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大全>

高中作文书笔记(高中满分作文书推荐)

高中作文书笔记(高中满分作文书推荐)

更新时间:2024-05-14 01:12:20
高中作文书笔记(高中满分作文书推荐)

高中作文书笔记【一】

你好!

二xx七年的十月十九日凌晨,你呱呱落地,全家人都欣喜万分。而我,却开始有点“恨”你,因为那时,为了照顾刚生完你的母亲,外婆带着我盖的那床被子赶到了医院里。之后,我便和舅妈睡在一起,那个星期,我一直拉肚子。

等你回来后,我也不知道为何我一直不能回家,只是记得每天早晨早早起来随外婆到家给妈妈送稀饭。有一次外婆还在石子路上摔了一跤。与此同时,大家的焦点也不再是我,听到的话,满耳都是“小宝宝真可爱”、“长得好漂亮”之类的话。不时有人打趣我道:“爸爸妈妈喜欢小弟弟些哦,不然怎么把你扔在外婆家呢!”我急得满脸通红,挥着我的手大声喊“不是!不是!”,边跑边喊。跑到外婆家,把自己一个人锁在房间里大哭。弟弟,你,知道我那时的感受吗?是的,我恨你!恨你夺走了一切属于我的关心和爱!

再后来,你大些了,我搬回家睡。那时新房还没造起,全家人同睡在二楼的一个大房间里——两张床拼一起睡。起初,你只是要妈妈陪你睡,这样至少我和爸爸睡;后来,你一定要爸妈一起陪你睡,于是我一个人,孤零零,睡在拼起来的床上却没有温暖。之后,我开始做一些爸妈做的事,当然,不是自愿的。你拉屎拉尿全在一个大脸盆里,我必须每天每天捧着一个直径比我身高还长的盆从二楼到一楼去倒。弟弟,你知道这对于那时你七岁的小姐姐来说,有多么困难吗?自然而然,我又多“恨”你一点。那天看到你在玩我的字典,抢回来,你哭,无奈,你自然又是开开心心地继续玩我的字典。万万没想到,你竟会把我的字典扔进你的“聚屎盆”里。我哭,我闹,开始无济于事,只换来父母一句“大不了待会儿带你去买一本,哭什么哭!”可是,这件事,却不了了之。记得好几次,你把我的奖状撕了,爸妈也还是说“没关系”。我的荣誉,我的努力,我的成就,就真的没关系吗?就真的那么不重要吗?答案,似乎显而易见吧!是你,比较重要了。

还记得那天,因为你,我又和父母闹小情绪了,无奈他们用“武力逼迫”,让我摇正酣睡在摇篮中的\'你。那时的我,气、嫉妒、恨,一时间全都发泄在你身上。摇动的幅度越来越大,你,出乎意料地飞了出去,落在桌子底下。你,哭得撕心裂肺,爸妈应声赶来,抱起你,斥责呆在一旁的我。看你哭,原本应该心满意足的我却笑不出来。不敢笑。不可以笑。爸妈急急忙忙地把你送去医院,结果没事。为了这件事,我一直都有正莫名的“罪恶感”。明明没事,可为什么还要这样想?我也不知道。现在的你,读书不上进,只知道玩,我更怀疑是不是小时候的那一下吧你摔傻了。可是想起你玩游戏时的灵活,我又无奈地笑笑。

最后,我长大了。知道了我们浓于水的亲情;知道了每个孩子都是天使;知道了鲁迅先生的“玩是孩子的天性”……仔细想来,现在的你虽然很调皮,但顽劣也不失可爱一面。用柔柔的声音喊我姐姐;每次有好吃的总会给我留点;妈妈打我的时候总会护着我……回想我曾经的所作所为所想,真是幼稚十分。无论你是好是坏,都是我的弟弟。弟弟,姐姐为我以前所做的那些事,说声“对不起”。

我不要等失去了才懂得珍惜。从现在起。好好爱你。

祝:你在生活这张无边的素笺上,用理想的霞光写出青春的诗篇!

你的姐姐

高中作文书笔记【二】

的确,当一个学生步入高中生活,由于学习压力增大,学业负担加重,导致学生自由时间较少。因此有许多老师反对大量阅读,但也有不少老师认为广泛读书利大于弊,赞同大量阅读的观点。虽然这个问题不可简单地衡量,不好用对与错来判断,但我认为,在学习的道路上舍弃广泛阅读,这是不明智的。

广泛阅读有利于语文成绩的提高。正所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如果一个学生本身没有知识的积累,那他怎能在考试中灵活地运用知识呢?我们只有像作家高尔基那样,有“我扑在书上,犹如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的精神,广泛地阅读优秀书籍,才能提升自己的语文素养。在真正的考场中做到胸有成竹,正常发挥乃至超常发挥,提高自己的语文成绩。

广泛阅读有利于自身的发展。早在三国时期,许多人就有了广泛阅读的习惯。曾记否,许多文人墨客拜访大都督周公瑾,参观他的书房时,大家都为他的博览群书的.精神而赞叹。周瑜的书房中没有任意一卷书,他每熟读一卷书,便烧一卷书,而他已经读完书房之中的所有的书,故其书房中不见一卷书。因为周瑜广泛阅读,所以他精通各种兵法,学富五车,才智过人。如此阅读精神,难道不值得我们大家学习么?这足以证明广泛阅读对个人发展有较大的益处。

广泛阅读有利于为国家的发展做贡献。周恩来曾说:“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二战过后,众多发展中国家迅速崛起,中国就是其中之一。如果没有像邓稼先、袁隆平、钱学森这类集知识与实践能力于一身的优秀人才,中国怎能发展如此之快;如果他们不广泛阅读优秀书籍,又怎会有超凡的学识,怎能去搞科学研究呢?由此可见,国家的发张离不开人才,而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广泛阅读。

同为高中生的我们,虽学业繁重,但万万不可只学习课本知识而舍弃广泛阅读优秀书籍,此乃“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我们只有博览群书,才能提高语文成绩,发展自我,为将来报效祖国打下良好的基础。

所以我认为,弃书而行,其未明智;博览群书,方为青少年之正道!

高中作文书笔记【三】

人们总说母亲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人,母爱是世界上最至高无上的情感。文中的母亲用自己对孩子真挚的爱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这个孩子也在母亲的关怀下于1998年成为了挪威联合学院的一名中国留学生。

读完这篇文章后,我想:是什么使一个辍学五年的孩子成为一名留学生的`?不过后来我明白了,是因为他不想让自己变成一个没用的人,不想辜负母亲对他的期望。

既然他可以为母爱而成功,那我们呢,难道是因为我们没有如此刻骨铭心的经历吗?我想这是一个原因,但不是理由。

每个母亲都希望自己的子女飞黄腾达,但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成功。并不能说是母亲的付出不够多,而是自己不够努力的结果。而不成功是谁都不愿意看到的。

所以我在看完这篇文章后,决定加倍努力,不辜负父母对我的期望。既然一个辍学五年的孩子能够成功,那么我呢?这五年的时间我都可以用来学习,我想,只要我努力,应该不成问题。

但我所说的成功也许不是出国留学,但至少是一件能让别人刮目相看的大事。

我已经确定了我的目标,你呢?相信你也不愿辜负父母对你的期望。对吧!

高中作文书笔记【四】

生活中的失败不只是一方面的,而是多方面共同作用的结果,这些力相互作用,最终成就了现在如此不堪的你。说来惭愧,从小到大,我一直都在走向失败的路上越走越远。自从看了钱钱这本书之后,我发现,不只是变富需要做出这些这些改变,一个人变成强者也需要这些重要的品质。

一个人想要成功就必须有一个明确的目标,目标越明确,行动起来,步骤才能越具体,才能更不被外物所干扰。列出十个你想要达到的目标,从中挑选出三个你最最想要实现的摆在眼前。做出梦想相册,一步一步朝着梦想前进,做出成功日记,在你无助,失望的时候,翻开她看看。

拴住一个人的不是绳子,而是那颗自我限制的心。你从来没有想过你想要什么,没有想过你能做成什么,你对自己不知不觉中进行了限制。每天浑浑噩噩,忙的不亦乐乎,但是却离自己的目标越来越远。

一个人成功不只能靠自己,更需要靠别人,发现别人的需求,带给别人服务可以收获财富,当你发现更多别人的需求时,如果你能给他们帮助,你就能获得更多资源,不只是财富上的,更有人脉,智慧,格局上的。

你应该在自己遇见困难的时候,仍然坚持自己的意愿。当一切正常的时候,每个人都能做到这点,但是当真正的困难出现时,只有少数人能坚定不移地贯彻自己的决定。那 些非常成功的人,甚至有能力在他们困难最多的时候做出最杰出的成绩。

要每天不间断地去做对未来意义重大的事。人们不愿意背单词,比如我自己,英语极差,还不愿意学,但是有些东西是别人永远替代的,英语学不会,就无法接触真正的.世界,毕竟英语是全世界流行的语言。既然背英语是正确的,就要坚持。只要目标正确,行动可以散,但是行动了,不间断,目标就会越来越近。

给拖延设定一个期限。拖延症人人都有,但是不能无限的拖下去,否则就真的什么都做不成了,给自己设定一个宽松的界限,可以拖,但是在这个界限内必须完成,因为如果一件事情超过了72小时你可能就真的永远不会再做了。

为什么很多事情明明可以看到好的方向,最后却被自己搞糟了?现在想想未免是自己太过犹豫,真的做的时候,又是破罐子破摔不顾后果的烂态度造成的。大一的时候我喜欢一个女生,但是因为犹豫不决,最后没追上,连朋友都没有做成。现在想想什么最可怕,犹豫不决最可怕,他让你心神不宁,精神恍惚。有时候快刀斩乱麻,立刻行动往往是最好的结果。他能让你坚决果断,万事不乱于心。还是说我,当我知道我喜欢的女生连朋友都做不成的时候,就删了联系方式,有些人或许会不耻这么做,但是我认为,万事应该做减法,当需要做的时候,我尽心尽力去做,但是当一切在明知无望之时,我认为吸取经验就够了,再被往事牵绊,那么将永远不能进步。

所有的失败都是成功前的练习。失败不是成功之母,成功才是成功之母。但是失败是成功前的练习啊。你没做过,永远不知道怎么做,又怎么汲取经验。你认为失败是成功之母,你可能会永远的失败,但是你认为失败是成功前的练习,你就会汲取经验,避免下一次犯错。

因为吸引力法则的原因,有时候我们大刀阔斧的去做一件事情,会觉得事情进行的很顺利。但是吸引力法则其实没有那么玄妙,只是因为你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和方向。与这个目标和方向相关的信息,以前是被你自动过滤的,但是现在突然就进入到你的意识里去,信息会逐步 越来越多

一个人觉得最引以为傲的事,往往是那些做起来最艰难的事。

高中作文书笔记【五】

耿翔与我既是陕西老乡、又是同龄人,而且是多年来无话不说的挚交好友。他咸阳师专中文系毕业,当了中学教师,因为才华横溢,先后调到咸阳市文联、陕西日报社工作。作品曾多次在全国获奖。

这些年耿翔一直走着一条卓然不群的道路,他坚实有效的写作,使他成为新乡土的领军人物。耿翔的诗,绝大部分是写长安的,纵横驰骋,上下几千年,长安成了他怀古的神圣之地。其实,长安所有的生命,都折射着文明的曙光。每一块秦砖汉瓦,都是长安文明的一部分。他通过对现代长安的观察,以及对长安古遗址的理性思索,从而引起了他对长安一种历史变迁的深度思考。长安的进化,或多或少影响着生活在长安的人们,包括思想、神态、性格、灵魂等。而在耿翔的诗歌里,发掘的是长安过去和现在的对比、历史与文明的对比。耿翔的《长安书》《马坊书》系列组诗对生命内在疼痛的悲悯与体恤、对民间情绪和乡土气息的把握上表现出良好的诗性品质,在喧嚣的尘世作生命的还乡。

长安,是一座文化底蕴非常深厚的城市。如果每一个旅行者都想融入长安这座城市文明的记忆里,不知道要付出多大的代价?当长安积淀着文明的种子时,它将在历史的古城墙下生根发芽结果。而耿翔却以一种精湛绝伦的诗歌艺术,来呈现长安沉积的美感和文明。

耿翔的诗歌从早期的现实关怀,逐渐转向对更为深广悠久的民族文化和生命意义的寻根,在自然、历史、现实、文化建构的心灵空间的感应契合中,在对民族文化,民间文化资源的体认和提升中,交织碰撞出独到的体验与思想的亮光。对于向往长安的人来说,这是怎样的一种梦想?

而一只飞鸟

读破天空的隐痛,让我躲开

一些人的目光,去看另一些人

从怀中掏出远行的灯火。这些年在长安

只要我抬头,就有一个人的影子

或一个人,执意诵诗的声音

穿过上帝手种的粮食,占满我

丰收的天空

——《这些年在长安》

耿翔如一只飞鸟,漂游在长安的天空里。隐藏在天空里的疼痛,还是在他的目光里蜷缩在另一些人怀中的灯火。他在长安的这些年里,总是有一个人的影子穿过诗歌的天空,沾满耿翔丰收的天空。一个人的影子是谁呢?应该是这些年漂泊在长安的耿翔吧。这些年在长安,耿翔又是怎样读懂长安的隐痛呢?又是怎样在长安的天空上诵出诗歌的声音?

耿翔回到了另一个长安。这是他给予古都长安最大的构想,这也是他关于对长安最好的钩沉。走过长安的人,或许都是以一种虔诚的心态去观察和崇拜一座城市,然而耿翔不,他以独特的文学思维和心灵感悟,写出的是一座文明结合的古今城市。在长安的土地上,他是一个默默的旅行者,以细腻的洞察力和敏锐的视觉,用诗歌传神般地叙述出一座城市的旧梦与现实。他的诗里处处流露出对一座古城细细的意象剖析。

我不得不说耿翔是一个天生的音乐聆听者。他对音乐的敏感,来源于他对生活的敏感以及对生活的积累。这种敏感来源于他童年时代放羊的经历。童年的往事,没有被一阵一阵的风吹走,而是被一阵一阵的风吹回到长安的黄土上。音乐来源于哪里?音乐里唱叙着怎样的故事?在荒凉贫瘠的黄土上,音乐来源于黄土高原上从羊鞭上发出的声音。他感动于顺着羊鞭末端流淌出来的声音。他感动于对童年往事深刻的沉积。

“我坐在被雪埋得很虚的山坡上,除了羊蹄踩雪的声音,万物中更多的声音,几乎都被雪冻僵了。羊有多少寂寞,我就有多少寂寞。我只有倾听,在羊蹄踩雪的声音之外,挣断头发地倾听。就在我鞭子一扬的时候,一种隐秘的声音,通过长长的鞭梢,传至我的耳朵。那是我从未听过的一些声音,它让我坐立不安,它让我流加快,它让我骨头发热,它让我神不守舍。我不知道,宇宙的深处,也有自己的声音,也有用声音,构架生命的信息桥。”(耿翔散文集《采铜民间》)。

当我读完这段绝妙的美文后,我被耿翔身处的雪景深深吸引住了,在他放羊的童年里,当他扬起羊鞭的时候,他便聆听到一种隐秘的声音,这种声音来自雪原上没有被寒雪冻僵的声音。一个放羊的少年,在茫茫的山坡上是如此的寂寞和沉静。寒冷的雪坡上,留给他的是多种声音。而通过鞭梢打出来的响声,却引起了一个少年深沉的细细聆听。这种特别的羊鞭声,在风雪交加的山坡上,转化成耿翔心灵深处天籁般的音乐。这也足以看出耿翔对声音的敏感和独特的挖掘。当他沉浸在这种隐秘于羊鞭末梢的声音时,他发现了声音里所隐藏的音乐情感。这种声音也构成了生命里对音乐的欣赏艺术。

耿翔近期的诗歌超越地域特征和故土情感的表层特征,进入生命和哲理的叩问。其独特的视角、宽广的情怀,使古老的“长安”这一诗歌题材进入一个更为宽阔的审美地带。在他的作品中,还蕴涵着一份浓厚的乡土情结。他对故乡的爱和回忆,在诗中流露出一种深沉的情感。故乡是他的根,始终是他梦里的影子。耿翔说:“遍地响动的庄稼杆,有一棵,就是我咬牙站着的父亲。抬起头,为你泪流满面。”我不得不为他这样的陈述而沉思不语,而且在他的诗歌里获得一种高度的乡土之情。当他远离故乡,踏进长安的土地时,他就把故乡带到了长安,也把那些久远的往事带进了长安的背影里,也把那些忧伤的诗歌带进长安的残缝里。

他用史诗般的语言,讲述一座古城沉积的文明遗址和内心深处情感的感受。作为一个从秦岭黄土上成长起来的男人,他把童年的记忆埋藏在黄土的深处,他把诗歌插在长安的瘦骨里,他把长安沉积在灵魂的液里,他把唐朝演绎成一曲哀伤的秦歌,他把丝绸披在长安裸露的骨架上。

在耿翔的心灵中,诗歌成了灵魂的依托。诗歌可以无声,但他却把无声的诗歌插进长安的缝隙中,挤出另一个长安。他总想回到过去的长安,寻找唐朝、寻找诗歌、寻找丝绸、寻找大雁塔、寻找半坡遗址。

雁已离去。仓皇之中

我被一位僧人,锁在露出黄昏的

塔顶上

风的冰冷,把长安的影子

突然吹回到唐朝

把我一直疼痛的目光,也撒盐般吹到

一卷羽毛和经书上

守在清净的塔顶,我想借一双佛手

独自抚摸,唐人的喧哗

与动

——《雁塔,雁已离去》

读到这样如此史诗般的精品,不得不说是一种历史的重现。雁已离去,只有留下黄昏里的耿翔,让他在塔里抚摸唐朝。风把长安的影子吹回到唐朝,把他的目光锁住在一卷飘落的羽毛和尘封的经书上。这也隐隐约约折射出耿翔对唐朝的追忆以及对唐朝的沉思。唐人的喧哗与动,也反映出唐朝由盛而衰的历史之痛。

如果一座城市的文明遗址,只是单一地呈现给人们一种视角上的独特,那么,文明古址的本身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因此,在古城遗址文明的背后,用一种有价值的东西去还原的话,那么,遗址里藏有的文明就必然有了另一种生命力。而耿翔的诗歌就能这样,体现一座古城文明的物质价值和精神深度。

西望长安的

一道大门,被一群怀抱丝绸的人

最先推开,也被一群放下

土地的人,接着推开

我的怀中,没有一卷丝绸

我的背上,没有一垄土地

谁能替我,指点消失的土门

而一片被雨雪,淋出一个人泪水的长安

流落在一页纸上,有我推开

土门时的手印

也有我,开怀坐在城墙上

吹皱的一段埙声

——《土门》

读这样的诗歌似乎回到长安的土门下。土,作为长安厚重的自然之物,它本身就是历史的印证。怀抱丝绸的人,最先推开长安的大门。接着是放下土地的人。而耿翔却没有丝绸和一片土地,只是在一张纸上流落泪水,借助一片雨雪推开长安的土门。然后又怀坐在长安的城墙上,吹皱一段埙声。当耿翔打开土门后,又是一种怎样的心境呢?又是怎样一种在诗歌里述说长安的土门呢?

耿翔的诗句,极具穿越时空的能力。在长安的时空里,寻找另一个长安。他找到了,并写成诗歌,让长安在一张张白纸上压缩成一幅苍凉浪漫的诗卷。长安,是一部历史的史书,更是耿翔灵魂里挥之不去的梦。他对长安的深度思考,延伸为一种对历史文明和现代文明的史学剖析,延伸为一种对灵魂和生命的独白。

两个误了,返回乡下收麦的人

抹一片长安的夜色,把身上最刺眼的

伤口,包扎起来

——《两个误了返乡的人》

当他行走在长安的夜里,他却发现了两个误了返乡的收麦人,用一片长安安静的夜色,把身上最刺眼的伤口,在返乡的时候包扎起来。作为返乡的人,而在古老的长安城里,折射游荡在长安的艰辛和繁重。

在他的诗歌里,总是会提到唐朝的诗歌。诗歌,是唐朝的诗歌。他把唐朝诗歌里的意象转化成长安的意象,而且嫁接到一个时代的盛世哀痛声中。唐朝的诗歌,蕴藏了一个朝代兴亡的缩影。他对长安的历史情感是深厚的,也是真挚的。诗歌里的长安,在耿翔的印象中,封存了关于一座古城的历史与文化底蕴。当他读到唐朝的诗歌时,他也就读懂了一个时代的乱世与繁华:

一卷丝绸,又一卷丝绸

从一群舞蹈者手上,我奋力接过来的

长安,像一卷写在丝绸上的

唐诗——《长安:丝绸或唐诗》

唐朝的诗歌是一个时代的亮点。而一卷卷丝绸则是长安亮丽的嫁衣。丝绸,也是高贵的象征。当耿翔接过丝绸之后,长安却又像是一卷刻在丝绸上的唐诗。在他的诗歌里,丝绸或唐诗,深深地沉积了一个时代的文明和繁华。丝绸或唐诗,都是长安文明的存证,同时也是耿翔诗歌里的意象。

长安,是丝绸之路的起点。丝绸,是一个朝代文明高贵的象征。在耿翔的诗歌里,丝绸闪耀着温暖的光芒,也紧裹着一个朝代的疼痛。他把丝绸当作长安的彩缎,覆盖遍体鳞伤的秦岭古道。把一卷卷丝绸披在长安的城墙上,弥补一种残缺的文明。而他却用理性的诗歌,叙述一卷卷丝绸沉积的物质文明。

沿着平原的出口,长安春蚕

在谷雨中铺开的桑叶上,尽情倾吐着

东方的丝绸,并且向西

吐出一条丝绸之路

千年过后,吐丝者的灵魂

还在平原上转世?寻着长安

失去的机杼之声,我大声责问

满脸苍茫的关中。在它断流的河湾上

一棵桑树,像一位幽怨的

蚕妇,只有守在荒芜里

而我抚摸过,丝绸的目光

也被她刺疼

——《长安春蚕》

丝绸是被春蚕吐出来的。在历史的文明中,丝绸披上了东方文明的颜色,沿着丝绸之路走进另一个繁盛的国度。一条向西向西的丝绸古道,衍生了东方文明的亮光。蚕妇,只是守在荒芜的桑树下,把丝绸的目光刺痛。他由一卷卷丝绸,联想到桑树和幽怨的养蚕妇,从而说明丝绸的文明里沉积了太多太多的沧桑。

耿翔,回到另一个长安。在他的诗歌里,始终没有偏离关于长安真实的叙述。他笔下的长安,永远是一座最好的精神家园。历史的烟云,在长安的天空里残照着梦中的古城墙。长安的箫笛里,吹奏的是恨一场痛一场爱一场梦一场的秦剧。而他在长安的土地上,始终是一个用诗歌素描的隐者。

我不是旁观者,执意跟在

这群外乡人的身后

听见他们,裂成瓷片的嘴唇里

浓重且急促,是保存完整的乡间语言

藏下伤疤,我贴紧骨头的温暖

此刻,被身边的黄昏点燃

又被身边的\'

乡音,彻底熨平

——《打工者的黄昏》

黄昏的长安,留下一群打工者的黄昏。在耿翔的视线里,一群打工者,竟然吸引了他的灵魂。在一群打工者的身上,突显一种语言上的隐痛,隐现出一种乡情乡音的痛感。在耿翔与一群打工者之间,由一种语言而引起灵魂的自责。浓浓的乡音,拉近了耿翔与一群打工者之间的情感沟壑,却让长安的黄昏多了一群打工者的身影和疼痛的意象。

他对长安的叙述和追忆,通过沉重的诗句娓娓道来,而且把长安写得如此富有美感。他诗歌里的意象,真实地折射出一种历史的沧桑和厚重。长安留存的遗址,在他的诗歌里衍生为一种厚重浓郁苍凉的意境。长安古城堆积了文明的残片,而当一种理性的诗歌,叙述长安的文明和遗址,从而使他的灵魂带上沉重的伤痕。

耿翔的诗里,总是蕴涵着对长安的敬仰和感怀,总是蕴藏着对长安文明的理性思考。他依靠诗歌,把灵魂裸露在长安的呼吸里,聆听一种久远的唐音。他不仅想回到唐朝的长安,而且还想用丝绸缝补唐朝缺漏的天空。他把丝绸和经书当作长安的载体,通过丝绸来裁剪一件长安的嫁衣,通过经书来净化灵魂的杂尘:

西风古马

告诉我那个诗歌的长安

很像丝绸一样被风吹落

只留下一幅唐诗的地图

让我打开不同于今天的

田园或者酒肆

找到一些诗人

该种谷时种谷

该饮酒时饮酒

该吟诗时吟诗

——《长安杂记》

诗歌的长安与耿翔的长安相距千年。而且唐朝的诗歌在历史上永远是一座文学高峰。而丝绸却也是历史文明的产物,可以与唐朝的诗歌一起构成历史的地图。而耿翔通过时空的转化,从而拉近了诗歌与长安的距离。唐朝的诗歌意境丰富,在耿翔的诗行里,找到了一些种谷饮酒吟诗的诗人。从而使西风古马在诗歌的长安,成为历史的又一种意象。

耿翔把长安的历史转化成一种诗歌影像,而且交错着现代长安的素描。在他的笔下,似乎能找到关于长安所萌生的历史旧事,似乎能找到关于对长安所沉积的文明残证。历史留下来的都是沉默不语的古迹,而长安留下来的却是一种古老和现代之间的较量和对比。而在文明的影子里,长安始终是一座亮丽的东方古城。

他在大雁塔里构造的意境,构成了一幅苍茫的画景。梦回唐朝,梦回到半坡遗址。在长安古城堆积了历史的残证,那些久远的岁月,在长安没有留下什么,都从大雁塔顶的黄昏里飘走。大雁塔里的佛语经书,究竟隐藏着一方怎样的灵魂净土?究竟隐藏着一个怎样的神密往事?究竟隐藏着一种怎样的文明演变:

半坡,盛在陶罐里的半坡

画在鱼纹里的半坡,被谁抱在怀里

又放置在水边?借助雨声

一块残缺的人面鱼身陶片,告诉我

半坡上的秘密

一只泥做的埙,藏在

斜织的雨丝里,一曲比一曲

吹奏得隐秘

而雨中的半坡,献出睡莲

把一位女子的身影

锁定在独木桥上。她骨质的手镯

在河流拐弯的地方,碰响我的目光

碰响,半坡上的草木

开出的花朵。沿着雨丝的角度

我发木的手指,从他身后

触摸天空的高度

——《雨中的半坡》

这样的诗歌艺术不仅蕴涵着文明的伤逝,以及陈述了半坡遗址里所呈现的景象。他把雨中的半坡加入了诗歌的元素,并且把自己的感受逐渐升华。由一种静态美转化为动态美和心灵美。而使雨中的半坡构成一幅沉积多元意象的诗歌组图。半坡遗址本身就是历史的存证,而当耿翔走进半坡遗址的时候,他却由眼前的景物逐步扩大半坡的深度,然后在文字描摹下,通过真实的视觉和丰富的想象力来打造雨中半坡的诗歌之美。吹奏的埙歌,又会刺痛谁的目光?通过一个独木桥上的女子来刻画半坡遗址历史文明的魅力。而耿翔的目光被一个伫立沉思的女子所吸引,半坡上飘起的雨丝,半坡上的秘密,最后他用一双发木的手指触摸到天空的高度。

耿翔在他的诗歌里,让我读懂了古城长安,也让我读懂了耿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