭又闹,这时我们有没有考虑家长为什么不买?

换个位置去思考。将心比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