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大全>

弱德与公德作文(关于公德的作文高中生800字)

弱德与公德作文(关于公德的作文高中生800字)

更新时间:2024-04-20 02:01:36
弱德与公德作文(关于公德的作文高中生800字)

弱德与公德作文【一】

清晨,人们在这呼啸的寒风的急促催使下,经不住那急切探乡的深情的呼唤,在这天寒地冻的日子里,车站里熙熙攘攘地挤满了一个个回乡心切的叔叔阿姨,一颗颗火热的赤子之心在任何一处角落都无时无刻不在强烈地跳动着。而令人百思不得其解的是,在“母子上车处”的地方竟出现了一道令人目瞪口呆的独特风景。

几位身强力壮、满脸清闲的大男人有“规矩”地站在“母子上车处”,这个显人耳目、清晰可见的牌子下,有的悠闲地闭目养神,有的则慌张地漠视前方。而真正的主人——妇女与小孩则如被遗弃的小猫,双脚像套了铅似的,立在牌子外边喝着西北风,心中的怒气,委屈之火在明亮的眼睛中燃烧;手中的'婴儿则眼睛红肿,眼眶饱和的眼泪,有如夏天早晨花瓣上的露珠,那么轻轻一碰就会掉下来似的。那几位“文盲”却仍旧视而不见、置之不理,任赁虚伪与公德心在心海“搏斗”,任凭愤怒、无奈的目光如魔鬼缠绵身似的,搅得自己心神不宁!

难道这些青年真的是目不识丁、以这几个大字“素不相识”?显而易见,他们各个身穿丰厚的外袍,脚套华贵、名牌的皮鞋,一看一定是博学多才的达官贵人。而那对母子,却衣着单薄,冷得鼻青脸肿、面红耳赤……然而,这些假文盲却对那极为醒目的站牌视若无睹,对那名副其实的母子不闻不问?要知道,他们不仅占据了这个小小的位置,同时也抹黑了自己的公德心呀!

常言道:“勿以恶小而为之。”社会上,有多少人戴着“假文盲”的头号到处逍遥法外、胡作非为。这种行为则数不胜数,瞧!那刻着“爱护花草、人人有现”的牌子下为何是一枝枝被折断了的枯草?那“保护环境”这几个金灿灿的大字下,为何是一堆发臭的纸屑?那……难道这就是中国人的公德心吗?再想想,社会上那些有钱人,仗着位高权重,就高高在上,一脸“安闲”如“鄙夷”,而无钱人,则要满天大汗呐喊?因为有钱,就可傲慢无礼、目中无人?要知道,“一屋不扫,可以扫天下?”

寒风如千万根钢针般刺骨,使人感到一阵阵冷清。此时的我,盼望下一场大雨,去冲醒人们的脑海,同时冲来社会的新道德、新风尚,迎来人们的公德心。我坚信“大雨”一定会来的!

弱德与公德作文【二】

道德常常能填补智慧的缺陷,而智慧却永远填补不了道德的空白。——但丁

日日行走在这样一个繁杂与匆忙的大千世界,我不禁想问:一个健全的心灵到底应是什么样的?

柏杨先生曾在《丑陋的中国人》一书中说到:“从中国封建社会至今,中国人只有变得更为丑陋,这是与中国国力的日益强大相背离的。中国人是丑陋的,并且中国人不承认,不听劝告……这样的说法固然有些绝对,但却是值得我们每一个中国人深刻反思的道理。

在外国某旅游景点内,有人这样说:我们很反感一些中国人的行为,乱扔垃圾,乱踩草坪,在木廊上乱刻字……

有些行为,虽然在我们看来微不足道,但在极其注重道德修养的国家来说,却是令人极不“入眼”的行为。

我还曾看过这样一则故事,一个中国学生去X国留学,他后来了解到那儿的公共设施都无人监管,无人售票,他为了省钱,从此上学放学乘坐地铁从不买票,其间被检票人员发现两次,被记入了档案中,他未在意,可是到毕业去找工作时,每家公司都在看了他的档案后婉言拒绝了,他在最后一次找工作时亦遇到了相同的事,他大为愤怒,“你们为什么不聘用我!不就是逃过几次票吗?”经理的回答却是这样的:“先生,我们原本很需要你这样有才华的人,但是,如果连公共道德都不遵守的人,如何值得我们信任?我们又如何希望他为公司带来福利?”

中国人的丑陋,在于我们根本未意识到自已丑陋。对此,中国人需要道德的浇灌。中国人一直在追求智慧的提高。但是,拥有智慧失去道德是可怕的,这样的人也只能是社会的“危险品”;拥有道德却没有智慧,这样平凡的人多少有点遗憾;既无智慧也无道德,这样的人,也只能是社会的“垃圾”。在这样一个强盛的中国,每一个中国人都应努力做一个有德又有智的人。

回望古代,古人对德与智也同样的看重,《易经》中这样说:“君子以反道德。”同样在《在资治通鉴》中,我们也能读到“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其都在强调:道德的源泉是智慧,道德是由智慧流露出的一种人生觉悟,智慧是道德的'补充与提高,只有做到能将德与智互补并不断充实完善自己的人,才是一个真正健全的人。

墨子的“兼受”“非攻”、孔子的“以礼治国。”先贤们的“仁、义、礼、智、信”……。这些都是智者所倡导的社会道德。他们的道德观从何而来?那就是源于智慧,这同时也说明:智慧需要在道德实践的基础上慢慢积累,是道德的附加产物。

人生仿佛一棵大树,道德就如其根基,需深深地扎入地下,去汲取养分,不断成长,最终才会结出丰硕的智慧果实。

弱德与公德作文【三】

人生最大的悲哀莫过于: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

——题记

从古至今,泱泱华夏的子孙无不显示着一个民族传统的自身魅力——“孝”。中华儿女泼墨挥洒出章章“孝”的佳篇。这边“十月胎恩重,三生报答轻。”,那边“尊前慈母在,浪子不觉寒。”

俗话说得好:“君子立身,孝字为本。”如果你想在社会上立身,就必须学会“孝”。“孝”的上半部分是一个“老”字,下半部分是一个“子”字。其内涵就是一个老人把自己的拐杖扔了,而自己的孩子能立刻跑过来,扶住老人,其实,这就是最基本的“孝”。

我曾经听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孩子因为与他的父母吵架,离家出走了。他走在大街上,路过的好心人问他:“小朋友,你怎么了?”那个孩子回答“我和父母吵架,便离家出走了。”“那你饿吗?”好心人问道。“饿”,孩子有气无力的回答道。好心的市民二话不说,转身从旁边的小店买了一碗馄饨给他吃。“谢谢!谢谢!”那孩子连声说道。“我只是给了你一碗馄饨而已,而你的父母却给了你那么多,你难道不应该感谢他们吗?”好心的市民说道。孩子突然明白了过来,于是就飞快的往家里跑去。。孩子回到家对父母说了很多感恩道歉的话,他也知道了孩子是父母的全部心,父母在孩子身上寄托了所有,便从此发奋读书,成为了一个杰出的人物。想知道他是谁吗?他就是当代的.大诗人——艾青。在古代和现代,人们都应提倡“孝”道,因为“百善孝为先”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一个人如果做不到孝顺自己的父母,那么就算他再有才华也没有。

“忠孝”二字无处不在,人们善于发现孝道,也用其来自勉,例如:“乌鸦反哺”,“羊羔跪乳”等等。

“孝”有三境,“父母在,子不远游,游必有方。”此为第一境,“事父母,能竭其力,养则致其乐,病则到其忧。”此为第二境,“今之孝者,是为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此为第三境,居此平衡,我自认为不过第一境。

在我们生活中,无论是过去,现在和未来,都布满着许多“孝之花”。你不能忘记这是一份深厚的感情,这是一份绵绵的爱。我紧握双手,因为拥有而感到满足,有一股温情拂拂然涌进我的心田。我深深的感动,惟有“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才不枉这一生。

“孝”就如一杯飘香的清茶,只有细细品味才能尝尽其中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