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大全>

高职高考优秀作文摘抄(优秀作文精选范文职教高考)

高职高考优秀作文摘抄(优秀作文精选范文职教高考)

更新时间:2024-06-17 14:30:26
高职高考优秀作文摘抄(优秀作文精选范文职教高考)

高职高考优秀作文摘抄【一】

学生正式放假时间:201x年7月6日(周四)。

新大二、大三年级报到、开学教育时间。

报到注册、领书、201x年9月7日 (周四)。开学教育:201x年9月8日(周五)

具体地点、安排由各系通知。

学生正式上课时间(按照课表):201x年9月11日(周一)。

宿舍开宿时间:201x年9月4日(周一)。

祝同学们期末考试考出好成绩,度过一个健康愉快的假期!

请同学们向家长转达学院安排。祝家长同志们工作顺利,生活愉快!

学院学工处

201x年6月25日

高职高考优秀作文摘抄【二】

新课程标准下,高职语文教学体现出了一些问题,对于这些问题,语文教师要加强重视,积极展开教学改革。这就需要从增加教学实用性、增加教学实践和强化学生主体地位等方面切入,推动高职语文教学的进步发展。

高职高考优秀作文摘抄【三】

斯腾豪斯认为:“私下地研究根本谈不上研究,部分原因在于未公开发表的研究得不到公众批评的滋养,部分原因在于我们将研究视为一种共同体的活动,而未发表的研究对他人几乎没有用处”。因此,行动研究并不是教师一个人的“独角戏”和“孤军奋战”,更不是“闭门造车”,而是合作。这个合作是教师与同事之间、教师与校外研究者之间、教师与管理者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组成的“研究共同体”的合作研究。教师个体由于受认识水平的局限,对教育实践的理解也不尽相同,仅靠个人反思是不足的,需要集思广义,需要合作者的指导,才能促进专业化水平的提高。“研究共同体”应营造自己的组织文化,以“问题即探究和学习机会”为核心,教师个人主动公开自己的研究设计、方法、过程及结果,依靠集体力量,围绕问题接受来自共同体的批判和质疑,公开经验的分享,重构教师的认知结构,提倡“多方互动、智慧均享”的理念,将个人难题转化为共同体难题,在集体智慧的引领下脱困。正如斯腾豪斯所言:“如果老师希望改进他的教学,可以录制教学过程,或者邀请同事进入课堂作为观察者来考察学生的理解力作为合作研究的基础。”基于合作的行动研究促进了教师向多向、多维发展。

高职高考优秀作文摘抄【四】

[1]万虎.论高职语文考核评价与新课程改革之间的联系[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下旬,2015,(02:100-101.

[2]万虎.新课程背景下高职语文考核评价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天津中德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01:19-21.

[3]韩秋.基于职业核心能力的高职语文课程改革[J].教育与职业,2015,(05:153-154.

[4]周剑.新课程背景下基于网络教学平台的高职语文课程改革[J].东方企业文化,2012,(16:267.

[5]王慧敏.新课标理念下五年制高职语文课程教材建设初探[J]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04:108-110.

高职高考优秀作文摘抄【五】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对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多元化培养的新要求,传统的高职艺术设计类课程考核评价体系已显现出越来越多的欠缺,具体体现为四点。

第一,在考核内容方面,未能将理论内容与实践内容作为一个整体有机融合。就目前来说,社会上缺少的不只是懂理论的设计家或只会使用工具进行制作的设计者,而更缺少懂得将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等多学科领域知识融为一体,可以创作出体现当前社会观念和文化作品的复合型设计师。从现实看,高职艺术设计类课程考核过于关注实践技能训练的考核内容,却忽略了理论与实践技能两者的结合。

第二,在考核方式方面,重点关注了对考核对象的技能考核,而针对其在沟通交流能力、分析能力、协作能力、批判性思考能力等方面的素质考核较少,遏制了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第三,考核主体较为单一,主要为任课老师,未能将考核对象学生作为考核主体之一,也忽视了企业、社会等第三方的评价。由于考核主体的单一性,造成了任课教师成为考核评价的唯一评价者和实际操控者,这也使得学生习惯以任课教师的思维模式、创作手法和喜好作为学习模仿的对象与考核评价的唯一标准。

第四,在成绩评定方面,没有把成果和过程这两种评价予以有机结合。现行的考核评定方式往往是“一考定乾坤”,这种方式很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扰和影响,比如老师的知识背景、喜好、工作责任心、情绪等,会造成不同的老师对某一考核对象的评定结果不同。另外,在考核结果的评定上过于注重成果评定,对过程的评定却缺乏足够的重视,这样的评定方式对学生的考核显然是不够全面的。

高职高考优秀作文摘抄【六】

长期以来,教师一直都是战斗在教学第一线的实践者,他们的职责是发展实践,他们扮演的是“教育理论知识的消费者”的角色。他们在实践过程中被动接受外在压力对自身进行理论的灌输,同时他们在实践中常常按照自己固有模式去理解和运用理论成果,从而令理论研究者的研究成果不能贯彻于实践者,而且还打击了实践者学习教育理论的兴趣。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到: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一些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致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的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凡是感到自己是一个研究者的教师,则最有可能变成教育工作的能手。他的观点是积极倡导教师要“研究性地工作”,既是实践主体又是研究主体,只有这样才能改变教师在实践活动中的被动局面,充满生命力,获得存在的价值。行动研究就是令实践者与理论者相统一的途径,通过行动研究,将教育理论与实践密切地联系起来,令实践主体与研究主体实现零距离,通过行动研究,将研究理论整合到教育情境之中,使理论在改进的实践中产生立竿见影的作用,行动研究令教师在实践中研究,在研究中实践,充分体验教育理论与教学实践相结合的探索过程,提高了专业敏感性,更加有效地、科学地投入工作之中。